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五文山布依飘(二)
姑娘们和小伙子们都笑了,歌声更响亮了。风从河面上吹过来,带着水汽,吹在脸上凉凉的。我看着河边飘动的蜡染布,听着飘在风里的歌声,忽然明白 “布依飘” 是什么了 —— 它是歌声里的情,是布料里的暖,是生活里的盼,是布依族人民把日子过成了诗,让每一个路过的人,都能看见诗里的光。
太阳快落山的时候,我要回县城了。姑娘送我到村寨门口,给我塞了一个糠包,“这个送给你,里面没有绣花针,但是有我阿婆画的蝶花纹,祝你以后的日子,像盘江里的水一样,清清爽爽,开开心心。”
我拿着糠包,走在回县城的路上。糠包在手里轻飘飘的,像是揣着一团云。远处的村寨里,歌声还在飘,和夕阳的余晖混在一起,把整个河谷都染成了金色。我回头看了一眼者兔村,吊脚楼的屋檐下,蜡染布还在飘,像是在跟我挥手。
那天晚上,我把糠包放在枕头边,梦见自己变成了一朵蓝白色的蜡染布,飘在盘江上空,听着布依族的歌声,看着河谷里的稻田,特别开心。醒来的时候,枕头边还留着一股淡淡的靛蓝味,像是从梦里飘出来的。
在者兔村待了三天,我几乎每天都泡在姑娘家的蜡染坊里。阿婆教我画蜡染,阿妈教我缝花边,姑娘教我唱布依族的歌,日子过得特别慢,也特别甜。老周催了我好几次,说要去砚山参加会场,我都跟他说:“再等等,等我学会画蝶花纹再走。”
这天早上,我跟着阿婆去盘江边上采靛蓝草。阿婆背着一个竹篓,手里拿着一把镰刀,走在前面。她的脚步很稳,虽然年纪大了,但是在田埂上走得比我还快。“靛蓝草要采嫩的,老的叶子染出来的布不亮。” 阿婆一边采草,一边跟我说,“我们布依族种靛蓝草,已经种了几百年了,我阿婆的阿婆,就是用这种草染布的。”
我学着阿婆的样子,把嫩叶子摘下来放进竹篓里。靛蓝草的叶子是绿色的,摸起来软软的,带着点清香。“阿婆,为什么要用盘江里的水染布呀?” 我问。阿婆坐在田埂上,指着盘江说:“盘江的水是活的,带着山的灵气,用它泡靛蓝草,染出来的布又软又亮,还不容易褪色。如果用井水,染出来的布就硬邦邦的,不好看。”
采完靛蓝草,我们回到蜡染坊,开始泡草。阿婆把靛蓝草放进一个大木缸里,然后往缸里倒盘江里的水,刚好没过草。“要泡三天,每天都要搅一搅,让草发酵。” 阿婆用一根木棍搅了搅木缸里的草,“发酵的时候,缸里会冒泡泡,那是草在‘说话’,告诉我们它准备好了。”
我蹲在木缸边,看着靛蓝草在水里慢慢变软,心里特别好奇。“阿婆,您小时候,也是这样跟您阿婆学染布的吗?” 我问。阿婆点点头,眼睛里闪过一丝怀念,“我小时候,最喜欢跟在阿婆后面,看她染布。那时候没有蜡刀,阿婆就用竹片代替,画出来的花纹虽然简单,但是特别好看。有一次,我偷偷拿了阿婆的竹片,在白布上画蝴蝶,结果画得歪歪扭扭,还把蜡油滴在了布上,阿婆没有骂我,反而笑着说,‘我们家的小姑娘,以后也是个染布的好料子’。”
说到这里,阿婆笑了,脸上的皱纹像一朵盛开的花。“后来,我阿婆走了,把她的蜡刀留给了我。我拿着那把蜡刀,染了一辈子布,教了我女儿,现在又教你,这蜡染的手艺,可不能断啊。”
第二天早上,我刚走进蜡染坊,就闻到一股淡淡的酸味。“草发酵好了!” 阿婆高兴地说。我跑到木缸边,看见水里的靛蓝草已经变成了深蓝色,水面上冒着细小的泡泡,像是在呼吸。阿婆往缸里加了点石灰,然后用木棍使劲搅,不一会儿,水面上就浮起了一层深蓝色的泡沫。“这就是靛蓝浆,染布的关键。” 阿婆用勺子舀了一点泡沫给我看,泡沫是深蓝色的,沾在勺子上,像一块小小的蓝宝石。
