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K小说网 > 明末,从西北再造天下 > 第110章 ,分清敌我与制度建设

第110章 ,分清敌我与制度建设


天启六年(公元  1626年)十二月二十二日,米脂的大同工业区。

    迎来了又一年的年终总结时刻,相较于去年,今年的大同社发展势头更为迅猛。正式社员人数突破了五百人,预备社员更是超过了一千人。

    这些成员分布在米脂的各个重要岗位上,难以全部集中到大同工业区。因此,今年大同社挑选了二百名代表参加此次会议,参会人数相较于去年反倒少了一些。

    张献忠一脸好奇的坐在板凳上,虽然这里的社员他大部分都不认识,但他还是发现了十余名河鱼堡的老乡,而他身边坐的几位都是今天在校场上看到的军官。

    他热情打招呼道:“几位小兄弟贵姓?”

    “孙可旺。”

    “田建秀。”

    “杨秀头。”

    张献忠拱手道:“久仰大名,俺叫张献忠是河鱼堡军户,现在也在为先生做事情。”

    他内心暗喜,这三人是护卫队的高级军官,他能坐在这里代表自己的地位不会比这些人差多少,张献忠内心升起一股自己被重视的感觉。

    三人向着张献忠点点头,算是打了招呼了。

    议事厅内,气氛热烈得如同燃烧的火焰。依照去年的惯例,徐晨率先站起身来,向大家讲述今年大同社的整体发展情况,新建设的水利,开垦的土地,势力扩张的范围,徐晨的发言引起热烈的掌声。

    接着,刘永走上前,详细汇报了大同工业区的发展,同时增加了米脂在手工业、农业以及税收等几个关键领域的数据。

    这是徐晨从现代带来的习惯,通过这些直观的数据对比,不仅能清晰地看到大同社一年比一年壮大的步伐,也能让参与其中的人更强烈地感受到自己对这份事业的贡献,增强了归属感。

    即便米脂的普通百姓了解到这些数据,也会油然而生一种自豪感。这种情感的凝聚,对于加强集体认同感至关重要,如今,米脂的百姓们,内心深处已然更加认同大同社,而非那摇摇欲坠的大明朝廷。

    就像现在大同社成员在知道米脂不说追缴的田赋,光今年征收的粮食就接近9万石,是往年4倍不说,米脂农户收入反而大幅度的增加了五成以上,这更加加重了社员对大明官员是酒囊饭袋的想法。

    轮到李文兵发言了。他神情严肃,先是介绍了《大同报》的发展情况,随后话锋一转,着重提及了在各村发现的贪腐问题。

    李文兵和报社的编辑们,肩负着监督大同社以及整个米脂的重要使命。曾经,他们的工作略显边缘化,但在这短短半年时间里,凭借着对腐败现象的坚决揭露,他们的权力和威望迅速扩张。

    李文兵目光冷峻,扫视着在场的社员,语气沉重地说道:“不少社员平日里说起米脂的那些恶吏,那是咬牙切齿,义愤填膺。可轮到自己做事的时候,却无师自通地学会了他们那套贪婪腐败的手段。

    今年,我们查实的违规人员中,正式社员有八人,预备社员和护卫队成员加起来有三十三人。这些人已经被开除出大同社,从今往后,他们与大同社再无瓜葛。

    我希望各位能以此为戒,要清楚地认识到,法网恢恢,疏而不漏,我们大同社可不是大明那个腐朽的王朝,整个米脂五万双眼睛都在盯着我们!”

    此言一出,大同社成员们的反应各不相同。有的面露惊讶之色,有的则一脸愕然,但大部分人还是认为李文兵处置的好,抓出了他们之中的害虫。

    毕竟,他们中的大多数从身份转变到加入大同社,还不到一年时间,对行为的警惕意识还是非常高的。

    坐在台下的张献忠,听闻仅仅因为弄了几两银子就被大同社扫地出门,不禁连连咂舌。他暗自思忖:“这大同社管得也太严了!照这个标准,大明的官员个个都得被剥皮充草。”想到这儿,他心里不禁有些慌张。

    毕竟作为情报人员,张献忠平日里少不了有不少情报费用,在这方面徐晨是没有短缺张献忠的,这个月就给了他500两,只要是和建立情报系统有关系的,让他随便花。

    张献忠本就是个不拘小节的人,打探情报又要结交三教九流之人,在榆林时请客吃酒更是毫无节制,哪家有困难,五两十两银子的砸下去,足够让人感恩戴德了,正因如此才得了个“及时雨”的称号,这一个月时间,在在榆林卫砸了四百两银子,徐晨只是询问他关于榆林情报的事情,对他花钱的事情并没有在意,他也非常满意认为这是徐晨对自己的信任。

