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6章 ,闻战则喜与转运大使李鸿基
崇祯元年(公元 1628年)9月 26日。
黎明的曙光还未完全照亮肤施城,这座城市却已在一片忙碌与喧嚣中苏醒。
当肤施百姓从睡梦中惊醒的时候,他们愕然地发现,平日里略显冷清的都督府粮库门口,此刻竟堆满了一辆辆重型马车。
仓吏和工人们正忙碌地将一袋袋面粉、高粱、粟米搬上载重马车,那场面,仿佛一场盛大而紧张的物资迁徙。一袋袋粮食被有序地码放在车厢内,装满后的马车如一条蜿蜒的长龙,缓缓朝着军营的方向驶去,以至于堵塞了道路。
与此同时,大同社的工作人员也纷纷行动起来,他们穿梭在城市的各个角落,一个个来到了百姓们的工坊。
有的是给工坊下订单,要求在规定时间内生产出特定数量和规格的物资;有的则是征收他们的马车、牛车,以满足即将到来的某种需求。整个肤施城,仿佛被一只无形的大手推动着,进入了一种紧张而有序的备战状态。
工业一区,星晨木器作坊内,机器的轰鸣声和工匠们的劳作声交织在一起。孔晨带着他的学徒们,正专注地打造着马车的车轮。如今,他的作坊规模比半年前扩大了一倍多,工匠数量也增加了近一倍,达到了 180人。这一切的变化,都源于去年的招商引资活动。
当时,孔晨在众多行业选择中,听了田见秀的建议,没有跟风加入纺织行业,而是毅然决然地去大同钱庄贷款了三千两。他用这笔钱扩张了作坊的规模,购置了新的设备,还聘请了更多的工匠。
而后凭着他以前在大同工业区的关系,成为了大同国营车马场的零部件供应商,专门供应载重马车的车轮。
车轮的制造并非易事,有着一定的技术难度。而国营车马场对车轮的质量要求更是严苛,每个车轮的公差不能超过 1分,否则便算不合格,车马场将不会接受。
虽然标准极高,但相应的利润也颇为丰厚,一个车轮能卖出一两银子,其中一半都是利润。如此诱人的利润空间,让孔晨下定决心要在这个领域站稳脚跟。
为了得到这个订单,孔晨可谓是煞费苦心。他把厂里的精兵强将全部集中在车轮制造车间,还通过他师傅的关系,四处打听并购买了一些先进的车床机械。在他的不懈努力下,星晨木器作坊终于成为了整个肤施城最大的车轮制造商,因为质量好,价格低,现在不但是国营车马作坊,那些私人的车马作坊,独轮车作坊,甚至马帮都找他来订购车辆,
这一天,采购员胡强匆匆走进星晨木器作坊。他神色匆忙带着一丝命令的口吻对孔晨说道:“老孔,都督府要订购 5000个车轮,要在一个月内完成。”
孔晨听闻,不禁微微皱眉,心中满是疑惑,奇怪道:“一个月内?怎么这么赶?这可不是个小数目啊。”
胡强的眼神中透露出一丝急切,说道:“需要!你能完成这个订单每早一天,可以奖励你 100两,上不封顶。如果你今天能完成这个订单,我可以给你 8000两。”
“8000两!”孔晨惊讶得瞪大了眼睛,这绝不是一笔小数目,看来此次都督府的行动绝非寻常。他试探性地问道:“难道都督府要出兵了?”
胡强听到这话,心中一惊,脸上闪过一丝不易察觉的慌乱,但他很快镇定下来,依照都督府的保密守则,没有说任何话。
孔晨见状,心中已然有了几分了然笑着说道:“整个关中到处都是起义军,大家都在讨论都督府什么时候出兵扩张地盘,这已经是人尽皆知的事情了。”
胡强皱了皱眉头,严肃地说道:“都督府的保密守则你是知道的,我不能说。反正这个订单你一定要重视,这关系重大。要是完不成任务,俺都会受牵连,你也会被踢出车马场的供应链。到时候,你这好不容易打下的基业,可就毁了。”
孔晨此事的严重性,连忙点头道:“老胡,你放心,今天开始我放下其他的订单,就专门做这个订单了。我一定全力以赴,保证按时完成任务。”
胡强听了,脸上露出一丝满意的神色,说道:“这就好!”
