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3章 ,一群穷鬼与逆练大同
一阵寒暄过后,他们一同朝着陕西巡抚衙门走去。踏入巡抚衙门,里面的布置简约而庄重,三人各自寻座坐下。
三边总督杨鹤率先打破沉默,他神色凝重地说道:“如今这局势,实在是艰难啊。朝廷如今内忧外患,国库空虚,财政入不敷出,可谓是三空四穷。再加上辽东战场犹如一个巨大的无底洞,不断吞噬着朝廷的钱粮,朝廷实在是拿不出多少粮饷来支援咱们陕西了。我这个三边总督,诸多事务,往后还得多多依靠之律兄(岳和声)的辅助啊。”
张鲸梦也在一旁附和,语气中带着几分无奈:“延绥镇要重新招募士兵抵御贼寇,这事儿千头万绪,也只能拜托岳巡抚了。咱们西北三镇,最核心的就是陕西行省。不管是练兵还是剿匪,方方面面都得依靠陕西行省提供钱粮支持啊。”
岳和声闻言,脸上露出一丝苦笑,无奈地摇头道:“总督大人、张兄,不是下官不愿意全力相助,实在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啊。如今陕西巡抚衙门的库房里,只剩下银钱三万两,粮草也仅有十万石。去年榆林卫总兵前去剿匪,几乎把藩库的钱都消耗殆尽了。我一直都在上书朝廷,请求减免陕西灾民的税负,总督大人,您此番前来,没有带些赈灾粮过来吗?”
岳和声是个有为的实干家。想当年他在庆远府做知府之时,一心为民,积极组织百姓兴修水利,经过一番努力,改善了几十万亩农田的灌溉条件,使得当地百姓的生活得到了极大改善。
在大明这个时代,像他这样能实实在在做事的官员,实在是难能可贵。然而此刻,面对陕西如今的困境,他也是满心无奈。即便他再有能力,没有钱粮,许多事情也无法开展,更别提赈济灾民、做出政绩了。
其实,他也不是没有上书朝廷反映情况,只是可惜上书的时机太晚了。若是在崇祯刚刚继位的那几个月,或许情况会有所不同。那时朝廷或许还能考虑减免陕西的税负,说不定还会拨下几十万两银子来赈灾。可如今,江南官员那些前后矛盾、混乱无序的赈灾请求,让崇祯皇帝对各地官员的奏请极为怀疑,岳和声的上书也只能被留中不发,如石沉大海一般。
杨鹤听了岳和声的话,顿时默然无语。怎么到处都是穷光蛋,他原本满心想着要招抚大同的贼寇,以此来平定陕西的局势。可如今连基本的钱粮都无法保障,这招抚之事又该如何进行下去呢?
岳和声看着杨鹤沉默的样子,心中已然明白他的想法。他苦着脸,继续说道:“总督大人有所不知,我去年到任之后才发现,陕西已经连续干旱四年了。这四年间,庄稼颗粒无收,几百万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如今只能靠吃草根、啃树皮勉强维持生存。整个陕西的局势,就如同堆满了干柴,局势极其危急。张三、徐晨等人造反,就像是点燃了这堆干柴的火星。若是再不想办法尽快扑灭,恐怕整个陕西将会遍地都是反贼,局面将彻底失控。”
杨鹤听后,只能无奈地叹口气:“朝廷也有朝廷的难处啊。辽东战事胶着,迟迟不能平定,全国各地的百姓也只能在沉重的赋税下苦苦煎熬。”
不过,杨鹤很快振作起精神,目光坚定地说道:“但无论朝廷有多难,我辈职责不能忘,事情还是要努力去做。之律兄,你且说一说大同贼寇的事情吧。在我看来,他们才是陕西动乱的核心所在。只要能够成功招抚他们,陕西不但可以恢复安稳,而且朝廷还能得到一支精兵。
要是徐晨愿意投靠朝廷,本督愿意亲自带领他们奔赴辽东,征讨那努尔哈赤。到时候,徐晨也能封妻荫子,光宗耀祖,如此一来,岂不是两全其美之事?”