    “社长该不会拿俺老张开刀吧?”这么一想,张献忠顿时陷入了惶恐之中,一颗心七上八下,忐忑不安。

    在众人汇报完去年的成绩之后,大同社的话题自然而然地转到了下一年的发展规划上。

    这时,魏青站起身来,脸上带着一丝忧虑说道:“先生,我觉得咱们是不是有些做法太过激进了,自古以来,但凡起事之人,大多是以拉拢大族为首要策略。可咱们呢,却把米脂的大族都逼成了敌人。如今,整个米脂的局势对咱们极为不利,可谓是四面楚歌啊。我想,咱们是不是应该改弦易辙,尝试和大族缓和关系,以免陷入更加孤立无援的境地。”

    今年秋收时节,米脂表面上依然按照惯例上缴税负。但实际上,这不过是一场“皇帝的新装”。延安府装作米脂还处于大明的有效统治之下,大同社为了积蓄力量,也暂且佯作自己还是大明朝的子民。

    然而,真实的情况大家心里都清楚得很。甚至有上百名大同社社员,因为担心受到牵连,最终选择退出了大同社。那些普通社员一想到自己要面对拥有亿万百姓、百万大军的大明朝,就觉得前途黯淡无光,根本看不到自己的出路在哪里。

    对于这些选择离开的人,徐晨秉持着好聚好散的原则,在《大同报》上刊登了他们退出大同社的声明。就这样,双方平静地分道扬镳。

    而如今依然留在大同社的成员,说是大同社的铁杆支持者也不为过。他们都是大同社一系列变革的受益者,自然不会反对之前的种种举措。但他们知道当下大同社与各方都为敌。在与朝廷的关系已然难以缓和的情况下,和大族缓和关系就显得尤为必要了。

    这不是魏青一个人的想法,而是有不少人都有这样的想法,在他们看来,自古以来欲成大事,必定要拉拢地方上的豪强,几千年来都是这样做的,反而像他们大同社现在的做法,很像黄巢之类的造反失败者的情况。

    徐晨听完魏青的话后,缓缓闭上双眼,开始在自己脑海中翻找那些记忆深处的经典智慧。

    片刻之后,他睁开眼睛,目光沉稳而坚定,语气缓慢却有力地问道:“我等建立大同社,究竟是为了什么?”

    魏青微微一愣,随即不假思索地回答道:“自然是恢复公天下,让天下大同。”

    周围的其他人也纷纷点头表示认同。大同社能发展到如今这般兴旺的局面,固然离不开徐晨卓越的组织领导,但更重要的是,在大明这个风雨飘摇、千疮百孔的世道里,整个天下都有改变的思潮。

    大同社所秉持的理念,对刘永这些读书人来说,非常具有吸引力,更关键的是,大同社还有执行力,对米脂的改造让他们看到了希望。

    于是那些怀揣着改变天下梦想的年轻人,纷纷被大同社“天下大同”的崇高理念所感召,汇聚到了一起。

    徐晨微微颔首,接着说道:“既然我们的理念已然明确,那么就以此为准则,来划分谁是我们的朋友,谁是我们的敌人。只有清晰地分辨出敌友,我们的事业才能够持续发展壮大。”

    大同社的成员们听后,略作思索,觉得这番话很有道理,纷纷认可地点点头。

    徐晨目光扫视众人,继续说道:“接下来,我们就仔细分析分析,当今天下,究竟谁能成为我们的朋友,又有谁会成为我们的敌人。”

    他稍作停顿,语气加重:“首先,大明皇室无疑是我们大同社最为顽固的敌人。我们志在建立公天下,可如今这天下却是朱家的私产。双方的理念和诉求完全相悖,如同水火一般,无法相容,注定只有一方彻底倒下,这场冲突才会结束。”

    对于这一点,在场的大同社成员没有一人提出反对。大明皇室将天下治理得混乱不堪,百姓生活困苦不堪,他们早已对朱家的统治心生不满。

    徐晨接着说:“再看大明的官员、贵族以及大地主士绅。他们紧紧依附于大明王朝,占据着天下七八成的土地,是当今大明王朝最大的既得利益者。”

    他神情严肃,话语中带着一丝愤慨:“他们坐拥大量土地,享受着数不尽的利益,却千方百计逃避缴纳税负,不愿履行自己应尽的责任。正是因为他们的贪婪与自私,导致如今天下败坏到这般田地。对外,大明因财政匮乏,无法在战争中取得胜利;对内,沉重的税负压得自耕农大量破产。所以说,这些人对天下如今的惨状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如此看来,这些大族同样是我们的敌人。”直到此时,魏青才恍然大悟,不禁脱口而出。

    徐晨肯定地说道:“没错,我们要建立公天下,实现均田的理想,可大量的田地都掌握在谁的手中?”

