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5章世宗毁佛(下)
到后来,李煜在白鹿学堂说书的消息不胫而走,原本许多隐居在庐山的隐士竟也纷纷来此听讲。其中如沈彬、陈况、毛炳、刘洞、夏宝松、酒徒高氏等著名隐士,更因为李煜的影响,竟也开始酣畅淋漓的在白鹿学堂讲起传奇故事来了。
一时间,庐山说书风气大行,隐隐有百家齐放的模样,李煜心中一动,遂亲笔题词曰“百家讲坛”,重金礼聘天下高人隐士来此,一面要求学者以严谨的态度治学,一面则又以百家讲坛的形式,来影响他们开拓思维、创新理念。
这一日,孙菁、胡则亦赶到了白鹿学堂。
李煜看到孙菁到来,即知自己的庐山之行将告一段落,因为这预示着他们对付南汉的一切时宜都已经准备妥当。
龙翔府。
早朝退后,韩熙载第一时间来找卢梓舟。
卢梓舟、周宪、朱元等人自那日在广陵见过高明轩,看着高明轩的船队起航后,便也动身回了广陵。
本来按照李煜的意思,是叫朱元带队南下,而朱元本身也是摩拳擦掌,很想干一番作为,只是就在这个时候,江宁忽然传来朱元的岳父査文徽病重的消息,想要见朱元最后一面,遂最终由周宗亲自出马,代替朱元,与安福海一起往泉州去了。
韩熙载见到卢梓舟,劈头就道:“圣上准备屈服,向柴荣投降哩!”
卢梓舟皱眉道:“难道我们烧了柴荣粮草,周军还这么咄咄逼人吗?”
韩熙载苦笑道:“他们不但咄咄逼人,而且还变本加厉了。现在两淮城池,除了楚州、寿州、泗州、扬州、毫州等地,其他的基本上已是亡的亡,降的降。才不过短短十数日的功夫,周军已占据两淮城池过半矣。”
卢梓舟反而释然道:“若是如此,周军该已是强弩之末,相信他们的粮食再也支持不了多久,我们反不用担心,周军粮草用尽之刻,便是我们反击收复两淮之时。”
韩熙载摇头道:“这一回恐怕要让卢先生失望了。以我对李毂的了解,要不了多久,他就该下定决心,采取以战养战的策略了。”
卢梓舟惊道:“他们向来自诩王师,难道就不怕失去民心,得罪两淮百姓吗?”
韩熙载道:“对于柴荣来说,这也是不得已而为之的事情,事实上,若换作是我们处在他们的位置,也是别无选择。对了,日前我还听说,柴荣为了减轻国家、军队的压力,竟然冒天下之大不韪,开始驱逐僧人了。”
卢梓舟浑身一震,却是不惊反赞道:“好一个柴荣,想不到他竟然借题发挥,因着太仓被烧,大刀阔斧,施行他治理佛教的夙愿。”
这回轮到韩熙载为之愕然。
卢梓舟解释道:“据我所知,柴荣有治理佛教之心,久矣。只是一直以来,他碍于各方面的压力,故而不得不暂缓此事。须知佛教自唐末以来,其寺院占有大片的土地和劳力,僧尼不耕不织,虚耗国力,已经成为朝廷的一大负累。加之寺院还销熔大量铜器乃至钱币铸造佛像,致使铜价上涨,钱币奇缺。为了增加劳动力和兵源,柴荣早就想好好的整治佛教了。如果卢某没有猜错,柴荣与同时,必然还会下诏悉毁天下铜佛像以铸钱,来促进商业发展。”
韩熙载佩服道:“正光真神人也。事实上,柴荣下诏曰‘诸道州府县镇村坊,应有敕额寺院,一切仍旧,其无敕额者,并仰停废。’而且还严格规定出家为僧尼的条件,其目的理应如先生所言。柴荣此君不愧一代英主,雄才大略,倒也真是了得。要知道世宗销熔佛像的命令,中原地区几乎所有人都持反对态度,世宗却只是轻描淡写的答疑解惑曰:‘平定乱世乃千秋功业,佛家曾言如有益于世人,手眼尚且可布施,区区铜像又何足道!’只此一句话,使得众人哑口无言。而且从长远来看,柴荣‘毁佛’之举,不但能增强后周的国力,使其国家日益安定,经济有所发展,最糟的是,中原必有大批僧人因此而南下江宁,徒然增加我朝廷的负担啊。”
卢梓舟叹道:“眼下只希望主公南面之事顺利解决,尽早回江宁主持大局,否则以如今周军的气焰,便是他们不打过来,我们自己人的胆子,也已先被吓破了。”
卢梓舟接着忽然想起一事,道:“对了叔言,这是主公从江州送回来的密信,你且看看。”
韩熙载拆开书信,一震道:“不可以朱元为将?”