杨鹤在来陕西的这一路上,经过反复思考,已然想好了平定陕西动乱的策略,那就是剿抚并用,以抚为主。在他心中,陕西这些造反的百姓,大多是因为活不下去才被迫走上这条路。就拿大同的反贼来说,他们即便占据了整个延安府,却并没有肆意扩张势力,甚至对朝廷的官员也没有大开杀戒。从这些迹象来看,杨鹤觉得这些人心中还是对朝廷存有几分敬畏和期盼的,这也让他更加坚定了招抚的想法。
岳和声听闻杨鹤想要招降徐晨,竟一时不知从何说起,只怕现在总督还不知道徐晨要干什么吧。
思索片刻后,他吩咐自家一个家丁,取来两份报纸,恭敬地递给杨鹤和张鲸梦两人,语气郑重道:“总督大人,你们只要看了这份报纸就明白,大同的贼寇只能剿灭,绝不能招抚。”
杨鹤听闻,脸上浮现出好奇之色,微微皱眉问道:“大同宣言?”说罢,便迫不及待地接过报纸,一目十行地浏览起来。随着目光在报纸上快速移动,他的脸色逐渐变得越来越难看,原本平和的面容上涌起了愤怒的阴云。
看到最后,杨鹤终于忍不住勃然大怒,双手用力拍在桌子上,震得茶杯都晃动起来,大声骂道:“徐晨狂妄之极!他不过是一个没有功名的读书人,居然妄图推翻我儒家的根基,更是敢讽刺我大明历代的天子。如此行径,简直是无君无父,不忠不孝!”
一旁的张鲸梦看完大同报后,也是满脸吃惊之色,不禁喃喃道:“徐晨不但想改朝换代,他还妄想做新的圣人?”
华夏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有为了荣华富贵而造反的,也有为了登上皇帝宝座而揭竿而起的,然而像徐晨这样,为了想当圣人来造反的,还真是破天荒头一遭。
张鲸梦忍不住感慨,果然是在这世上活的久了,什么稀奇古怪的事情都能遇到。如今这大明朝,皇帝不像个皇帝的,现在连反贼也不像反贼了。
杨鹤怒发冲冠之后,很快便陷入了极其尴尬的境地。此时的徐晨,已然成为他必须要剿灭的对象。且不说徐晨那些妄图撅断儒家根基的大逆不道之言,单单是他把大明朝历代帝王全部嘲讽了一遍,这等罪过,天子又岂会轻易饶恕他。
但摆在杨鹤面前的难题却无比棘手。大同贼寇的战斗力已经得到了充分证明,他们极为能战,单凭一镇的兵马根本无法对付他们,若要围剿,必须集合三镇的主力才有一丝胜算。
可杨鹤虽身为三边总督,听起来位高权重,实际上手中既无钱财又无粮草,根本指挥不动那些骄横跋扈的丘八。更不要说集结十几万大军去围剿大同贼寇了,那简直是难如登天。
钱粮从哪里来?这成为了三边总督杨鹤眼下第一个难题,也是最为关键、最为棘手的难题。
一夜无话,第二天,张鲸梦几乎是两手空空前往延绥上任。而杨鹤则没有去固原赴任,而是选择留在西安城,一门心思地想办法筹集粮草和军饷。
大明朝自建国以来,就从未真正富裕过。即便开国时期日子过得紧巴巴,可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富自然有富的过法,穷也有穷的应对之策。大明的官员们经过多年的摸索,早就研究出了一套过穷日子的方法。如今朝廷没钱,那也不能因为这点困难就不打仗了,于是他们便把主意打到了地方大族身上,打算找这些大族摊派。
杨鹤以三边总督的名义,广发请柬,宴请西安城各地的大家族,目的就是想从这些大族身上“打秋风”,以此来筹集粮饷。
在筹备宴请事宜的过程中,杨鹤发现了一件颇有意思的事情。在西安城,居然有一个名为重民社的组织。
