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三章:一封家书
决赛的名单已经公布,但正式的现场答辩,被定在了半个月之后。
这半个月的时间,对省城的参赛者们来说,是最后的冲刺期。他们忙着制作更精美的模型,润色答辩稿,演练演讲时的每一个动作,试图在最后的舞台上,呈现出最完美的状态。
而对顾建业而言,这却是一段难得的、可以沉下心来处理“家事”的空档。
红旗沟的建设,在他的远程遥控和核心团队的有力执行下,已经完全步入了正轨。第一批联排房即将全面竣工,第二批的备料工作也已开始。县棉纺厂的职工宿舍项目,更是以碾压之势,将县建筑公司衬托得灰头土脸,为红旗沟建筑队赢得了空前的声誉和第一笔可观的集体收入。
顾建业将日常的指挥工作,更多地交给了王大力和李师傅他们,自己则将精力,更多地投入到了夜校的教学和对红旗沟未来产业的深度规划中。
他不再是事必躬亲的总司令,而更像一个运筹帷幄的棋手,一个传道授业的师者。
这天,一封来自京城的信,辗转送到了顾建业的手中。
信是周老托人带来的,信封上没有署名,只有一个简单的代号。
顾建业知道,这封信,与他的父亲有关。
自从上次中央的平反文件下达后,关于顾思源的一切,似乎又重新归于平静。顾建业虽然心有疑虑,但他知道,有些事情,急不得。
他回到自己的房间,关上门,拆开了信封。
信里的内容很简单,是打印的,只有短短几行字:
“建业吾儿,见字如面。闻汝于乡间颇有建树,甚慰。父一切安好,勿念。汝母身体康健,常念及汝。随信附上几张旧日票证,或有他用。切记,木秀于林,风必摧之,行稳致远,方为大道。待时机成熟,父子自有相见之日。”
信的末尾,没有落款,只有一个他从未见过的、笔力遒劲的签名。
顾建业拿着信,沉默了良久。
这封信,信息量巨大。
父亲不仅安好,甚至能通过特殊渠道,将信送到他手上,这说明他绝非一个普通的“平反干部”,其背后的能量和所处的环境,远比他想象的要复杂。
信中那句“木秀于林,风必摧之”,既是告诫,也是提醒,似乎在暗示他,上次的风波,并非偶然。
而最让他感到意外的,是随信附来的几张东西——几张全国通用的粮票、布票,还有两张八十年代才会出现的“外汇券”!
看到那两张印刷精美、带着特殊水印的外汇券时,顾建业的瞳孔,猛地一缩!
在这个时代,外汇券意味着什么,他比任何人都清楚。它不仅仅是钱,更是一种特殊的、可以购买到普通人想都不敢想的紧俏商品和进口物资的“特权”!
父亲,到底是通过什么渠道,能搞到这种东西?
一个个谜团,在他心中盘旋。他将信和票证仔细地收好,心中的某个猜测,也变得愈发清晰——父亲,恐怕不仅仅是被平反,甚至可能已经重新回到了某个极其重要的、涉密的岗位上。
而他之所以不与自己相认,或许,是一种特殊的保护。
想通了这一点,顾建业的心,也彻底定了下来。他唯一需要做的,就是按照信中的嘱咐,行稳致远,在红旗沟这片土地上,扎扎实实地,走出自己的路。
……
另一边,省城。
林博文的备赛,也进入了最后的攻坚阶段。
他对于决赛的桂冠,志在必得。但他也知道,自己方案中规中矩,要想在决赛中脱颖而出,必须要有“亮点”。
这个“亮点”,他最终锁定在了“建筑模型”上。
他要制作一个前所未有的、最精致、最逼真的建筑模型,用视觉上的冲击力,来征服所有的评委。
然而,制作高精度模型,需要一种特殊的材料——有机玻璃,这种材料在当时极为稀缺,通常只用于国防或精密仪器,市面上根本买不到。
林博文动用了他父亲所有的关系,跑遍了省里所有相关的工厂,最终也只弄到几块边角料,根本不足以完成他那宏大的模型构想。
这让他烦躁不已。
就在他一筹莫展之际,他那个不成器的弟弟林博武,给他出了个“主意”。
“哥,我听说,平安县红旗沟那个顾建业,跟省地质大队的周怀安周老关系匪浅。周老是搞勘探的,他们队里的实验室和材料库,说不定有这种有机玻璃!要不,咱们去那边想想办法?”
林博武对顾建业上次让他当众出丑的事情,一直耿耿于怀,总想找机会扳回一城。
“去找他?”林博文皱起了眉头,他骨子里是瞧不起顾建业这种“野路子”的。
“哥,这叫‘曲线救国’!”林博武劝道,“咱们不是去求他,是去‘考察’!是去‘指导’!到时候,看在咱们爸的面子上,看在省院的招牌上,再许诺给他们一点好处,我就不信,那个周老和顾建业,敢不给咱们这个面子!”
