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9章 三权分立 光义思战
“冗官、冗兵、冗费”号称北宋“三冗”。
后世许多人认为,三冗弊病是导致北宋积贫积弱的根本原因。
是不是根本原因先不深究,赵德秀只知道一点——是病就得治!
正所谓“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要想根治病痛或动乱,最佳办法就是从根源上入手。
赵德秀深知,这一封奏本名为赵普所呈,实际上大多内容是赵匡胤的构想。
这封奏本一旦公开,代表着赵匡胤要正式对五代各种弊政,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
“建隆新政”,这一奠定大宋百年基业的历史浪潮,已直接拍在了赵德秀的身前。
赵匡胤引着这浪潮来到赵德秀身前,绝不是要赵德秀去当什么执行者。
“天子秉国,太子议政”,名正言顺,古今大义。
时至今日,半只脚成功踏入东宫的赵德秀,已渐渐成为天下大势的引领者,不仅仅是参与者。
赵德秀的脑筋快速开动着,很快他心中就有了一番说辞:
“唐末以来,天下诸侯割据,地方势大。
一地藩镇,名为节度使,实与战国诸侯无异。
今大宋甫建,为保证大宋基业延续千秋,父皇自当与天下更始,改革天下病痛。”
赵德秀先出言肯定了一番,赵匡胤要施行新政的必要性。
见赵德秀说出他施行新政的初衷,赵匡胤满意的抚了抚长须。
在赵匡胤满意的目光下,赵德秀继续说道:
“然,天下沉疴甚重,新政有事需急,有事需缓。”
听到这番话后,赵匡胤的眉头下意识皱了一下。
可他一见到满脸自信的赵德秀,那蹙起的眉宇就陡然舒展开。
这一封奏本中,一下子谈及的改革内容太多,的确称的上“急切”这一评价。
赵匡胤是知道这一点的,然他明知不妥,可限于客观原因他不能不急切。
从赵匡胤的视角看去,五代的开国之君,除去一些横死的外,基本就无长命的。
这是因为历代开国之君,与他一样都是武将出身,早年征战身上不知留下多少暗伤。
最主要的是暗伤一旦复发,从健康到身逝,往往不过短短数日。
诸多先例在前,赵匡胤不得不以为戒。
除此之外,早先赵德秀仁弱,赵光义短视的印象,更加重了赵匡胤心中的急切感。
但现在嘛,赵德秀表现愈发优异,赵匡胤愈觉得有些事的确可以缓缓。
“那你认为,何事当急,何事当缓乎?”
见赵匡胤问及具体事项,赵德秀不假思索地说道。
“设知州当急,设通判当缓。”
知州,全称应该是“权知某州事”。
五代承袭唐制,地方最重要的行政区域便是“州”。
而州的最高长官,号为刺史。
“自安史之乱以来,各州刺史,常为各地节度使兼任,几成定制。
这一定制,致使各州皆掌握在武臣手中,地方税务、军务、政务、刑务,人务,皆不从中央,地方自决。
久而久之,藩镇骤起,遂荼毒百年。”
为何唐末以来,地方藩镇势力屡禁不绝,一个原因就是制度出现了问题。
如赵德秀所说,畸形的地方制度,让各镇节度使实际上成为春秋时的各诸侯国。
有这客观因素,中央要是还能集权起来,那才是见了鬼。
既然是制度出问题,那就先拿制度开刀。
“委派文臣为知州,形成定制,以夺刺史之权,以分节度使专制之势。
文臣主州,以文制武,确是上策。
然天下战乱未定,文臣主政一方后,对军务定知之甚少。
若再派通判监辅,一遇要事,两相推诿,掣肘多端,则州境必乱。
州境一乱,大宋何安?”
