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十九章边境学校长裙飘
汽车在盘山公路上颠簸了三个多小时,扬起的尘土透过半开的车窗钻进林晓棠的鼻腔。她揉了揉发酸的腰,望着窗外飞速倒退的橡胶林,指尖无意识地摩挲着帆布包上绣着的玉兰花 —— 那是母亲临行前连夜绣的,针脚细密,像母亲絮絮叨叨的叮嘱。
“姑娘,勐卡小学快到咯!” 司机老张猛打方向盘,汽车拐过一道急弯,一片错落有致的傣式竹楼突然出现在视野里。青灰色的瓦檐上翘着,像展翅欲飞的雀鸟,楼前的大榕树枝繁叶茂,垂下的气根在风里轻轻摇晃。林晓棠猛地坐直身子,心脏不受控制地加速跳动 —— 这就是她未来要扎根的地方,中老边境线上的勐卡小学。
车刚停稳,一个穿着靛蓝色筒裙的傣族姑娘就快步迎了上来。她的裙摆扫过地面,带起一阵淡淡的缅桂花香,乌黑的长发用一根银簪挽着,露出光洁的额头。“你就是林老师吧?我是玉罕,这里的语文老师。” 姑娘笑着伸出手,掌心带着常年握粉笔的薄茧,“校长让我来接你,快跟我来,大家都等着见你呢!”
跟着玉罕走进校园,林晓棠的目光被眼前的景象吸引。教学楼的墙壁上画满了彩色的壁画,左边是穿着汉服的中国孩子在写毛笔字,右边是穿着老挝传统服饰的孩子在弹箜篌,中间用彩虹桥连接着。操场上,几个皮肤黝黑的孩子正围着一个足球奔跑,清脆的笑声像银铃一样洒在阳光里。
“我们学校有一百二十多个学生,一半是中国孩子,一半是老挝孩子。” 玉罕一边走一边介绍,“好多老挝孩子的家就在江对面,每天早上划着竹筏过来上学,下午再回去。” 她指着不远处的澜沧江,江水碧绿,像一条绸带绕着学校蜿蜒,江对岸隐约能看到老挝村寨的竹楼屋顶。
走到教师宿舍前,林晓棠看到门口站着一个头发花白的老人,穿着洗得发白的中山装,手里拿着一个搪瓷杯。“林老师,欢迎你来啊!我是校长岩叫。” 老人的声音洪亮,握着她的手用力晃了晃,“我们勐卡小学盼星星盼月亮,可算把你盼来了。你是大学生,学问高,以后可得多教教孩子们。”
林晓棠看着校长真诚的眼神,又望了望不远处操场上嬉戏的孩子,心里突然涌起一股暖流。她用力点头:“校长,您放心,我一定会好好教孩子们,和大家一起把勐卡小学办好。”
那天晚上,林晓棠躺在竹楼宿舍的床上,听着窗外澜沧江的流水声和远处村寨的狗叫声,久久不能入睡。她打开行李箱,拿出那条母亲为她准备的米白色长裙 —— 那是她最喜欢的裙子,裙摆上绣着细碎的雏菊。她轻轻抚摸着裙摆,心里暗暗发誓:一定要在这片土地上,用自己的知识,为边境的孩子们撑起一片天。
开学第一天,林晓棠早早地起了床,换上那条米白色长裙,对着镜子仔细梳理好头发。当她走进三年级教室时,孩子们瞬间安静下来,几十双眼睛好奇地盯着她。
“同学们,大家好,我是你们的新语文老师林晓棠。” 林晓棠笑着走上讲台,把课本放在桌上,“以后我们一起学习语文,一起读故事,好不好?”
“好!” 孩子们异口同声地回答,声音响亮。坐在第一排的一个小男孩却皱着眉头,小声嘀咕:“老师,你穿裙子会不会不方便啊?我们以前的老师都穿裤子。”
林晓棠愣了一下,随即笑了:“你叫什么名字呀?为什么觉得穿裙子不方便呢?”
