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K小说网 > 重生1976:垒土为台 > 第七十九章:我背后是960万平方千米的地

第七十九章:我背后是960万平方千米的地


李文昊的话,沉甸甸地压在每个人的心头。

陈望道教授端着酒杯的手,停在了半空中,脸上的笑容早已凝固,取而代之的,是一种深深的、无力的失落感。他穷尽一生,教书育人,自以为为国家培养了不少栋梁之才。但此刻他才发现,自己引以为傲的清华建筑系,与世界顶尖学府之间,差距何止是“一个顾建业”。那是整整一代人、一个完整的学术生态系统的差距。

史密斯教授看着自己得意弟子那不动声色间流露出的锋芒,又看了看对面陷入沉默的中国同行,眼中闪过一丝复杂的情绪。他既为自己团队的强大而自豪,又为眼前这位中国老朋友的落寞而感到一丝惋惜。

而顾建业,在最初的震撼和冰冷之后,心中的那团火,非但没有被浇灭,反而……燃烧得更加炽热,更加疯狂!

差距?

是的,差距巨大!大到令人绝望!

但他顾建业,最不怕的,就是差距!

前世的他,从一个籍籍无名的绘图员,一步步爬到国内顶尖设计师的位置,靠的是什么?就是那股不服输、敢于挑战一切权威的狠劲!

今生的他,从一个食不果腹、任人欺凌的知青,到一个能改变一个村庄命运、甚至影响全省建设格局的领军人物,靠的又是什么?同样是那份在绝境中寻找生机、将不可能变为可能的决绝!

一个人,对抗一个体系?

听起来很悲壮,很可笑。

但,谁说,我只有一个人的?

顾建业缓缓地抬起头,迎着李文昊那充满了优越感的目光,他的脸上,没有丝毫的沮丧和退缩,反而,露出了一抹平静而坚定的笑容。

“李文昊同学,你说得很对。”

他开口了,声音不大,却字字清晰。

“在个体层面,我或许永远也追不上你的导师,你的那些优秀的师兄师姐。在体系层面,我们清华,我们中国,在短期内,也确实无法与MIT,与你们背后那个强大的学术帝国相抗衡。”

“但是,”他话锋一转,那双深邃的眸子里,迸发出一种灼人的光芒,“你忽略了一件事。”

“你们的体系,是建立在精英之上的。你们的研究,服务的是NASA,是跨国基金会,是那些金字塔尖上的少数人。你们的天才,是温室里的花朵,需要最精密的仪器,最充足的资金,才能绽放。”

“而我们,”他的目光,扫过窗外那片广袤的、深沉的夜色,仿佛看到了红旗沟,看到了千千万万个像红旗沟一样,正在黑暗中渴望着光明的村庄,“我们的根,扎在这片最广袤的土地里。我们的力量,源于亿万渴望改变命运的、最普通的人民!”

“你有一个MIT,但我,将拥有千千万万个红旗沟!”

“你的师兄在研究3D打印,而我的学生,正在学习如何用最普通的泥土和稻草,建造最坚固的墙壁。你的同学在设计月球基地,而我的工友,正在盘算着如何用一台废旧的柴油机,点亮一整个村庄的夜晚。”

“你们的研究,或许很高,很高,高到了云端之上。”

“而我们的实践,却很实,很实,实实在在地,改变着每一寸土地,温暖着每一个家庭。”

“所以,”顾建业站起身,向着李文昊,也向着史密斯教授,郑重地,微微躬身,“我承认你们的强大。但,我们,也并未认输。”

“我们走的,是两条不同的路。”

“你们的路,是科技的金字塔,从上而下,尖锐而耀眼。”

“而我们的路,是实践的星火原,从下而上,虽然微弱,但终将……燎原!”

这番话,说得不卑不亢,掷地有声!

它没有去否认差距,而是以一种更加宏大、更加自信的姿态,重新定义了双方的“赛道”和“价值”。

它像一面战鼓,狠狠地敲击在陈望道教授和在场所有中国人的心上!

是啊!

我们是落后,我们是贫穷!

但我们有最广大的土地,有最勤劳的人民,有最迫切的建设需求!这,就是我们最大的优势,也是我们最大的舞台!