赵德秀说出了他的担忧。
宋代皇帝放任“冗官”现象的形成,有一个很重要的考虑在于“分散事权。”
就好像通判之于知州,知州是一州的最高长官,统管一州军政要务。
然通判的设立,主要目的并不单单在于监督,是在于“平行共事”。
“平行共事”,再加上“文臣”二字,一种可以预见的情况必定会产生:
无休止的内讧,无休止的攻讦。
从事实上来说,这一乱相是有利于中央集权的。
可若想着靠这一层,来加强中央集权,不出三十年,大宋的国力会日益孱弱。
地方各州就宛若每块砖石,众多砖石紧密联合在一起,才造就了大宋社稷的基石。
各块砖石一旦出现裂缝,基石崩裂基本就已进入倒计时中。
赵德秀的话,让赵匡胤陷入了深思。
思虑一番后,赵匡胤问道:
“若不分散事权,知州虽是文臣,无法举兵谋逆。
然专权之下,若一地知州为野心之辈拉拢,亦难免会成大患。”
“这一隐忧,你该如何解决?”
在赵德秀的步步阐述下,赵匡胤已渐渐将他当做可一同探讨新政的人。
凡有所否,否完后就要提出中肯建议,不然就是在清谈狂议。
在赵匡胤的疑问下,赵德秀询问道:
“父皇,儿臣可动笔乎?”
见赵德秀都想动上笔,写上心中想法了,赵匡胤笑了笑;
“尽管用就是。”
说着赵德秀便从案上的笔筒中取出一支毛笔,不料还未动笔,赵匡胤就阻止道:
“议政,自当用朱笔。”
案上朱笔,唯有一支,就是方才赵匡胤批阅奏本时所用。
得到了赵匡胤的准许后,赵德秀便拿起那根朱笔,摊开一张空白的帛书,认真的写下了两个大字:
“分权!”
望着赤红的这两个字,赵匡胤的手指轻敲起书案。
“你具体说说。”
自古以来,中国就有着“分权”的政治智慧。
然每一个时代,分权的具体方式都有所不同,赵匡胤想听听赵德秀的具体看法。
“父皇所顾忌者,无非知州手中权力过重,故想派通判平分事权。
然平分事权一举,却会致使州政紊乱,遗祸甚远。
为两全其美计,儿臣认为平权不如分权。
一州要务,无非主要分为三个方面:
一为军政,二为民政,三为司法。
三权当分立,互不归属,皆直接听命于朝廷。
如此一来,地方再难形成割据之势,而三权各有主责者,亦不容易致使州政紊乱。”
三权分立?
这一分权思想,对赵匡胤来说并不陌生。
隋唐时期的中央三省制,便是在这一政治思想下产生。
而中央三省的分立制度,是大大减轻了相权威胁皇权的可能。
中央相权既能一分为三,地方缘何不能?
赵匡胤手指敲击书案的速度越发快了些。
见赵匡胤有所意动,赵德秀连继续说道:
“在儿臣看来,各州日后可主要分为三部:
一为转运司,负责民政,以文臣充任。
二为提刑司,负责司法兼监察之务,以文臣充任。
三为安抚司,负责军政,边境以良将充任,内境皆可。”
“今我军在伏牛山大胜,潞州境内,多有惮我军声威者。
借此声威,这一构想可先在潞州施行,以观后效。”
赵德秀口中所说的三司,是历史上宋朝本就会设立的地方机构。
只不过这三司,在当下还并未正式设立,因这三司实际上是属于“路”这一级的地方行政区域。
而当下并未有“路”这一行政概念的存在。
遍观中国地方行政制度的演变史,在地方实行三权分立,是有效避免地方割据的主要方式。
可惜历史上当这三司部门出现后,大宋已在冗官的道路上一去不复返。
那时三司部门的设立,除去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外,还进一步加重了大宋的冗官。
好在目前大宋初建,一切都来的及,大宋可以避免走许多弯路。
在赵德秀心中,在州级设立三司部门并不是目的。
随着各地民生的发展,原来的“道”级行政区域已不再适用,一种更有利于中央集权的高级地方行政区域概念,是必须要应运而生的。
“行省!”
