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K小说网 > 明末,从西北再造天下 > 第134章 杀人诛心与摸着大同社过河

第134章 杀人诛心与摸着大同社过河


读书交流热闹非凡,气氛正热烈,一众读书人围绕着各种时事高谈阔论。然而,交流会还未结束,就听到刚刚上任的三边总督来请刘南卿,刘南卿就在众人羡慕的目光中,带着贺函和高登二人,脚步匆匆地前往了总督府。

    “三位相公这边请。”总督府的亲兵恭敬地掀开那绣着万字纹的棉帘。

    刹那间,一股混合着蒸腾茶香与松烟墨气的气息扑面而来。只见屋内,杨鹤正全神贯注地伏案疾书,紫檀镇纸下压着那份《陕西赈济疏》的奏章,纸张上密密麻麻的字迹,仿佛诉说着他对这片土地民生的忧虑。

    “学生见过督堂。”刘南卿等三人整齐地行礼,声音中带着一丝敬畏。

    杨鹤抬起头,脸上露出温和的笑容,说道:“朝廷命本官来平定关中叛乱,如今关中叛匪势力中,以大同贼寇最为强盛。本官听闻三位皆是从米脂而来,对当地情况想必十分了解,所以想请问一下三位对大同贼寇的看法?”

    三人听闻此言,不禁对视一眼。刘南卿的眼神中甚至闪过一丝慌张,毕竟严格来说,他和大同贼寇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但他们仔细观察杨鹤的神情,发现他并无异样,不像是要抓人的样子,这才稍稍安心。

    刘南卿深吸一口气,稳定了一下心神,恭敬地问道:“不知道大人想从什么方面聊起?”

    杨鹤微微思索片刻,说道:“就从大同贼寇的兴起开始说起吧。”

    贺函闻言,微微皱眉,陷入回忆,想了想后说道:“这个晚生最清楚不过了。在大同社还未建立之时,晚生就已经认识了徐晨。那时的他,只是一个喜好读书著书之人,隐居在高家寨当中,过着与世无争的生活。后来,高家寨遭遇了严重的干旱,土地干裂,庄稼颗粒无收。徐晨心系百姓,想出了一种能抗旱的压水井。为了打造这种压水井,他便来到了米脂。”

    “当时的米脂城外,早已流民汇聚,百姓们衣不蔽体,食不果腹,一片凄惨景象。徐晨心生怜悯,想要赈济这些灾民,便想出了开办纺织厂的办法。他独具慧眼,利用北方数量极多却没什么用的羊毛作为纺织厂的原材料。这一举措不仅解决了原材料的问题,还让纺织厂获得了极大的收益。第一年,纺织厂就招揽了好几千流民,为他们提供了生计。”

    “随着时间的推移,徐晨的影响力越来越大。他顺势建立了大同社,招募了许多读书人帮他管理流民,使得整个组织逐渐走上正轨。为了在整个米脂抗旱救灾,他又建立了抗旱会。抗旱会以五升的价格帮助村民打井,这个价格相较于其他途径来说十分低廉,普通的农户也能承担得起,因此深受百姓欢迎。很快,抗旱会在整个米脂遍地开花,徐晨也借此赢得了广大百姓的支持与拥护。”

    杨鹤听后,不禁惊讶道:“从你的所言,这徐晨还是一个忧国忧民的贤才?如此看来,他起初的所作所为倒是值得称赞。”

    高登连忙接口道:“路走错了,才干越高祸害越大,徐晨就是这样一个走错路的人。”他微微摇头,脸上露出惋惜与批判之色。

    “或许是和百姓在一起的时间久了,不知不觉间,他就走到了士绅的对立面。最开始,他只是整治那些危害一方的帮派分子、土匪之流,这一点大家都觉得他做得对。但后来,随着流民越来越多,为了赈济灾民,他居然将主意打到了米脂的大族身上。他强行霸占土地,抢夺粮食,手段愈发激进。到最后,连县令也被他架空,县中的三班六房通通被他的手下取代。去年,他更是公然占据了整个延安府,扯起了造反的大旗。”

    听完徐晨这三年的过往,杨鹤更加惊讶了,心中满是疑惑:这中间到底发生了什么事情?让一个原本忧国忧民的贤才变成了叛逆?

