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K小说网 > 明末,从西北再造天下 > 第145章 ,秋收与出兵的机会

第145章 ,秋收与出兵的机会


崇祯元年(公元  1628年)9月  25日。延安府,肤施城。

    阳光洒在张家滩农场的每一寸土地上,此时虽已入秋,但天气依旧带着几分燥热,不过这丝毫没有影响农场里人们即将丰收的喜悦之情。

    金秋  10月,这个本就象征着收获的季节,在张家滩农场展现得淋漓尽致。农场内,成熟的玉米在微风中轻轻摇曳,像是在向人们展示着饱满的身姿;郁郁葱葱的红薯藤、土豆藤相互交织,形成一片生机勃勃的绿色海洋。那随风飘荡的玉米,仿佛是大自然奏响的丰收乐章中的一个个音符,看到这种景象,每个人的内心都不由自主地感到一阵舒适与安宁。

    农场里的大部分人都出身流民,曾经的他们在死亡边缘挣扎,差一点就饿死在荒野之中。对于他们来说,粮食不仅仅是维持生命的必需品,更是活下去的希望。

    眼前这片丰收在望的景象,如同黑暗中的明灯,让他们心中满是欣慰、满足与幸福。这种对粮食的极度渴望,化作了他们收割时无尽的动力,每个人都干劲十足,动作干脆而快速,仿佛不知疲倦。

    徐晨身着一袭朴素的布衫,头戴斗笠,正带着警卫营的士兵们穿梭在农田之间,帮助农场收割粮食。只见他伸手掰下一颗玉米,拿在手中仔细端详。

    这颗玉米比起他后世所见到的要小一些,但在这个时代,却算是相当大的了。要知道,这片土地可是第一年开垦耕种,能有这样的收成,即便是见多识广的徐晨,心中也不禁感到一阵惊讶。他轻轻将玉米放入后背的藤筐中,便又投入到忙碌的收割工作中。

    不知不觉,太阳已升至头顶,强烈的阳光炙烤着大地。

    此时,一阵清脆的哨声响起,这是休息的信号。所有人纷纷停下手中的活计,躲到树荫下乘凉休息。不一会儿,农场的后勤人员便推着小推车,将午餐送了过来。

    徐晨和高俊、土根等人围坐在一起。高小四手脚麻利地帮徐晨打了一份午餐。午餐的内容很简单,几张面饼,两个烤熟的土豆,还有一碗简单的菜汤。虽说算不上丰盛,但量很大,足以让人吃饱。

    在这个干旱的季节,能有这样的食物,已经算是很不错的待遇了。众人简单地吃完午餐,便纷纷躺在树荫下,享受这片刻的宁静与惬意。

    徐晨微微眯着眼,看向高俊,开口问道:“你们农场这次秋收预估能有多少粮食?”

    高俊拍了拍身上的泥土,坐直身子,认真地说道:“俺们农场现在有  12000亩田地,其中  3000亩种了玉米,5000亩种的土豆,4000亩种的红薯。”他一边说着,一边用手比划着,仿佛眼前就是那一片片整齐的农田。“就今天收割的情况来看,玉米平均亩产大概在  400斤左右。这样算下来,玉米大概能收  8000石左右。土豆大概亩产五百二三十斤左右,能收入17000石,可能会少一点,因为土豆有1000亩是生地。“

    高小四在一旁忍不住笑道:“你这还有零有整,这可是连  1/10都没收呢,就说得这么肯定。”

    高俊白了高小四一眼,鄙夷道:“俺这双眼睛就斗,土豆、红薯、玉米,都种了三年六茬了。要是连亩产都估算不准,俺一头撞死在这个树下。”他说话间,眼神中透露出一种自信与骄傲。

    高小四听了,还真不敢反驳。毕竟,高俊在种田方面确实是把好手,尤其是他得到了都督的农书之后,本事都变得更加厉害了,连都督都称赞他是延安府种田第一好手。

    张家滩农场是今年他和都督带领士兵和流民一点点开拓出来的,这些田地原本都是生地。最开始种了一季大豆肥地,夏收的时候,一亩大豆也就  30多斤左右。

    但自从  5月高俊接管农场之后,情况就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如今秋收粮食的产能大增,几乎和熟地没什么两样了。

