24K小说网 > 四合院:1948开局买下东厢房 > 第168章 胡同深处烟火浓 旧友新醅话当年

第168章 胡同深处烟火浓 旧友新醅话当年


槐树的叶子从嫩绿转为深绿,知了在枝头不知疲倦地鸣叫,北京城的夏天,带着它特有的干燥与喧嚣,彻底笼罩了四合院。旅途带来的那份新鲜与沉淀,渐渐融入日常的柴米油盐,成为生活底色里一抹不易察觉却深厚的亮色。

何雨柱似乎安分了不少。每天早起扫院子、遛弯,然后蹬着那辆二八大杠去合作社上班。下午回来,要么就窝在书房,对着那张巨大的中国地图写写画画,嘴里还念叨着“南方雨水多,得备点防潮的…西北干燥,油料得注意…”,仿佛还在规划着未尽的旅程。安风则重新拾起了她的花草,将小院打理得愈发葱茏,生活平静得几乎泛不起涟漪。

这天傍晚,何雨柱正端着碗炸酱面,蹲在院门口蒜瓣就着面吃得唏哩呼噜,院门外传来一个洪亮又带着点迟疑的声音:“柱子?何雨柱是住这儿吗?”

何雨柱叼着面条一愣,这声音有点耳熟。他趿拉着鞋走到院门口,只见一个穿着洗得发白的蓝色“的确良”衬衫、肤色黝黑、手里拎着个鼓鼓囊囊麻袋的中年汉子,正探头探脑地朝里望。

两人对视一眼,都愣住了。

“大张?张建国?!”

“哎呦喂!真是你小子!”

门外站着的,竟是当年在供销社一起扛大包、盘库存的老同事张建国!

“快进来快进来!”何雨柱又惊又喜,一把将大张拉进院子,“你咋找这儿来了?也不提前言语一声!”

大张把麻袋往地上一放,抹了把脸上的汗,嘿嘿笑着:“嗨!打听个地址还不容易?咱老合作社那一片儿,谁不知道你何雨柱买了个院子?正好来市里开个供销系统的会,散会就摸过来了!你这地儿可真不错!”

安风闻声出来,见到大张也很意外,忙招呼着进屋喝茶。

大张灌了一大杯凉白开,才喘匀气,指着地上的麻袋:“没啥好东西,县里供销社仓库清出来的处理品,有点受潮的粉条,品相差点但没坏的核桃,还有几包咱那儿产的粉丝,你别嫌弃!”

何雨柱心里一热,捶了他一拳:“你小子!还跟我来这套!好东西留着卖钱啊!拿这处理品糊弄我?”  话是这么说,脸上却满是笑意。这套路他太熟了,所谓“处理品”,往往就是他们这些老供销互通有无、心照不宣的“硬通货”。

原来,大张一直在郊县供销社当仓库主任。这两年,个体户越来越多,供销社的买卖不好干,仓库里积压的东西也多,压力不小。他这次来开会,也是听上头传达精神,说要搞活经营,但具体怎么搞,大伙儿心里都没底。

“比不上你柱子啊!”大张语气感慨,“听说你早出来了,现在买卖做得大,都跟香港人合伙了?”

何雨柱摆摆手:“啥大买卖,混口饭吃。就是运气好,踩准了点。”他没多提自己的事,转而问:“你们那边现在咋样?日子紧巴吧?”

“紧!”大张叹口气,“以前是皇帝女儿不愁嫁,现在…唉,东西不好卖,积压多,资金周转也难。会上老说转型,可咱这老家伙,除了打算盘、管仓库,还能转哪儿去?”

晚饭自然要喝点。安风炒了几个家常菜,何雨柱把大张带来的粉丝泡了凉拌,又开了一瓶二锅头。几杯下肚,话匣子就彻底打开了。

两人从当年在合作社仓库里偷吃红糖、被老主任发现罚扫院子,聊到谁谁谁调去了哪个门市部,谁谁谁退休回了老家…那些被岁月尘封的旧人旧事,在酒精和重逢的催化下,变得鲜活无比。

“还记得咱社里那小王不?就特别能算计那个?”大张比划着,“后来娶了主任侄女,调去市里了,现在好像也管点事。”

“老李头呢?看大门那个,一手好字!”