    刘南卿接着说道:“徐晨最开始把黑帮看成是米脂之大害,于是他果断出手剿灭了黑帮,那时大家都还觉得他是正义之举。后来他又把土匪视为眼中钉,一并铲除。可随着流民问题日益严重,他为了赈济灾民,居然看中了士绅大族的土地。就拿我刘家来说,他霸占了我刘家的几万亩土地,吞并了十几万石粮食。只能说他读书入了魔怔,已然走火入魔了。”

    而后他略微停顿,又叹息道:“虽然徐晨读书已然走火入魔,但其惯会蛊惑人心,用土地钱财来收买人心。其危害犹如汉之张角,唐之黄巢之流。今日若不剿灭他,三五年之后,他便会如同张角、黄巢之流祸害整个天下。”

    杨鹤不相信问道:“徐晨不过是一个读书人,对我大明的危害能有这么大?”

    虽然他一直重视大同贼寇,但内心深处也实在难以相信大同贼寇能撼动大明的江山。

    刘南卿神情严肃,认真说道:“督堂大人,即便某对徐晨恨之入骨,也不得不承认他是千古奇才。他能文能武,且练兵手段之强悍,不输给古之名将。大同贼寇的士兵就是他一手训练出来的,其训练士兵少数长者不过两年,短者不过几个月,但这些士兵却能在战场之上击败我大明的精锐。如今大同贼寇的兵力不过万余人,但已经能击败榆林镇。倘若等徐晨练出三五万的精锐,只怕纵横天下,无人可挡。”

    杨鹤听闻此言,眉头紧锁,陷入了深深的沉思。他万万没想到,击败榆林镇主力的军队居然是徐晨训练几个月的士兵。现在徐晨又在大规模地招揽流民,若再把这些流民训练成军,那危害确实不能小看。

    许久,杨鹤苦恼地叹道:“陕西府库钱粮不多,如今朝廷也难以调动足够的军队去镇压大同贼寇。加之现在陕西天灾不断,百姓生活困苦,本官也是有心杀贼,无力回天呐。”

    刘南卿微微低头,思索片刻后问道:“督堂可是想宴请西安城当中的大族,让他们捐献钱粮以应对贼寇?”

    杨鹤点点头,无奈地说:“正是此意,现在也只有地方大族能为朝廷纾困,可如今困难重重啊。”

    刘南卿想了想说道:“晚生或可帮助督堂一二。延安府距离西安府有数百里之遥,中间还隔了一个鄜州。本地大族自然有恃无恐,认为贼寇距离他们非常遥远,不会侵害到他们的利益,所以对捐献钱粮一事并不积极。”这也正是杨鹤一直苦恼的地方。

    “晚生认为,与其由督堂亲自诉说大同贼寇的残暴,不如找一些真正的受害者,向这些大族讲述大同贼寇到底如何残暴。让大族们切实感受到贼寇的威胁,或许他们就会改变态度,积极捐献钱粮了,其二则是让西安大族看到大同宣言,让他们知道徐晨是想要彻底消灭他们,如此西安的大族不想自己的土地被分财产充公,必定要支持督堂大人抗贼。”

    大同报本来在西安也有不少读者,只是在去年击败了杜文焕的大军之后,大同报自然成了反书,当即就被陕西巡抚给禁了,所以重民报才能发展的如此快,不过这也导致了消息的隔绝,大同宣言在延安府,大范围的传播,但在西安府却是寥寥无几的人知道。

    杨鹤听到这话眼前一亮,被大同贼寇迫害的人在西安城可不少,这段时间这些人找到他,一个劲要他出兵夺回延安府,让他头痛不已。但经过了刘南卿的提醒,他却发现这些人好像可以变废为宝,成为解决当前难题的关键。大同宣言对朝廷是威胁,但一样也掘了地方大族的根基,想到此处,杨鹤不禁露出了一丝欣慰的笑容。

    翌日,三边总督府衙门内。

    西安府中大大小小的族长、巨贾们齐聚一堂,气氛略显凝重。

    杜家族长杜志强微微皱眉,轻声向身旁人问道:“朝廷新派来的这位三边总督,要找咱们来敲竹杠、打秋风?”

    韦家族长韦文明轻轻叹了口气,接话道:“这是肯定的,我们这位总督大人上任之时,可是两手空空,什么钱粮都没带。咱们陕西巡抚府库如今是个什么状况,大家心里都清楚,早被杜文焕那帮当兵的折腾得一干二净,哪里还有余钱去赈灾剿匪?

