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二章:复赛之局
复赛的命题一出,整个省城设计圈都陷入了一种技术焦虑。
节能、保温、新能源,这些词汇在当时并非无人知晓,但大多停留在理论探讨和零星的实验层面,缺乏系统、成熟、且兼具经济性的解决方案。
林博文的团队立刻投入到了对苏式建筑厚重墙体保温性能的研究中,试图通过增加墙体厚度和改良门窗密封性来做文章。而李志凡则更为激进,他开始研究一些关于太阳能利用的国外文献,试图在他的方案中,加入一个看起来极具未来感的、倾斜的玻璃集热顶。
整个圈子,都在绞尽脑汁,试图从“加法”入手,通过堆砌材料和技术,来攻克这个难题。
而远在红旗沟的顾建业,却选择了另一条截然不同的道路。
他没有继续待在省城,而是在初赛结果公布后,便立刻返回了红旗沟。对他而言,竞赛只是副业,工地的建设才是主线。
他依旧每天巡视工地,开办夜校,仿佛已经将竞赛之事抛之脑后。周灵好几次都急得不行,催促他赶紧准备复赛方案,但他总是淡然地表示“心中有数”。
直到距离复赛方案提交截止日期只剩下最后五天时,他才再次将自己关进了房间。
这一次,他考虑再三,并没有选择那些惊世骇俗的“黑科技”,他知道,这些太过超前的东西有可能吓住现在的专家教授们,复赛还是低调一点好。
他拿出的,是一套基于初赛方案的“微调”版本。
这套方案,从表面看,改动极小。墙体依旧是改良土坯砖,屋顶依旧是泥瓦草排结合,甚至连建筑的整体形态都没有发生大的变化。
如果林博武看到这份方案,恐怕会再次嗤之以鼻,认为顾建业已经江郎才尽。
然而,当这套方案的详细图纸和设计说明,最终摆在沈若雪和周灵面前时,直接再次被狠狠的震撼了。
因为这次的方案恐怖的地方都藏在细节里。
顾建业的“微调”,几乎全部集中在那些肉眼看不见的、最基础的建筑物理学层面。
比如朝向与窗墙比的极致优化,他没有追求夸张的大玻璃面,而是通过精确计算本地的太阳高度角和日照轨迹,重新设计了南向窗户的尺寸、位置和窗台的深度。使得在冬季,正午的阳光可以最大限度地射入室内深处;而在夏季,屋檐和窗台又能恰到好处地遮挡住高角度的直射阳光。仅仅通过这一项调整,就实现了“被动式太阳能采暖”和“自然遮阳”的双重效果。
墙体这块,他没有简单地加厚墙体,而是在改良土坯墙的内部,设计了一个5厘米宽的“空气间层”。这个看似简单的空腔,却利用了空气是热的不良导体的原理,形成了一道天然的、成本几乎为零的保温屏障。其保温效果,远胜于单纯加厚20厘米的实心墙体!
……
没有一个复杂的设备,没有一件昂贵的材料。
顾建业所做的,只是将阳光、温差这些最自然、最免费的能源,通过极致精巧的设计,变成了建筑自身的“器官”和“功能”。
他没有去“增加”什么,而是在“利用”一切。
“这份方案,直接提交吗?”周灵问道,她觉得,这份方案里蕴含的理念,太过超前,那些评委,能看懂吗?
“还是不了。”顾建业思考再三,“得把这些技术原理,全部删掉。只保留最终的设计图纸和一句最简单的设计说明。”
“什么?”周灵和沈若雪都愣住了。
删掉所有精华,只留一个看似平庸的“壳”?这是为什么?
“这份方案,通过复赛,足矣。”顾建业的语气充满着自信,“现在,还不是真正亮出底牌的时候。”
他知道,复赛依旧是匿名评审。他要的,不仅仅是入围。他要的,是在最后的决赛现场,在所有“专家”和“天才”们的面前,亲口,将这些颠覆性的理念,一条条地,剖析给他们看!
