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8章 潞州改制,冗官征兆
第二日清晨,原本跟随李筠叛乱的许多将领,就释下兵器,解下甲胄,来到宋军大营外请降。
当然,他们还带了一件投降必不可少的投名状——李筠首级。
当赵匡胤得知这事后,笑谓帐内众臣道:“太原郡王,计成矣!”
说罢这句话后,赵匡胤便领着众臣来到大营外。
在确认了李筠的首级无误后,赵匡胤便令身边内侍扶起一位位下拜的诸将。
“朕平叛前,曾与天下约:“只诛首恶”。
今首恶已死,朕决不食言。
汝等一切官职,朕不会罢免。”
赵匡胤这话一出,李军诸将皆面露喜色。
赵匡胤真与以往每一位帝王都不同。
李军诸将心喜的同时,对大宋王朝的归属感亦快速上涨着。
待收降完李军诸将后,赵匡胤便当众拜李继勋为昭义军节度使,命他前去上党驻防潞州。
“卿到上党与太原郡王交接后,让他不要耽误,尽快南下。”
朕想快些见到他。
上一句是赵匡胤没说出口的话,然在场众臣都不难听出赵匡胤话中的这层意味。
身为赵匡胤的“义社十兄弟”之一,深知赵匡胤心意的李继勋自不会有所迟疑。
当日李继勋便领本部兵马,一路朝着潞州狂奔而去。
父子同心。
在赵德秀与赵匡胤如出一辙的怀柔政策下,潞州各地的局势不出数日就彻底平稳下来。
而在这难得的清闲关头,闾丘仲卿带着杨业的家人亦回到了上党城外。
本来闾丘仲卿,是可以早些南归的。
之所以会晚了一段时日,主要原因在于杨业的妻子折夫人上。
因牢记着赵德秀的嘱托,在太原城内正踊跃着流言时,闾丘仲卿就提前将这一消息告知给了折夫人。
折夫人身为将门之女,得知闾丘仲卿的消息后,哪能不知她很可能被牵连。
在这担忧下,折夫人并未抗拒闾丘仲卿的提议,在一众亲卫的保护下先行逃出代州。
可就在闾丘仲卿要领着折夫人继续南下时,折夫人却不愿意了。
“我怎能确定,你不是太原郡侯派来的说客。
若你将我诓骗至壶关,以我为软肋胁迫我夫君,那我岂不是害了他?”
说完后,折夫人就怎么也不肯继续南下。
先前闾丘仲卿,自称是折德扆派来保护折夫人的。
很明显,闾丘仲卿先前的那番说辞,并没能完全蒙过折夫人。
折夫人执意不肯南下,赵德秀又有严令,务必要善待杨业家属,这让闾丘仲卿一时无法。
他只能一边写信告知赵德秀这事,一边陪着杨业家属在代州外的一处安全地带休整。
而赵德秀得知此事后,笑着对杨业说道:
“仲卿乃吾帐下纵横之才,不料彼之纵横,至汝夫人处竟无用也。”
赵德秀话语中,流露出对折夫人的赞誉。
说完后,赵德秀便示意杨业书信一封道明原委。
当杨业的亲笔书信送达后,折夫人这才不再抗拒继续南下。
为表彰闾丘仲卿的功劳及体现对杨业的重视,得知闾丘仲卿一行快到城门的消息后,赵德秀便选择出城相迎。
赵德秀的这一举动,是闾丘仲卿与折夫人都未想到的。
赵匡胤的封王旨意,早早的就到达上党城内。
现整个潞州皆知,赵德秀已是大宋的太原郡王。
郡王位分尊崇,目前仅在皇帝下,与往日的郡侯相比,更是大有提升。
郡侯亲迎,与郡王亲迎,给人带来的感受是大不相同的。
赵德秀的看重,不止闾丘仲卿大为感动,就是折夫人亦难免动容不已。
在闾丘仲卿的带领下,折夫人抱着小延昭连对出城的赵德秀行起了大礼。
“拜见太原郡王殿下!”
参拜过后,赵德秀笑着虚扶起二人。
“微仲卿,吾何有今日乎?”
当初若无闾丘仲卿自告奋勇,反间一事定会再生许多波折。
时间一拖的久了,也许泽州的禁军就能直接猛攻下高平,到那时平乱首功哪能落在赵德秀身上。
赵德秀的这句话,体现出了他对闾丘仲卿功劳的肯定。
赵德秀的肯定,让闾丘仲卿欣喜不已。
“郡王,臣所携带北上金银还剩一部分,入城后臣便自归府库中。”
闾丘仲卿的话,让赵德秀有些不满意了。
“既已散财,缘何复归?
