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K小说网 > 宋秀 > 第100章 改革军权 光义拜秀

第100章 改革军权 光义拜秀


石熙载众亲信见赵光义自信满满,又联想到赵氏自赵弘殷以来,连出三代将才,心中的不安就消失了不少。

    在名将熏陶的氛围中,赵光义的军略不敢保证优秀,但一般水准应当是有的。

    心中这一想法浮现后,众亲信纷纷挺身拜道:“愿祝睦州一臂之力。”

    见众亲信都再无异议,赵光义满意的伸手挥散了他们。

    不料在亲信们离去后,一直在偏厅旁听的符氏坐不住了。

    符氏屏退下人,单独来到赵光义面前:

    “战场凶险,望官人三思。”

    符氏的脸上满是担忧。

    符氏不比众亲信,身为赵氏一份子的她,曾听过赵匡胤对赵光义的评价:“熟读兵书,然不知变通。”

    符氏是将门之女,她自然知道在军略上“不知变通”算不得好评价。

    刚得到众亲信支持的赵光义,见妻子又出来谏阻,他的脸色暗了下来:

    “吾身上流淌的,亦是赵氏血脉。

    留哥儿能一战成名,吾为何不能!”

    想起前线众臣对赵德秀的交口称赞,想起赵匡胤的桐叶封王之举,赵光义心中就满是不甘。

    “你可知先前当前线捷报传至京中,魏仁浦等人是如何得意?

    你又可知,京中的百姓当下是如何赞誉他的?

    吾不服。

    吾跟在陛下身边数年,数年!

    吾还未封王,他却先一步封王,他靠的无非是军功而已。

    吾不能输给他,吾不会输给他!”

    在妻子面前,赵光义暴露出了内心的想法。

    赵光义面色愈发阴暗,这让符氏的眉头紧皱。

    察觉到符氏的皱眉后,赵光义连安抚下急躁的心情,他对着符氏温声说道:

    “你无需太过担心。

    这一战,吾会求请陛下,让王全斌、田重进等良将协助。

    王全斌的才干你是知道的。”

    听赵光义这么说,符氏的眉头慢慢舒展开。

    王全斌虽个人品德有所缺陷,在军略方面的确无可指摘。

    若有他辅弼,征讨李重进一事危险性的确不大。

    当符氏认可了赵光义的做法后,她便说道:

    “官人放心,夫妻一心,妾身会支持官人的。”

    符氏的话,让赵光义脸上露出笑容。

    符氏支持,代表着他身后的符彦卿亦会支持。

    而他之所以要跟符氏解释颇多,为的便是就是这一点。

    这一战,怎么输?

    御驾班师的消息,早就传遍了整座汴京城。

    天子大胜归朝,本就是一件振奋人心的大喜事。

    而在这场大胜中,赵德秀一战封王的光辉事迹,亦如一股飓风般席卷了整座汴京城。

    天子的御驾还未回京,一些封赏的诏书就已陆续发回。

    在前不久,天子诏拜魏仁浦为检校太傅。

    检校太傅并无实权,但却是一种荣誉及地位的体现。

    依汉唐旧制,太傅是为太子或诸侯王师。

    赵匡胤赏赐给魏仁浦这一荣誉官称,为的便是表彰魏仁浦教导太原郡王之功,更在官方层面确定了魏仁浦与赵德秀的师徒关系。

    不得不说,魏仁浦对这一官称,是相当满意的。

    政事堂中,魏仁浦手举着赵匡胤刚传回的诏书,对着范质及王溥二人说道:

    “陛下所言设立咨议省一事,吾等不可拖延。

    吾看咨议省官署,便可设立在禁宫之中。”

    魏仁浦这话一出,范质与王溥便面露犹疑之色。

    为何政事堂与枢密院,会渐渐成为朝廷的主要中枢机构?

    有个很重要的原因便在于,政事堂与枢密院的办公地点,就在皇宫之中。

    这代表着政事堂与枢密院的长官,能时刻与皇帝亲密交流。

    久而久之在皇权的加持下,政事堂与枢密院的地位,就凌驾于朝廷其他诸部之上。

    在当世,政事堂与枢密院一政一军,有“二府”的尊称。

    而咨议省作为一个新设的官署,贸然建立在皇城中,会不会太过推崇了?

    察觉到范质与王溥犹疑后,魏仁浦接着说道:

    “咨议一职,自古有之。

    本意为主上参谋,建策。

    既本意如此,总不能将咨议省的官署设在宫外,若陛下来日有事相商,还必须出宫一趟?

