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八章:现实与乌托邦
“你设计的,依旧是一个完美的‘乌托邦’。而我,将要给出的,是一个虽然不完美,但明天,就可以开始动工的‘现实’。”
顾建业的声音,一下子激起了所有人的好奇心!
乌托邦与现实?
这是什么意思?难道,他还能拿出一套比李文昊那惊世骇俗的“双层城市”更厉害的方案吗?
李文昊也饶有兴致地看着他,做了一个“请”的手势。
顾建业没有再卖关子。他走到了黑板前,没有拿粉笔,而是直接转过身,面向所有人。
“李文昊同学的方案,很宏伟,很科学,我甚至相信,在未来的某一天,它一定能够实现。但是,”他话锋一转,变得异常犀利,“我们不能忽略一个最基本的问题——钱,和时间。”
“大规模地、系统性地开发京城老城的地下空间,需要多大的投资?需要多先进的盾构和支护技术?需要多长的建设周期?十年?二十年?还是五十年?”
“我们等得起吗?那些至今还居住在连独立厕所都没有、靠烧煤球取暖的大杂院里的京城市民们,他们……等得起吗?”
这几个问题,如同重锤,狠狠地敲在每个人的心坎上!
是啊!李文昊的方案虽好,但太遥远了!遥远得像一个不切实际的梦!
“所以,”顾建业的目光,变得无比坚定,“我的方案,不着眼于五十年后,我只解决眼前的问题!”
“我把它,称为微循环针灸式旧城更新计划!”
他拿起粉笔,在黑板上,迅速勾勒出了一片典型的京城胡同院落的平面图。
“我们同样,不拆一座房子,不动一砖一瓦。”
“我们做的,不是向下掘进,而是‘向内渗透’!”
“我们以每一个大杂院为基本单元,引入一套小型化、模块化、预制化的功能核心体!”
他一边说,一边在院落的某个角落,画上了一个小小的、类似集装箱的方块。
“这个功能核心体,面积不超过十五平方米。它在工厂里被完全预制好,里面集成了现代化的厨房系统、卫浴系统、以及小型的净化槽和太阳能热水装置!我们只需要用吊车,将这个心脏,精准地植入到每一个院落的边角空间。”
“然后,我们再通过最简单的管线连接,就能让这个院子里的每一户居民,都在最短的时间内,用上干净的自来水,拥有独立的冲水厕所,洗上热水澡!”
“这,就是‘针灸’!我们不去动整个城市的大经络,我们只精准地,刺激每一个最需要被激活的‘穴位’!”
这个“针灸式”更新的理念,如同一道闪电,瞬间劈开了所有人的思维定势!
太巧妙了!太务实了!
它放弃了宏大的叙事,却用一种最轻盈、最经济、最快速的方式,直指旧城改造最核心的痛点——卫生设施的缺失!
“解决了内循环,我们再来疏通微循环!”顾建业的语速越来越快,思路也越来越清晰,“我们将对现有的胡同进行功能上的重新定义。有些胡同,可以引入单向的微型电瓶车,解决交通问题;有些胡同,可以改造成步行商业街,恢复老京城的市井文化;还有些,则可以引入立体绿化和社区活动设施……”
“我们不追求一步到位,我们追求的是……循序渐进,有机生长!”
“我的方案,不需要天文数字的投资,不需要等待遥远的技术突破。它只需要现有的技术,有限的资金,和一颗……真正想为老百姓办实事的心。”
“它不完美,它很琐碎,它甚至有些……丑陋。”
“但它,能让住在那个院子里的王大爷,在今年冬天,就用上暖气。能让张大妈,再也不用在凌晨三点,顶着寒风去倒尿盆。”
“这,就是我理解的现实。”
当顾建业说完最后一个字时,全场,鸦雀无声。
如果说,李文昊的方案,给了他们一个波澜壮阔的、关于未来的梦。
那么,顾建业的方案,则给了他们一个触手可及的、充满了人间烟火气的……温暖的现在。
两种方案,两种理念,两种格局。
一个,是站在云端,用上帝视角规划的理想国。
一个,是扎根泥土,用百姓视角解决的民生计。
谁更高明?谁更优秀?