    总督想必是打算让咱们这些人来筹措钱粮,救济关中这烂摊子了。”

    现场这些人都清楚,当初迎接杨鹤上任的队伍里,就有他们的族中之人,自然知晓杨鹤和岳和声说的话,现在总督想剿匪不找他们要钱粮还能怎么办!

    杜志强微微颔首,语气中带着几分考量:“我杜家就出两千两银子吧,再多也实在拿不出来了。”

    韦文明赶忙应和道:“我韦家可比不上杜家那般殷实,就出一千八百两吧。”

    随后,其他人也依照自家家族大小、权势高低,依次报出了捐献数额,一千五百两、一千二百两、八百两……数额不一,大家心里都清楚,不过是权当打发朝廷来的“叫花子”罢了。

    就在众人商议妥当捐献银两之事后,只听得一声爽朗的笑声传来:“本官来迟了,让各位久等了。”众人抬眼望去,只见三边总督杨鹤拱手走进大堂。

    众族长赶忙起身,客气行礼,言辞恭敬:“不敢不敢,都堂您日理万机,事务繁忙,我等等候些许时间,那是应当的。”

    “各位乡老族长请坐,来人,上茶水。”杨鹤微笑着示意众人落座。

    待这些族长坐定,杨鹤的亲卫便依次给每人递上一杯热气腾腾的茶水。

    杨鹤喝了一口茶,神色凝重道:“朝廷任命本官为三边总督,本意便是要平定关中的叛乱。可本官万万没想到,这关中的叛乱尚未平定,一场大旱却突如其来。如今,关中有几十万百姓流离失所,几百万百姓饱受旱灾之苦,本官每每想到这些,便忧心忡忡,于是即刻向朝廷上了赈灾的奏折。”

    众族长听闻,连忙附和,一套官话脱口而出:“督堂大人真是心怀天下、忧国忧民呐!我等能得督堂大人如此关照,实在是几辈子修来的福气。”

    杨鹤微微皱眉,继续说道:“然而,有道是远水解不了近渴。当下贼寇势力愈发庞大,再加上旱灾的影响,他们更是如鱼得水。可朝廷如今也是无钱无粮,想要剿灭贼寇,实在是难上加难,本官为此愁得头发都白了不少啊。”

    大族族长们听完这番话,只是默默端起茶杯喝茶,并不急于开口。毕竟他们心里明白,若是太着急表态,反而容易让这位三边总督对他们的期望过高。

    杨鹤见状,不动声色地对自己的亲兵使了个眼色,亲兵心领神会,缓缓退下。

    没过多久,一群人神色匆匆地闯了进来,“扑通”一声,齐刷刷地跪在杨鹤身前,其中一人带着哭腔喊道:“督堂大人,您可要为我们做主啊!这延安府沦陷都半年了,您到底什么时候出兵收复啊?”

    还有个性子急躁的,气得差点跳起来,大声骂道:“督堂大人,延安府都被贼寇占了这么久,您怎么还有闲工夫坐在这里品茶论道啊!”

    一时间,整个大堂吵吵嚷嚷,乱成一片。

    “安静!”杨鹤抬手示意,“尔等一个个来说。本官得先确定你们是不是真正的受害者,才能更好地为你们主持公道,帮助你们。”说着,他看向其中一人,“你先讲讲,那些叛逆是如何对待你的?你家因此遭受了多大的损失?”

    那人满脸悲愤,哭诉道:“那些叛逆简直丧心病狂啊!他们一到我家,就把我全家人都抓了起来。我那可怜的孙子,不过是打死了一个乞丐,他们竟然就要我孙子偿命!还把我家全部的家产都夺走了,把我们全家人都赶出家门。如今,我的府邸被一群穷凶极恶之徒霸占,田地也被他们强占了去,全部分给了那些叛逆。”

    紧接着,其他人也纷纷哭诉起自己的悲惨遭遇。

    西安府的这些族长们听着这些哭诉,不禁个个胆战心惊,额头上冷汗直流。

    他们以往虽也听闻过大同贼寇的残暴行径,但今日亲耳听到这些受害者的讲述,还是深感震撼。他们暗自回忆自家子侄平日里的行为,惊觉同样的理由很可能也会用在自己身上,顿时感同身受。

    “这些贼寇居然仅仅因为一个乞丐,就要人家孙子偿命,简直是天理难容,倒行逆施!”众人心中愤慨不已。

    其中一人更是拿着一叠大同宣言,散发给在场的其他族长道:“这些大同贼寇,不但抢劫杀人,还想为他们的行为正名,把我等打入贼寇之流。”

