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3章 秦王教钦差
到了考试这天,朱瑞璋揣着手,混在看热闹的人群里。
杨宪给他搬了把椅子放在廊下,他却偏不坐,非要蹲在石阶上,嚼着糖块看考生们进考场,
“王爷,您看那边。”杨宪低声提醒,朝角落里努努嘴。
只见几个穿着绫罗绸缎的公子哥正凑在一起,其中一个偷偷往袖子里塞着什么,眼神往考官那边瞟,
朱瑞璋眯了眯眼,没说话,只朝身后跟着的锦衣卫使了个眼色。
那几个锦衣卫跟泥鳅似的滑过去,不多时就回来,手里捧着几本薄薄的册子,
低声道:“王爷,是些断案的范文,怕是想作弊。”
朱瑞璋接过册子,随手翻了两页,上面全是些“德主刑辅”“仁爱为本”的空话,连个具体的刑罚都没写。
他嗤笑一声,把册子揉成一团扔在地上:“告诉杨宪,加道题,
让他们把这破册子上的判词改了,改得让百姓能看懂,让刁民不敢再犯,改不好的直接赶出去。”
考场里,考生们对着案上的考题愁眉苦脸,
有的对着一叠户籍册子抓耳挠腮,算到第三遍还弄不清丁税和地税的区别;
有的捧着积案卷宗发呆,写出来的判词比悼文还酸;
倒是先前那个要报知县的汉子,提笔就写,判词里没半句之乎者也,
只说“偷牛者杖二十,赔牛主三个月粮,再帮着犁三亩地,既罚了罪,也补了损”,,
傍晚收卷时,杨宪拿着厚厚一叠答卷来找朱瑞璋,
脸上难得带了点笑意:“王爷,还真有几个像样的。
您看这个,算海宁县的赋税,连河滩地的杂粮税都算进去了,比咱们账房算的还细。”
朱瑞璋接过来看了两眼,那字迹算不上工整,却透着股利落劲儿。
他忽然指着卷尾的名字问:“这李茂,是哪儿人?”
“听登记的小吏说,是海宁本地的秀才,前两年家乡遭了灾,带着乡亲们修过水渠。”
“哦?”朱瑞璋挑眉,“让他明天来见我,本王亲自考考他。”
正说着,有锦衣卫匆匆进来,附在朱瑞璋耳边低语了几句,
朱瑞璋脸上的笑意淡下去,手指在卷册上轻轻敲着:“那些豪门子弟,果然没安分。
让人把他们塞的‘范文’抄一份,贴到公告栏上,再添一行字——想当官,先学学怎么说人话。”
杨宪应了声,看着朱瑞璋眼里那点似笑非笑的冷意,忽然想起前几日书房里的光景。
这位秦王殿下,哪里是在搅活大明?
他分明是在用一把看不见的筛子,把那些虚浮的、没用的,全给筛出去,只留下能经得住磨的。
夜色渐深,考场的灯笼还亮着,朱瑞璋站在廊下,望着远处星星点点的灯火,忽然低声笑了。
那些酸儒以为是天上掉了馅饼,却不知这馅饼里裹着的,是他朱瑞璋的规矩
能扛住的,留下;扛不住的,趁早滚蛋,这大明的官,可不是那么好当的。
当暮色浸进王府书房时,蜡烛刚被侍女点亮,昏黄光晕里浮着细微的尘埃。
朱瑞璋端坐在太师椅上,看了一眼杨宪开口道:“老杨,这一波你做的不错但也暴露出来一些问题”
不等杨宪回答,他继续开口:“有时候,人头落地固然痛快。”
他目光扫过杨宪紧绷的侧脸,“可杭州的堤坝水渠,总不能用这些人的骨头去填吧?”
杨宪一愣,刚要说话,朱瑞璋就转过身,走到墙边悬挂的舆图前,
语气平淡却带着不容置疑的笃定:“杀了他们,固然能平民愤,可人头落地,便什么都没了。
还不如废物利用,让他们去干最苦最累的活,你看,这几处漕运梗阻,那几处农田欠收,皆因水利废弛。
如今我大明百废待兴,正是需要用人的时候,以后别想着杀了痛快,
就让这些人去干苦力,挖淤泥,从早到晚泡在泥水里,亲眼看着新堤坝怎么筑起来。
让那些阻挠新政的劣绅,扛着夯土的石碾子,尝尝百姓弯腰插秧时的日头有多毒。”
杨宪怔住了,他原以为王爷会主张“杀一儆百”,却没想过这般处置。
其实朱瑞璋一开始也打算直接杀的,但后来想了想,让这些养尊处优的人去干苦力,或许比杀了他们更能震慑其他人,
毕竟都是有头有脸的人,讲究一个士可杀不可辱。
“王爷,”下官知道以后怎么做了,接着他迟疑道:“只是这样的人养尊处优惯了,怕是吃不了这种苦……”
“吃不消?”朱瑞璋嘴角勾起一抹冷峭的弧度,
“那就饿着,渴了,便喝河里的泥水,他们从前从百姓手里抢了多少米粮,如今便用多少力气还回来。”
他走到书案前,拿起朱笔在接下来要推行的地方上圈点着,“物尽其用,才是正理,
他们的骨头既然贱,便让他们去填河底;
他们的心思既然歪,便让监工的役卒盯着,看他们怎么偷奸耍滑,反倒能让咱们知道这些工程里的弊病。”
笔尖划过纸面,发出沙沙轻响:“江南这个地方虽然受到战乱影响不如北方,但很多水利设施也荒废了,
以后就这么做,等水渠挖通了,堤坝筑牢了,再让他们帮着沿岸百姓引水灌田。
那时候,他们是死是活,看他们自己的造化,能熬过这罪,便留条命看着新政如何推行;
熬不过,葬身河底,也算给被他们坑害的百姓垫了点东西。”
杨宪思索着,忽然像是明白了什么,
王爷说的没错,杀人固然是雷霆手段,可让这些蛀虫在最苦最累的役作里赎罪,
让他们亲手修补自己造成的祸害,这才是更彻底的惩治,更是比杀戮更实在的“新政”。
......
老朱看完关于朱瑞璋应聘上岗的折子,眉头紧锁,这应聘上岗和科举取士各有好坏,
科举以儒家经典知识水平和考试成绩为核心标准,强调以文取士,
以儒家经典为考试内容,强化了中央对思想文化的控制,能够统一思想,有利于社会稳定。
但坏处就是效率低,考试周期长、流程复杂,而且录取人数有限,难以快速补充急需的专业人才。
而应聘上岗更注重实际技能、经验或特定专长,类似以能取士,
针对性强,可以直接选拔某领域的专业人才,满足具体岗位需求,
同时也灵活高效,用人部门可根据需求随时招聘,快速填补职位空缺。
但坏处也显而易见,那就是公平性低,可以依赖推荐或熟人介绍,容易形成小圈子,
这样的话,寒门子弟的机会就会变少,加剧阶层固化。
如果缺乏统一考核体系,也可能因个人偏好选错人,甚至滋生腐败,
分散招聘还可能导致人才质量参差不齐,不利于全国性政策的统一推行。
如果把二者结合起来,效果会不会更好?
作为一个合格的政治家,老朱一下子就能想到很多二者的利弊。
PS:各位宝子 求好评 每一个好评都是咱写作的动力
阿里嘎多
(https://www.24kkxs.cc/book/4240/4240708/23684943.html)
1秒记住24K小说网:www.24kkxs.cc。手机版阅读网址:m.24kkxs.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