接下来就是染布了。阿婆把一块白布放进木缸里,让布完全浸在靛蓝浆里,然后捞出来,挂在屋檐下晾干。“要染三次,每次晾干后再染,这样布的颜色才够深,才够亮。” 阿婆一边挂布,一边说,“第一次染出来的布是浅蓝色,像天上的云;第二次染出来的是深蓝色,像盘江里的水;第三次染出来的是藏蓝色,像夜里的星空。”
我看着屋檐下的白布慢慢变成浅蓝色,心里特别激动。“阿婆,我能试试吗?” 我问。阿婆点点头,把一块白布递给我。我小心翼翼地把白布放进木缸里,生怕把靛蓝浆洒出来。布在水里泡了一会儿,我捞出来一看,果然变成了浅蓝色,像一块刚从天上摘下来的云。
“染布的时候,要用心,布才能听话。” 阿婆摸着浅蓝色的布,“我们布依族的蜡染,不只是一块布,里面藏着我们的故事。你看这块布上的蝴蝶纹,是我们布依族的图腾,传说很久以前,有一个布依族姑娘,为了救村里的人,变成了一只蝴蝶,飞到山里采草药,后来姑娘再也没有回来,村里的人就把蝴蝶画在布上,纪念她。”
我看着布上的蝴蝶纹,忽然觉得它不再是一个简单的花纹,而是一个有生命的故事。“阿婆,除了蝴蝶纹,还有别的花纹吗?” 我问。阿婆指着屋里挂着的蜡染布,“你看那块布上的铜鼓纹,是纪念我们布依族的老祖宗;那块布上的稻穗纹,是感谢老天爷给我们粮食;还有那块布上的鱼纹,是感谢盘江给我们鱼吃。每一个花纹,都有一个故事,都是我们布依族的根。”
第三天,布染好了,是藏蓝色的,像夜里的星空。阿婆拿出蜡刀,在布上画了一只蝴蝶,然后让我跟着画。我拿着蜡刀,手有点抖,阿婆握着我的手,慢慢移动。“手腕要稳,力气要匀,这样画出来的线条才好看。” 阿婆的手很暖,握着我的手,像是在传递一种力量。
不一会儿,一只蝴蝶就画好了,虽然没有阿婆画的好看,但是我已经很满足了。“这是你第一次画的蜡染布,你要好好收着,它会给你带来好运气。” 阿婆把布递给我。我接过布,感觉它沉甸甸的,像是藏着千年的故事。
晚上,我把染好的蜡染布铺在桌子上,看着上面的蝴蝶纹,忽然想起了阿婆说的话。蜡染不只是一块布,它是布依族的历史,是布依族的文化,是布依族的根。每一块蜡染布,都像是一个时光胶囊,把老辈人的故事藏在里面,传给下一代,再传给下下一代。
老周又打电话催我了,说会场明天就要开始了。“我明天就回去。” 我跟老周说。挂了电话,我看着窗外的月亮,月亮很圆,照在屋檐下的蜡染布上,布上的蝴蝶纹像是活了过来,在月光下轻轻飘动。
第二天早上,我要走了。阿婆、阿妈和姑娘送我到村寨门口。阿婆给我塞了一块蜡染布,“这块布是我染的,上面画着蝶花纹和稻穗纹,祝你以后的日子,像稻穗一样饱满,像蝴蝶一样快乐。” 阿妈给我塞了一瓶米酒,“路上喝,暖暖身子。” 姑娘给我塞了一个布偶,是用蜡染布做的蝴蝶,“想我们的时候,就看看它。”
我抱着蜡染布、米酒和布偶,眼泪差点掉下来。“我会回来的,查白歌节的时候,我一定回来。” 我跟她们说。姑娘点点头,“我们等你,到时候给你唱最好听的歌,跳最好看的舞。”
车开了,我回头看,者兔村的吊脚楼越来越远,屋檐下的蜡染布还在飘,像是在跟我挥手。我摸着手里的蜡染布,感觉它还带着阿婆的温度,带着盘江的水汽,带着布依族的故事。