    更关键的是,在这短短五个月里,高俊又带领大家开垦了  3000亩土地。据高小四了解,高俊在农场弄了一个光荣榜,每天把每个大队开垦的荒地数量都挂在上面。对于这些大老爷们来说,谁也受不了比别人差,于是各个大队在开荒上那是用尽了全力,从早干到晚,很多人都恨不得住在田里。在压榨劳动力这方面,高小四也不得不竖起大拇指表示佩服。

    说完土豆的产量,高俊又算起了红薯的收成:“红薯田的亩产大概在  600斤左右,大概能收一万五六千石左右。”而后,他微微皱起眉头,苦恼道:“红薯这玩意产量高,成长快还耐旱,藤叶可以炒菜,也可以喂猪,俺这一辈子就没见过这么好的庄稼。但唯一的缺陷就是这玩意儿吃多了让人反酸,还不顶饿。要是没这缺点,这就是完美的粮食了,俺在农场里就全种红薯了。”

    原来,经过三年时间的种植,农户们已经察觉到红薯这种作物的缺陷。最开始,高俊对这种说法是不屑一顾的。为了证明是其他人太矫情,他甚至连着吃了三个月的红薯,整个人都吃黄了。

    但即便是他这种耐力超强的人,天天吃红薯也扛不住,最终不得不承认红薯确实存在这样的问题。

    徐晨听了笑着说道:“红薯还可以做成薯粉,等干旱结束了,我们就多做一些薯粉,到时候这个缺陷就不是缺陷了。”

    在现在这个干旱时节,自然不可能大量消耗红薯去做薯粉,毕竟吃饱肚子才是第一位的。要知道,大同社发放的赈灾粮当中,一半都是红薯。可以毫不夸张地说,要是没有前三年徐晨大范围地推广土豆、玉米、红薯这三种作物,面对这一场干旱,大同社恐怕都要想办法出去抢粮食了。

    徐晨在心里默默算了算,说道:“也就是说今年秋收之后,张家滩农场能有  3万石粮食。”

    高俊点了点头,说道:“除去农场所有人的口粮,能上缴  14000石粮食。主要还是田地太少了,吃饭的人太多了。”

    这时,一直没怎么说话的土根连忙接上话:“我们还有一个养猪场,里面有  200头猪,一个养鸡场,养鸭场加起来有  3000多只鸡鸭鹅,每个月能产七八万枚蛋。”土根作为农场的副厂长,能力和威望都比不上高俊,渐渐被排挤到分管畜牧业。但他对自己负责的这一块工作还是很上心的,说起这些家禽,脸上满是自豪的神色。

    而后,土根高兴地说道:“晨哥儿你弄的蝗虫饲料那真是个宝,猪吃了长肉,鸡鸭鹅吃了也猛下蛋,几乎一天就下一个。俺们农场的一些花销全靠这些家禽了。”

    徐晨此前大范围地收购蝗虫,陕北附近的蝗灾几乎就这样被扑灭了。那些蝗虫干徐晨也没有浪费,他将蝗虫干与红薯菜叶搅拌在一起,制成了专门供给家禽的饲料。没想到效果极其显著,现在延安府已经有一些小型的养殖场专门购买这种蝗虫饲料。

    徐晨笑道:“继续努力,争取让肤施县每个百姓都能吃到你们农场的鸡蛋。”

    土根笑道:“俺会努力的。”这让他有种受重视的感觉。

    高俊内心纠结不已。过了好一会儿,他咬了咬牙说道:“俺打算趁着这个秋收之后,再开垦5000亩土地。明年夏收,俺保证能上缴三万石粮食。晨哥儿,要是俺做到了,能不能给我们农场多留些口粮,家畜、家禽也多留一些下来?”

