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5章 ,石油产业与打倒那些让自己淋雨的
崇祯元年(公元 1628年)5月 2日,一轮骄阳照耀着延川县的天空,从开春到现在依旧滴雨未下,长久的干旱让空气中都弥漫着尘土,整个延安府到处都是抗旱救灾的百姓。
陈子龙满心期待地来到肤施县,本以为能在这里顺利见到徐晨。他一路上听闻徐晨的种种事迹,心中对这位人物充满了好奇与疑惑,迫切地想要与他当面交谈。
然而,当他找到刘永时,得到的却是一个让他颇为失望的消息——徐晨去了石油寨视察油井建设的情况。刘永善意地劝他在这里耐心等待徐晨归来,毕竟徐晨事务繁忙,行踪不定。
但陈子龙心中那股想要亲自见到徐晨,并探寻其造反原因的执念太过强烈,他毅然决然地扔下了同行的三位传教士师兄,独自踏上了前往延长县石油寨的路途。
一路上,他不顾旅途的疲惫与艰辛,满心都想着尽快见到徐晨,解开心中的谜团。
终于,陈子龙抵达了石油寨,当地管事却告知他,徐晨又前往延川县查看油田建设情况了。无奈之下,陈子龙只能再次马不停蹄地赶向延川县。这一路的奔波,让他身心俱疲,但心中的那份坚持却丝毫未减。
另一边,徐晨站在延川县这片土地上,心中同样满是惊喜与感慨。他脚下的这片看似平凡的土地,竟然蕴藏着丰富的石油资源。这一发现,让他陷入了深深的回忆与思索之中。自己所掌握的资料里,延安府是整个大明唯一有露天石油的地方。
有了石油,徐晨的脑海中立刻浮现出了石油产业,更让他欣喜的是,大同社拥有大量经验丰富的打井队,在打井技术方面根本不存在问题。而且石油产业的潜力巨大,其上限与下限都有着无限可能。
高端层面,石油作为最重要的化工原材料,能够在工业领域发挥巨大作用,就如同在工业这顶皇冠上装点一颗璀璨的明珠,当然这不是现在大同社能做到的。
但低端层面,即使是简单的土法炼油,也有着不可忽视的价值。徐晨在后世的视频中经常看到土法炼油的场景,只需弄个大铁桶,塞进几根蒸馏的管道,在下面点把火,就能分离出汽油等重要产品,这些却是大同社可以做到的。
既然土法炼油的科技树已经被点开,而且这里的油田资源近在咫尺,无需费力寻找,直接打井开采即可。徐晨没有丝毫犹豫,当下便决定在当地大力发展石油产业。
毕竟,石油产业能够延伸出众多的产业链条,这对于解决流民问题有着极大的帮助。大量无家可归、四处漂泊的流民,可以借此转化为产业工人,获得稳定的生活来源。
这种土法炼油的方式虽然简单,但却能炼出三种极为重要的原材料——煤油、汽油和沥青。
煤油,无疑是一种极具市场潜力的产品。在这个时代,照明对于广大民众来说至关重要,而煤油灯作为一种廉价的照明工具,拥有着广阔的市场前景。徐晨深知,近现代一位石油富豪正是靠着煤油灯产业崛起,最终成为了世界首富。大明拥有亿万人口,照明市场的需求极为庞大,仅仅这一项产业,就足以让数千人成为稳定的产业工人,同时也为大同社带来了新的财政资助,现在每个月光卖煤油就可以让大同社获利上万两,而且这个收入的增长还在每个月以两到三成的速度增加。
汽油,虽然在这个时代没有汽车来消耗,但它作为一种军事资源,同样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西方有著名的希腊火,东方也有猛火油,汽油在军事上的应用同样广泛。无论是用于守城防御,还是在战场上施展火攻战术,汽油都能发挥出巨大的威力,一烧一个准,为战争局势带来意想不到的变化。
沥青,也是一种不可或缺的重要原材料。它不仅是优质的防水材料,在建筑领域有着重要用途,更重要的是,它可以用来铺路。徐晨对后世随处可见的沥青马路印象深刻,深知“要想富先修路”这个道理。
大同社已经有大量流民转化成了土木工人,并且掌握了土法水泥的制作技术,但水泥的生产成本过高,产能又太少,仅能满足建设城池和住房的基本需求,根本没有多余的资源奢侈地用于铺设道路。
