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K小说网 > 四合院:断亲后娶妻娄晓娥 > 第125章 交流会

第125章 交流会


【昨天的两章在设置发布时间的时候出现了失误,没有及时发现,还请各位见谅】

时间又过去了一周,轧钢厂梧桐树已经快秃了。昨天已经得到了正式的通知,周五由工业部刘副部长带队亲自过来。

"何科长,这次会议规模可不小啊。"王德旺推门进来,手里抱着一摞刚整理好的资料,"工业部技术司直接下的文件,参会名单上都是各大钢厂的总工和顶尖技术骨干。"

何雨泽接过资料,指尖在纸面上轻轻敲打:"看来扇面对我们的新技术很重视。"他的目光扫过参会名单,鞍钢、武钢、包钢...国内主要钢铁企业的技术负责人几乎全部在列。

"杨厂长说要把大礼堂腾出来,还要准备实物展示区。"王德旺兴奋地说,"咱们的技术终于要走向全国了!"

何雨泽点点头,心里却明白这次会议的重要性远超王德旺的想象。工业部直接组织的技术交流会,意味着氧气顶吹转炉技术已经进入国家视野,这将是改变国家钢铁工业格局的重要一步。

接下来的两天,整个技术科都进入了紧张筹备状态。何雨泽亲自监督搭建了三个展示区:第一个是完整的氧气顶吹转炉模型,可以模拟整个炼钢过程;第二个是核心部件分解展示台,详细展示氧枪系统、炉体结构和控制系统;第三个则是实际操作区,也就是第三车间,工人们将现场演示新技术的操作流程。

会议前夜,何雨泽在礼堂调试设备到深夜。当他走出厂门时,月光下的厂区静悄悄的,只有保卫科的值班室里亮着灯。

"何科长,这么晚才走啊?"值班的人员探出头来。

"明天有重要会议,再检查一遍。"何雨泽笑了笑,突然注意到保卫科门口停着一辆陌生的吉普车,"有客人?"

老张头压低声音:"工业部的领导提前来了,现在正在杨厂长办公室呢。听说是个副部长,专门为明天的会议来的。"

何雨泽心头一动,转身向办公楼走去。远远地,他看到三楼厂长办公室的灯还亮着,隐约能听到谈话声。正当他犹豫是否该上去打招呼时,办公室的门开了,杨厂长陪着一位五十多岁、身材挺拔的男子走了出来。

"何雨泽同志!正好,来认识一下。"杨厂长招手叫他过去,"这位是工业部主管技术司的刘副部长,专门为明天的交流会提前来调研的。"

刘副部长伸出手,何雨泽注意到这位领导的手掌粗糙有力,显然是有过一线工作经历的。"久仰大名啊,何雨泽同志。"刘副部长声音洪亮,"你的氧气顶吹转炉报告我看了三遍,每遍都有新收获。"

"刘部长过奖了,我只是做了一些微小的工作。"何雨泽谦虚地说。

刘副部长却摇摇头:"年轻人不要太谦虚。技术创新是国家发展的命脉,你们轧钢厂这次走在了全国前列。"他看了看手表,"今天太晚了,明天会上我们再详谈。何雨泽同志,我期待你的报告。"

送走刘副部长后,杨厂长拍了拍何雨泽的肩膀:"好好准备,明天不仅是轧钢厂的荣誉,更关系到这项技术能否在全国推广。"

第二天清晨,轧钢厂比往常更加热闹。大门口贴着"热烈欢迎全国钢铁行业技术交流会召开"的红纸,保卫科仔细核对着每一辆进入厂区的车辆。何雨泽早早来到会场,再次检查演示设备的准备情况。

八点半,参会代表陆续抵达。何雨泽站在礼堂门口迎接,与每一位前来的工程师和技术骨干握手寒暄。这些人大多比他年长,有些甚至是行业内的知名专家,但此刻都对这个年轻人投以敬佩和好奇的目光。

"何工,久仰久仰!"一位戴着黑框眼镜的中年男子热情地握住何雨泽的手,"我是鞍钢技术处的赵国强,看了你的技术报告后,我们连夜做了模拟计算,结果令人振奋啊!"

"包钢李卫国。"另一位身材魁梧的工程师也就急忙上前,"原本我们厂准备明年上马两座新转炉,现在看来得重新考虑技术路线了。"

九点整,会议正式开始。能容纳两百人的大礼堂座无虚席,后排还站了不少轧钢厂自发来听课的技术员。主席台上,刘副部长居中而坐,杨厂长和几位行业专家分坐两侧。何雨泽作为主讲人,站在讲台前。

"同志们,今天我们齐聚一堂,共同探讨钢铁冶炼技术的革新之路。"刘副部长做开场白,声音铿锵有力,"氧气顶吹转炉技术是我国钢铁工业转型升级的关键突破,工业部对此高度重视。希望各位畅所欲言,深入交流,共同推动行业技术进步!"