然实践出真知,先在潞州进行试点是最稳妥的方式。
在认真思忖完赵德秀的提议后,赵匡胤放下了敲击书案的手指。
“你所提议,并非不行。
然需多多商榷。”
赵匡胤的顾虑,是有道理的。
毕竟若这三司制度在潞州施行,那么新政要重新商榷的地方就颇多了。
例如知州要不要再设,设的话又该担任哪个司的长官等等。
听到赵匡胤的顾虑后,赵德秀又提出了一个建议:
“新政一事,兹事体大。
儿臣以为,父皇不如在朝中设立一咨议省,以各部名臣兼任省员,群策群力,共商新政一事。”
赵德秀有此提议,是借鉴了历史上的许多事例。
历史上许多改革,要么半道崩殂,要么改着改着面目全非。
这有个很重要的原因在于,历代的改革皆由某位明主,或者某些名臣发起,并无一个专门的机构负责这一事。
无专门机构统筹各部,就会导致各部门互相推诿,阳奉阴违。
最重要的是难以快速形成一个支持改革的利益集团。
用利益去驱动改革,方是施行新政的最佳方式。
听到赵德秀的这一建议后,赵匡胤眼前一亮。
这一点,他之前倒是没想到过。
有着深远政治目光的他,一眼就看出了设立咨议省的种种好处。
“善。
等朕回朝后,朕就下旨设立咨议省。”
赵匡胤看向赵德秀的目光充满赞许。
“朕很欢喜,你今日能提出许多见解。
日后国家大事,朕会多多与你商议。
你少时,朕尚以为你才干不及光义。
不料吾儿竟如楚庄王,三年不鸣,鸣则处处惊人!”
说完后,赵匡胤忍不住大笑起来。
过往赵匡胤最担心的就是,若他有朝一日突然旧伤复发倒下,大宋未来会如何。
现在这一担忧,却并没有那么重了。
“你是朕的嫡长,又身兼拥立、平乱两大首功,朕若封你为亲王,未必不可。
然你一旦身为亲王,依先朝惯例,则需要一直留守京师。
朕知你志不在此,且天下未定,战事频仍,兵权不能一直假手异姓。
另若无显赫军功在身,朝中诸多骄兵悍将,你来日未必能完全压得住。
希望你能明白朕的苦心。”
赵匡胤的话,让赵德秀心中激动。
老爹,你这大饼画的!
但是这大饼我吃。
“天下未定,何以守国?
父皇苦心,儿臣知晓。”
赵德秀的话,让赵匡胤再度伸手拍了拍他的肩膀:
“回京后,你有一件当务之急。”
听到这话,赵德秀好奇抬头。
“还望父皇明言,臣必不让父皇失望。”
赵德秀不知,他说这句话时,赵匡胤的眼中已出现一些揶揄之色。
“回京后就成婚,然后赶紧为朕生下长孙。
朕可是将你长子的名字都想好了。”
“啊?”
听到赵匡胤的这一要求后,赵德秀有些为难了。
这种事,不是赶紧就能做到的吧。
而且头胎不一定是男的呀。
在前线即将班师的消息传回京师后,赵光义亦收到了楚昭辅传回的密信。
密信中,楚昭辅详细言明了赵德秀封王一事。
相比于封王一事,楚昭辅认为更危险的事情在于,众人对赵德秀年少封王一事都心服口服。
这代表着赵德秀在众臣心中的声望,已到达一个新的高度。
今赵德秀的势力已成气候,再想着去遏制他已不再可能。
要想来日与赵德秀相争,楚昭辅为赵光义献上了一计。
收到此计后,赵光义便召来了一众心腹相谈。
“近来李重进蠢蠢欲动,叛迹已显露无疑。
吾决意他反叛后,向陛下自荐率军出征。
不知诸君以为如何?”
此话一出,赵光义的诸位心腹皆大感意外。
他们从未见过赵光义展现出军事才华,这贸然上战场,恐不是件一件稳妥的事吧。
有人迟疑,便有人支持。
姚恕率先开口说道:“乱世之中,军功为重。
臣支持睦州所言。”
姚恕一说话,赵光义的脸上就露出喜色。
赵光义见有些亲信脸上还有些迟疑,他出言安抚道:
“吾身为赵氏血脉,自小熟读兵书,诸君勿忧。”
赵光义对自身是有着自信的。
(本章完)
(https://www.24kkxs.cc/book/4240/4240736/11111034.html)
1秒记住24K小说网:www.24kkxs.cc。手机版阅读网址:m.24kkxs.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