我们不必去模仿谁,不必去追赶谁!

我们只需要,扎扎实实地,走好自己的路!

陈望道教授那双浑浊的老眼里,瞬间重新燃起了光芒!他看着眼前这个虽然年轻、但风骨已如泰山般稳固的学生,心中充满了前所未有的激动和……骄傲!

而李文昊,在听完顾建业这番话后,也陷入了长久的沉默。

他那套建立在“精英主义”之上的学术自信,第一次,遭遇到了一种来自完全不同维度的、强大的思想冲击。

他看着顾建业,只觉得对方的形象,在自己眼中,不再仅仅是一个才华横溢的设计师。

他更像一个……革命者。一个脚踏实地,试图用自己的双手,去改变一个国家命运的……先行者。

这种人,很傻,很天真。

但,也最……可怕。

……

那场家宴,最终在一-种奇特而复杂的氛围中结束。

史密斯教授和李文昊,第二天便离开了中国。临行前,李文昊特意找到了顾建业。

“顾同学,”他将一张写着自己海外联系方式的纸条递给顾建业,“我期待着,十年,或者二十年后,看到你所说的那片星火,是如何燎原的。”

“你会看到的。”顾建业接过纸条,平静地回答。

两个来自不同世界、却又惺惺相惜的天才,就此分别。

而顾建业,在送走了MIT代表团后,也立刻做出了一个让所有人再次震惊的决定。

他向学校,递交了一份……休学申请!

“什么?!休学?!”陈望道教授几乎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建业!你疯了吗?!你现在是全校的焦点,是系里重点培养的对象!只要你按部就班地学习下去,你的前途,不可限量!你为什么要在这种时候休学?!”

“老师,”顾建业看着焦急的恩师,眼中充满了歉意和坚定,“因为我发现,我需要的知识,已经不在课堂上了。”

“清华给了我理论的根基,给了我开阔的视野。但,如何将这些理论,转化为能为亿万人民服务的、最朴素、最实用的技术?如何将那片星火,真正地点燃?”

“答案,只能在实践中去寻找。”

“红旗沟,还有太多的事情等着我去做。水电站,只是一个开始。我的脑子里,还有沼气池的利用,有太阳能的改造,有新的农业种植技术……这些,都等不了四年。”

“所以,我必须回去。”

“清华的学籍,我会保留。或许有一天,当我将实践中的问题,都积累到一定程度后,我会再回来,向您,向各位老师请教。但现在,我的战场,在那里。”

他指了指窗外,那片遥远的、广袤的土地。

陈望道看着他那不容置疑的眼神,沉默了良久。

最终,他长长地叹了一口气,从抽屉里,拿出了一支派克钢笔,和一本盖着清华大学印章的空白介绍信。

“我无法阻止你。”他将笔和介绍信,推到顾建业面前,“但我可以,给你一些力所能及的支持。这封介绍信,是空白的。以后,你在下面搞研究,需要去任何单位查阅资料,寻求帮助,你自己填上。就说,是我陈望道,是清华大学建筑系,派你去的。”

“去吧,”老人站起身,拍了拍顾建业的肩膀,眼中,是欣慰,是期许,也是一丝不舍,“去做你想做的事吧。”

“替我们这些老家伙,去走一条……我们想走,却已经没有勇气和精力,去走的路。”

顾建业接过那封沉甸甸的介绍信,向着自己的恩师,深深地,鞠了一躬。

他知道,这封信,不仅仅是一份支持。

更是一份……传承。

第二天,顾建业便背起了行囊,没有告诉任何人,悄然地,离开了这座他仅仅待了几个月的清华园。

他没有再回那个专家招待所,也没有再看一眼那些曾经的荣誉和争议。

他只是登上了那趟熟悉的、开往平安县的绿皮火车。

窗外,是飞速倒退的城市和风景。

而他的眼前,仿佛又浮现出了红旗沟那片贫瘠的土地,和那群正在等待着他的人们。


  (https://www.24kkxs.cc/book/4240/4240534/11111054.html)


1秒记住24K小说网:www.24kkxs.cc。手机版阅读网址:m.24kkxs.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