而后,他便匆匆转身,走向工业区的另一个工厂。在这紧张的备战时刻,军队需要的物资太多了,好在肤施城有四大工业区,凭借着完善的工业体系和高效的组织调配,筹集物资的速度比封建时代快了 10倍都不止。
这座城市,正以一种前所未有的活力和效率,为即将到来的未知行动做着充分准备,而每一个参与其中的人,都在这场无声的战役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
肤施的车马市,从大同社入主之后,车马市散发着独特的活力。街道上人头攒动,热闹非凡。车水马龙的喧嚣声、商贾们此起彼伏的叫卖声、牛马的嘶鸣声交织在一起,让整个市场充满力。
街道两旁的商铺鳞次栉比,里面满满当当陈列着从大漠千里迢迢运来的各类牲口,耕牛膘肥体壮,马匹神骏非凡,还有许多活泼的山羊,在围栏里不时发出咩咩叫声。
自从大同社在米脂崭露头角后,关中地区的局势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各地起义如燎原之火般蔓延开来,到处都是打着反抗旗号的贼寇土匪,百姓生活苦不堪言。然而,肤施这片土地却在大同社的治理下,成为了关中地区难得的乐土。
大同社大力发展经济,其中纺织业每年能为其带来上百万的丰厚利益。钢铁厂、机械厂等各类作坊加起来的利润同样高达上百万。
更为关键的是,大同社一举摧毁了整个延安府的上层,收缴了上千万两银子的巨额财富,和名下所有的土地。
随后,大同社将这笔财富释放到市场中,大量购买各种生活物资。这一举措如同在平静的湖面投入一颗巨石,激起千层浪,直接创造出一个上千万两银子的经济增量。
同时大同社推动手工业的快速发展,生生的造就了一个十几万人的工匠阶级,他们不是小农那种自给自足的人,而是一个十几万人的消费群人,他们的消费力比得上上百万的农户,这些人极大的扩张了延安府的消费市场。
在这样的繁荣景象下,整个延安府的马帮商队迎来了前所未有的黄金时期。
市场规模以每年 10倍的速度疯狂扩张,商人们的财富也如同滚雪球一般,呈指数级膨胀。
市监官署,这座位于肤施城核心位置的建筑,此刻成为了众人瞩目的焦点。
整个肤施城里,那些商队老板、经验丰富的马队首领,以及贩卖牛马的各路商贾,纷纷汇聚于此。
市监令叶汉站在大堂中央,他伸手示意众人安静,然后指着身旁一位身材魁梧的壮汉,声音洪亮地说道:“各位,这位是我大同社的转运大使,李鸿基李大使。今日把各位召集过来,正是李大使有重要任务要与各位商讨。”
李鸿基微微抱拳,脸上带着谦逊的笑容,歉意地说道:“实在不好意思,打扰各位掌柜做生意了。”
“李大使客气了,不会打扰。”众商贾连忙回应,脸上堆满了笑容,眼神中透露出对李鸿基的讨好。
李鸿基清了清嗓子,继续说道:“这次找各位老板过来,是因为大同社有一项紧急任务,需要征召各位老板的马车、牛车、马匹、牛、骆驼等运载牲口。”
说到这里,他停顿了一下,观察着众人的表情,见大家并没有露出反感的神色,才接着道:“当然,大同社向来不会让各位老板吃亏。征招一头牛,我们每日会给十文钱的劳务费,如果是带车辆的牛车,每日则给 20文。马的话,每日十五文,要是带马车的马,每日 30文。而且在征召期间,如果牛和战马不幸累死了,我们会按照市价的双倍赔偿给各位。我们可以在此签订契约,本官会盖上大同都督、转运大使印,以我们大同都督府的信誉担保,各位尽可放心。”
这些长期在商海摸爬滚打的马帮商队老板们,听到这话不但没有丝毫害怕,反而内心涌起一丝惊喜。
