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K小说网 > 重生1976:垒土为台 > 第二十二章:巧解难题

第二十二章:巧解难题


工程的初步展开虽然顺利,但正如顾建业所预料的那样,各种难题很快就接踵而至,如同拦路猛虎,考验着这个刚刚组建起来的草台班子和总指挥的智慧。

首先是材料!

按照顾建业的设计,改良土坯墙和地基都需要掺入一定比例的石灰和砂子,以提高强度和防潮性。砂子还好说,虽然需要去几里外的河滩人力背运,累是累点,但只要肯下力气,总能弄到。可石灰,却成了大问题!

红旗沟附近根本不产石灰石,最近的石灰窑也在几十里外的邻县,而且购买石灰需要钱或者用粮食换,队里根本拿不出这笔开销。

“建业同志,这石灰弄不来,墙基和墙体强度上不去,后面的活儿不好干啊!”老泥瓦匠张师傅急得直搓手。没有石灰,就相当于盖房缺了关键的“骨头”,质量难以保证。

核心小组的碰头会上,这个问题被摆在了桌面上,气氛有些沉重。

“要不……少放点?或者干脆不用?”孙明试探性地问道。

“不行!”顾建业立刻否定,“石灰的作用无可替代!尤其是在地基防潮和墙体早期强度上!没有它,我们盖出来的房子,恐怕比原来的强不了多少,那就是劳民伤财!”他斩钉截铁,在原则问题上毫不妥协。

“那……那怎么办?”王大力也犯了难,“总不能去抢吧?”

顾建业皱着眉头,手指轻轻敲击着桌面,大脑飞速运转。买不起,换不到,那就只能……自己想办法!

他忽然想起了前世看过的一些资料,关于古代和一些偏远地区自制“土石灰”的方法。虽然效果不如正规石灰窑烧出来的,但应急或者作为部分替代品,或许可行!

“我倒是有个法子,不知道行不行得通。”顾建业缓缓开口,“我听说,有些地方会收集大量的河蚌壳、田螺壳或者其他贝壳,甚至是动物骨头,把它们堆在一起,用大火长时间煅烧,也能得到类似石灰的粉末,可以用来砌墙抹灰。”

“烧贝壳?烧骨头?”众人听得目瞪口呆,这简直是闻所未闻!

“这……这能行吗?”李师傅也表示怀疑,“烧出来的东西能有石灰那粘性?”

“行不行,试试才知道!”顾建业眼中闪过一丝冒险的光芒,“咱们红旗沟靠山,打猎的骨头估计攒了不少吧?河滩上贝壳、螺蛳壳应该也能找到一些!发动大家去收集!越多越好!然后,我们建一个小型的试验土窑,就用这些东西当原料,烧它个几天几夜!看看效果!”

这个想法实在太过异想天开,但看着顾建业笃定的眼神,再加上他之前创造的种种“奇迹”,众人虽然将信将疑,最终还是决定“死马当活马医”,试一试!

于是,一项“收集骨头贝壳”的新任务又布置了下去。村民和知青们虽然不解,但出于对顾建业的信任,还是纷纷行动起来,翻箱倒柜地找出积攒的兽骨,又跑到冰冷的河滩上,刨开冰雪寻找贝壳。

顾建业则亲自带着张师傅和几个手巧的社员,在知青点附近选了一处避风的空地,开始研究搭建试验性的小型煅烧土窑。他凭借着模糊的记忆和建筑学原理,设计了一个结构简单、但能保证较高温度和较好通风的土窑雏形。

就在大家为“土石灰”忙碌的同时,木材的问题也凸显出来。

按照顾建业的设计,新房的屋顶结构、门窗框架都需要大量合格的木材。虽然李师傅带人砍伐了不少,但距离实际需求还有很大差距,而且很多木材的尺寸、干燥度并不完全符合要求。

“后山的树木虽然多,但适合做梁柱檩条的好木材,就那么几片地方,砍伐过度也不行,那是子孙后代的东西。”李师傅面露难色,“而且,很多湿木头直接用,容易变形、开裂,影响房屋结构安全。”

“嗯,李师傅说的对,木材不能竭泽而渔,而且必须经过处理才能使用。”顾建业点点头,这个问题他早有考虑。

“我的想法是,”他提出解决方案,“第一,充分利用拆下来的旧木料!把那些还能用的梁、柱、椽子都仔细检查、修整,重新利用起来!尺寸不够的,可以拼接;有糟朽的,进行修补加固。第二,对于新砍伐的湿木材,我们不能等它自然风干,太慢了!可以搭建一个简易的‘烘干棚’!”