大事功成,那些钱财你自行处置,无需再问。”
赵德秀这话一出,让闾丘仲卿惊异。
他下意识地想婉拒道:“所剩财物颇丰.”
不料闾丘仲卿话还未说完,赵德秀便打断道:
“此事无需再议。”
赵德秀的打断,让闾丘仲卿脸色从惊异慢慢转为欣喜。
跟闾丘仲卿说完话后,赵德秀便将目光转向折夫人。
察觉到赵德秀的目光后,身穿戎装的折夫人施了一礼由衷赞道:
“太原郡王目光如炬,贵不可言,真吾主也!”
夫妻一体,折夫人的这番话,亦可当做是在帮杨业说。
听到折夫人的话后,闾丘仲卿顿时又高看起她几分。
回想刚出代州后,为避免自身逼迫,折夫人可是直接身穿戎装,手持利刃护卫自身的。
闾丘仲卿本以为,这般性情刚烈的女子,见到郡王后也许亦会不改强硬姿态。
真是没想到呀。
听完折夫人的赞美后,赵德秀笑了起来。
自封王后,旁人的赞美赵德秀听得太多,都听得几乎免疫了。
赵德秀此番笑,是在为杨业开心。
他又怎能看不出,折夫人的服软赞美,是在为杨业套魔法盾呢?
“杨将军家有贤妻,真是他的福气。
斥候来报,边境契丹有所异动,我命杨将军北上查探,这段时日他并不在城中。
金银、府邸、仆人,吾皆已让人准备好。
汝杨氏举家相投,吾必不会亏待汝等。”
赵德秀的保证,让折夫人再次躬身行礼:
“谢郡王恩赏。”
赵德秀望着拜谢的折夫人,心中泛起了此番亲迎的另一层用意。
折夫人的父亲折德扆是大宋坐镇西北的重将。
折夫人的态度,很容易会影响到折德扆。
折氏一族将来对赵德秀可是有大用的。
西北有党项部族及定难军。
在闾丘仲卿等人南归的数日后,李继勋率着本部兵马,赶到了上党城外。
凭借着手中圣旨,李继勋顺利的从赵德秀手中接过了控鹤军的指挥权。
完成交接后,失去皇命加持的李继勋,连对着赵德秀行了一礼道:
“太原王,陛下正在高平城外等你,请速速南下。”
太原郡王,位在众臣上。
哪怕李继勋已身为一方节帅,寻常面对赵德秀时也得行礼。
听到李继勋的话后,赵德秀体会到了赵匡胤的急切之心。
没有过多拖延,赵德秀带着澶州亲军及一众属官驾,当日就驾马朝着高平城奔去。
来啦来啦!
大宋建隆元年七月初,赵德秀领着众人来到了高平城外。
当一支举着王旗的队伍,出现在宋军大营外时,很快就吸引了许多人的注意。
或为公卿,或为禁军将领,很多人隐在旁处观察着赵德秀。
大军四月下旬出征,及至今日,时间还未三个月。
然在这么短的时间内,赵德秀从一小有德名的太原郡侯,却摇身一变为名震数州的太原郡王。
这一番影响力的巨大提升,实在是出乎了所有人的意料。
然惊讶归惊讶,大多数人看向赵德秀的目光中,是饱含赞赏的。
在营外跳下马后,早就等候在营外的王继恩就迎上前来。
赵德秀封王,王继恩绝对是众臣中那最高兴的几人之一。
一迎上赵德秀,王继恩就开口说道:“陛下知太原王今日会到,早早就让某守在营外。
陛下近日,正在为潞州改制一事烦忧。”
在微微提及自身的辛劳后,王继恩就开始发挥出他的作用。
听到王继恩的提点后,赵德秀点了点头。
随着时间的发展,他与王继恩的关系亦变得不一般起来。
两人关系,因救命之恩而有所牵绊。
而随着赵德秀地位的水涨船高,借着往日的那一层救命之恩,权力欲极强的王继恩,政治立场就愈发朝着赵德秀靠拢。
因两人一人身处内廷,一人身处外朝,很多事无法明说,然都心照不宣就好。
在赵德秀思索的时候,王继恩又接着说道:
“前几日陛下念某侍奉周到,特赐某认祖归宗,某现已改名回王继恩。”
这本是王继恩的一个简单告知。
不曾想这句话落入赵德秀耳中后,却让他心中掀起了巨浪。
原来你就是王继恩!