“早没了!肺病…家里孩子多,日子难了一阵…”

聊到兴起,也难免唏嘘。时代的浪潮冲刷下来,他们这代守着“铁饭碗”的人,感受最为复杂。有人适应了,有人掉队了,更多的人是在迷茫中守着旧摊子,不知路在何方。

何雨柱听着,默默给大张斟满酒。他想起自己这一路的挣扎与机遇,心中感慨万千。他不再是那个合作社里混日子的何雨柱,他看到了更广阔的天地,也更能体会老同事们的困境。

“大张,”他举起杯,语气诚恳,“以后县里社里有啥不好处理的积压货,只要是能用的,吃的穿的都行,你拉个单子给我。我这儿路子杂,认识些厂子、工地,兴许能帮你们消化点,盘活资金比烂在库里强!”

大张眼圈有点红,重重跟他碰了一下:“柱子!够意思!这话我记心里了!能帮老兄弟们减轻点负担,我替他们谢谢你!”

这顿酒喝到月上中天。大张醉意醺醺,却坚持要赶末班车回县招待所。何雨柱拗不过他,推着自行车把他送到胡同口公交站,塞给他两包好烟。

看着公交车尾灯消失在街角,何雨柱推着车站在槐树下,沉默了许久。夏夜的暖风吹过,带来邻居家电视机的声响和隐约的花香。

安风收拾着碗筷,轻声问:“心里不痛快?”

何雨柱摇摇头,叹了口气:“就是觉得…都不容易。能搭把手的时候,不能瞅着。”

第二天,何雨柱没去忙自己的事,而是翻出电话本,打了几个电话。他给几个开饭馆的、搞建筑的朋友去了信,大致说了说县供销社有些积压的处理品,价格实惠,问他们有没有需要。

做完这些,他心里才觉得踏实了些。

下午,他溜达着去了自己曾经工作过的合作社。老同事见了面,自然又是一阵热闹。闲聊中,他看似无意地问起:“咱这片儿,有没有哪家老职工,或者老街坊,日子特别难?孩子上学、老人看病掏不出钱的?”

老主任瞥了他一眼:“你小子…现在发达了,想学雷锋?”

“啧!问问不行啊?”何雨柱瞪眼,“咱不是从这出去的嘛?有点力了就想着点。”

老主任哼了一声,但还是低声说了几户人家的难处。何雨柱默默记在心里。

接下来的几天,那几户特别困难的人家,陆续发生了一些“小奇迹”:孙奶奶的窗口下,被人放了一小袋精白面粉和一瓶香油;前院老赵读初中的闺女,收到了街道转交的“助学金”,刚好够下学期的书本杂费;韩婶家瘫在床上的老伴,收到了一袋价格不低的高钙奶粉,送货的人只说是一位老主顾的心意…

胡同里的人们私下议论纷纷,猜测是哪个好心人。只有何雨柱,每天依旧乐呵呵地扫院子、遛弯、去合作社点卯,仿佛什么都不知道。

安风隐约察觉到些什么,但她什么也没问,只是某天晚饭时,默默给何雨柱碗里多夹了两块他爱吃的炖肉。

夏夜悠长,槐花的香气若有若无。何雨柱坐在院子里,摇着蒲扇,看着墙上那幅放大了的草原日出照片出神。

安风端来冰镇好的绿豆汤:“想什么呢?”

何雨柱喝了一口,清凉甘甜。他笑了笑,说:

“没想啥。就是觉得…这胡同里的事,街坊邻里的情分,有时候比外面的大世界,更挂心。”

胡同深处烟火浓,旧友新醅话流通。

静水微澜施雨露,心安之处即吾乡。

万里征程的波澜壮阔,最终化为了家门口的细水长流。何雨柱依然惦记着下一程的山水,但他更明白了,脚下的土地和身边的人,才是所有旅程的起点与归宿。夏虫鸣唱,岁月静好,而生活里的温暖与担当,正如同那供销社仓库里偶尔流转出的“处理品”,虽不显眼,却实实在在能解人燃眉之急,温暖人心。


  (https://www.24kkxs.cc/book/4244/4244057/22532314.html)


1秒记住24K小说网:www.24kkxs.cc。手机版阅读网址:m.24kkxs.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