    “在士绅大族手中。”魏青无奈道。

    徐晨点点头,继续说道:“所以,当我们试图改变这个世界,推行我们的理念时,必然会损害大族的利益。他们为了维护自身的既得利益,必定会站在我们的对立面,成为我们前进道路上的敌人。这就是为什么大同社成立两年多以来,大族总是三番五次地与我们作对,根源就在于此,在他们眼中,我们的每一个举动,都在触动他们的利益蛋糕,双方的矛盾不可调节,除非他们愿意放弃土地。”

    此言一出,现场顿时一片嘈杂。像这样深入透彻地分析社会阶层关系的方法,大家还是第一次听到。但只要稍具逻辑思维的人,都不得不承认,徐晨的这番推论合情合理,找不到任何破绽。

    徐晨抬起手,示意大家安静,然后接着说道:“最后,便是占天下人口九成的自耕农和佃户了。他们虽然人数众多,却仅仅拥有天下两成的土地。生活本就艰难困苦,还要承担大明绝大多数的税赋。”

    他的眼神中流露出一丝怜悯:“他们几乎一无所有,每日都在生死边缘苦苦挣扎。稍有天灾降临,他们便是第一批面临饿死的人。我们大同社最初就是依靠这些走投无路的流民建立起来的。他们当初的悲惨境遇,想必大家都记忆犹新。”

    “他们是大明腐朽制度下的直接受害者,对当今这个不公平的制度充满了仇恨,所遭受的压迫也是最深重的。每年都有大量的流民奋起反抗,不惜以生命为代价,向这个不合理的体系发起抗争。”

    徐晨目光坚定,声音激昂:“同时,这些人也是我们大同社最坚定的盟友。因为我们要改变这个黑暗的天下,他们同样渴望摆脱苦难,改变现状。所以,他们发自内心地支持我们大同社。也正是因为有了这些庞大的底层民众的支持,我们大同社才能在内部有力地压制大族的反抗,对外成功击败边军的进犯。他们才是我们最坚实、最可靠的盟友!”

    刘永和李文兵几人相互对视了一眼,眼中满是震惊之色。徐晨刚刚那一番话,于他们而言,宛如一阵狂风,瞬间破开眼前的重重迷雾,带来震耳欲聋之感,仿佛为他们打开了一扇通往全新世界的大门。

    上一次有这种醍醐灌顶的感觉,还是徐晨让他们去查宋朝税赋的时候。那次探索,让他们发现了一个截然不同的视角,也由此对现今腐朽的大明王朝感到深深的不满。

    徐晨稍稍停顿了一下,继续说道:“刚刚我们探讨了政治方面的情况,接下来,咱们再说说经济和军事方面。”说着,他将目光投向刘永。

    “如今我们大同社现在的开支大概是多少?”徐晨问道。

    刘永清了清嗓子,有条不紊地说道:“目前,我们雇佣的夫子和吏员有五百余人,每人每年的花费约为二十两银子,如此算下来,这部分开销一年就是一万两千两。”

    “这么多?”魏青不禁惊讶地脱口而出,往年米支付税折算也差不多就是这些银钱,也就是说他们这些人,就把米脂财政给吃空了。

    大同社之所以能够得到众多读书人的支持,能提供大量体面的就业岗位是最关键的因素。大明童生秀才这个群体,虽说并非受压迫最为深重的人群,但他们毕竟读过书、开过蒙,穿上了长衫,对这个世界自然有着更高的期望。

    然而,大明王朝显然无法满足他们的这些期望。莫说是通过科举考上功名、成为官员,就算是想要过上一份体面的生活,都成了奢望。

    近些年来,由于天灾人祸不断,他们的生活甚至比普通自耕农还要凄惨。也正因如此,他们对大明这套腐朽的体制极其不满。

    所以,当大同社成立之后,他们便踊跃地加入进来。而大同社也确实满足了他们的部分期望,如今,他们当中一部分人成为了吏员,另一部分人则成为了夫子,年收入超过十五两,这样的收入,足以让他们在米脂过上相对体面的生活。

    刘永接着说道:“现在,在我们这儿做工的流民有上万人,他们主要负责修建房屋、修筑道路、建造水坝以及挖掘沟渠等工作。这些人每个月的工钱虽然只需三钱银子,但由于人数众多,一个月下来就是三千两,一年算下来便是三万六千两白银。此外,这些流民一年消耗的粮食多达八万石。将工钱和粮食费用相加,为了安置这些流民,今年我们已经花费了八万两银子。”

    “还有,护卫队如今已经扩张到一千五百人,购置武器装备到现在已经花费了两万两银子。这些护卫队员每个月的饷银是两千两,一年下来就是两万四千两白银。”

    这一连串庞大的数字报出来,让台下的大同社成员们不禁默然无语。大家原本就隐约觉得开支颇大,听到这些账本才知道自己预感的没有错,米脂一个小县一年花费十万两银子,可仔细想想大同社这一年来所做的诸多实事,又不得不承认,这些花费确实是值得的。

