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五章:待时而动
选拔赛的结果,在清华园里掀起了不小的波澜。
大部分人,都为宋思明那“深明大义”的胜利而欢呼。他们认为,清华终于选出了一支能够代表国家形象、敢于和世界强敌正面硬撼的“正规军”。
而顾建业的落选,则被解读为“理所当然”。一个沉迷于乡土泥瓦的“土专家”,本就不该出现在“未来城市”这种国际化的舞台上。他那套“山水园林”式的设计,在许多人看来,不过是小家子气的、不合时宜的幻想。
“我就说了,他那点东西,上不了台面!”
“还是宋师兄有大局观!关键时刻,就得靠这种有担当的领袖!”
“这下好了,清净了。免得他一个新生,总是在系里搞特殊化。”
曾经围绕在顾建业身上的光环,似乎在一夜之间,黯淡了许多。那些曾经因为他一堂课而对他顶礼膜拜的学生,此刻也开始动摇,转而追随新晋的“英雄”宋思明。
周灵听说这事情,甚至特地跑过来找顾建业。
但面对这人情冷暖的骤变,顾建业却表现得异常平静。
他没有丝毫的失落和不甘,甚至……还隐隐松了一口气。
“你……你真的就不生气?”周灵看着他那副云淡风轻的样子,简直是皇帝不急太监急,“宋思明用那么卑劣的手段把你排挤出局,你难道就这么认了?”
“有什么好气的?”顾建业正在图书馆里,翻阅着一本关于西方古典建筑史的德文原版书籍,头也没抬地说道,“你觉得,以我们现在的基础,去和MIT比超高层建筑设计,胜算有多少?”
周灵被问得一愣,她虽然不是学建筑的,但也知道,在“未来城市”这个领域,当时的中国与美国之间,存在着如同天堑般的巨大鸿沟。那不仅仅是技术上的差距,更是背后整个工业体系、材料科学、经济基础的全方位落后。
“恐怕……不足一成。”周灵不情不愿地承认。
“一成?你太乐观了。”顾建业合上书,看着她,“真实的胜率,是零。”
“我们就像一个刚刚学会走路的婴儿,却非要去和一个成年拳击手,在对方最擅长的规则下打擂台。这不叫‘有气魄’,这叫‘自取其辱’。”
“宋思明想要的,不是胜利,他只是需要一个舞台,一个可以让他站在聚光灯下,扮演‘悲情英雄’的舞台。他很清楚,这场比赛,我们必输无疑。但他更清楚,只要他能表现出足够的‘亮剑精神’,哪怕最后输了,他也能收获无数的同情和赞誉,将失败的责任,归咎于‘国力孱弱,时运不济’,而他自己,则会成为那个‘虽败犹荣’的旗手。”
顾建业三言两语,就将宋思明那隐藏在“为国争光”口号下的、最深层的算计,剖析得淋漓尽致。
周灵听得目瞪口呆,只觉得后背一阵发凉。她这才明白,宋思明的虚伪和城府,远比她想象的还要深!
“那你为什么还要参加选拔?”
“我不参加,又怎么能让他,心安理得地,跳进我为他准备好的坑里呢?”顾建业笑了笑,那笑容里,带着一丝狐狸般的狡黠。
他知道,如果自己从一开始就抵制,宋思明反而会心生警惕。只有自己“全力以赴”地参与,并且“理所当然”地落败,才能让宋思明彻底放下戒备,将所有的精力,都投入到那场注定要失败的表演之中。
周灵看着顾建业,忽然觉得,自己以前对“腹黑”这个词的理解,实在是太肤浅了。
……
接下来的日子,顾建业彻底从众人的视野中“消失”了。
他不再去参加任何系里的集体活动,甚至连他自己的那门《乡土建筑研究与实践》的课程,也暂时交给了陈望道教授代管。
他就像一个最普通的学生,每天泡在图书馆最偏僻的角落里,阅读着海量的、与建筑看似毫不相关的书籍——从经济学、社会学,到能源工程、材料科学……
而宋思明和他带领的清华参赛队,则成了整个校园里最耀眼的明星。
他们在系里最好的工作室里,夜以继日地完善着那座宏伟的玻璃幕墙大厦方案。每一次的方案讨论会,都会吸引大量的学生前来旁听。宋思明也乐于展现自己的“领袖风采”,时常发表一些慷慨激昂的演讲,将团队的士气,鼓动到了最高点。
他们,代表着清华,代表着中国,即将为了荣誉而战!