他要的,是一场当着全省建筑界的面,进行的、公开的“技术传道”和“降维打击”!
……
复赛方案评审会。
气氛比初赛时更加凝重。评委们面对着一大堆关于“节能”的方案,看得头昏脑涨。
大部分方案,都大同小异。无非是加厚墙体、缩小窗户、增加门斗……这些治标不治本的老办法。
林博文的方案,四平八稳,通过严谨的计算,将传统保温手段做到了极致,获得了一致好评。
李志凡的方案,则因为那个过于激进的“玻璃集热顶”在成本和安全性上存在巨大争议,而引发了激烈的讨论。
就在这时,代号为“117号”的方案,再次出现在了众人面前。
“咦?又是这个117号。”一个评委拿起来,翻了翻,“这次的方案……好像没什么变化啊?就只是把窗户尺寸改了改,墙上多了道缝?这算是节能设计吗?”
“太敷衍了吧?初赛侥幸过关,复赛就江郎才尽了?”另一个评委也摇了摇头,准备将其归入“淘汰”一列。
只有那位年长的老工程师,再次皱起了眉头。
他总觉得,这个117号,透着一股邪门。他拿起图纸,对着光,又拿出放大镜,仔仔细细地研究着每一个看似随意的改动。
他看不懂其中蕴含的建筑物理学原理,但他几十年的工程经验,却让他敏锐地察觉到了一丝不寻常。
“不对……你们看这个窗台的深度和屋檐的出挑尺寸,配合得非常巧妙……还有这道墙里的空腔,似乎也不仅仅是为了省料那么简单……”
他喃喃自语,虽然说不出所以然,但他有一种强烈的直觉——这份看似简单的方案背后,一定隐藏着极深的门道!
“老周,你想多了吧?”旁边的评委笑道,“这就是一个最普通的方案,可能参赛者没什么精力深化了而已。”
老工程师沉默了。他无法用理论去说服同伴,但他相信自己的直觉。
在最终投票时,大部分评委都准备淘汰这份“敷衍”的方案。
老工程师却力排众议,坚持要给它一个进入决赛的机会。
“各位,初赛时,正是这份方案的成本控制报告,让我们所有人都大吃一惊。这证明,设计者绝不是一个平庸之辈。”他恳切地说道,“这份复赛方案,我承认,我看不透。但正因为看不透,我才觉得,我们应该给他一个机会,一个在决赛现场,当着我们所有人的面,亲口阐述他设计理念的机会!我不想因为我们的疏忽,而错失一个可能存在的、真正的天才!”
他这番话,说得情真意切,也让其他评委陷入了沉思。
最终,经过一番激烈的争论,本着“宁可错选,不可错失”的原则,“117号”方案,以一个极其惊险的、几乎是吊车尾的名次,勉强挤进了决赛的十个名额之中。
……
决赛入围名单公布。
当林博文和李志凡看到顾建业的名字再次出现时,都不禁嗤之以鼻。
“靠着一点控制成本的小聪明,竟然能混进决赛?真是走了狗屎运!”李志凡不屑地说道。
“无妨。”林博文则显得颇有风度,“决赛是现场答辩,是骡子是马,到时候拉出来遛遛就知道了。在真正的理论和体系面前,他那点乡下工匠的伎俩,将不堪一击。”
他们,以及所有省城的青年才俊们,都将顾建业视为一个侥幸闯入决赛圈的“丑小鸭”,一个陪跑的背景板。
他们正摩拳擦掌,准备在决赛的舞台上,一决高下,争夺那最终的桂冠。
他们谁也不知道。
自己即将面对的,根本不是什么“丑小鸭”。
(https://www.24kkxs.cc/book/4240/4240534/11111081.html)
1秒记住24K小说网:www.24kkxs.cc。手机版阅读网址:m.24kkxs.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