在过去的三年时间里,大同社凭借着诚实守信的经营理念和高效有力的管理手段,在这片土地上建立起了极高的信誉。他们说话算数,比朝廷都更讲信用,真正做到了一个唾沫一个坑。只要是和大同社打过交道的人,无不竖起大拇指称赞。所以,对于大同社提出的征召要求,他们并不担心自己的财产会受到损失,他们反而从这条信息当中听出来了战争的味道,再加上都督府运输物资的方向,他们很容易猜出敌人究竟是谁。
马帮首领常宇第一个站出来,满脸激动地说道:“都督府要北伐,俺全力支持!俺把伙计也带上,帮助都督运粮草。”
李鸿基听到这话,不禁有点挠头。他原本以为征召牲口会遇到一些阻力,没想到这些人比他们还积极主动,这倒是出乎了他的意料。他思索片刻,说道:“你们的伙计也会给战时补贴。”
“为都督府效力是我等的荣幸。”其他马帮马队老板纷纷激动地响应,那架势,仿佛要压上全部的身家来支持都督府的行动。
等这些人兴高采烈地离开之后,李自成找到高迎祥,脸上满是疑惑问道:“舅舅,这些马帮的掌柜是什么意思?看他们的样子,好像比咱们都督府都更渴望打仗。”
高迎祥微微一笑,拍了拍李自成的肩膀,说道:“他们啊,是想打通商路了。你想想,咱们都督府上千万两银子在市场上一撒,现在哪个商队马队没赚到钱?就是你舅舅我,今年都赚了几千两了。可是榆林卫的那些将门太可恶了,他们处处设卡,盘剥我们,要不是他们,你舅舅我今年能赚上万两。现在都督府要攻打榆林卫,打通商路,你说他们能不激动吗?”
李鸿基这才恍然大悟,原来是利益驱使这些商贾如此积极。
而后,高迎祥的神色变得有些凝重,他看着李自成说道:“舅舅打算把桂英托付给你,你要多照看她。”
李鸿基一脸奇怪,问道:“桂英妹子,俺肯定会好好照顾的。只是舅舅,北方都快打起来了,你怎么还打算去大漠?”
高迎祥目光坚定,望向远方,说道:“某打算去投靠起义军。”
“啊?舅舅,您如果真想参军,俺可以介绍你去护卫队,那也比那些起义军好多了。咱们大同社实力强大,发展前景广阔,您在护卫队也能有一番作为啊。”李自成一脸担忧地劝道。
高迎祥却摇了摇头,说道:“大丈夫立于世,当建功立业。现在正是舅舅出人头地的时候。护卫队虽然正规,但人才济济,想要脱颖而出太难了。舅舅想自己带人马出去闯一闯,打出一片属于自己的天地。舅舅唯一放心不下的就是桂英,把她托付给你,舅舅也就没有后顾之忧了。”
李鸿基听了,不禁愕然。他实在是很难理解自己舅舅的想法,在他看来,明明在所有起义军势力当中,大同社是最强大的,发展机会也最多,舅舅为什么还要离开,去外面闯荡呢?
其实,李鸿基就是后来赫赫有名的闯王李自成。他本是个老实人,性格沉稳,渴望生活的稳定。在历史上,即便被崇祯皇帝裁撤了驿站差事,他最初也没有想过要闹事反抗。而是又找了一份当兵的差事,想着继续吃皇粮,安稳度日。然而,明军内部腐败不堪,当兵连俸禄都时常拖欠,他没干多久,便无奈逃了出来。后来,他又得罪了当地的艾姓大户,为了保命,这才被迫投靠了农民起义军,从此走上了一条覆灭大明的道路。
而他家加入大同社也是机缘巧合。大同社占据整个米脂之后,顺理成章地接管了驿站系统。当时大同社并未公然举旗造反,甚至连县令都没有驱逐,李自成自然不知道自己头顶的东家已经悄然换了人。
反而是大同社接手驿站系统之后,对他所在的驿站进行了全面升级改造,将其变成了后世类似服务区的地方,还补发了之前拖欠的俸禄。这让李自成高兴了好长一段时间,他觉得生活似乎又有了盼头。
但让他万万没想到的是,仅仅一年之后,大同社突然宣布占据延安府,公然举旗造反。一夜之间,他也稀里糊涂地成了贼寇的一份子。这突如其来的变故让李自成傻眼了,但他生性喜欢稳定,习惯随波逐流,也不知道离开家乡还能做什么,无奈之下,只能选择加入大同社。
