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K小说网 > 明末,从西北再造天下 > 第147章 ,汇聚各方共识的机构

第147章 ,汇聚各方共识的机构


徐晨得知商人们愿意主动捐献粮饷一事之后,召集了这些掌柜,想了解他们是什么想法。

    毕竟这些人是什么德行后世互联网曝光的太多了,他也了解的太透彻了。

    这些人越有钱便越小气,对待手下做事的工匠,工钱是能拖就拖,能省则省,全然不顾工匠们的生活艰辛。

    另一方面,他们在花钱方面却有着自己的“准则”,该省的钱就要省,哪怕只有两块六,也会斤斤计较。该花的绝不吝啬,哪怕是四五千的公主费轻轻松松的拿出来。

    徐晨实在不认为自己的都督府有何特别之处,值得这些向来精明吝啬的商人花这么大的代价投入。

    大同都督府内,温掌柜等一众大商家全部汇聚于此,他们正襟危坐,眼神中带着一丝敬畏与好奇,小心翼翼地看着大同社社长徐晨。

    这些商人走南闯北,见过形形色色的人物,但像徐晨这样的乱世枭雄,他们还真是头一遭遇见。

    明明是个读书人,却毅然选择造反,成了旁人眼中的“贼寇”。

    可令人惊叹的是,他带领下的护卫队,军规军纪竟然比明军要强上十倍百倍。在大同社的地盘上,社会秩序更是比大明其他地方好了不止十倍。

    虽说“路不拾遗,夜不闭户”有些夸张,但与大明其他地区相比,这里没有拦路打劫的马贼,没有占山为王的土匪,官员们也都廉洁守序,百姓们得以安居乐业。

    最重要的是,徐晨身为大同社的头目,在绿林好汉眼中的“徐大王”,却丝毫没有贪图享乐的习性。

    他只有一个老婆,造反两三年来,每日吃的依旧是粗茶淡饭。这样的自律与克制,让商人们深感敬佩。他们明白能在拥有如此大的权力之后,还能这般吃苦忍耐的人,必定有着远大的志向,想必是贪图着整个天下,如此“忍人之所不忍”的气魄,他们虽感震撼,却也能够理解。

    然而,徐晨平日里最喜欢做的事情,却让这些商人觉得怪异至极。他时常带领一群农夫修水坝、修水渠、修路,帮助农夫收割粮食,待在乡间的时间比城市都多,完全不像是一个手握大权的枭雄该做的事。这样的举动,他们不要说亲眼见过,就连听闻都未曾有过。

    但不可否认的是,他们着实喜欢大同社治下的这个秩序。因为在这样的秩序下,他们能够安心赚钱,而且是赚大钱。这对于视钱财如命的他们来说,无疑是最大的吸引力。

    徐晨坐在主位上,喝了一口茶,而后缓缓放下茶杯,脸上带着温和的笑容,问道:“听说各位想捐献粮饷支持我护卫队,不知这消息是否属实?”

    温掌柜连忙起身,恭敬地说道:“某愿意出一万两银子,以助都督的军威。愿都督在战场上旗开得胜,马到成功!”

    常家掌柜也紧接着站起来,表态道:“某也愿捐八千两,略表心意,希望能为都督的大业添砖加瓦。”

    随后,其他的掌柜纷纷开口,六千两银子、五千两银子……大家踊跃捐献,短短几刻钟,估算下来就捐了十几万两银子。

    由此可见,这些商人在大同社这半年确实赚得盆满钵满,要不然以他们一贯的吝啬习性,是绝对不舍得如此大方的。

    徐晨微微点头,目光扫视众人,说道:“礼下于人必有所求,各位如此大方捐助我大同社,想必是想要我大同社为各位做些什么事吧?不妨直言。”

    温掌柜连忙摇头,脸上堆着笑说道:“没有没有,我等纯粹是敬佩都督的雄才大略,希望能尽一份绵薄之力,让都督您战事顺利,并无其他所求。”

    徐晨却轻轻摇头,神色认真地说道:“无功不受禄,大同社向来秉持公正之道。要是各位不说出真实原因,某实难接受这份捐助。”

    这些商人听了,顿时面面相觑,他们怎么也没想到,送钱给徐晨,他竟然还不要。

    这有点超出他们的认知了,以往的朝廷官员,对他们敲骨吸髓才是常态,主动送钱还往外推的,那真是闻所未闻,见所未见。

    温掌柜犹豫片刻后说道:“既然都督如此坦诚,我等也不再隐瞒。我等还真有所求,只求都督您占据榆林卫之后,不在榆林卫重复设卡征税。除此之外,我等别无所求了。”