“烘干棚?”这又是一个新名词。

“对!”顾建业解释道,“用泥坯和石头垒一个半封闭的棚子,留好进风口和排湿口。把需要干燥的木材架在里面,然后在棚子下面用文火慢慢加热,控制好温度,让木材里的水分缓慢蒸发出来!这样能大大缩短干燥时间,还能减少木材开裂变形的风险!”

这个“烘干棚”的原理并不复杂,李师傅一听就明白了七八分,不由得再次对顾建业的奇思妙想感到惊叹!这年轻人,简直就像个百宝箱,总能源源不断地掏出解决问题的法子!

“好!这个法子好!我这就带人去弄!”李师傅立刻来了精神。

石灰和木材两大难题,都找到了看似可行的解决方案,这让核心团队的成员们信心大增。

然而,一波未平一波又起。

工具的匮乏,成了制约工程进度的又一个瓶颈。

铁锹、镐头、斧头、锯子、锤子……这些最基本的工具,整个红旗沟大队加起来也没多少,而且大多都破旧不堪,效率低下。尤其是锯子和锤子,对于木材加工和结构搭建至关重要,更是捉襟见肘。

“建业哥,工具实在不够用啊!几把破锯子轮流使,木头都处理不过来!”赵强愁眉苦脸地汇报。

“是啊建业同志,没有足够的锤子和钉子,屋顶结构和门窗安装都快不起来。”张师傅也补充道。

顾建业眉头紧锁。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没有工具,再好的设计和再足的干劲也施展不开。

买?队里没钱。借?周围村子估计也不富裕。

难道……还要自己造?

顾建业苦笑一声,他可没学过打铁!

就在他一筹莫展之际,一直安静地负责材料管理的沈若雪,忽然开口了。

“关于工具,”她的声音依旧清冷,但语气却很肯定,“我或许……能想到一些办法。”

所有人的目光瞬间都集中到了她身上。

沈若雪似乎不太习惯成为焦点,耳根微微泛红,但还是继续说道:“我记得,我下乡时带的一个箱子里,好像……有一些家里人用不上的旧工具,或许能派上用场。另外,我父亲以前认识一位在县农机修造厂工作的叔叔,不知道现在还有没有联系……或许可以试着去县里寻求一下帮助?看能不能淘换到一些二手的,或者处理的工具零件?”

这番话,瞬间让周围的人都激动了起来!

知青下乡带工具的不多见,而且听她的口气,似乎还不是一般的工具?更重要的是,她在县里竟然还有“关系”?!这在信息闭塞、人脉就是资源的年代,简直是巨大的惊喜!

“沈……沈妹子!你……你说的是真的?”王大力激动得差点从炕上跳起来,“你真有办法弄到工具?”

沈若雪被众人灼热的目光看得有些不自在,微微低下头:“我得先回去找找看,不确定有什么。至于县里的关系……很多年没联系了,只是试试看,不敢保证一定能成。”她话说得很保守。

“试试!一定要试试!”李顺才当机立断,“沈知青,这件事就拜托你了!需要什么证明或者介绍信,队里全力给你开!要是真能弄来工具,你就是咱们工程的大功臣!”

“我尽力。”沈若雪轻声应道。

顾建业深深地看了沈若雪一眼。他早就觉得这个气质独特的女孩不简单,没想到她竟然在关键时刻,抛出了这样一个重要的“底牌”。她口中的“家里人”和“县里的叔叔”,背后隐藏的故事,恐怕远非表面看起来那么简单。

不过,眼下解决工具问题是当务之急,顾建业没有深究,只是真诚地说道:“沈若雪同志,那就辛苦你了。无论结果如何,我们都感谢你的努力。”

沈若雪点了点头,没有再多说什么。

至此,制约工程进度的三大难题——石灰、木材、工具,都找到了突破的方向!

虽然每一个环节都充满了不确定性,都需要付出巨大的努力和一点点运气,但至少,前进的道路再次变得清晰起来!

顾建业的心中,也充满了期待。他期待着土石灰试验的结果,期待着烘干棚的效果,更期待着沈若雪能带来怎样的惊喜!


  (https://www.24kkxs.cc/book/4240/4240534/11111111.html)


1秒记住24K小说网:www.24kkxs.cc。手机版阅读网址:m.24kkxs.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