如今,有了沥青这种理想的铺路材料,徐晨自然不会错过这个绝佳的机会。他果断决策,大同社要全力发展沥青马路的铺设工程。
于是,石油产业顺理成章地成为了大同社重点发展的核心产业。大同社迅速行动起来,分别在延长和延川两地建设石油基地,为石油产业的蓬勃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在延川县的一处施工现场,陈子龙终于见到了徐晨。
眼前的徐晨,与他想象中的形象相差甚远,这让他一时间惊讶得说不出话来。他原本以为徐晨要么是一位儒雅随和、风度翩翩的学者,要么是一个身高八尺、孔武有力的将军。然而,此刻站在他面前的徐晨,穿着一身满是污渍的衣服,身体被太阳晒得黝黑,整个人灰头土脸,既像他一路上遇到的辛勤劳作的农夫,又似那些流离失所的灾民。
徐晨看到陈子龙到来,露出了略带歉意的笑容,说道:“许久没打井了,今日一时手痒,便和工匠们一起去打井,结果弄得一身脏兮兮的。如此落魄地来见陈小哥,实在是有些失礼啦。”
陈子龙愣了好一会儿,才从震惊中反应过来。他迟疑了一下,终于鼓起勇气问道:“先生是个学识渊博之人,为何要走上造反这条路呢?您难道就不怕因此导致生灵涂炭,成为天下人唾弃的罪人吗?”
听到这个问题,徐晨心中明白陈子龙是个充满书生意气的人。在这个混乱的时代,这样的人已经算是难能可贵了,总比那些只知贪婪地占据天下利益,却不肯为百姓付出一丝一毫的人要好得多。
徐晨目光深邃地反问道:“陈小哥,你且看看现在的大明,难道就没有生灵涂炭吗?整个天下,还有哪一处是真正安稳的乐土?”
他顿了顿,神情变得严肃而坚定,继续说道:“这并非是我主动要造反,而是天下的百姓已经到了走投无路的绝境。他们仅仅是想要活下去,想要有尊严地活着。
然而,在这个由大明士绅统治的旧世界里,他们的基本诉求都无法得到满足。所以,不是我要造反,而是无数挣扎在生死边缘的百姓,他们渴望砸烂这个残酷的世界,去建立一个能让他们生存下去、能让他们重拾尊严的新世界。大同社所做的,不过是顺应百姓的意愿,带领他们去追求那个美好的未来。”
说到这里,徐晨目光炯炯地看着陈子龙,问道:“我也想问问陈小哥,那些高高在上的士绅大族,为何就不肯给天下百姓一条活路呢?”
陈子龙身为一名满怀家国情怀的有志青年,踏上了从京师前往延安府的路途。一路上,所见皆是民生凋敝、战乱频仍的凄惨景象,竟没有一处能寻得太平盛景之地。
只有来到了延安府,如今由大同社占据,与他一路所见形成鲜明对比,竟有几分太平祥和的景象,甚至他在此地无需镖师护卫,也能安心行走。面对徐晨的反问陈子龙不知如何作答。
可他内心深处始终想维护一下摇摇欲坠的大明朝廷,于是说道:“朝廷也想让世道天下太平,只是这些年天灾人祸不断,天下才动荡起来,但只要平定了四方的动乱,大明的天下会稳定起来的。”
徐晨听闻,不禁嘲讽一笑:“那我是不是可以认为大明朝廷非常无能,连维持天下秩序这样最基本的事情都做不到,那一个如此无能的朝廷,我们为什么不推翻他,让更有能力的团体来接管天下。”
陈子龙听闻此言,心中有些气愤,涨红了脸说道:“先生,你这是在强词夺理,大明朝廷建立200多年,总会有衰落的时期,但大明底蕴深厚,只要扛过了这段时期,天下又会恢复到原本的秩序当中来。”
徐晨却并不打算就此罢休,依旧好笑着说道:“某强词夺理吗?不如我们来做一个最简单的对比吧。大明最强大的敌人是辽东的女真人,这点你认可吧。”
陈子龙思索片刻,缓缓点点头,辽东叛乱历经10年至今都未能平定,说女真人是朝廷最大的敌人确实不为过。
“那所谓的女真人,他们有多少人,努尔哈赤手中又有多少兵马?”徐晨紧接着问道。陈子龙回忆着朝廷邸报传来的消息,认真答道:“根据朝廷邸报传来的消息,在辽东的女真人大概有几十万人,努尔哈赤手中有八旗士兵,精锐大概四五万左右吧。”
徐晨微微眯起眼睛又问:“我大明又有多少人口?多少士兵?”