我知道,这次文山之行,我不仅带回了一块蜡染布,更带回了一颗 “布依飘” 的心。它会像靛蓝草一样,在我心里生根、发芽,开出一朵蓝色的花。
从砚山参加完会场,我心里一直惦记着者兔村的查白歌节。老周要回成都了,问我要不要一起走,我摇摇头,“我要去者兔村,参加查白歌节。” 老周笑着说:“你这是彻底被‘布依飘’勾住了,去吧去吧,记得多拍点照片,回来给我看看。”
我买了些水果和糖果,再次来到者兔村。还没到村寨门口,我就听见了热闹的歌声和鼓声,像是从山里飘出来的,震得空气都在发抖。“你回来啦!” 姑娘从村寨里跑出来,她今天穿得特别漂亮,蓝布百褶裙上绣着一圈彩色的花纹,头上的布帕子边缘挂着银色的铃铛,走路的时候 “叮当作响”。
“村里好热闹啊!” 我笑着说。姑娘拉着我的手往村里走,“今天是查白歌节的前一天,大家都在准备呢,你看,那边在搭舞台,那边在做五色糯米饭,还有那边,阿哥们在练习吹笛子。”
村里果然很热闹,到处都是人,每个人脸上都带着笑。舞台搭在村寨中间的空地上,上面挂着彩色的布幡,布幡上写着 “查白歌节” 四个大字,风一吹,布幡飘起来,像是一片彩色的云。舞台旁边,几个妇女正在做五色糯米饭,糯米有红、黄、蓝、白、黑五种颜色,分别用枫叶、黄花、靛蓝草、糯米本身和黑芝麻染成,看起来特别好看。
“五色糯米饭是查白歌节必吃的,每种颜色都有说法。” 姑娘指着糯米饭说,“红色代表吉祥,黄色代表丰收,蓝色代表盘江,白色代表纯洁,黑色代表健康。吃了五色糯米饭,一年都会平平安安,顺顺利利。”
我拿起一块红色的糯米饭,放进嘴里,甜甜的,带着点枫叶的清香。“真好吃!” 我赞不绝口。姑娘笑着说:“明天过节的时候,还有更多好吃的,有酸汤鱼、烤鸡、腊肉,都是我们布依族的特色菜。”
下午,我跟着姑娘去山上祭山。祭山的地方在村寨后面的一座小山上,山上有一棵老榕树,树干要几个人才能抱过来,树枝上挂着很多红布条,都是村民们挂的,祈求平安。“这棵老榕树有几百年了,是我们村的神树,每年查白歌节,我们都要过来祭它。” 姑娘说。
祭山仪式开始了,村里的老支书拿着一把香,对着老榕树拜了拜,然后把香插在树下。接着,几个穿传统服饰的老人开始唱祭山歌,歌声又沉又厚,像是从土里长出来的。村民们跟着老人一起拜,脸上带着虔诚的表情。“祭山是为了感谢山神,保佑我们村里的人平平安安,庄稼有好收成。” 姑娘小声跟我说。
祭山结束后,我们回到村里,舞台上已经开始表演节目了。第一个节目是 “八音坐唱”,八个穿着传统服饰的老人坐在舞台上,手里拿着牛腿琴、月琴、笛子、箫等乐器,一边演奏一边唱歌。音乐很悠扬,歌声很浑厚,像是在讲述一个古老的故事。
接下来是 “糠包舞”,几个姑娘和小伙子拿着糠包,在舞台上跳舞。他们的动作很轻盈,裙摆飘起来,像是一群蝴蝶在舞台上飞。小伙子们把糠包扔给姑娘们,姑娘们又把糠包扔回去,脸上带着羞涩的笑。台下的观众看得很入迷,时不时鼓掌叫好。
“你看,那个跳舞的姑娘是我阿姐,那个吹笛子的阿哥是我表哥。” 姑娘指着舞台上的人说。我看着舞台上的表演,忽然觉得 “布依飘” 就在这里 —— 在姑娘们飘动的裙摆里,在小伙子们悠扬的笛声里,在观众们的笑声里,在整个村寨的热闹里。
晚上,村里燃起了篝火,大家围着篝火唱歌跳舞。我跟着姑娘一起跳,虽然跳得不好,但是特别开心。篝火的火苗映在每个人的脸上,像是给大家镀了一层金色。歌声飘在夜空里,和星星混在一起,特别好听。