没有人再记得那个被他们淘汰出局的顾建业。
在他们看来,顾建业,已经成为了一个被时代浪潮抛弃的、保守而怯懦的失败者。
……
MIT代表团,终于在万众期待中,抵达了京城。
带队的,是MIT建筑与规划学院的院长,一位在国际上享有盛誉的后现代主义建筑大师——理查德·史密斯教授。
他的团队成员,也都是在国际各项设计竞赛中屡获殊荣的青年才俊。
交流的第一天,是双方的学术报告会。
史密斯教授展示了MIT在参数化设计、数字建造、绿色建筑等领域最新的研究成果。那些充满了科幻色彩的建筑形态、复杂的算法模型,以及对新材料、新技术的极致运用,给清华的师生们,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思想冲击!
他们第一次直观地感受到,自己与世界顶尖水平之间,那如同鸿沟般的巨大差距。
轮到清华这边做报告时,陈望道教授顶着巨大的压力,并没有让宋思明去介绍他那套尚未成熟的方案,而是将顾建业那份在全省竞赛中获奖的、关于“红旗沟模式”的方案,进行了展示。
陈教授本意是想展示一些我们国家自己的、有特色的东西。
然而,这份方案,在MIT的师生们看来,却显得那么的……“原始”和“落后”。
“哦,很有趣的尝试。”史密斯教授礼貌性地评价了一句,但眼神里,却难掩一丝居高临下的、对“第三世界”建筑实践的……同情。
他的学生们,更是毫不掩饰自己的轻蔑。
“这就是中国最好的乡土建筑设计吗?看起来就像我们本科一年级的课程作业。”
“他们的技术,还停留在手工业时代。”
这种不加掩饰的傲慢,让在场的许多清华学生,都感到脸上火辣辣的,屈辱不已。
宋思明更是心中冷笑,他觉得,陈教授拿出顾建业这份“上不了台面”的方案,简直就是一个愚蠢的决定,更是让他这个队长,蒙受了不白之冤。
报告会结束后,宋思明主动找到了史密斯教授。
“史密斯教授,”他用一口流利的英语,自信地说道,“请不要被刚才的报告所误导。那并不能代表我们清华,更不能代表中国建筑设计的最高水平。我们为这次竞赛准备的方案,才是我们真正想向世界展示的东西。我相信,它一定会让您感到惊讶。”
史密斯教授看着眼前这个自信满满的年轻人,挑了挑眉,不置可否地笑了笑。
……
竞赛的最终答辩日,终于来临。
地点,是清华大学的大礼堂,规格比系内选拔时更高,甚至邀请了许多中央部委的领导和外国驻华使节前来观摩。
宋思明和他带领的团队,将他们那座精心制作的、高达两米的超高层建筑模型,摆在了舞台中央。
在聚光灯下,那座玻璃与钢铁的“图腾”,确实显得无比的宏伟、壮观,充满了力量感,引来了台下阵阵的惊叹。
宋思明整理了一下笔挺的西装,深吸一口气,走上了讲台。
他知道,这是属于他的时刻。
而顾建业,则像一个最普通的观众,独自一人,坐在礼堂最后一排,最不起眼的角落里。
他静静地看着台上那个意气风发、即将开始他“悲情英雄”式表演的宋思明,眼中,没有丝毫的波澜。
他只是在等待。
(https://www.24kkxs.cc/book/4240/4240534/11111058.html)
1秒记住24K小说网:www.24kkxs.cc。手机版阅读网址:m.24kkxs.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