    此时,张家滩农场定下的标准是除了规定的口粮,余下的粮食全部上交,家畜、家禽只能留下一成,其余的都要上缴。

    高小四一听,顿时不满地哼了一声:“口粮一升半,你们已经吃得够好了。外面很多人都没你们吃得多,还想截留粮食,你们也太过分了!”

    农场物资主要是供给护卫队的,护卫队现在已经开始喝肉汤了,吃的也有越来越多的土豆、红薯、玉米。要是农场再增加截留,护卫队只怕连肉汤都喝不上了。

    高俊听了这话,心中的不满一下子涌了上来,提高了音量说道:“这本就是我们种出来的粮食,俺们想多吃一点,有问题吗?其他田地只收三成税,俺们农场却要拿走一半,这公平嘛?”他涨红了脸,眼睛直直地盯着高小四。

    高小四冷笑一声,不慌不忙地说道:“你要说公平,那俺就给你算算账。现在外面一头耕牛20两银子,你们张家滩农场有300头耕牛,哪一头不是都督花真金白银买的?再看看这些全新的农具,犁、耙、铁锹、镰刀,哪一样不是都督给置办的?”说着,他伸手指了指农场旁边的生活小区,“还有你们住的房子,砖瓦房,又宽敞又结实,住得比俺都好。这些如果全花钱买,你说要付多少银子?更不要说这片荒地最开始就是都督带着俺们一点点开垦出来的。”

    高俊被说得哑口无言,这些东西加起来确实是好几万两银子的开销,仔细想想,农场能有今天,确实离不开都督的大力支持,这么看来,农场似乎也不算吃亏。

    但他还是不甘心地说道:“可大家辛苦劳作,做的多总得多得一点吧。要是收获的粮食全被拉走,谁还肯卖力干?以后谁还愿意好好种地?”

    高俊这话如同一颗石子投入平静的湖面,在徐晨心中激起了层层涟漪,让他想起了一些曾经经历过的不好的事情。

    徐晨沉思片刻说道:“高俊说的有理,干得多,拿得多,这本就是我们大同社一直推行的理念。”

    他想了想继续道:“干脆我们就在农场搞个试点。张家滩农场都督府占据51%的股份,余下所有的农户占49%的股份。把农场欠都督府的钱仔细计算出来,算是债务。农场的收益在偿还债务之后,一部分按照股份来分红,一部分作为激励分红。激励分红的部分,按照高层、中层、农户三部分来分,分红的比例是2:3:5。”

    他顿了顿,观察着众人的反应,“我们就先按照这种方法来试试看,如果大家都满意,我们以后就按照这种模式来推广。过程中征集各方的意见,我们再继续改进。”

    高俊听了,脸上露出了惊喜的神色,连忙点头道:“俺以为这样可以。这样大家干活肯定更有劲头了!”

    高小四却没好气道:“你当然满意了,这么大个农场,真按都督说的这个比例分,地主老财都没你赚钱。”

    高俊只是嘿嘿笑着,一脸得意地说:“俺值这个价!俺们大家好好干,农场肯定越来越好!”

    就在徐晨他们热烈商议如何进行农场改革的时候,远处一匹快马疾驰而来,马蹄扬起阵阵尘土。快马直接冲进了农场,骑手四处张望,一眼就看到了徐晨,赶忙翻身下马,跑到徐晨面前,气喘吁吁地说道:“都督,榆林卫发生大事,张参谋请您回营商议军务。”

    徐晨脸色一变,当即翻身上马,朝着军营赶去。

    等徐晨赶到军营时,刘永、李文兵、王二、朱治、张献忠等人都已经汇聚于此。众人的脸上都带着一股笑意,显然这是对都督府好的事情。

    徐晨问道:“发生了什么事情?”