“明天是查白歌节的正日子,还要祭水,还要对歌比赛,可热闹了。” 姑娘一边跳舞,一边跟我说。我点点头,心里充满了期待。
第二天早上,天还没亮,村里的人就起来了,准备去盘江边祭水。我跟着姑娘来到盘江边,江水很静,像是还在睡觉。祭水仪式开始了,老支书拿着一瓶米酒,倒进江里,然后开始唱祭水歌。村民们跟着老支书一起拜,祈求盘江保佑他们有鱼吃,有水喝。
祭水结束后,对歌比赛开始了。舞台周围挤满了人,来自附近村寨的布依族歌手们轮流上台对歌。有的唱劳动歌,有的唱情歌,有的唱历史歌,歌声一个比一个响亮,一个比一个好听。台下的观众时不时喊 “好”,掌声此起彼伏。
“我们村的阿姐要上台了!” 姑娘指着舞台说。我抬头一看,果然是昨天跳舞的那个姑娘,她穿着蓝布百褶裙,手里拿着一个糠包,站在舞台上,眼睛亮得像星星。“盘江水清又清,我唱山歌给你听,哪个阿哥敢来对,莫让歌声冷了心。” 阿姐的歌声又高又亮,像是能飞过山去。
台下的小伙子们都激动起来,一个穿青布衣裳的小伙子跳上台,“盘江水甜又甜,我来对歌给你听,姑娘歌声真好听,我心跟着歌声飞。” 小伙子的歌声又粗又亮,和阿姐的歌声对着,像是在谈恋爱。
台下的观众笑得前仰后合,掌声雷动。我也跟着鼓掌,心里特别激动。原来,布依族的对歌,不只是唱歌,更是在表达爱,表达对生活的热爱。
对歌比赛结束后,是聚餐时间。村里的人把桌子摆在空地上,上面摆满了好吃的,有酸汤鱼、烤鸡、腊肉、五色糯米饭,还有米酒。大家围坐在一起,一边吃一边聊天,特别热闹。我坐在阿婆和阿妈中间,阿婆不停地给我夹菜,“多吃点,吃饱了才有力气唱歌跳舞。”
下午,村里还举行了刺绣比赛、蜡染比赛,姑娘也参加了蜡染比赛,她画的蝶花纹得了二等奖,拿到了一个红色的奖状,她高兴得像个孩子,抱着奖状到处炫耀。
太阳快落山的时候,查白歌节接近尾声了。大家又围着篝火唱歌跳舞,歌声比昨天更响亮,舞姿比昨天更欢快。我看着篝火边的人们,看着他们脸上的笑容,忽然觉得,查白歌节不只是一个节日,更是布依族人民的精神家园。在这里,他们传承着自己的文化,表达着自己的情感,享受着生活的快乐。
“明天你就要走了吗?” 姑娘忽然问我。我点点头,“公司还有事,要回去了。” 姑娘低下头,有点难过,“那你以后还会来吗?”“会的,” 我摸着姑娘的头,“明年查白歌节,我一定来,还要看你得一等奖。” 姑娘抬起头,眼睛亮了,“真的吗?那我们拉钩。”
我们拉了钩,约定明年再见。
第二天早上,我要走了。阿婆、阿妈和姑娘送我到村寨门口,和上次一样,她们给我塞了很多东西,有蜡染布、有五色糯米饭、还有米酒。“路上小心,记得常给我们打电话。” 阿妈说。“明年查白歌节,我们等你。” 姑娘说。
车开了,我回头看,者兔村的吊脚楼越来越远,舞台上的布幡还在飘,篝火的余温好像还在脸上。我摸着手里的蜡染布,感觉它还带着查白歌节的热闹,带着布依族人民的热情,带着 “布依飘” 的灵魂。
我知道,这次文山之行,我不仅参加了一个节日,更遇见了一群可爱的人,遇见了一种美好的文化。“布依飘” 会永远留在我心里,像盘江里的水,像山间的风,像蜡染布上的蝴蝶纹,永远清澈,永远灵动,永远温暖。
车出了者兔村,盘江的水还在窗外流,岸边的蜡染布还在飘,只是离我越来越远。我把姑娘送我的蝴蝶布偶放在腿上,布偶是用蜡染布做的,上面的蝴蝶纹很精致,摸起来软软的,像是姑娘的手。