自东林党兴起之后,南方各地频频成立社党,热闹非凡。然而在北方,却鲜有人效仿,其中原因也很简单。北方的经济远不如南方发达,每个社党要发展壮大,所需花费的钱财数额巨大,若是没有士绅巨贾的资助,根本发展不起来。
杨鹤心中好奇,便稍微派人去探查了一番。这一查,结果发现了更有意思的事情。这个重民社和大同社几乎是在同一年成立的,而且成立地点都是在米脂。最让人惊讶的是,重民社的社长刘南卿居然是大同社二号头目刘永的堂兄。
杨鹤暗自思忖,大家族养几双黑手套为自己办事,这种事情他能理解。但像刘家这样,黑手套发展成如今这般局面,他只能认为是刘家玩砸了,而徐晨趁机摆脱了刘家的掌控。
不仅如此,这个重民社还有南方那些社党们所没有的新举措。他们创办了重民报,通过这张报纸宣扬自己的主张。如今,重民报已经在整个陕西行省广泛传播,在西安城内更是随处可见,影响力不容小觑。
这让杨鹤既感到有些惊讶,又觉得在情理之中。毕竟东林党为了掌控士林舆论,花费的钱财可谓是不计其数。毕竟每场私会就要邀请几千读书之人,那开销自然小不了。
重民社在经济不如东林党的情况下,只能另辟蹊径了。但他却没有想到重民社仅仅依靠一张报纸,却取得了和东林党不相上下的影响力。更关键的是,重民社的花费连东林党的百分之一都没有,这着实让杨鹤刮目相看。
怀着几分好奇,杨鹤也看了一些重民报所宣扬的主张。其中一些诸如减税、轻徭薄赋之类的老调常谈,他只是一扫而过,并未放在心上。但还有一些内容却说到了他的心坎里。
报纸上提到权责对等,号召大族不要在灾年轻易赶走佃户,要减低他们所收的高利贷和地租。因为佃户一旦成为流民,最后往往只能落草为寇,反过来又会对士绅大族构成威胁,杀戮士绅。赶走佃户,无疑是在为自己制造敌人(很熟悉)。
后面还提出大族要联合起来抗击旱灾,吸纳那些因灾荒而流离失所的劳动力,可以把他们安排去修水坝、建水渠。这样一来,既能有效抗击旱灾,二来还可以提振粮食的产量。如此以工代赈的办法,可谓是一举两得,将旱灾和流民这两个难题一并解决。
杨鹤看完这些内容,不禁拍案叫绝,心中对重民社的这些主张极为赞赏。当下,他立刻找来家丁,吩咐道:“去请重民报社的刘南卿,贺函,高登三人前来,就说本官有事相商。”
“遵命!”家丁领命而去。
西安城作为关中地区的核心,虽不复汉唐时的辉煌鼎盛,却依旧散发着繁荣的气息。城内人口密集,多达二三十万,整个西安府更是汇聚了超过百万人口,这里的人们生活殷实,是关中地区最为富裕的群体。
刘南卿将重民社毅然迁至西安城。事实证明,这一决策堪称明智之举。重民社入驻后,凭借西安城庞大的人口基数和浓厚的文化氛围,其旗下的重民报迅速打开市场。
报纸销量一路飙升,先是轻松突破万份大关,而后如同脱缰野马,接连跨越两万份、三万份的台阶,最终稳定在六七万份左右。
随着销量的水涨船高,重民报的影响力与日俱增,吸引了西安府众多酒楼客栈的目光,纷纷找上门来投放广告。报社由此步入良性循环,每一期报纸发行都能收获几十两银子的盈利,经济状况日益宽裕。
重民报的成功,也带动了重民社的蓬勃发展。社员规模从起初的几十人迅速扩张至上千人,其影响力辐射至整个西安府的各个县份,成为一股不可忽视的民间力量。
重民报社内的议事厅中,有几十名士子汇聚。
刘南卿站在厅中,神情严肃且激昂,对着一众士子侃侃而谈:“诸位,大明立国两百余年,养士之恩深厚。如今正值天灾频发、局势动荡之际,我等身为大明子民,理应为保我大明江山而竭尽全力。大家想想,每多收留一个流民,这天下便会少一个可能沦为叛贼的人。只有大明的秩序得以维持,我们的身家性命、万贯家产才能安然无恙啊。”
