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K小说网 > 三国:田里种出百万雄兵 > 第141章 荀彧郭嘉

第141章 荀彧郭嘉


进入县衙内部,荀彧和郭嘉再次感受到不同。

    衙署内部同样简洁,但布局合理,行走的吏员步履匆匆,却井然有序。

    每个人似乎都有明确的事务,见面点头致意,并无闲谈喧哗。

    廊下还挂着木牌,写着“户曹”、“工曹”、“司法曹”、“仓曹”、“军务曹”等字样。

    这分曹治事的架构,清晰高效,远超一般县衙。

    “文若!果真是你。”

    县衙正堂,韩暨面露喜色的朝被引进来的荀彧笑道。

    “公达可还安好?”

    他放下手中公务,起身拱手。

    荀彧也是一脸的笑意,跨入正堂后拱手回道:“公达已去洛阳,现下还在结交各路士人,一切安好。”

    韩暨脸上露出几分追忆:“安好便好,我与公达已有七八年未见,也甚是挂念,文若也转眼已成翩翩郎君,时间不饶人啊。”

    “这位便是奉孝吧,常听志才念起。”

    他的目光望向郭嘉。

    郭嘉也上前一步,拱手一礼:“颍川郭嘉郭奉孝,见过韩长史。”

    “哪里哪里,既是友人,奉孝便称我一句公至兄便好。”

    韩暨满脸的和善,见礼后,他招呼道:“文若奉孝舟车劳顿,先坐,我让人侍奉茶水。”

    说罢,他朝外喊了一声,不时便有人提起正堂外一角煤炉上的铁嘴壶走了进来。

    “来,尝尝我虑虒的清茶,这可是我家主公亲手炒制,虽没有茶汤的味浓,但也别有一番风味。”

    韩暨招呼两人坐下,走下木阶亲手为二人添茶倒水。

    荀彧含笑拱手:“固所愿不敢请耳,叨扰公至兄了。”

    他跪坐一席,一旁的郭嘉自然也是坐下。

    “何来叨扰!盼友人久矣!”韩暨热情。

    “来,先喝口茶水解解乏。”

    滚烫的沸水跟茶叶冲撞,见杯中茶叶片片舒展,倒也颇有几分文气。

    “公至兄。”郭嘉性急,刚坐下便忍不住问道:“方才我们在街上见闻颇丰。

    但一问到税制,此地百姓就警惕者居多,这里面.”

    韩暨微微一笑:“奉孝这是对虑虒的税制起了兴趣?”

    “何止税制,我等一路走来,见这虑虒与别的地方各处相同又不相同,现下心痒难耐,还请公至兄解惑。”

    郭嘉有些猴急。

    荀彧见状偷摸一笑,不过心里也是好奇的厉害。

    端起倒过一次水又添了一次水的茶盏闻了闻,那淡雅的茶香果然是别有一番风味。

    “彧也想请公至兄解惑尔。”

    “哈哈哈,好,既然文若奉孝想听,那我便说说。”

    韩暨哈哈一笑,将铁嘴壶递给小吏,回了自己的位置坐下。

    “那就先说说税制。”他伸出一根手指。

    “虑虒税制仅有朝堂所定下的那些主要税赋。”

    “我家主公临驾虑虒后便将各地所制定的苛捐杂税全部摒弃,只施行朝堂税制。”

    “另外,当地百姓不与你们说的一个原因主要也是因为此地田税为十抽七。”

    “十抽七!?”郭嘉眼神一凝。

    荀彧也是惊讶:“这岂不是抽骨剥皮之举?”

    韩暨轻笑,摇了摇头:“但若这十抽七后剩下的三全归农户所有,再无其他税收呢?”

    两人一滞,心下快速盘算,不多时便就算出了结果。

    荀彧轻酌了一口茶水喃喃道:“这十抽七听上去属实重苛,但若真是余下的三成尽数归黔首所有,还免了其他税赋,倒也是仁政。”

    “确实如此。”郭嘉也是说道:“苛捐杂税才是要人命的地方。”

    “主公在虑虒摒弃苛捐杂税也是为了减轻民负,鼓励垦荒之举。

    虑虒新立,百废待兴,人口亦是新聚,唯有轻徭薄赋,方能迅速安定人心,不过虽然免了杂税,但十抽七仍然严苛,等今年税粮入仓,往后几年,这抽比还会逐步下调。”

    “张中郎果然仁厚。”荀彧又喝了一口茶水敬佩道。

    而郭嘉则更加关心虑虒的不同,他问:“我等进入县衙,见廊桥下设有各曹,这些曹位是”

    “这个啊。”韩暨也喝了口茶水,继续道。

    “设立各曹主要是让吏员专心处理一项或者两项事务,避免事务交叉出错的可能。”

    “户曹就主要负责户籍造册,普查,记录等事。”

    “工曹负责虑虒百业建设。”

    “仓曹主库。”

    “至于司法曹。”他顿了顿,正色道、

    “乃是主公设立,专司民刑诉讼,独立于县衙其他事务,主官由主公直接任命,只对主公与律法负责。

    其下设有法吏、书吏、差役,负责调查取证、记录案卷、传唤人证、执行判决。

    力求‘有讼必理,有理必断,有断必公’。”

    荀彧眼中精光一闪:“司法独立,不受地方豪强或行政掣肘……此举倒是大善!