    天子万金之躯,岂能轻离禁宫。”

    魏仁浦说出了一个让范质与王溥二人,都无法拒绝的理由。

    再加上赵普、吕余庆等人的假寐默许,范质与王溥最后只能同意道:

    “那就依太傅所言。”

    听到范质与王溥的这声太傅后,魏仁浦本来冷峻的脸上,浮现了几分笑容。

    这称谓,他爱听。

    将咨议省官署设立在皇城中,主要是赵德秀的意思。

    而从赵德秀的这一打算,魏仁浦敏锐的窥察到了,赵德秀心中庞大政治蓝图中的一角。

    大宋未来的太子,是一个锐意改革的人!

    在同样位于皇城的延庆宫内,王皇后刚看完赵德秀亲笔写就的家书。

    游子在外,需时常写信报平安,这是一种孝道。

    赵德秀是真心将王皇后当做母亲敬重。

    放下手中的家书后,王皇后笑着看向对面的李杜若:

    “太原郡王,可曾给你写过书信?”

    当世的礼教,还未到达后世那般变态的地步。

    反而在某些方面,显得格外开明。

    例如五代君主,将领,普遍的好人妻

    有意男女之间,写互诉衷肠的信,更算不得什么。

    王皇后的询问,让李杜若的脸颊自然地泛起几抹红晕。

    风气虽开放,然少女害羞却是人之常情。

    “回禀母后,偶有一两封。”

    李杜若娇羞答道。

    虽李杜若尚未与赵德秀正式完婚,然两者间已定下婚约,在名义上李杜若已是皇室中人。

    正因如此,自赵德秀离京后,王皇后便时常召李杜若入宫谈话。

    王皇后这一举动,是提前为将来做打算。

    李杜若的回答,让王皇后不由笑道:

    “太原郡王,还不算太过木讷。”

    这一点,赵德秀比赵匡胤好上不少,赵匡胤是一心投在功业上之人。

    当年赵匡胤在赵德秀生下后不久,就出门远游寻找明主。

    这导致赵德昭的出生,比赵德秀晚上好多年。

    而时至今日,赵匡胤膝下子嗣皆为嫡出。

    以赵匡胤的身份来说,这一现象是极为少见的。

    然这一现象,对皇室来说称不上好事。

    “此番太原郡王回京后,陛下是定会安排他与你成婚一事的。

    身为皇室长媳,为皇家开枝散叶是首要之务。

    另太原郡王身份尊贵,日后纳妾是免不了的事,然妾室再多,地位都无法与你相提并论。

    这一点你要谨记。”

    五代将门林立,许多将门出来的女子,性情可都颇为刚烈。

    妻阻夫纳妾一事,并不少见,例如符氏之于赵光义。

    当然以赵德秀的身份与性格,他真想纳妾,李杜若是阻止不了的。

    然正因赵德秀的身份,他的家庭和睦是攸关国家未来的事。

    鉴于以上这点,一心为赵德秀未来考虑的王皇后,认真的提醒李杜若道。

    听到王皇后的提醒后,李杜若起身恭拜道:

    “夫为乾,妻为坤,乾坤相合,方能万事共济。

    我一心唯愿殿下心中大志得尝,其他事不会挂念。”

    李杜若的回答,让王皇后脸上笑意愈浓。

    她看这位儿媳的目光,真是越看越满意。

    “再过几日,陛下的銮驾就会抵京,你回府准备一番吧。

    准备迎接你的少年将军归家。”

    王皇后的这句话,让李杜若既羞又喜。

    她脸颊处的两个可爱梨涡,悄悄得显露了出来。

    大宋建隆元年七月中旬,一支庞大的銮驾队伍,出现在汴京城外。

    在为数万精兵拱卫的御辇中,一对父子正为他们帝国的未来热烈讨论着。

    “父皇,我朝对军队的“统调分离”之策,或可再精进一步。”

