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章 残阳心计
夕阳的余晖透过驿站的雕花木窗,在青砖地上投下长长的光斑,像一道道被拉长的金色伤痕。晚风卷起窗纸边角轻轻颤动,将槐树叶的影子投在地上,晃得人眼晕。
李恪站在窗前,指尖轻轻抚过窗台上积着的薄灰,指腹沾起细小的尘埃。他的目光落在远处渐渐沉落的太阳上,橘红色的光晕将天际染成一片温暖的血红,心中却翻涌着比夜色更冷的情绪。
赵德才的供词就摊在松木桌上,“户部侍郎”四个字被夕阳的余晖染成暗红,墨迹仿佛在纸上凝结成块,像干涸已久的血渍。原来周显的背后不仅有长孙无忌的影子,还牵扯着户部的利益链条,这张盘根错节的网,远比他想象的更密、更深。
“王爷,刺客已经招了。”张猛轻步走进来,铠甲上的铜片碰撞出细碎的声响,声音里带着彻夜未眠的疲惫,“他们是周显豢养的死士,说周显给了他们每人五百两白银,要在驿站杀赵德才灭口。”
李恪缓缓转过身,夕阳的金光勾勒出他年轻却紧绷的侧脸,眼底的光芒比残阳更冷:“五百两?”他重复着这个数字,指尖无意识地收紧,“够寻常百姓精打细算活十年了。”
他想起那个当掉银钗的老婆婆,想起孩子干裂的嘴唇,心口像被什么东西堵住一般闷痛。这些人为了私欲,视人命如草芥,用百姓的血汗钱买凶杀人,何其狠毒,又何其猖狂。
【系统提示:检测到长安势力介入风险等级极高,建议加速整合证据并上报朝廷】
冰冷的机械音在脑海中响起,让他翻腾的情绪稍稍平复。他知道不能仅凭一时义愤行事,周显背后的户部侍郎是长安重臣,手握钱粮大权,若没有铁证,贸然动他只会引火烧身。安州的新政刚有起色,民心初定,绝不能因此功亏一篑。
“把赵德才和刺客分开看押,”李恪走到桌前,指尖在供词上轻轻点过,“供词抄录三份,一份用蜡封好送回吴王府密室封存,一份快马加鞭送长安御史台,还有一份……”
他顿了顿,眼中闪过一丝锐利的光,像是藏在鞘中的利剑:“留给即将到来的‘长安客人’。既然他们要来,总得让他们看看安州的‘风景’。”
张猛会意点头,抱拳躬身:“属下明白。”他看着李恪沉稳的侧脸,心中暗暗佩服——王爷虽年轻,却比许多浸淫官场多年的老臣更懂权谋,既守住了为民请命的底线,又留足了周旋的退路。
驿站外的晚风渐渐凉了,卷起院中的槐树叶,发出沙沙的声响,像是谁在暗处低语。李恪走到桌前,重新拿起供词,指尖划过那些触目惊心的数字:三万两盐税、五百两月银、勾结伪造账目……每一笔都像烧红的烙铁,烫得他指尖发麻,牵连着无数百姓的生计。
他忽然想起离开长安时,父皇站在城楼上那句“等着你回来”。那时他满心愤懑,以为父皇的沉默是赤裸裸的偏袒,如今在安州经历了这一切,才渐渐明白,帝王的权衡远比想象中艰难。
若父皇知道安州的贪腐牵扯到户部重臣,会是怎样的心情?是震怒之下彻查到底,还是为了朝堂稳定又一次选择沉默?