李自成小时候读过一些书,有一定的文化基础,又在驿站工作多年,对驿站的各种弊病了如指掌。前段时间,大同社对各个系统进行标准化、专业化的制度规章建设。李自成凭借自己对驿站工作的熟悉,提出了不少独到的好意见,得到了大同社高层刘永的赏识,被破格提拔为大同都督的转运大使,就这样时来运转,成为了大同社的中层管理人员。
此时徐晨还不知道,未来的大顺皇帝已经成为了自己的属下。只能说银川驿这个名字太具有迷惑性,以至于徐晨都以为李鸿基还在银川,要等崇祯二年下岗之后才有可能出现在自己的视野中。
肤施城在准备各种军事物资。肤施乡村也是一片忙碌景象,农户们纷纷收到了征召入伍的命令。对于延安府的百姓而言,这种战争动员并不陌生,他们常年处于与高原上蒙古人对抗的前线,战争的阴影始终笼罩着这片土地。
曾经,面对此类征召,百姓们总是避之不及。战争意味着离别、伤痛,甚至死亡,家中的青壮劳力一旦入伍,整个家庭便失去了主要的支撑,生活陷入困境。然而,如今情况却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大同社推行的一系列政策,让这些农户对战争的态度有了截然不同的转变。
他们从大同社分到了 50亩地,这在旱灾频发的当下,无疑是雪中送炭,给了他们生活的希望。而且护卫队那丰厚的待遇、完备的赏赐体系以及高昂的抚恤金,都让农户们看到了实实在在的保障。如今,他们不再像过去那样惧怕战争和死亡,反而多了几分踊跃和坚定。
家中的妻子和母亲们虽然眼中含着担忧的泪花,但还是默默地帮他们收拾行装。她们知道,这是为了更好的生活,为了整个家庭和这片土地的未来。收拾妥当后,农户们在民兵队长的带领下,整齐有序地朝着肤施军营进发。一路上,脚步声、口号声交织在一起,彰显出一种别样的士气。
无数的民兵小队从四面八方汇聚在军营当中,原本规模仅有 2000多人的第一旅,在短时间内快速膨胀到 7000多人,加上火炮团,辎重营战地医院,等后勤设施,整个营地有上万士兵。
军营里顿时热闹非凡,新兵们充满朝气的脸庞上,既有对未知战斗的紧张,也有对未来的期待。
第二工业区,刘氏纺织厂内,在纺织工业区颇具影响力的温、田、姜、高等几位掌柜,一同找到了刘氏纺织厂掌柜刘寿。
温家纺织厂的温益掌柜脸上带着笑意,率先开口道:“刘老哥,我看到这几日无数的物资朝着北方运转,依我看,此次都督进攻的方向怕是榆林卫吧?”
刘寿神色淡然,轻轻端起茶杯,喝了一口茶,不紧不慢地说道:“我可不敢打听这种军国大事。咱们这些做生意的,还是守好自己的本分,少掺和这些事儿为妙。”
田然掌柜笑着接过话茬:“刘老哥这话说的,这都已经是明摆着的事情了,哪里能算得上是打听呢?我等不过是想请您带个话,我们愿意为都督府尽一份力,出一份心。”
“哦!”刘寿微微挑眉,饶有兴致地看着众人。
田然掌柜继续说道:“您想啊,要是都督府真把榆林卫打下来,对我等来说那可真是天大的好事情,我的也想为都督效力。”
这些掌柜们对大同都督府可谓是爱恨交加。说起“爱”,都督府给他们经商带来了前所未有的便利。就拿厂房来说,都督府帮忙做好了通路通水等基础设施建设,让他们无需为这些基础问题操心,能够安心搞生产。而且,平日里没有税吏的频繁骚扰,也没有豪强的敲诈勒索,这在混乱的世道中,简直是一片难得的净土。
更让他们称赞的是,都督府强力稳定了物价。即便是在旱灾如此严重的年份,各种物价基本上纹丝不动。像粮食这种关乎民生的重要物资,价格稳定在每石小麦六百文钱,几乎是丰年的价格,关中其他地区粮食价格的大幅上涨根本影响不到他们。如此一来,他们再也不用担心生产成本大幅提升,能够有条不紊地经营生意。
此外,都督府的税务政策也十分透明。三成的作坊所得税,货物运出都督府的地盘只需交 5%的关税,在本地贩卖则交 15%的增值税。看似税率不低,但只要交完这些税,就无需再交其他杂税,也不用花钱去疏通各种关系。这种清晰透明的税务制度,反而大大节省了他们的经营成本。