    只是……推行不易吧?”

    “确实不易。”韩暨坦诚道、

    “起初阻力不小,地方积弊,人情牵扯,但主公意志坚定,亲自坐镇处理了几桩涉及豪强遗留势力的棘手案件,杀伐果断,明正典刑,立威于众。

    同时,选拔法吏首重公正、明律、不畏强权,如今运行半载,已渐入正轨民间口碑甚佳。”

    郭嘉心有佩服,但仍旧如同一个好学孩童一般不断提问:“工分又是何物?”

    韩暨轻笑解释道:“这也是主公设立,虑虒百业待兴,官营作坊、矿山、筑城、修路等所需劳力甚巨。

    若全以钱币支付,一则虑虒钱币流通尚不足,二则钱币价值易受外界影响波动。

    故主公推行‘工分制’。

    凡在官营产业出力者,按工作量、技术难度、工时长短,由记工记录‘工分’。”

    “这工分,非钱非粮,如何流通?”荀彧追问,他对这种新颖的制度充满兴趣。

    “工分本身不流通,只在县衙工曹处有档案记录。”韩暨详细解释。

    “工人凭记工牌,可定期到县衙指定的‘工分兑换处’,凭工分兑换粮食、布匹、盐、铁器、农具、甚至蜂窝煤等生活必需之物。

    兑换比例由县衙根据各物产成本和市场情况定期公布,相对稳定。

    如此一来,工人劳作所得,能直接换取生活所需,省去了中间环节和钱币贬值的风险,保障了基本生活。

    同时,县衙也能更有效地统筹物资,将劳动产出迅速转化为建设力量,比如筑城的石料、烧砖的燃料、制蜂窝煤的原料,很多都是以工分形式支付给参与开采、运输的民夫。”

    “妙啊!”郭嘉抚掌赞叹:“用既有实物担保以虚转实,以实保虚,既能绕开钱币不足和贬值的困扰,也能直接将劳力转为建设资源以及民生保障!这张中郎,不是听闻其是武将吗!”

    荀彧也深以为然:“此法看似简单,实则蕴含大智慧。

    其一,保障了底层劳作者的基本生存,使其无后顾之忧,安心劳作、

    其二,极大地提高了县衙对人力物力的调配效率,避免了中间盘剥、

    其三,工分只用于兑换县衙掌控的物资,无形中强化了县衙的权威和对经济的掌控力。

    只是……此制运行,对县衙的组织能力、物资储备、物流调配要求极高,稍有差池,便会失信于民。”

    “文若慧眼如炬,一语中的。”韩暨赞道、

    “此制能行,全赖虑虒如今几大支柱产业支撑、桃源酒坊获利丰厚,是钱粮重要来源、煤矿产出巨大,不仅供应自身,还外销获利。虑虒农牧产出稳定,能提供大量肉蛋禽畜,加上新开的蜂窝煤坊、砖窑、石灰窑等,物资相对充足。

    再者,主公极其重视吏治和效率,工曹、仓曹运转如臂使指,方能维持此制。

    但即便如此,也需时刻小心平衡。”

    正说话间,门外传来沉稳的脚步声,韩暨耳朵一动立刻起身:“主公回来了。”

    荀彧和郭嘉也连忙起身整理衣冠。

    只见一位身形高大挺拔的青年将领走了进来。

    他身着玄色常服,未着甲胄,面容英挺,目光深邃沉静,行走间自有一股渊渟岳峙的气度,正是张显。

    “颍川荀彧(郭嘉),拜见张中郎!”荀彧和郭嘉躬身行礼,姿态恭谨。

    张显一愣,旋即露出温和的笑容,快步上前虚扶:“文若先生,奉孝先生,快快请起!久闻志才念起,今日得见,果真气度不凡!