这个念头让他指尖微颤,指腹在“户部侍郎”四个字上反复摩挲,却很快被更坚定的信念取代。无论父皇如何抉择,他都必须将真相揭开,不为自己在长安的委屈辩解,只为那些被苛政压榨的百姓讨个公道。
与此同时,安州府衙的书房已被浓重的暮色笼罩。周显瘫坐在雕花太师椅上,眼前的烛火被穿堂风搅得明明灭灭,将他的影子拉得扭曲可怖,映得他脸色惨白如纸,毫无血色。
派去平阳的人又没了消息,这种未知的等待比死亡更让他恐惧,心脏像被一只无形的手紧紧攥住,连呼吸都带着痛楚。
“大人,要不……咱们逃吧?”亲信缩着肩膀,声音里带着哭腔,膝盖在青砖地上微微发颤,“长安的救兵怕是指望不上了,再等下去……咱们都得没命啊……”
“逃?往哪逃?”周显苦笑一声,笑声干涩得像破旧的风箱,眼中布满血丝,眼窝深陷得吓人,“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咱们这种人,就算逃到天涯海角,也会被朝廷的追兵抓回来。”
他后悔当初不该贪心不足,更后悔不该攀附长安的高枝,如今骑虎难下,只能坐在这方寸之地,坐等灭亡的到来。
他踉跄着走到案前,拿起最后一封未寄出的密信,信纸边缘已被手指捻得发毛,上面写着向长孙无忌求救的内容。可笔尖悬在纸上许久,终究没能落下一个字。他太了解长孙无忌的为人,冷酷无情,若自己成了弃子,这封信只会加速死亡的到来。
“去库房把那箱金子取来。”周显突然开口,声音嘶哑得像是被砂纸磨过,“分给府里的亲信,让他们……各自逃命吧。”他终究还是没了挣扎的力气,只想最后做个顺水人情,也算没白养这些人一场。
亲信愣住了,没想到一向视财如命的大人会突然散财,眼中闪过一丝动容,嘴唇翕动着:“大人……您……”
“去吧。”周显挥了挥手,疲惫地闭上眼,眼角滑下一滴浑浊的泪,“告诉他们,莫要再走我的老路,为官一任,总要留点念想。”
暮色渐浓,安州府衙的灯笼一盏盏亮起,橘黄色的光晕在黑暗中晕开,却照不透弥漫在空气中的绝望。周显独自坐在黑暗里,听着远处传来的更鼓声,一声声敲在心上,像是在为他的末日倒计时。
平阳驿站的烛火彻夜未熄,灯芯爆出细微的火星,将李恪的影子投在墙上,时而被风吹得晃动。他坐在案前,将所有证据分门别类整理好,每一份供词、每一本账册都逐字核对,不敢有丝毫差错。他知道这些泛黄的纸页承载的不仅是案件的真相,更是安州百姓沉甸甸的希望。
天快亮时,他终于整理完毕,指尖因长时间握笔而有些僵硬,指关节泛着青白。推开窗,清新的空气涌进来,带着晨露的湿润和泥土的清香,远处的天际已泛起鱼肚白,将云层染成淡淡的粉紫色。
“王爷,吴王府传来消息,”张猛快步走进来,脸上带着抑制不住的兴奋,“说长安方向有快马过来,看旗号像是御史台的人!”
李恪望着晨光中的安州城,远处的稻田在熹微的晨光中泛着淡淡的绿意,嘴角缓缓勾起一抹浅笑。该来的总会来,无论是救兵还是敌人,他都已做好准备。
“备好证据,随本王回府。”他拿起整理好的卷宗,纸张碰撞发出清脆的声响,步伐沉稳地向外走去,“让安州的百姓看看,公道或许会迟到,但绝不会缺席。”
晨光洒在他身上,将身影拉得很长,像一道坚定的光,穿透了笼罩安州的阴霾。驿站外的槐树叶上还挂着晨露,在阳光下闪着细碎的希望光芒,仿佛在预示着这场正义与贪腐的较量,终将迎来光明的结局。
而安州府衙的书房里,周显在晨曦中睁开眼,望着窗外渐渐亮起的天色,眼中最后一丝光亮也随之熄灭。他知道,自己的末日到了。这场由贪婪开始的闹剧,终将以毁灭收场。
长安的快马还在疾驰,马蹄声敲打着官道,带着长安的风而来。安州的风却已悄然改变方向,吹拂着这片充满希望的土地。一场关乎民心与正义的风暴,正在晨光中酝酿最后的雷霆。
李恪站在驿站门口,望着远方的天际,心中一片清明——无论前路有多少荆棘,他都将带着安州百姓的期盼,坚定地走下去。这或许就是他离开长安的意义,不是逃避,而是在更广阔的天地里,践行心中的道义。
(https://www.24kkxs.cc/book/4243/4243599/11111109.html)
1秒记住24K小说网:www.24kkxs.cc。手机版阅读网址:m.24kkxs.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