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六章:致命的提问
宋思明的演讲,无疑是成功的。
他以一口流利的英语,从京城的历史文脉讲起,谈到改革开放的时代浪潮,再引申到建设一个现代化、国际化大都市的迫切需求。他将自己设计的这座超高层建筑,赋予了“民族腾飞”、“拥抱世界”的宏大象征意义。
他的声音充满了激情,他的论述充满了力量。配合着那座在灯光下熠熠生辉的玻璃大厦模型,确实营造出了一种令人心潮澎湃的氛围。
台下的许多中国师生和领导,都听得热血沸腾,与有荣焉。仿佛那座尚在图纸上的摩天楼,已经成为了现实,成为了他们足以向世界炫耀的资本。
然而,坐在评委席上的MIT代表团,表情却始终平静,只是礼貌性的微笑着。
史密斯教授静静地听完了宋思明的全部陈述,没有像其他人那样鼓掌,只是拿起了话筒,缓缓地开口。
他的第一个问题,就如同一盆冰水,兜头浇在了宋思明和所有沉浸在“大国崛起”幻想中的人头上。
“宋同学,”史密斯教授的语气很温和,但问题却异常尖锐,“你的设计,充满了雄心。但作为一个建筑师,我更关心实际的问题。根据你的图纸,这座建筑的总高度超过了400米,主体结构采用了全钢框架,外立面则是全玻璃幕墙。我想请问,以中国目前的工业水平,你们是否具备生产和加工如此高强度特种钢材的能力?你们的玻璃制造工艺,是否能满足超高层建筑在风压、抗震和热工性能上的严苛要求?”
宋思明的笑容,瞬间僵在了脸上。
这个问题,他根本没有想过!
在他的设计逻辑里,技术,是可以被“想象”出来的。他默认,只要设计出来了,就一定有办法能造出来。他从未真正去了解过,当时中国最顶尖的钢铁厂,能生产的最高标号的建筑用钢是多少;也从未去考察过,国内的玻璃厂,能否生产出单块面积超过10平米的、带有LOW-E镀膜的安全中空玻璃。
“我们……我们的工业体系正在飞速发展,”宋思明的大脑飞速运转,试图用一些空泛的口号来搪塞,“我相信,只要国家需要,我们的工人阶级,一定能够克服任何技术困难,创造出奇迹!”
史密斯教授不置可否地笑了笑,继续问道:“好吧,就算技术问题可以解决。那么,第二个问题,成本。我们粗略地估算了一下,要建成你这样一座建筑,所需要的投资,恐怕将是一个天文数字。我想知道,你所设想的这座‘未来城市’的核心,它的经济模式是什么?它将如何创造价值,来支撑如此高昂的建设和运营成本?或者说,它服务的,究竟是这个城市的绝大多数人民,还是……极少数的精英阶层”
这个问题,比第一个更加致命!
它直接戳穿了宋思明方案那华丽外表下,最空洞的内核!
宋思明的设计,从头到尾,都只考虑了“形态”和“符号”,却完全没有考虑过“经济”和“人”!他根本回答不上来,这座宏伟的大厦建成后,应该由谁来使用,又该如何运营。
“这……这是一个象征……”宋思明的声音,开始有些发虚,“它的价值,不能单纯用金钱来衡量……”
“建筑,永远不能脱离经济和使用者而独立存在。”史密斯教授摇了摇头,语气里,已经带上了毫不掩饰的失望,“你的作品,很漂亮,像一个放在博物馆里的概念模型。但它不是建筑,它只是一个……昂贵的雕塑。”
他放下了话筒,没有再问第三个问题。
但仅仅这两个问题,已经足以将宋思明那看似完美的方案,驳斥得体无完肤。
台下,鸦雀无声。
刚才还热血沸腾的清华师生们,此刻都感到了脸上火辣辣的。他们引以为傲的“天才方案”,在真正的世界级大师面前,竟然显得如此的……幼稚和不堪一击。
宋思明站在台上,脸色煞白,只觉得所有的聚光灯,都变成了无情的探照灯,将他的浅薄和无知,暴露无遗。
接下来,MIT的学生代表,展示了他们的方案。
他们的设计,没有追求夸张的高度和宏伟的形态。而是一个基于“模块化”和“可持续发展”理念的、可以根据城市不同阶段的发展需求,进行自我生长和演变的“城市细胞”系统。
他们的每一项设计,背后都有着海量的、真实的数据支撑——从能源消耗模拟,到交通流量分析,再到社区人口结构模型……
其方案的严谨性、科学性和前瞻性,再次让在场的所有人,都感受到了一种难以逾越的、降维打击般的震撼。
胜负,已分。
清华,以一种近乎完败的姿态,输掉了这场交流赛。
整个礼堂,都笼罩在一片压抑而屈辱的气氛之中。
就在主持人准备宣布比赛结果,结束这场令人尴尬的交流会时。
一个平静的声音,忽然从礼堂最后一排的角落里响起,通过会场的扩音设备,清晰地传到了每一个人的耳中。
“史密斯教授,我,可以向您提一个问题吗?”