掌声过后,何雨泽开始了他的技术报告。他首先在黑板上,用一组对比数据展示了传统平炉与氧气顶吹转炉在效率、能耗和钢水质量上的差异,然后详细讲解了新技术的原理和关键创新点。

"传统转炉像一位老人在缓慢踱步,而氧气顶吹技术则如同给这位老人装上了火箭推进器。"何雨泽生动的比喻引来会场一阵轻笑,"但这不是简单的加速,而是整个冶炼过程的质变。"

随着讲解深入,何雨泽展示了大量实验数据和操作记录。他不用看笔记,各种参数、公式信手拈来,对技术细节的掌握令在场专家频频点头。当讲到氧枪系统的创新设计时,他甚至现场在黑板上推导了几个关键方程,步骤清晰,逻辑严密。

"何工,我有个问题。"一位头发花白的老专家举手,"按照你的设计,氧枪寿命如何保证?我们厂曾经试验过类似技术,但氧枪损耗严重。"

何雨泽微微一笑:"张总工提到的问题非常关键。"他示意助手搬上一个实物,"这是我们改进后的氧枪结构,采用三层套管设计,中间通冷却水,外层是特殊陶瓷材料。经过三个月连续运行,平均使用寿命达到120炉次,是传统设计的四倍。"

会场响起一片赞叹声。何雨泽注意到刘副部长正专注地做着笔记,不时与身旁的专家低声交流。

技术报告持续了两个小时,期间不断有人提问,何雨泽对每一个问题都给予专业而详尽的解答。当讲解完毕时,全场响起热烈掌声。

"太精彩了!"武钢的总工程师激动地说,"这不仅是技术介绍,更是一堂顶级的冶金工程课!"

午休时间,参会代表们围在展示区前热烈讨论。何雨泽被团团围住,回答着各种技术问题。他注意到易中海和几个老工人站在人群外围,神情复杂地看着这一幕。

"老易,看来咱们厂出了个真人才啊。"一位老钳工小声说。

易中海哼了一声:"嘴上功夫罢了,真本事还得看实际操作。"

这话恰好被路过的刘副部长听到。他停下脚步,转向易中海:"这位老师傅,您对何雨泽同志的技术有疑问?"

易中海没想到会被部长点名,一时语塞。杨厂长见状走过来解围:"刘部长,这位是我们厂的八级钳工易中海师傅,实际操作经验非常丰富。"

刘副部长若有所思地点点头:"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这才是真正的技术人才。"

下午的会议安排是现场观摩和分组讨论。在炼钢车间,何雨泽亲自指导工人演示了氧气顶吹转炉的整个操作流程。当炽热的钢水从炉口倾泻而出时,参观的代表们纷纷发出赞叹。

"钢水质量明显优于传统工艺。"一位专家仔细观察后评价道,"气泡和夹杂物少了很多。"

分组讨论时,气氛更加热烈。何雨泽穿梭于各个小组之间,解答疑问,分享经验。他特别强调了操作规范和安全管理,展示了精心编制的培训手册和考核标准。

"何工,你们的技术团队建设令人印象深刻。"鞍钢的赵国强翻看着手册说,"不仅技术创新,连人才培养体系都这么完善。"

傍晚,会议接近尾声。刘副部长做总结发言,高度评价了氧气顶吹转炉技术的创新价值和推广意义。他特别指出:"何雨泽同志不仅研发了这项技术,更重要的是建立了一套完整的技术标准和培训体系,这是确保技术落地生根的关键。"

会后,刘副部长特意留下何雨泽单独谈话。两人在厂长办公室旁的接待室里坐下,工作人员端上茶水后识趣地退了出去。

"小何啊,今天的会议非常成功。"刘副部长亲切地换了称呼,"工业部决定在全国重点钢厂推广这项技术。我希望你能亲自下去,指导各厂的建设工作。"

何雨泽沉思片刻,回答道:"刘部长,感谢组织的信任。不过我认为,与其我一个人到处跑,不如发挥团队的力量。"他说着就从兜里拿出一个名单,"这是我们厂培养的十二名技术骨干,每个人都完全掌握了氧气顶吹技术的核心要点,可以独当一面。"

刘副部长接过名单,仔细查看:"你的意思是..."

"我建议由我们厂派出技术小组,每个小组由一名技术员带领几名熟练工人,到各厂进行技术指导和培训。"何雨泽解释道,"这样不仅能加快推广速度,也能形成长期的技术交流机制。"

刘副部长眼睛一亮:"好!这个方案考虑得很周全。技术推广不能只靠一两个专家,必须建立人才队伍。"他赞许地看着何雨泽,"年纪轻轻就有这样的格局和胸怀,难得啊!"

谈话结束时,天色已晚。刘副部长起身准备离开,突然从公文包里取出一个牛皮纸信封。

"何雨泽同志,这是给你的。"刘副部长神情变得严肃,压低声音说,"上面那位看了你的报告,特意嘱咐我转交给你。"

何雨泽接过信封,感觉分量不轻。当他看到信封右下角那个小小的红色印章时,心头一震,那是上面的专用章!

"这...这是..."何雨泽一时语塞。

刘副部长拍拍他的肩膀:"好好干,国家需要你们这样的青年才俊。"说完,转身离开了接待室。

何雨泽小心翼翼地拆开信封,里面是一张便签和一本红色证书。便签上只有简单的一行字:"技术创新是国家强盛之基,望再接再厉。"。

他的手微微发抖。这不仅是对他个人工作的肯定,更是对这项技术价值的最高认可。

走出办公楼时,厂区已经安静下来。何雨泽深吸一口秋夜的空气,抬头望向满天星斗。有了这封信和这个证件,至少那十年,暂时米有人能动他和娄晓娥。


  (https://www.24kkxs.cc/book/4241/4241460/23385687.html)


1秒记住24K小说网:www.24kkxs.cc。手机版阅读网址:m.24kkxs.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