在这一刻,已经无法用简单的胜负来评判了。
史密斯教授和陈望道教授对视了一眼,都从对方的眼中,看到了同样的震撼和……两难。
他们知道,这两个年轻人,都已经是各自领域里,走到了极致的天才。他们的思想,已经超越了这场竞赛本身。
最终,史密斯教授缓缓地站了起来。
“今天,是我一生中学术收获最大的一天。”他的声音,充满了由衷的感慨,“李文昊同学,用他的才华,为我们指明了城市发展的终极方向。而顾建业同学,则用他的智慧,为我们找到了通往那个方向的、最坚实的第一步。”
“他们,一个是望远镜,一个是显微镜。缺一,都不可。”
“所以,我宣布,”史密斯教授的目光,扫过顾建业和李文昊,“这场竞赛,没有失败者。你们……是平手!”
平手!
这个结果,出乎所有人的意料,却又在情理之中。
台下,响起了比之前任何一次都更加热烈、也更加真诚的掌声!
人们为这两位天才的巅峰对决而鼓掌,也为史密斯教授那充满智慧和气度的评判而鼓掌!
顾建业和李文昊,也在舞台上,遥遥地对视了一眼,都从对方的眼中,看到了一丝惺惺相惜的笑意。
……
交流赛,在一片和谐友好的氛围中,落下了帷幕。
当晚,陈望道教授特意设下家宴,邀请史密斯教授、顾建业和李文昊这几位核心人物,进行更小范围的、私下的交流。
酒过三巡,气氛也变得更加轻松。
陈教授看着李文昊,半开玩笑半认真地问道:“文昊啊,你这么优秀,又是咱们中国人的后代,有没有想过,毕业之后,回到祖国来发展?我们清华建筑系的大门,随时为你敞开!”
这个问题,也是顾建业很想知道的。
李文昊笑了笑,放下了手中的筷子,神情变得有些复杂。
“陈教授,谢谢您的厚爱。说实话,我也很想回来。但是……”
他顿了顿,看了一眼史密斯教授,又看了一眼顾建业,才缓缓说道:“我这次来,其实……只是我们导师团队里,最普通的一员。”
“什么?!”陈教授和顾建业都愣住了。
“我们MIT的乡土建筑研究中心,像我这样的博士生,还有十几个。而真正厉害的,是我的那几位师兄师姐,他们现在,有的正在用3D打印技术,为非洲难民营设计可快速搭建的避难所;有的,则在和NASA合作,研究月球基地的生态循环系统……”
他说的每一个项目,都如同科幻小说一般,远远超出了陈教授和顾建业的想象!
“至于我的导师,”李文昊的脸上,露出了无比崇敬的神色,“他老人家,才是这个领域真正的……神。他这次没来,是因为他正在亚马逊雨林里,和一个原始部落的酋长,一起研究如何用当地的植物纤维,来建造一座能抵抗洪水和蚁患的‘树屋学校’。”
“所以……”李文昊看着顾建业,眼神里,第一次,流露出了一丝难以言喻的、居高临下的优越感和……一丝怜悯。
“顾同学,你很强,强到超出了我的想象。你一个人,就几乎能与我们整个团队的智慧相抗衡。”
“但是,你终究只有一个人。”
“而我的背后,站着的,是整个MIT,是当今世界最强大的学术研究体系,和一群比我更疯狂、更天才的同伴。”
“我们,才是……未来。”
他这番话,说得风轻云淡,却像一把无形的、最锋利的剑,狠狠地,刺进了在场每一个中国人的心里!
是啊!
一个顾建业,固然可以创造奇迹。
但一个顾建业,如何去对抗一个庞大的、由无数天才组成的、拥有最先进技术和最雄厚资源的学术帝国?!
刚刚还因为“平手”而感到一丝骄傲的顾建业,在这一刻,只觉得一股冰冷刺骨的寒意,从心底,瞬间蔓延到了四肢百骸!
他第一次,如此清晰地,感受到了个体与体系之间,那如同天堑般的……巨大鸿沟!
(https://www.24kkxs.cc/book/4240/4240534/11111055.html)
1秒记住24K小说网:www.24kkxs.cc。手机版阅读网址:m.24kkxs.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