我想起在文山的这些日子,从偶遇蜡染坊,到走进者兔村,再到参加查白歌节,每一天都像是在梦里。梦里有盘江的水,有蓝白色的蜡染布,有软乎乎的歌声,有热情的布依族人民,还有 “布依飘” 的灵魂。
我打开阿婆给我的蜡染布,上面画着蝶花纹和稻穗纹,藏蓝色的布面上,白色的花纹像是星星,特别好看。我忽然想起阿婆说的话,“蜡染是我们布依族的根,每一块蜡染布,都藏着我们的故事。” 现在我明白了,这块蜡染布上,不仅藏着布依族的故事,还藏着我在文山的故事,藏着我和阿婆、阿妈、姑娘的友谊。
车过富宁的时候,我又看见了河谷里的蜡染坊,布幡还在飘,像是在跟我挥手。我想起第一次来的时候,听见姑娘的歌声,看见阿婆画蜡染,那种惊喜和感动,现在还在心里。
回到成都后,我把蜡染布挂在卧室里,把蝴蝶布偶放在书桌上,把五色糯米饭分给同事们吃。同事们问我在文山玩得怎么样,我跟他们说,文山很好,有好看的蜡染布,有好听的歌声,有热情的布依族人民,还有 “布依飘”。
“什么是‘布依飘’?” 同事们问。我想了想,笑着说:“‘布依飘’是蜡染布在风里飘,是歌声在山里飘,是裙摆在舞台上飘,是布依族人民的爱和快乐,飘在每一个路过文山的人心里。”
同事们似懂非懂地点点头,我却知道,“布依飘” 不是一句话能说清楚的,它是一种感觉,一种藏在心里的温暖,只有真正去过文山,真正遇见布依族人民,才能明白。
后来,我经常给姑娘打电话,听她说村里的事。她说阿婆还在染布,阿妈还在缝花边,她自己也开始教村里的小孩画蜡染了。她说查白歌节结束后,村里来了很多游客,都是来买蜡染布、听布依族歌的,村里的日子越来越好了。
“我阿婆说,谢谢你,把我们布依族的蜡染和歌,带到了外面。” 姑娘在电话里说。我笑着说:“不用谢,是你们的蜡染和歌,温暖了我。”
有一次,我在网上看到一篇关于文山布依族蜡染的文章,里面提到了者兔村的蜡染坊,还配了一张阿婆画蜡染的照片。我看着照片里的阿婆,心里特别激动,赶紧把文章发给姑娘。姑娘说,现在越来越多的人知道了布依族的蜡染,知道了 “布依飘”,她们都很开心。
我知道,“布依飘” 会像盘江里的水一样,一直流下去,像山间的风一样,一直吹下去,像蜡染布上的蝴蝶纹一样,一直飘下去,飘到更多人的心里,让更多人知道文山,知道布依族,知道这种美好的文化。
今年的查白歌节快到了,我已经跟公司请假了,准备再去文山,再去者兔村。我想再看看阿婆画蜡染,再听听阿妈缝花边,再跟姑娘一起唱布依族的歌,再参加一次查白歌节,再感受一次 “布依飘”。
我想起姑娘跟我说的话,“明年查白歌节,我们等你。” 我不会让她们等太久,因为文山在等我,者兔村在等我,阿婆、阿妈和姑娘在等我,“布依飘” 也在等我。
这就是我经过文山时,偶遇 “布依飘” 的故事。它不是一个惊天动地的故事,却是一个温暖的故事,一个藏在心里的故事,一个会永远回响的故事。因为 “布依飘” 已经飘进了我的心里,像一颗种子,生根、发芽,开出了一朵蓝色的花,永远不会凋谢。
(https://www.24kkxs.cc/book/4242/4242675/50418769.html)
1秒记住24K小说网:www.24kkxs.cc。手机版阅读网址:m.24kkxs.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