全场哗然!
所有人都循声望去,只见那个本该被遗忘的“失败者”——顾建业,正缓缓地,从角落里站起身。
他的脸上,没有任何表情,眼神却异常明亮。
主持人愣住了,下意识地看向评委席。
陈望道教授和史密斯教授对视了一眼。史密斯教授的眼中,闪过一丝有趣的光芒,他点了点头:“当然可以。请问。”
顾建业没有走上舞台,他就站在那个不起眼的角落里。
“教授先生,您的团队所展示的方案,无疑是当今世界最顶尖的城市设计理念的体现。它科学、理性、高效,我非常钦佩。”
他先是给予了对方极高的肯定。
“但是,”他话锋一转,“我注意到,您的整个系统,都建立在一个绝对理性的、由数据构成的模型之上。它精确地计算了能源、交通、空间,却唯独……忽略了一个最大的变量。”
“哦?是什么?”史密斯教授饶有兴致地问道。
“是‘人’的不确定性。”顾建业说道,“是文化、是情感、是记忆,是那些无法被数据量化的、属于一个城市真正的灵魂。”
“您的‘城市细胞’,可以完美地复制到纽约、东京、伦敦,因为它们背后,是同一种工业化、标准化的逻辑。但它能被复制到京城吗?能被复制到那些拥有千年历史、独特文脉的东方城市吗?”
“当那些充满了生活气息的胡同,被您高效的‘模块’所取代;当邻里之间的温情,被冰冷的‘数据流’所切断……我们得到的,或许是一个更高效的城市,但我们失去的,会不会是一个……更值得我们热爱的家园?”
他的问题,没有涉及任何具体的技术细节。
但它却像一把锋利的哲学解剖刀,直接刺向了西方现代主义城市规划理论最核心、也最脆弱的……那个“根”。
史密斯教授脸上的笑容,第一次,凝固了。
他愣住了。
他从未想过,在中国,在这个他认为建筑理论还处于“蛮荒时代”的国度,会有一个如此年轻的学生,向他提出这样一个……深刻到令他都感到难以回答的……终极之问!
这已经不是技术层面的探讨,而是文明层面的……对话!
“你……”史密斯教授看着那个站在角落里的年轻人,眼神里,第一次,流露出了真正的、发自内心的震惊和……重视!“你叫什么名字?”
“顾建业。”
“好……好一个顾建业!”史密斯教授的眼中,爆发出前所未有的光芒,“你的问题,很好!非常好!我无法立刻给你一个完美的答案。但我很想……很想看看,如果是你,你会如何来解答这个问题?”
他看着顾建业,用一种近乎邀请的语气说道:
“现在,我以MIT建筑与规划学院院长的名义,正式邀请你,顾建业同学,站到这个舞台上来。抛开所有的竞赛规则,抛开所有的命题限制,用你自己的方式,来告诉我们,你心中的‘未来城市’,究竟是什么样子?”
轰!!!!
全场,彻底沸腾!
所有人都用一种看疯子般的眼神看着眼前发生的一切!
一个被淘汰的选手,竟然在最后时刻,反客为主,赢得了对手最高规格的……挑战邀请?!
(https://www.24kkxs.cc/book/4240/4240534/11111057.html)
1秒记住24K小说网:www.24kkxs.cc。手机版阅读网址:m.24kkxs.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