刘南卿等人来到西安思考重民社的发展,最后他们商议出要走和大同社相反的道路,大同社组织农户,他们就要组织大户,大同社说农户才是这天下的生产者,他们就说大户是天下秩序的维护者。
总之是根据大同社的文章,来一个逆练的版本,屁股的位置一定不能歪,当然刘南卿他们也很务实,对于大同社宣扬的减少高利贷减租,兴修水利设施,他们也是赞同的,但他们赞同的是这些做法要在士绅的指导下进行。
这段时间他们开始宣传,要大户尽量的收留流民,用流民修水利,以工代赈,既保住了流民的饭碗,又可以提升未来的收入,还可以减少贼寇,可谓是一举三得。
话音刚落,人群中一位名叫高长河的士子不屑地哼了一声,开口反驳道:“刘先生,我看你这话可说反了。依我看,如今真正惦记我们这些家产的,恰恰就是朝廷啊!朝廷新任命的三边总督,上任之后不把心思放在剿灭反贼上,反而四处广发请帖,邀请我们这些大族。他心里打的什么算盘,大家心里都跟明镜似的,不就是变着法儿地向我们要银子嘛!”
刘南卿微微皱眉,目光平静地看向高长河,问道:“高兄,那不知你家打算出多少银子应对此事呢?”
高长河嘴角一撇,满脸的不以为意:“哼,谁让人家是朝廷命官呢,某家也只能看情况,意思意思出个上千两罢了。”
刘南卿轻轻摇头,接着说道:“高兄,你肯定知道绥德姜家吧?”
高长河点了点头:“那自然知道,绥德姜家乃是将门世家,这一代更是出了三位英杰,皆为我大明的得力将军。”
刘南卿神色凝重,缓缓说道:“可如今大同贼寇肆虐,占据绥德之后,姜家整整6万多亩肥沃的土地,全被那些贼寇按折扣分光了个干净。偌大的家族,最后只有一家老小勉强逃出绥德,这还算得上是幸运的。再看看延安府的刘家,从天启元年到天启七年,按照三成的税率缴纳赋税,可即便如此,依旧没能逃脱厄运。刘家积攒多年的十几万的家产和粮食,全部被大同贼寇吞并,落得个倾家荡产的下场。”
说到此处,刘南卿目光紧紧盯着高长河:“高兄,有这样鲜明的对比摆在眼前,你觉得你这区区一千两,却能保住你家的万贯家财,这还多吗?”
高长河听到这些,心中不禁一阵悸动,脸上的不屑之色也瞬间褪去几分。大同贼寇的种种恶行他早有耳闻,逃到西安的大族中,确实有不少遭遇了这般凄惨的下场,田地没了,钱财散尽,家族子弟还被大同贼寇残忍吊死,真正是妻离子散、家破人亡。
然而,高长河心中仍存一丝倔强,强硬地说道:“剿匪本就是朝廷的职责所在,与某家又有何相干?我等不过是寻常百姓,哪有那么大的能耐。”
刘南卿冷冷一笑,目光中透着一丝无奈与惋惜:“高兄,延安府的那些大族起初也是这般想法,认为剿匪是朝廷的事情,可现实呢?朝廷或许还会跟你讲道理,但大同贼寇可不会。高兄不妨静下心来仔细想想,你家世代积累的财富,固然丰厚,可若面对这不知何时是尽头的动荡局势,面对那些如狼似虎的贼寇,要是大同贼寇占据了西安城,你家能负担得起这上百年的税负和随时可能降临的灾祸吗?这些贼寇可不但要你们家的银子,还要你们的命。”
(本章完)
(https://www.24kkxs.cc/book/4240/4240521/11111000.html)
1秒记住24K小说网:www.24kkxs.cc。手机版阅读网址:m.24kkxs.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