    徐晨微微颔首,神情严肃地说道:“即便不算那些固定的开支,也不考虑后续可能会增多的流民数量,就目前而言,米脂每年至少需要花费十一万两银子,才能维持现有的局面。”

    他顿了顿,继续分析道:“而去年,米脂征收的税赋,折合成粮食只有两万石。按照米脂本地的粮价计算,大约价值一万六千两银子;若按照延安府的粮价来算,勉强能达到两万两银子。但这点收入,勉强只能满足我们所需开支的五分之一。”

    “倘若我们试图拉拢大族,哪怕只是让他们保持中立,那税收肯定不能比朝廷高。如此一来,米脂最多也只能征收两万石粮食。可这点税收,根本无法维持我们现在的各项开支,余下的钱从哪里来?总不能从自耕农和佃户那里再压榨吧?”

    所有人都摇摇头,且不说这些人有没有这么多粮食,他们大同社最坚定的支持者就是这些人,他们大同社不是流寇土匪组织,不会做这样己毁根基的事情。

    “然而,如果我们拉拢的是自耕农和佃户,就像今年我们实行的收税方法,普遍为自耕农和佃户减少了五成到一倍的税赋。即便如此,今年米脂征收的粮食却达到了九万石。再加上商税,以及大同工业区的支持,才勉强能够维持现在的局面。”

    “所以,从经济层面来看,我们也绝无可能与大族和解。”

    “最后,我再说说军事方面。我们必须要面对整个榆林卫带来的压力。虽说他们号称十万大军,但如今实力已大不如前。不过,他们手下上万的家丁可不容小觑,这些可都是身经百战的老兵,战斗力着实不可轻视。”

    “我们暂且不说要战胜他们,哪怕只是想要守住如今的局面,也需要有数千精锐之士。大家不妨想想,米脂的大族能为我们提供这么多兵员和精锐力量吗?”

    众人听后,纷纷摇头。毕竟大家心里都清楚,即便是大明朝对大族诸多优待,他们也从未派出自家子弟去帮助朝廷打仗。大族向来对战争之事避之不及,又怎么可能派出自家子弟来帮助大同社作战呢?

    徐晨目光坚定地扫视众人,说道:“我们推行分地政策后,现在已经有四千军户愿意为我们大同社效力作战。而且,他们身后还有五万米脂百姓作为坚实的后盾。反观米脂大族,满打满算也就五千人。且不说他们能拿出多少人来打仗,就算能拿出来,他们也根本不愿意为我们大同社出战。”

    “由此可见,无论是从政治、经济还是军事方面分析,能够坚定站在我们这边的,始终都是米脂的百姓。大族虽然有钱有势,但从各个方面来看,他们都不可能站到我们这一边。那么,对于这两个群体,我们该如何对待,答案不是已经一目了然了吗?”

    徐晨发言结束后,现场陷入了长久的沉默。对许多人而言,徐晨刚才的那番话,宛如一把神奇的钥匙,为他们开启了一个全新的世界。他们从未想过,还能够用这样独特且深刻的方式去思考这个纷繁复杂的世界,清晰地分辨敌我阵营。

    不少人心中涌起一股难以抑制的激动与兴奋之情,他们觉得,这就是传说中的“屠龙术”啊,社长竟然毫无保留地传授给了他们。

    过了好一会儿,待众人渐渐从震撼中回过神来,徐晨这才缓缓开口,继续说道:“如今,我们大同社连同预备役成员在内,人数已经突破千人。随着规模的不断扩大,现有的组织形态已难以满足当下现实的需求。因此,我决定从现在开始对大同社进行改组。将大同社成员划分为预备社员、正式社员、执事、执政四个等级。我、刘永、李文兵三人担任大同社的执政。对于这个提议,赞同的人请举手。”

    话音刚落,现场两百名社员代表齐刷刷地举起了手。徐晨见状,高声宣布:“好,提议正式通过。”

    紧接着,他又说道:“接下来,便是讨论执事的人选。”

    这次徐晨没有制定,而是让他们自己选,而现场的社员代表们纷纷踊跃发言,你一言我一语,经过一番热烈的讨论与推举,最终确定了陈子昂、胡益堂、蒋乡泉、郭铭、桑文、贺六、王二、吴亚军、朱治、周晓珊等人为执事人选。

    经过这一番精心的改组,大同社从上到下建立起了一套更加完善、更加正规化的组织体系。让大同社有了更为清晰的架构和明确的分工,战斗力变得更加强大。

    (本章完)


  (https://www.24kkxs.cc/book/4240/4240521/11111023.html)


1秒记住24K小说网:www.24kkxs.cc。手机版阅读网址:m.24kkxs.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