身为赵光义后期在宫内的头号政治盟友,赵德秀自是知道这一名字的。
在宫内的早期时候,赵德秀亦暗中探查过王继恩的存在。
然赵德秀一无所获。
原本赵德秀还认为,那时是他在宫内的势力不够,才无法探查到王继恩。
没想到的是,张德钧就是王继恩。
好一个不识庐山真面目!
不管心中思绪如何,表面上赵德秀都表现出一副为王继恩欣喜的模样。
“王继恩此名,大善。”
哪怕身为阉人,能够认祖归宗对王继恩来说,亦是一件大喜事。
王继恩并未听出赵德秀的意有所指,他只以为赵德秀是真心为他高兴。
一路上,王继恩又悄然间向赵德秀透露出不少宫内隐秘。
身为赵匡胤愈发器重的内侍,王继恩在宫内的势力,正暗中迅速发展着。
“有人近来在宫内,四处散布流言,言殿前诸班直指挥使张琼有贪污行为。”
听到这一则消息后,赵德秀重视了起来。
这段时日,想来他的叔父在开封城,亦一直没闲着。
想着想着,赵德秀已来到了御帐外。
在将赵德秀带到御帐外后,王继恩就止住了脚步。
“陛下就在帐内等着太原王。”
身为内侍,这一刻却不敢入帐,想来是赵匡胤事先有令,只要见他一人了。
意识到这一点后,赵德秀没有犹豫的直接掀开帐帘走了进来。
明媚的阳光透过御帐窗户,尽情的洒在帐内,让赵德秀一入内就清晰见到了正伏案批阅奏本的赵匡胤。
“儿臣,拜见父皇。”
这一声儿臣,将赵匡胤的目光将繁重的政务中给吸引了出来。
当将目光放在好大儿身上后,赵匡胤的脸上露出了笑意。
“你最近长高了一些,人也黑了一些。”
赵德秀本以为初见赵匡胤时,赵匡胤会先问他许多关于政务或军务上的事。
没想到,赵匡胤的第一句话会是这。
“走近些,到朕身边来。”
赵匡胤用手指了指对面早准备好的一个席位。
在赵匡胤的示意下,赵德秀趋步上前,来到赵匡胤的身前坐下。
待赵德秀坐下后,赵匡胤望着他,口中不由笑道:
“黑了些好,更像朕了。”
“这一战,你打出了大宋的气象,朕很高兴。”
说完后,赵匡胤伸手重重地拍了拍赵德秀的肩膀。
“然日后再出征,居中筹谋就好,切忌再亲自冲锋。”
在见到赵德秀前,赵匡胤曾暗自想过,他要对赵德秀说些什么。
想了很多话,可在见到赵德秀的那一刻,千言万语大多化为关怀。
在赵匡胤看来,潞州一战中赵德秀数次的身先士卒,的确是必须之举。
因那时赵德秀无军功在身,唯有身先士卒才能激励士气,有效的指挥军队。
可在潞州一战后,赵德秀已建立起在军中的威望,日后身先士卒一事最好尽量避免。
对于赵匡胤的提醒,赵德秀深以为然的点了点头。
“儿臣知晓。”
嘱咐完赵德秀后,赵匡胤接着取出一封奏本交至赵德秀手中。
“看看,说说你的看法。”
看着奏本上的署名,赵德秀有些意外。
这封奏本,是枢密副使赵普所呈。
而枢密副使直呈天听的奏本,无一不是事关国家战略一事,岂是寻常人臣能看的。
除非
察觉到赵匡胤鼓励的目光后,赵德秀没有扭捏,直接展开奏本看了起来。
奏本中的内容很多,皆是赵普关于潞州改制一事的看法。
在奏本内容中,赵德秀看到了许多宋代始设或发扬光大的官职名。
“知州,通判,员外郎中,添差知县等.”
密密麻麻的官职名,看的赵德秀一时有些神晕目眩。
来了!
为彻底解决地方割据的问题,宋代的冗官政策带着似乎不可阻挡的大势,朝着赵德秀袭来了。
月票1000张了,如感言所说,周末会多更一章。
(本章完)
(https://www.24kkxs.cc/book/4240/4240736/11111035.html)
1秒记住24K小说网:www.24kkxs.cc。手机版阅读网址:m.24kkxs.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