“我叫岩光,是傣族。” 小男孩站起来,黝黑的脸上带着认真的表情,“我妈妈说,穿裙子要小心,不能跑太快,也不能爬树。老师要带我们玩游戏,穿裙子会碍事的。”
教室里的孩子们都笑了起来,林晓棠也忍不住笑了。她轻轻提起裙摆,在讲台上转了个圈:“你们看,我的裙子很宽松,跑起来也很方便。而且,穿裙子也可以很勇敢,很能干哦。” 她从课本里拿出一张照片,“这是我在大学时参加志愿者活动的照片,当时我就穿着这条裙子,帮山区的小朋友搬书、搭帐篷,一点都不碍事。”
孩子们凑过来看照片,眼里满是好奇。林晓棠趁机开始讲课,她讲《桂林山水》时,会结合澜沧江的景色,让孩子们说说自己眼里的江水;讲《富饶的西沙群岛》时,会拿出校长给她的贝壳标本,让孩子们触摸感受。孩子们听得入了迷,原本调皮的岩光也坐得笔直,眼睛亮晶晶地盯着她。
下课铃响了,孩子们却不愿意离开,围着林晓棠问东问西。“林老师,你去过北京吗?北京的天安门是不是很大?”“林老师,你会讲老挝话吗?我想教你说‘你好’。”“林老师,你的裙子真好看,我妈妈也有一条这样的裙子。”
林晓棠耐心地回答着孩子们的问题,心里暖暖的。这时,玉罕走了进来,笑着说:“林老师,看来孩子们很喜欢你啊。以前上课,岩光总爱调皮,今天居然坐了一整节课。”
“孩子们都很可爱,就是我还不太会说傣语,有些孩子的方言我也听不太懂,以后还要麻烦你多帮忙。” 林晓棠说。
“没问题!” 玉罕拉着她的手,“晚上我带你去村里的夜市,那里有很多好吃的,还能认识一些村民。你穿这条裙子去,肯定很好看。”
傍晚,林晓棠跟着玉罕来到村里的夜市。夜市就设在澜沧江边的空地上,摆满了各种各样的小摊。有卖傣味烧烤的,烤得金黄的五花肉散发着诱人的香味;有卖手工艺品的,竹编的小篮子、银制的小首饰琳琅满目;还有卖水果的,青芒果、酸角、释迦果堆得像小山一样。
村民们看到林晓棠,都热情地打招呼。一个卖糯米饭的阿婆拉着她的手,用不太流利的汉语说:“林老师,你是来教孩子们的吧?辛苦你了。” 她舀了一大勺糯米饭,放在芭蕉叶上递给林晓棠,“尝尝,这是我早上刚蒸的,甜得很。”
林晓棠接过糯米饭,咬了一口,香甜软糯的口感在嘴里散开。她看着周围热情的村民,看着江面上闪烁的星光,心里突然觉得无比踏实 —— 这里虽然偏远,但充满了温暖,像一个大家庭。
日子一天天过去,林晓棠渐渐适应了勐卡小学的生活。她和孩子们的关系越来越亲密,也和村里的村民们熟悉起来。每天早上,她都会在教室门口看到岩光和几个老挝孩子一起走来,岩光还会主动帮老挝孩子拎书包。
“林老师,你知道吗?波乔的家就在江对面,他每天早上都要划竹筏过来上学。” 一天课后,岩光拉着林晓棠的手,指着江对面说。波乔是班里的老挝孩子,性格内向,不太爱说话,但写的字却很工整。
林晓棠顺着岩光指的方向望去,江对面的老挝村寨隐约可见。她心里突然涌起一个想法:“岩光,明天早上我们一起去接波乔好不好?”
岩光眼睛一亮:“真的吗?太好了!我还从来没有划过竹筏呢。”
第二天一大早,林晓棠就和岩光来到江边。他们借了村民的竹筏,岩光兴奋地跳上去,学着村民的样子划桨。竹筏在江面上慢慢前行,清晨的江雾还没有散去,像一层薄薄的纱笼罩着江面。
“林老师,你看,那就是波乔的家!” 岩光指着江边的一座竹楼喊道。林晓棠抬头望去,看到一个瘦小的身影正背着书包往江边走,正是波乔。
波乔看到林晓棠和岩光,惊讶地停下脚步。“波乔,早上好!我们来接你上学。” 林晓棠笑着挥手。波乔眼睛里闪过一丝惊喜,快步走上竹筏。
“波乔,你每天一个人划竹筏过来,不害怕吗?” 林晓棠问。波乔低下头,小声说:“有时候会害怕,特别是下雨的时候,江水会很凶。”
林晓棠心里一酸,她摸了摸波乔的头:“以后要是下雨,你就别过来了,我会把课的内容录下来发给你。” 波乔抬起头,眼里满是感激:“谢谢林老师。”
从那天起,林晓棠经常和岩光一起去接波乔。有时候,其他老挝孩子的家长也会把孩子送到江边,让他们一起坐竹筏过来。江面上的竹筏成了中老孩子们友谊的纽带,承载着他们的欢声笑语。
一天,波乔带来了一个精致的竹编小篮子,递给林晓棠:“林老师,这是我妈妈编的,送给你。” 小篮子上编着漂亮的花纹,还挂着一个小小的银铃,一晃就会发出清脆的响声。
林晓棠接过小篮子,心里暖暖的:“谢谢你,波乔,我很喜欢。这个小篮子真漂亮,你妈妈的手真巧。” 她从包里拿出一本童话故事书,递给波乔:“这是我送给你的礼物,里面有很多好听的故事,还有插图哦。”
波乔接过书,小心翼翼地抱在怀里,脸上露出了开心的笑容。岩光看着他们,也笑着说:“波乔,以后我教你说汉语,你教我说老挝话好不好?” 波乔用力点头:“好!”