    果然这些族长看了大同宣言之后,个个惊愕,惊愕,气愤不行,抢他们的地,杀他们的人。居然还有理论指导来批驳搞臭他们的名声,杀人还要诛心,更关键的是现在天时,地利,人和都站在大同贼寇一边,关中连续干旱了几年了,到处都是欠下高利贷的佃户和饥荒的流民,这套造反有理的话术要是宣扬开来,那还了得,整个关中将会永无宁日,现在在场所有大族族长的想法就是,这个大同贼寇。

    待这些受害者讲述完毕,杨鹤长叹一口气,无奈地说道:“你们遭受如此惨痛的损失,皆是地方官失职、不作为所致。只是本官如今也着实无能为力啊,当下关中大旱,各处仓库都没有钱粮储备,在这种情况下,本官又拿什么去围剿贼寇呢?”

    众人心里都明白,这场戏大概率是杨鹤精心安排的,但这些延安府大族所遭受的损失和凄惨遭遇却是实实在在的,更不要说大同贼寇还在理论上掘了他们的根基。

    刚刚还说只出两千两银子的杜家族长杜志强,咬了咬牙,大声说道:“督堂大人,我杜家愿意捐献五千银子和五千石粮食,只求都堂一定要剿灭大同贼寇。”

    其他人见状,也纷纷提高了捐献数额,四千两、四千五百两……原本商定的捐献数额一下子增长了好几倍。

    最后,待杨鹤统计完毕,这些族长共捐献了五十三万两白银和四十三万石粮食。

    这个数字,说多不多,说少也不少。徐晨当初在米脂搜刮的数额与之相差无几。杨鹤集一省之力来筹措钱粮,与徐晨相比,在手段上似乎还是略逊一筹。

    但比起大明去年整个陕西省上交的钱粮,折算成银子是一百八十三万两(关中粮价涨二两银子一石),今日杨鹤收缴的这个数字,与之相比倒也相差不大,可谓是收获颇丰。

    当晚,夜幕如墨,明月高悬,三边总督杨鹤府邸内灯火通明。杨鹤特意再次请来了刘南卿三人,府邸的厅中已摆上了一桌极为丰盛的酒席,珍馐罗列,酒香四溢。

    杨鹤身着便服,面上带着亲切的笑容,亲自将刘南卿三人迎入席中。

    席间,杨鹤态度极为热忱,频频给三人敬酒,言语间满是赞誉与感激。他深知,刘南卿此前献上的一个计谋,犹如一场及时雨,让他一下子就多筹措到了上百万两银子的粮饷。在杨鹤心中,刘南卿此举堪称神来之笔,说他是国士无双也丝毫不为过。

    身为朝廷的三边总督、一品大员,杨鹤平日里位高权重,鲜少对人如此屈尊结交。然而今日,他却放下身段,对刘南卿三人这般礼遇有加,给足了面子。这份知遇之恩,令刘南卿心中生出一股士为知己者死的豪情。

    酒过三巡,刘南卿微微起身说道:“督堂,此次虽暂时筹措到了银两,但将门的家丁不是大同贼寇对手,想要对付大同贼寇,就必须要武装一支战斗力更强的军队。

    徐晨此人,虽走上了歧途,但他极具蛊惑人心的手段。之前,他仅凭煽动百姓万众一心,就战胜了榆林卫的主力。如今,他更是蛊惑了几十万百姓,倘若这些百姓真的齐心合力,那所产生的危害简直无法想象。晚生这些日子苦思冥想,认为唯一能战胜徐晨的办法,就是组织起地方士绅组建团练。

    刘南卿微微停顿,观察着杨鹤的神色,见其认真倾听,便继续说道:“地方士绅为了保护自己的财产,必定会全力以赴,一旦他们团结起来,也能爆发出强大的战斗力。毕竟,他们在当地有着深厚的根基和丰富的资源,如此既可以限制流民的活动,又可以极大的强化陕西行省的军事力量,组织士绅大族,才可以战胜大同贼寇。”

    刘南卿、贺函等人,一直以来都密切关注着大同社的一举一动。他们深入了解大同社后,心中的惶恐与日俱增。大同社不过占据了延安一府之地,却能将几十万百姓组织得井井有条,这股强大的力量,让他们每每想来都不寒而栗。