而且,都督府内部的市场极其繁荣。在整个关中都陷入动乱的情况下,都督府管辖的区域却宛如一片繁荣的绿洲。不管是与衣食住行相关的生意,还是酒馆、客栈、戏苑等服务业,都十分繁华,商机无限,生意好做。
然而,他们对都督府也有“恨”的地方。都督府的规矩繁多,明明两班倒就能完成的工作,偏偏要求他们三班倒,这意味着要多雇佣工人。而且,一旦出现稍微加班的情况,就会受到严厉的处罚。这让他们在经营过程中受到了一定的限制。
但总体而言,都督府对他们来说,无疑是经商的天堂。与之形成强烈对比的,便是榆林卫的那些士兵,也就是他们口中的“丘八”。
自从米脂的纺织业蓬勃发展以来,羊毛这种以往无人问津的东西,瞬间成为了整个北方最重要的经济作物。其关键在于,羊毛在大漠上随处可见,他们只需拿出几尺布匹、一把菜刀,就能从牧民手中换到一大捆羊毛,转手卖到米脂,利润就能翻一倍以上。而且,这条商路距离很近,从米脂到草原最多不到 300里,快的话几乎几天就能走一个来回。如果算上归德堡,这条山路更是只有 100多里,只要进入归德堡,剩下的路程可谓是畅通无阻。
但这条看似美好的商路,却有一个巨大的阻碍,那就是榆林卫的将门。这些将门连着被徐晨教训了好几次,损失惨重。
由于大同社实行均田制,这些将门对军户不敢过分压榨,生怕军户逃离或者彻底反叛。为了弥补损失,他们便盯上了这条日益繁荣的商道。
商队从米脂过来时,他们会故意刁难,质问:“你是不是通贼寇了?”
商队掌柜为了顺利通行,只能交一大笔钱,来满足这些士兵的贪欲。可让商队掌柜们万万没想到的是,当他们从草原回来时,同样会遇到这些丘八拦路打劫。
他们会说:“你的商队从草原入境,是不是通蒙古人了?”
无奈之下,商队又只能交一笔钱。而且这些士兵认钱不认人,不管你是阁老家的商队,还是侍郎家的商队,什么关系都不好使,一律照抢不误。
本来在这个乱世,拦路打劫的事情并不少见,商队掌柜们或许也不会如此气愤。
但有了大同社的对比,就让他们难以忍受了。在大同社的地盘上,他们只要交了 5%的关税,就无需再交其他任何费用,一路畅行无阻,还会得到护卫队的保护。如此鲜明的反差,让他们对榆林卫的这些丘八越来越不满意。
而这次大同社计划的榆林之战,对他们来说至关重要。如果都督府真的能够一口气占领整个榆林卫,那就意味着打通了工业区和大漠的商路。如此一来,他们商队一来一回的利润能增加一倍。这巨大的利益诱惑,足以让这些商人冒着风险支持这场战争。
温掌柜笑着说道:“我等愿意为都督府捐一笔军饷,略表心意,祝都督百战百胜!”
其他几位掌柜也纷纷附和:“我等也是这个意思。”
刘寿思索了一番,觉得此事关系重大,便决定把这事情告知刘永。
此时,刘永正在忙碌地处理护卫队的后勤事务。听到刘寿的讲述,他先是一愣,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主动送钱支持战争,这在以往的大明商人中可是极为罕见的事情,只怕当今的天子都没有这样高的威望,能让这些商人主动掏钱。
他仔细想了想,觉得这对于大同社来说,无疑是一个巨大的鼓舞。商人的支持不仅能在经济上给予帮助,更能在士气和人心上产生积极影响。他不敢耽搁,立刻将此事告诉了徐晨。
(本章完)
(https://www.24kkxs.cc/book/4240/4240521/11110987.html)
1秒记住24K小说网:www.24kkxs.cc。手机版阅读网址:m.24kkxs.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