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K小说网 > 大明:朱元璋胞弟弥补大明遗憾 > 第92章 应聘上岗

第92章 应聘上岗


杨宪坐在书房里,他很惆怅,觉得自己草率了,

杀人的时候是爽了,但现在有一个问题,没人用了,

这次大小官员杀了近百人,这个空缺很大,很多还是一地主官,

现在大明又还没科举,根本没有储备的官员。

虽然可以把其他低级官员提拔上来,但也有很大问题,

如果能够胜任自然是好的,道如果不能胜任,出了纰漏的话,他肯定是吃不了兜着走的。

“哟,老杨,你这是在思考人生呢?”

就在这时,一个突兀的声音传来,

他猛地抬头,就看到朱瑞璋靠在门口,一脸痞笑的看着他,

他连忙起身,但还不等他开口,朱瑞璋继续戏谑的笑道:“就你那一分钟有五十九秒都是广告的人生,有啥值得思考的,干就完了呗”,

杨宪一脸错愕,这秦王殿下总是说一些他听不懂的话

但听不懂就听不懂吧,反正他听不懂的别人肯定也听不懂,

走到朱瑞璋前面行礼道:“参见王爷!”,

朱瑞璋摆了摆手:“好啦老杨,别总是来这一套,说吧,你思考啥呢?”

闻言杨宪叹了一口气道:“唉,王爷,是下官太急了,这次杀了那么多人,结果好多位置空了出来,没有人补上去,

短时间还好,时间一长就会出大乱子,是下官欠考虑了”,

朱瑞璋闻言一愣,随后哈哈大笑,“我以为多大事儿呢,三条腿的蛤蟆不好找,两条腿的读书人还缺吗,

你就发布公告,让那些读书人应聘上岗,读了那么多年书,不用科举就能当官,本王就不信他们不想”,

杨宪好奇问道:“王爷,何为应聘上岗?”

朱瑞璋往书房里踱了两步,顺手拿起案上一块没啃完的糕点塞进嘴里,

含糊道:“就是让他们自己来报名,说想当哪个官,然后咱们出题考考他们,

能干的就留下,不能干的就让他们哪儿来的回哪儿去,这就叫应聘上岗。”

杨宪眉头微蹙,手指无意识摩挲着袖口:“可……读书人读的多是经史子集,考什么?总不能考他们背《论语》吧?”

“笨死了。”朱瑞璋白他一眼,往太师椅上一坐,二郎腿翘得老高,

“考他们怎么断案,怎么收税,怎么管流民!就拿你手头那些积着的案子当考题,让他们写判词;

再给个县的户籍册子,让他们算算一年该收多少粮,这些人光会掉书袋可不行,得真能做事。”

他顿了顿,又敲了敲桌面:“还有,得问清楚他们的底细,不但要问,而且要派锦衣卫查清楚,

看他们家里是不是有田产?有没有勾结过贪官?品行不正的,学问再好也不能要。

咱们要的是能替百姓办事的官,不是来混日子的蛀虫。”

杨宪眼睛亮了亮,手指在案上点了点:“这么说……是让他们先试做?做得好再真授官职?”

“差不多这意思。”朱瑞璋咧嘴一笑,“给他们个试用期,六个月!干得好就转正,干不好就卷铺盖滚蛋。

本王就不信,那些苦读十几年想出头的书生,会放过这不用熬科举的机会。”

他忽然起身,拍了拍杨宪的肩膀:“你想想,科举考的是文章,这应聘考的是能耐。

真能把地方管好的,未必是文章写得最花的,

这么一来,既能填上窟窿,又能筛出真材实料的人,一箭双雕,多好。”

杨宪抚着胡须,沉吟片刻,终于躬身道:“王爷高见!下官这就去拟公告,分赴各府县张贴,

就说秦王殿下广纳贤才,不问出身,唯才是举,能者为官!”

朱瑞璋摆摆手:“去吧去吧,公告里别忘了写清楚,但凡应聘的,先给盘缠,管饭!

别让穷书生连路费都凑不齐,堵了寒门子弟的路,

不过要说陛下广纳贤才,你可别害本王”

杨宪应声“是”,转身要走,又被朱瑞璋叫住。

“对了,”朱瑞璋摸着下巴,眼底闪过一丝狡黠,

“公告上再加一句,但凡应聘的,若是能揭发前任官员的贪腐旧案,查实后,直接免试录用。”

杨宪一愣:“王爷这是……”

“那些被杀的官员,哪能个个干净?”朱瑞璋冷笑一声,

“让这些想当官的自己去挖,挖出来的赃款赃物充公,还能顺便清一清地方上的烂账。一石三鸟,岂不美哉?”

杨宪怔在原地,望着朱瑞璋那痞气的笑,忽然觉得这位秦王殿下的心思,比他杀过的那些贪官还要深得多。

但眼下这法子,确实解了燃眉之急,他深吸一口气,拱手道:“下官这就去办!”

看着杨宪匆匆离去的背影,朱瑞璋摸了摸鼻子,走到窗边望着外面的日头。

不用科举就能当官?这群酸儒怕是要挤破头了,

他要的,本就不是循规蹈矩的官,而是能跟着他把这大明搅活的人。

至于那些想浑水摸鱼的……他眼底寒光一闪,到时候可别怪他手黑。

三日后,杭州府衙外的公告栏前挤得水泄不通。

泛黄的麻纸被木框钉在墙上,墨迹淋漓的“广纳贤才”四个大字下,朱瑞璋那套“应聘上岗”的法子写得明明白白。

起初是几个挑着担子的货郎路过,踮脚念了两句,

猛地一拍大腿:“不用考科举就能当官?这秦王殿下是疯了还是傻了?”

随后觉得自己失言了,赶忙捂上嘴,还看了看周围的人。

不过他话音刚落下,就被个穿着洗得发白儒衫的书生推搡开。

那书生手指点着公告上的“试断案、核赋税”字样,嘴唇哆嗦着,眼里像是落了星子

“考断案?考收税?这……这是要让咱们真去做事啊!”

消息像长了翅膀,三日内传遍了小半个江南。

有抱着“书中自有黄金屋”执念的老秀才,揣着磨破页角的书籍连夜赶路;

有在家乡教蒙童的穷酸举人,把唯一一件体面的蓝绸袍子翻出来浆洗了三遍;

也有豪门大族里的子弟,斜着眼看自家老父骂“有辱斯文”,却偷偷让管家备了车马

毕竟不用熬那十年寒窗苦读,就能攥住实权,傻子才不干。

杨宪按着朱瑞璋的吩咐,在府衙西侧辟了个大院子当考场,

头天报名,院子门槛差点被踩塌,负责登记的小吏手忙脚乱,笔尖的墨汁溅得册子上到处都是,

嘴里还得应付着:“这位先生,想报哪个职位?县里的主簿还是府里的推官?”

“我要报钱塘县知县!”一个洪亮的声音挤进来,

是个三十来岁的汉子,背着个旧包袱,脸上带着风霜。

旁边立刻有人嗤笑:“知县岂是你能想的?也不瞧瞧自己穿的啥!”

汉子梗着脖子:“公告上没说不让报!我曾经跟着大人物做过幕僚,断过两年案子,凭啥不能试试?”

小吏赶紧记下,

心里却直犯嘀咕:这秦王殿下的法子,真是把鱼龙混杂四个字体现得淋漓尽致。


  (https://www.24kkxs.cc/book/4240/4240708/23684944.html)


1秒记住24K小说网:www.24kkxs.cc。手机版阅读网址:m.24kkxs.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