看着两个孩子真诚的笑容,林晓棠突然觉得,语言和国界都不是障碍,只要心中有爱,友谊就能跨越一切。她低头看了看自己身上的米白色长裙,裙摆被江风吹起,像一只展翅的蝴蝶 —— 这条裙子见证了她在边境的点点滴滴,也见证了中老孩子们跨越澜沧江的深厚友谊。
转眼间,林晓棠在勐卡小学已经待了半年。这半年里,她不仅教孩子们知识,还组织了很多丰富多彩的活动。她成立了读书角,让孩子们分享自己喜欢的书籍;她教孩子们画画,让他们用画笔描绘边境的美景;她还组织了中老文化交流会,让中国孩子和老挝孩子一起表演节目,分享各自的文化。
然而,生活并不总是一帆风顺。入夏后,边境地区下起了连日的暴雨。澜沧江的水位不断上涨,江水变得浑浊汹涌,江面上的竹筏根本无法行驶。很多老挝孩子没办法来上学,林晓棠就每天把课的内容录下来,让能来上学的中国孩子带给老挝孩子。
一天,暴雨下得特别大,教室里的屋顶开始漏水。林晓棠和玉罕一起,拿着水桶和盆去接水。雨水顺着屋顶的缝隙滴下来,溅在林晓棠的长裙上,留下一个个深色的水印。
“林老师,你快别接了,你的裙子都湿了。” 玉罕心疼地说。
林晓棠擦了擦脸上的雨水,笑着说:“没事,裙子湿了可以再换,可不能让孩子们的课本被淋湿了。” 她把孩子们的课本都搬到干燥的地方,又继续去接水。
就在这时,校长岩叫急匆匆地跑进来:“林老师,玉老师,不好了!江对面的老挝村寨被洪水淹了,波乔他们家可能有危险!”
林晓棠心里一紧,她立刻放下手里的盆:“校长,我们快去看看!”
他们冒着暴雨来到江边,看到江对面的村寨一片汪洋,竹楼的屋顶在洪水中若隐若现。几个老挝村民正划着竹筏在洪水里搜救,波乔的妈妈站在江边,焦急地哭喊着波乔的名字。
“波乔还在村里吗?” 林晓棠大声问。
波乔的妈妈看到他们,哭着点头:“波乔去给邻居送东西,还没回来!洪水来得太突然了,我找不到他了!”
林晓棠的心提到了嗓子眼,她看着汹涌的江水,心里只有一个念头:一定要找到波乔。她转身对校长说:“校长,我要过江去!”
“不行!” 校长拉住她,“江水太危险了,你不能去!”
“可是波乔还在里面,我不能不管他!” 林晓棠的声音带着哭腔,她看着江对面,心里像被刀割一样疼。
就在这时,岩光突然喊道:“林老师,你看!那是不是波乔?”
林晓棠顺着岩光指的方向望去,看到一个小小的身影正抱着一根树干,在洪水里挣扎。正是波乔!
“波乔!” 林晓棠大声喊着,眼泪忍不住流了下来。
几个傣族村民立刻跳上竹筏,奋力向波乔划去。林晓棠站在江边,紧紧地攥着拳头,心里不停地祈祷。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每一秒都像一个世纪那么漫长。终于,村民们把波乔救上了竹筏,慢慢划了回来。
波乔被救上岸时,已经冻得瑟瑟发抖,身上的衣服全湿了。林晓棠立刻脱下自己的外套,裹在波乔身上,又把他抱在怀里取暖。“波乔,别怕,没事了,老师在这里。” 她轻声安慰着,眼泪滴在波乔的头发上。
波乔抬起头,看着林晓棠,小声说:“林老师,你的裙子湿了。”
林晓棠摸了摸他的头,笑着说:“没关系,裙子湿了可以再洗,只要你没事就好。”
经过这件事,林晓棠和孩子们的感情更深了。村民们也更加信任她,经常会找她帮忙。有人会让她教孩子写汉字,有人会让她帮忙翻译信件,还有人会把家里的水果送给她。
一天晚上,玉罕来到林晓棠的宿舍,手里拿着一条靛蓝色的筒裙。“林老师,这是我妈妈给你做的筒裙,她说你总是穿那条米白色的裙子,怕你洗不过来。” 玉罕把筒裙递给她,“你试试,肯定很合身。”
林晓棠接过筒裙,心里暖暖的。她穿上筒裙,对着镜子转了转,裙摆扫过地面,像一朵盛开的蓝莲花。“真好看,谢谢你和阿姨。”
玉罕笑着说:“你穿着筒裙,就像我们傣族的姑娘一样。林老师,你会不会一直留在勐卡小学啊?”
林晓棠看着窗外的星空,又看了看身上的筒裙,坚定地说:“会的,我会一直留在这里,和大家一起守护这些孩子,守护这片土地。”
她知道,这条筒裙不仅是一件衣服,更是一份责任,一份坚守。在边境的岁月里,无论是米白色的长裙,还是靛蓝色的筒裙,都会伴随着她,见证她和孩子们的成长,见证中老边境上这份跨越国界的深情。
(https://www.24kkxs.cc/book/4242/4242675/50415897.html)
1秒记住24K小说网:www.24kkxs.cc。手机版阅读网址:m.24kkxs.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