林博文沉思良久,最终还是被说动了。为了最终的胜利,他决定放下身段,去那个他鄙夷的穷山沟走一趟。
于是,几天后,林博文和林博武兄弟俩,开着设计院的吉普车,再次来到了红旗沟。
这一次,林博文的态度,收敛了许多。他没有像他弟弟那样嚣张,而是摆出了一副“技术交流”的姿态。
顾建业和李顺才,也以礼相待。
林博文参观了已经初具规模的新房和热火朝天的工地,虽然他依旧对这种“土法”施工不屑一顾,但当他亲身感受到“盘龙地暖”那神奇的效果时,内心的震撼,还是无法掩饰的。
在晚上的接风宴上,林博文终于图穷匕见。
“顾主任,”他端着酒杯,看似随意地说道,“我们设计院最近在研究一种新型的建筑采光模型,急需一批高透光率的有机玻璃板材进行实验。我听说,地质大队那边,这种材料储备比较丰富。不知……能不能麻烦顾主任或者周老,帮忙协调一下?当然,我们绝不会白拿,可以按照最高价,用我们设计院的经费进行采购。”
他将姿态放得很低,理由也冠冕堂皇。
在场的所有人,都看向了顾建业。
顾建业放下筷子,看着林博文那张看似诚恳、实则充满了算计的脸,心中一片雪亮。
他知道,林博文要这东西,绝不是为了做什么“采光实验”,而是为了做竞赛模型。而对方之所以不自己去找周老,偏要通过他,无非是想试探一下,他顾建业在周老面前,究竟有多大的面子和话语权。
这是一次阳谋。
如果顾建业拒绝,就会显得小气,不顾全“大局”。
如果顾建业答应了,去求周老,那无论成与不成,他都欠了林博文一个人情,在气势上就输了一筹。
顾建业没有立刻回答,而是慢悠悠地给自己倒了一杯水,喝了一口。
然后,他才缓缓开口:“林工,有机玻璃确实是稀缺物资,周老那边管得也很严,我恐怕……帮不上什么忙。”
林博文的眼中,闪过一丝不易察觉的失望和轻蔑。果然,这家伙在周老面前,也不过如此。
然而,顾建业的下一句话,却让他直接愣在了当场。
“不过,”顾建业话锋一转,“虽然我搞不到有机玻璃,但我或许……能帮你们解决制作高精度模型的问题。”
“什么意思?”林博文不解。
“你们做模型,是为了最直观地展示建筑的内部结构和空间关系,对吧?”顾建业问道。
“没错。”
“那为什么,一定要用有机玻璃呢?”顾建业笑了笑,眼神里透出一股神秘的光芒,“我们红旗沟,最近也自己‘发明’了一种全新的模型制作材料。它的成本,几乎为零;它的加工,比有机玻璃简单一百倍;而它最终呈现出的效果,绝对比你们想象的,要好得多。”
“成本为零?效果更好?”林博文嗤之以鼻,觉得这简直是天方夜谭,“顾主任,你不是在开玩笑吧?什么材料这么神奇?”
顾建业没有说话,只是转头对李文秀吩咐了一句。
很快,李文秀就小心翼翼地,端进来一个东西,放在了桌子中央。
那是一个用无数根细小的、长短不一的竹签和木条,通过精巧的拼接和粘合,搭建起来的、半米多高的……建筑框架模型!
这个模型,没有墙壁,没有屋顶,完全由线条构成。但它却以一种无比清晰、无比直观的方式,将红旗沟新房那复杂的屋顶桁架结构、内部的梁柱体系、甚至楼梯的走向,都完美地、立体地,呈现了出来!
整个模型,轻盈、通透、充满了结构的美感!其信息的传达效率和视觉冲击力,甚至比那些笨重的实体模型,还要强上数倍!
这,就是顾建业借鉴了后世建筑系学生最常用的“结构模型”和“轴测图”原理,指导村民用最简单的竹签和木条,制作出来的“秘密武器”!
当林博文和林博武看到这个模型的瞬间,整个人都呆住了!
他们如同被一道闪电劈中,脑子里一片空白!
他们从未想过,建筑模型,竟然……还可以这样做?!
这种舍弃了所有表皮、直指结构和空间本质的表达方式,带给他们的震撼,是颠覆性的!
林博文死死地盯着那个模型,他那引以为傲的专业知识体系,在这一刻,仿佛开始出现了裂痕……
(https://www.24kkxs.cc/book/4240/4240534/11111080.html)
1秒记住24K小说网:www.24kkxs.cc。手机版阅读网址:m.24kkxs.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