    自前段时日,在军营中听闻了赵德秀对新政的看法后,自回京的那一日起,赵匡胤就将赵德秀拉在御辇中,继续与他一同探讨着新政的其他方面。

    今日父子两,是正好谈到了对军权一事的改革上。

    自唐末以来,多位君主忧虑兵患,都尝试过一些措施,来分割、遏制将领手中的军权。

    经过多次尝试后,一种趋势渐渐出现在五代中——“统调分离”。

    统调分离的本意是:将军队的统兵权与调兵权分离开。

    枢密院的地位之所以会在五代中不断提升,就是这一趋势愈来愈强的结果。

    枢密院掌握的就是军队的调兵权。

    当然先前这趋势虽强,但在部分细节方面还有着问题。

    赵匡胤要做的就是,彻底将这一趋势给制度化,并补上所有漏洞。

    对于赵匡胤的这一想法,赵德秀是支持的。

    用“统调分离”的方式,来防止武将拥兵自重,是历史发展的趋势,大方向上是没错的。

    可在赵匡胤原先的设想中,他是想军权一分为三。

    “枢密院掌调兵,决策权,三衙掌统兵,训练权,兵部掌军籍,军仪,部分武官等权力。”

    这一想法,乍一看亦体现了三权分立的制衡思想。

    实际上却并不一样。

    关键就在于,这三者权力并未严格分割开。

    以当世的实际情况来说,枢密院接近皇权,地位尊崇。

    在军权三分后具体实施的过程中,兵部及三衙的部分权力,定会受到枢密院的不少居高掣肘。

    枢密院会成为实际上的军政最高机构,这样一来何谈分立?

    而枢密院的主官向来是文人担任。

    乱世之中,不乏有文人知兵的,例如魏仁浦。

    可随着世道稳定,不知兵的文人会逐渐侵占枢密院。

    试想一下,军队的主要权力,皆让不知兵的文人掌握,那造成的后果基本是灾难性的。

    而部门分三个,权力却不进行严格区分,定然会造成“冗官”及军事效率低下的弊端。

    当然在赵匡胤的视角来说,他现在想的是迅速将军队完全控制住。

    很多长远的弊端他可能知道,但困于现实需要亦只能暂时忽视。

    而赵德秀要做的就是,利用后世的知识,为赵匡胤提供一更切实有效的控制军权方法。

    唯有做到这一点,赵匡胤才有可能改变方针。

    “父皇新政,是想通过枢密院来间接掌控军权,然儿臣有一想法,或可助父皇直接掌控军权。”

    赵德秀这话一出,大大引起了赵匡胤的注意力。

    皇权直接掌控军权?

    试问哪一位皇帝,能抵挡住这般诱惑。

    “速言!”

    察觉到赵匡胤的急切后,赵德秀说道:

    “当世调兵,多以虎符为证,而虎符或由枢密院掌控,或由三衙将领代管。

    分管不清,加上单凭虎符调兵,容易生变。

    儿臣是觉得,父皇不如在具体调兵过程上进行革新。

    比如我朝可锻造精密符牌,一面放禁宫,一面放枢密院。

    当有战事需要调兵时,枢密院需先请旨,待请旨后携带符牌及圣旨前往禁宫取另一面符牌。

    待都勘验无误后,调兵令方能传至将领手中。

    而调兵时若符牌与圣旨缺一,无论何人皆是死罪。

    这样一来,大军的每次调动,都基本在父皇的授意下。

    即可实现,天子直掌军权。”

    赵德秀话音刚落,赵匡胤的眼睛就亮了起来。

    以他对军队的了解,自能一眼看出赵德秀此议的关窍处。

    “你此建言,细节方面虽有颇多粗陋。

    大方向上却是对的。”

    赵匡胤赞赏赵德秀道。

    赵德秀知道他的这一建议,在细节上有颇多疏漏,他是故意为之的。

    他这一建言,是参考了后世的调兵制度。

    然一个制度再好,必须要因时制宜,要进行本土化。

    而这一关键步骤,自是要交给当世的诸位良才。

    上位者掌大略,臣工们补细节,这就是咨议省设立的意义。

    当赵匡胤赞赏完赵德秀后,御辇恰好停在了城外。

    御辇刚刚停下,外方就传来一阵阵大臣的参拜声:

    “臣等祝贺陛下得胜归来。”

    在众多响亮的祝贺声下,赵匡胤领着赵德秀走下了御辇。

    众臣见御辇中竟走出两道身影,不由得齐齐一愣。

    而在看到另一道身影是赵德秀后,众臣又都了然起来。

    “臣等拜见太原郡王!”

    众臣的参拜声,被赵德秀收入耳中。

    这一刻,赵德秀的目光正聚焦在一人身上:

    “时至今日,你虽是我叔父,

    但你得拜我!”

    (本章完)


  (https://www.24kkxs.cc/book/4240/4240736/11111033.html)


1秒记住24K小说网:www.24kkxs.cc。手机版阅读网址:m.24kkxs.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