    他们知道依靠朝廷那些欠饷几十个月都未发放的士兵去镇压大同贼寇,根本做不到,那些士兵只会放下武器,投靠大同贼寇,这反而成为了朝廷给大同贼寇输送兵源了,更关键的是这些军户投靠大同贼寇之后,分了田更换了武器装备,打起朝廷的正规军,战斗力更加强悍。

    而将门的所谓的家丁武装也靠不住,杜文焕等人已经做出了惨痛的示范,只能落得个被大同社打得一败涂地的下场。各地士绅编制的少量家丁,在大同社面前更是不堪一击。

    思来想去,从钱财、人口等多方面综合考量,他们发现,有能力与大同社抗衡,镇压大同贼寇的,唯有整个陕西行省的士绅和大族。只有将全省的人力、物力、财力充分调动起来,才有可能战胜大同贼寇,战胜徐晨。

    然而,杨鹤听后,却缓缓摇头:“此乃乱国之策,当年汉灵帝为了镇压黄巾反贼,放开了对地方豪族的限制,结果大汉王朝旋即就被地方豪强的割据势力弄得四分五裂。我大明万万不可重蹈当年大汉的覆辙。”

    的确,历史的教训历历在目。这些有识之士眼光太长远了,大明上下,从朝堂到民间,都清楚放开地方大族武装限制,确实是镇压流民叛乱的有效方法。但这个方法早在千年前的大汉帝国就已用过,其后果惨痛至极,整个大汉帝国被当时的军阀割据得支离破碎。这也是为何明朝直至灭亡,都始终对地方大族武力的限制极为严格,不敢轻易放开。

    反观大清,吸取了大明的教训,太平天国刚兴起时,就放开了汉人武装力量的限制,这才得以在风雨飘摇中苟延残喘了几十年。当然,当年大明朝所忧虑的情况在大清也确实出现了,那些汉人地方武装后来直接割据南方,最终大清也是被这些地方武装推翻。

    刘南卿心中明白,自己提出的这个方略,大概率是无法通过的。但他并未气馁,而是从容地再次从怀中拿出一份方略,恭敬地递向杨鹤:“督堂,这是晚生等人昨夜商议的《治安疏》,希望能给督堂大人一些启发。”

    杨鹤接过这份奏折,轻轻打开,目光缓缓扫过上面的文字。奏折里,三人对陕西当前的局面进行了深入细致的分析,并提出了一系列切实可行的解决办法。

    他们认为,陕西目前面临的根本问题在于流民过多。不解决流民问题,就根本不可能平定陕西的叛乱。而解决流民问题最好的办法就是屯垦,由朝廷出面组织流民在整个陕西府的荒地上进行屯垦。同时,派遣士兵对他们进行训练,让这些屯垦的流民平时务农,战时为兵。如此一来,便可为陕西行省提供几万兵源,同时也能断绝几十万叛贼的支持来源。

    而想要屯垦钱财是第一位的,都督府要在陕西行省建立官营作坊,而刘南卿提出了两个行业,一就是煤矿行业,在整个西安府推广蜂窝煤技术,二就是建立纺织作坊,纺织羊毛布,既可以充实朝廷的府库,又可以打击大同社的经济来源。

    钱财充裕之后,兴修水利设施,以缓解陕西长期干旱的状况。建立专业的打井队,以低廉的价格或者免费为普通农户打水井,从源头上尽量减少新流民的产生。同时,在整个陕西行省大力推广土豆、红薯、玉米等三种抗旱作物,改善当地的农业生产结构。

    实际上,刘南卿他们的这份奏折,基本上是参照大同社的做法。大同社做过的事情,他们也提出要做。唯一的不同之处在于,大同社做这些事是由其自身主导,而在刘南卿等人的方案中,这些工程需要朝廷和地方大族共同主导。

    杨鹤看完后,眼中闪过惊喜之色,不禁拍案而起,大声称赞道:“三位贤侄真是我大明不可多得的人才!尔等不如就入老夫麾下为参赞,老夫必定向天子举荐你们。”

    刘南卿三人赶忙起身,整齐地行礼道:“属下拜见督堂!”

    声音洪亮,带着坚定与感激,在这灯火辉煌的府邸厅中久久回荡。

    (本章完)


  (https://www.24kkxs.cc/book/4240/4240521/11110999.html)


1秒记住24K小说网:www.24kkxs.cc。手机版阅读网址:m.24kkxs.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