    张献忠向前一步,赶忙说道:“都督,榆林卫的军户承受不了那些将门的压迫了。他们生活艰难得连饭都快吃不上了。看到我们大同社这边的情况,心里落差太大了,想请都督您派兵占据榆林,救他们脱离苦海。”

    此时,整个陕西行省烽火遍地,局势动荡不安。王二和张献忠等人将领都激动不已,他们觉得这是大同社扩张地盘的绝佳机会。

    于是,下面的将领纷纷上书,有的将领认为应该打进关中,拓展势力范围;有的则主张攻占榆林卫,进一步扩大大同社的影响力。

    徐晨则安抚他们,而后告诉他们,正是秋收时节,粮食至关重要。在这种干旱的年景里,如果没有充足的粮食储备,军队根本无法打仗。秋收之后,护卫队才开始出击。

    众将听了,觉得徐晨说得确实有道理。毕竟打仗离不开粮草,没有粮食,士兵们饿着肚子,根本无法在战场上发挥出战斗力。

    于是,他们纷纷带领营中的将士走出军营,前往各县帮助农户收割粮食。大家都想着,早一天把粮食收割完,就早一天能够出兵。

    然而,连张献忠他们都没有想到,出兵的时机竟然这么快就主动送到了眼前。

    此前,大同社已经占据了归德堡和响水堡,地盘也因此深入到了榆林卫。

    榆林卫的军户们,看着原本和自己一样穷困潦倒的袍泽,在大同社的带领下发了比他们多10倍的军饷,不仅买了耕牛,还盖起了新房。在今年这样大旱的艰难之年,在大同社的全力支持之下,大部分的粮食居然都保住了。

    这一对比,让榆林卫的军户们心态彻底崩溃了。他们自己穷得连饭都快吃不上了,可曾经的那些袍泽家里粮食却堆满了粮仓。

    甚至有时候,他们还要靠自家的闺女送些粮食来接济生活。只要是有自尊心的人,都很难接受这样的落差。

    尤其是他们的上级,在这样的大旱之年,没有给予他们足够的帮助,只减少了一点租子,还觉得他们占了多大的便宜,甚至希望他们要感恩戴德。

    榆林卫军户们终于忍不住发火了,他们愤怒地想:我缺你那点租子吗?我要的那50亩土地,你们这些将门不会收买人心,看看人家大同社是怎么做的!

    你们这是学不会,还是根本不想学?

    有了大同社的鲜明对比,榆林卫军户们觉得,与其在这样的压迫下生活,不如换个东家。

    于是,他们主动派了代表,偷偷找到高大壮他们,言辞恳切地请求大同社出兵占领榆林卫,把他们从水深火热之中解救出来。

    张献忠讲完榆林卫现在的情况,脸上露出兴奋的神色,笑着对徐晨说道:“都督,现在榆林卫的军户之心皆在我大同社,这可是上天赐予我们的绝佳机会啊。天授不取,反必其咎,现在就是我们军出兵榆林卫最好的时机了。错过了,实在太可惜!”

    刘永也在一旁附和道:“都督,现在我们已经有16个屯垦农场,延安府的荒地几乎要被我们开垦光了。黄河百害,唯利一套,河套地区土地肥沃,有几百万亩的田地等待开发。攻占河套地区,把那里的资源利用起来,是我们大同社未来发展的唯一出路。”

    李文兵接着说道:“这半年时间,讲习所培养了500余农业技术人才,他们能够为我们的农业发展提供专业的支持。政务培训班也按照都督您的命令,把乡村和县政务流程标准化、规范化,并且已经制定好了完善的培养体系。这半年来,我们已经培养出了400政务人才。以后,我们大同社可以三个月的时间就培养出一批合格的小吏。都督,您一直担心的人才问题,再也不会成为我们大同都督府发展的瓶颈了。我们已经做好了充分的准备。”

    徐晨听了众人的话,目光坚定地扫视着营帐内的每一个人,大声说道:“既然各项准备工作已经完善,从现在起,都督府正式进入战备状态,所有人做好出兵榆林卫的准备!”

    “遵命!”众将齐声高呼,声音在营帐内回荡,充满了斗志和决心。

    (本章完)


  (https://www.24kkxs.cc/book/4240/4240521/11110988.html)


1秒记住24K小说网:www.24kkxs.cc。手机版阅读网址:m.24kkxs.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