    徐晨恍然大悟,脸上露出若有所思的神情,而后饶有兴趣地问道:“榆林卫收税情况究竟如何?竟让各位如此困扰。”

    田然掌柜忍不住咬牙切齿地说道:“多,实在是太多了!他们收税高达我们货物价值的三成以上,有时候甚至能收到一半。而且收多收少全看他们的心情,毫无章法可言。更过分的是,有时候还要重复收税。我等这些年在这条商路上,被他们压榨得苦不堪言,对这些将门可谓是恨之入骨。都督您一定要为我等报仇,狠狠的教训这些人。”

    比起其他商队,田然确实是真正没有后台的,在这条商路上,他受的气也是最多的。要不是有米脂这个相对稳定的收入来源,只怕他都不知道破产了多少次。

    眼前这一幕让徐晨着实一愣。他没想到,这些商人竟然通过金钱驱动政府为自己打破贸易壁垒,以占据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

    反观大同社下属的工匠和农户,在思想上还没有这般觉醒。这些商人却在朦胧之中,懂得想办法驱动大同社都督府为自己谋取利益。不得不说,他们不愧是这个时代的版本之子。

    而徐晨忽然意识到,大同社目前还缺乏一个能够有效沟通民间、汇聚各方共识的机构。

    以往的封建王朝模式,自然不需要这种机构,皇帝本身就是汇聚整个王朝意识的共同体。

    但他已经不打算再复制一个封建王朝了。那么建立这样一个凝聚共识的机构,此刻便显得势在必行了。

    不过,当下最要紧的还是即将到来的榆林之战,战后再和刘永,李文兵等人商议。

    徐晨思索片刻后说道:“我们大同社讲究的是有付出必有收获。这样吧,你们捐献的银子就作为战争债券。如果这一战胜利了,你们可以获得三成的利息,我们大同社以战利品来偿还这笔战争债券;要是不幸战败了,这些战争债券则成为废纸。不知各位意下如何?”

    “愿意,愿意,当然愿意。”商人们几乎异口同声地回答道。

    他们本来就是打算捐款,只要徐晨收下了钱,他们的目的就已经达到了。现在捐献的银子变成战争债券,还有可能获得利息,对他们来说,这已经是意外的收获了,哪里还会有什么不愿意的呢?

    更关键的是他们对大同社有信心,对徐晨有信心,护卫队刚成立的时候就能以少胜多战胜榆林卫,现在兵精粮足,就更没有道理会失败了。

    崇祯元年(公元  1628年)9月  29日。

    阳光洒在肤施城的每一个角落,城池当中到处都是回荡着振奋人心的战鼓声音。城中的居民全部来到军营附近,来送别即将踏上战场的家乡子弟兵。

    随着激昂的战鼓声响彻云霄,孙可望的骑兵团作为先锋,率先踏上征程。

    骑手们身着轻便而坚固的铠甲,手持锋利的长刀,胯下的骏马膘肥体壮,马蹄刨地,发出阵阵嘶鸣,仿佛也感受到了即将到来的战斗气息。在战鼓的激励下,他们如同一股黑色的旋风,缓慢出营地,而后快速向北方前进。

    骑兵团之后,是整齐排列的一团、二团、三团士兵~~。这些士兵身着崭新而漂亮的军服,那鲜艳的色彩在阳光下熠熠生辉。

    他们步伐整齐划一,犹如一个紧密的整体。长枪稳稳地扛在肩上,枪尖的刺刀在阳光的照耀下闪耀着冰冷而耀眼的光芒,仿佛在向世人展示着这支军队的威严与力量。

    士兵们个个面色红润,精神抖擞。他们经过严格的训练,纪律严明,每一个动作都精准无误。整齐的方队齐步前进时,上千人如同一个人一般,脚步声震得地面微微颤抖。这种高度的纪律性和整齐划一,让肤施城的百姓们大开眼界。

    肤施城的百姓们哪里见过如此精锐的部队。平日里,他们见惯了明军那叫花子般的模样,士兵们衣衫褴褛,士气低落,毫无战斗力可言。哪怕是明军将领们的家丁,在这支队伍面前,也显得相形见绌。

    人群中,温掌柜不禁发出一声惊叹:“真可谓是王者之师啊!”

    他的眼中满是钦佩与赞叹。看着这支队伍,他心中已然认定,此战虽然还未打响,但胜利的天平似乎已经倾向了大同社。

    榆林卫的情况,众人皆知。榆林卫的家丁总数不超过一万人,而且还分散在十几家将门手中,人心不齐,战斗力自然大打折扣。而大同社,仅仅眼前这样的精锐之师就有三支,榆林卫又拿什么来与之抗衡呢?