    他声音清朗,态度谦和,毫无倨傲之色。

    心里却是敲锣打鼓着。

    荀彧,曹操的定心丸,只要是他坐镇后方,那后方就乱不了,历史上曹操的大后方失火,陈宫张邈背叛引来吕布,若非荀彧智谋,恐怕曹老板当时就得退场。

    郭嘉好坏参半,不过这个年纪倒也能纠正恶习。

    他心下快速简略了一番。

    “谢中郎将。”荀彧和郭嘉起身。

    近距离观察,更觉张显气度不凡,沉稳中透着锐气,温和下藏着威严。

    重新落座。

    张显开门见山:“某治理此地、方及一载,诸多举措或有不周或显新奇,还望二位先生不吝赐教。”

    荀彧拱手,言辞恳切:“中郎将言重了,彧与奉孝一路行来,观虑虒田野丰茂市井繁荣,百姓安居吏治清明,更闻中郎将轻徭薄赋明正典刑、首创工分之制,惠民实政,令人钦佩。

    此等治绩,莫说并州边地便是中原富庶郡县,亦属罕见。赐教不敢当,彧心中实有诸多不解,欲向中郎将请教。”

    “哦?文若先生请讲。”张显态度诚恳。

    荀彧若有所思:“这司法曹之举,地方豪强盘根错节,司法曹独立审断如何确保其不受干扰令行禁止?又如何选拔培养足以胜任的法吏?”

    “司法之独立,首在主官之决心与支持。”

    张显语气坚定:“凡涉司法,我必亲自过问力排干扰。”

    “司法曹法吏,首要之选便是‘明法’、‘刚正’、‘无私’。

    选拔自军中识文断字、秉性耿直之人,如今担任曹法吏的多是伤残老兵,或民间素有清名、通晓律令之寒士。

    入职后,由经验丰富者带领,学习律令、案牍、勘验、审断之实务。

    同时,制定详细章程,约束其行为,若有徇私枉法,以死惩戒”他顿了顿、

    “当然,此乃初创,完善之路尚长,文若先生若精通律法,可有良策?某洗耳恭听。”

    荀彧心中震动,张显对司法独立的重视和推行力度,远超他的预期,他拱手道:“中郎将思虑周详,彧暂无良策补充,唯望持之以恒。”

    “自然。”张显点头一笑。

    这时,郭嘉插话道:“中郎将,嘉对那工分制甚感兴趣,此制巧则巧矣,然百姓手中唯有工分,无法换取他处物资,岂非将百姓生计全然系于县衙一身?

    若县衙物资匮乏,或兑换比例有变,岂不立生民怨?再者,长此以往,民间钱币流通断绝,岂非自成一国,与外界隔绝?”

    郭嘉的问题尖锐而深刻,直指工分制的核心风险和潜在弊端。

    张显看向郭嘉,眼中闪过一丝赞赏。

    他敲了敲桌案。

    “奉孝问到了关键,工分制,确有其局限性和风险。

    其一,它高度依赖县衙的信誉和物资保障能力,故虑虒首要之务,便是大力发展生产,确保粮、布、盐、煤等基本物资的充足稳定供应。

    其二,兑换比例力求公平稳定,由工曹、仓曹、户曹共议,公开公示,接受监督,若有调整,必提前说明缘由。

    其三,工分制并非完全排斥钱币,民间小额交易、与外来商旅的买卖,仍可使用钱币。

    县衙亦在桃源酒、煤炭外销中获取大量钱币,用于采购虑虒无法自产之物资,或支付给外来工匠等。

    工分制主要在官营产业和大型工程内部循环,是特定时期、特定地域的一种补充和过渡手段,而非彻底取代钱币。

    待虑虒商业更繁荣,钱币流通更充足,或可逐步调整,增加钱币支付比例。”

    采用工分制是因为工分制方便吗?

    不啊,其实用钱才是最方便的,但虑虒有铁有煤,就唯独没有铜无法自铸钱币。

    桃源酒的生意每次带回来的都是少量的铜币大量的金饼。

    总不能直接在虑虒推行金币吧,那就有些太奢侈了。

    他坦诚道:“此制如履薄冰需时刻警惕,然虑虒初立,人口多流民新附,家无余财,钱币体系脆弱。

    工分制能迅速将其组织起来,投入生产,换取生存所需,避免其因无钱而无法参与建设或陷入困顿,它是一剂猛药,亦是一根拐杖,待虑虒根基稳固,百姓家有余财,商业流通顺畅,这根拐杖自当慢慢放下。”

    张显的坦诚剖析和清晰的利弊认知,让荀彧和郭嘉都暗自点头。

    此人不仅有想法,更有清醒的头脑和对现实的深刻把握。

    “中郎将思虑深远,嘉佩服。”郭嘉难得地正色道。

    (本章完)


  (https://www.24kkxs.cc/book/4242/4242084/11110992.html)


1秒记住24K小说网:www.24kkxs.cc。手机版阅读网址:m.24kkxs.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