卢梓舟点头道:“不知为何,主公对其他人总能大胆任用,却独独对这个朱元怀有戒心。他知道朱元没有南下泉州,已经很是不悦。这次书信,主公再三叮嘱,叫我们无论如何,也要阻止朱元为将,北上江淮。”
韩熙载也是颇为费解,一面却是习惯性的将书信移至烛火旁边,准备将其焚毁,就于此时,属下来报,说是朱元求见。
韩熙载两手微颤,想赶忙将书信烧掉,卢梓舟却忽然心中一动,道:“叔言兄且慢。”
卢梓舟拿过纸条略微做了处理,结果等朱元来见的时候,朱元有意无意间,却正好能见着“以朱元为将”五个字。
第二日,李璟派遣泗州牙将王承朗奉书至徐州,希图求成于周,并低声下气,声称:愿以兄事之,每年进献方物。皇太弟李景遂亦移书周将帅李毂、赵匡胤等人,然,皆不报。
李璟想不到柴荣等人竟然如此决绝,惶恐之下,又遣翰林学士钟谟,文、理院学士李德明奉表使周。行至下蔡,贡金器五千两,锦绮纹帛两千匹,及御衣犀带茶药无数,又奉牛五百头,酒二千石,犒周三军,以请罢兵。
皇宫。
李璟坐立不安,直觉几天之间,自己竟忽然又老了十几年,他甚至还有退位让贤的冲动,直接将皇位禅于李景遂,幸好孙晟、韩熙载等人痛陈利害,极力劝阻,又且李景遂亦表明自己没有代位之心,故而此事才得以作罢。
李璟对李家明道:“怎么,我那老六始终不肯回来吗?他就不怕朕给他个抗旨不尊的罪名?”
李家明摇头道:“六殿下说,朝廷人士总是对他心存误会,每每有人要置他于死地,现在他对于朝政已然心灰意冷,只希望能够在庐山国学好好的做他的学问,与民同乐而已,要是皇上非逼着他回江宁,他就宁愿死在庐山,奴才拿殿下没法,便只好与朱弼朱大人一起回来复命。”
李璟叹道:“这个老六,我知道他是怨我不好好的整治老七,心中委屈。听说那日在庐山西林寺,又有刺客要去杀他,幸亏是宋承天替他挡了一劫,否则哎,我这皇儿,从出生开始,总是多灾多难,朕是亏欠了他呀。朕别的地方帮不上他,也只好多替他照顾些娥皇了。”
接着李璟又想起一事,道:“宋太傅他这些天怎样了?”
李家明道:“宋太傅始终不能接受宋承天为了救六殿下而死的事实,这些天,听说他整个人也憔悴了许多,悲哭不止,齐王殿下亲自到宋府去劝勉他,宋太傅只是哭个不停。”
李璟道:“当初先帝得以代吴建唐,宋太傅居功至伟,朕见他痛失爱子,也是于心不忍呀,家明,你向来懂得说话,可有办法劝劝宋太傅吗?”
李家明略作思想,饶有把握的道:“是易愈也。”乃作纸鸢,大书其上曰:一子不能舍,如让皇百口何。纵之,堕宋齐丘府第中,宋齐丘取而观之,拭泪而止。
江州。
李煜看了胡则带来的刘仁赡的亲笔书函,知道刘仁赡已蒙死志报国,唏嘘叹道:“刘大人真英雄也。李煜虽未尝机会与之结交,而敬之如师傅,倘我大唐男儿,皆如刘大人之铁骨,勿说是江淮城池,便取天下,又何难哉。”
胡则好奇追问道:“殿下,刘帅在信上到底说了些什么?”
李煜直接将信递给胡则,胡则边看边念道:“今寿州悬孤,围于周师,是英雄有志,不得伸也。刘某老矣,不守寿州又得延几年?然胡则正年少意气,数月之间,尽得刘某真传,是将才也,遗之,乃国家之失。吾闻六殿下素能知人善任,得胡则必可诚心待之,使其有用武之地焉。诚如此,刘某遗愿得以继也,诚无憾矣。”
念到最后,胡则不禁哽咽起来,想不到在寿州生死存亡之刻,刘帅竟还不忘为他这个部下安排后路。胡则心中感触丛生,终于朝着北方的天空,重重的跪了下去。
孙菁问道:“主公,接下来我们将去哪里?”
申屠令坚笑道:“这个问题不若就由我来回答如何?皆因南下之事,主公已全权交我安排。”
孙菁不禁白了李煜一眼,显然她心里除了李煜之外,对任何人都不服气,不过她也是明白,毕竟申屠令坚已在南方经略了数月,多少应该有些门路了。
果然就听申屠令坚道:“从江州出发,我们将会直抵建州,直到建州节度使陈诲的中军大帐,图谋大事。”
“不!”李煜忽然摇头道,“在去建州以前,我还必须先亲自去见一个人。”
孙菁、申屠令坚心中纳闷,异口同声的道:“是谁?”
(https://www.24kkxs.cc/book/4242/4242754/11111018.html)
1秒记住24K小说网:www.24kkxs.cc。手机版阅读网址:m.24kkxs.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