陈子龙顿时反应过来了,一时语塞,因为他深知,大明官方的兵力比女真人全族都多,可如今却被女真人打得节节败退,若说出来确实是自取其辱。
徐晨见状,冷笑一声:“女真人的力量不足大明朝1%,结果却打到朝廷连连败退,现在整个辽东都失守了,大明朝廷这不是无能是什么?”
陈子龙沉默不语,而徐晨却乘胜追击:“去年山东闹蝗灾,黄河在中原肆虐,朝廷有没有赈济灾民,让这些灾民都活了下来?”
陈子龙终究是一个有道德底线的年轻人,他实在做不到睁眼说瞎话,谎称朝廷赈灾了。
“因为辽东战场之故,朝廷缺少钱粮,这才难以救济灾民,先生如果真想救国救民,为什么不报效朝廷?”陈子龙试图从另一个角度回应徐晨。
徐晨哈哈笑道:“朝廷缺少钱粮,你是徐师的学生,想来是下过地的,接触过农户的。”
陈子龙点头道:“某在天津卫跟着老师一起推广过土豆,玉米,红薯。”
徐晨继续问道:“那你现在来告诉我,我大明农户承担的税负大概是多少?”
陈子龙皱着眉头,无奈说道:“大明农户赋税极重,大概在5 - 6成。”
徐晨神色严肃起来:“太祖年间朝廷的田籍是800万顷,按照一亩地一石粮食来计算,朝廷应征收的粮食就是四万万石,有这么多钱粮在手,你现在告诉我朝廷缺粮少钱?”
陈子龙当即反驳道:“怎么能这样算,且不说现在朝廷在籍的田地只有400万顷,还有很多田地是在藩王大族手中。”
徐晨嘲讽道:“你是说200多年来土地凭空消失了,还是我大明的国土只剩下一半了?”
陈子龙无言以对,他心里明白,土地自然没有消失,只是没有登记在朝廷的黄册上罢了。
徐晨继续步步紧逼:“好,某就算这笔钱粮不是朝廷得了,那是朝廷、藩王、士绅大族共同得了,这点你认可吧。”陈子龙思索一番,缓缓点点头。
徐晨神色越发凝重:“朝廷藩王,天下的士绅,每年从百姓手中搜刮四万万石粮食,这笔庞大的财富只怕可以堆满整个黄河,但得到这笔财富的朝廷藩王士绅,他们对外不能平定战乱,维持天下的太平,对内不能救灾抗旱,不能让天下的百姓存活。这样一个腐朽的王朝、藩王士绅,我为什么要保他们,他们本就是压在百姓身上最重的一座大山,但现在连最基本的维持天下稳定的能力都没有,贪婪又无能,我大同社为什么不能带领天下的百姓把他们推翻,给百姓以更好的选择。”
陈子龙被徐晨这番有理有据的推论直接打蒙了,他从未如此直接地接触过这样造反有理的理论。在感性上,他深受多年三纲五常道德观的影响,认为这套理论大逆不道,应该是错的。
但理性上,经过徐晨这一步步严谨的推导,连他自己都不得不承认,每年从百姓身上搜刮四亿石粮食的士绅阶级,获得如此多财富,却在内外事务上做得如此之差,的确是无能到了极点,实在不值得同情。
然而,陈子龙并未就此放弃,他苦苦思索,终于自认为找到一条可以反驳徐晨的理论,他目光坚定地问道:“徐先生,你有没有想过称帝?如果你最后称帝,那你所作所为和其他的野心家有什么不同,不过是让天下万民为你一家之私卖命而已。”
徐晨淡然道:“我大同社要建立的就是公天下,某自然没想过要称帝。”
有人淋过雨就会想撕烂别人的伞。但徐晨淋过雨之后,就想打倒那些让自己淋雨的人,最起码到现在他还是这样的想法。
(本章完)
(https://www.24kkxs.cc/book/4240/4240521/11110998.html)
1秒记住24K小说网:www.24kkxs.cc。手机版阅读网址:m.24kkxs.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