    其他商贾们也纷纷点头称是,脸上洋溢着兴奋的笑容。其中一人笑道:“精锐好啊,大漠的商队终于能打通了,明年的收入肯定能增加一倍!”

    就在众人议论纷纷之时,队伍最后的火炮团缓缓出现。这火炮团的出现,瞬间将现场的气氛推向了高潮。惊呼和欢呼的声音此起彼伏,响彻整个肤施城。

    火炮团共有  24门火炮,整齐排列,气势恢宏。其中十门是能发射五斤弹丸的轻型火炮,每门火炮全重  1500斤。这些轻型火炮虽然相对较轻,但却具备较高的机动性。每门火炮由  4匹强壮的战马拉着,战马高大威猛,肌肉贲张,它们步伐沉稳,拉着火炮缓缓前行。

    而那  12门能发射十斤炮弹的重型火炮,则更显威严。每门火炮全重  2800斤,庞大的身躯犹如一个个钢铁巨兽。每门火炮配备  8匹战马拉拽,这些战马经过特殊训练,彼此配合默契,齐心协力地拉动着沉重的火炮。

    每一门火炮都擦拭得锃亮,炮身上的纹理清晰可见,仿佛在诉说着它们的不凡。它们就像一个个威武十足的将军,静静地伫立在那里,散发着令人胆寒的气息。

    在明朝人眼中,徐晨所划分的轻型火炮,实际上已经是重型火炮的级别了;而那些重型火炮,简直就是传说中的攻城巨炮。

    大明的火炮,与眼前这支队伍的火炮相比差距悬殊。像常见的虎尊炮,只有百十来斤重,发射的也只是一些铅弹,那种两三百斤的小炮,射程近得可怜,说是火炮,其实不过是投石车的升级版罢了。

    这是因为大明所面临的敌人与西方截然不同。明军主要的对手是草原上飘忽不定的蒙古骑兵,为了能够追上这些骑兵,明军的火炮不得不追求机动性,以便在战场上能够快速移动,及时提供火力支援。所以,明军的火炮普遍较轻较小。

    而在遥远的西方,火炮最初的设计目的是用来攻陷坚固的城堡。传说中的乌尔班大炮,重达几万斤,就是专门为了攻克君士坦丁堡那坚不可摧的城墙而打造的。

    徐晨的这些火炮,无论是威力还是射程,都已经接近葡萄牙人卖给明朝的红衣大炮,远远超越了这个时代大明的火炮水平。这些重型大炮的出现,给了肤施百姓巨大的震撼,同时也在他们心中燃起了强烈的胜利希望。

    然而,徐晨此时却微微皱着眉头,心中有些不满。在他的设想中,一年制造个百十门火炮并非难事。但现实却给他泼了一盆冷水,封建时代手工作坊的生产效率之低,远远超出了他的想象。

    制造一门铁炮,工序繁琐至极。首先要用木头精心铸造一个木模,这个木模的尺寸和形状必须精确无误,否则后续的工作都会受到影响。接着,根据这个木模,用黏土小心翼翼地覆盖其上,制作一个泥模。

    这还不算完,泥模制成后,还需要花费一两个月的时间让其自然阴干。只有完成了这些前期准备工作,才能真正开始铸炮。也就是说,从准备工作开始到铸造出一门火炮,前后需要花费三个月的时间。

    更为麻烦的是,泥模是一次性的,用过一次就无法再使用。如果要铸造下一批火炮,就必须重新制作泥模,一切又得从头开始,再等上三个月。

    大铁锤和他的工匠们,在过去的一年时间里,日夜操劳,不辞辛苦,除去一些废炮,合格的火炮却仅仅铸造出了  30门火炮。这样的效率,让徐晨心急如焚。

    无奈之下,徐晨决定给大铁锤“开挂”。他找到大铁锤,详细地讲述了铁模铸炮法。这种在封建时代堪称最先进的铸造技术,徐晨在历史书上曾有过印象。他记得历史书上还专门提到过,多少王侯将相的事迹都没能载入史册,而这个铁模铸炮法却被记录了下来,可见其珍贵程度。

    好在,这批新火炮按照徐晨的命令进行了改进。工匠们在火炮上添加了能上下移动的调节器,使得火炮在射击时可以更加精准地调整角度。同时,火炮架也得到了优化设计,结构更加稳固,机动性也大大增强。

    随着这支军队的远去,他们的背影在阳光的映照下显得愈发高大。肤施城的百姓们站在原地,久久不愿离去,他们心中充满了对这支军队的期待,期待着他们能在战场上取得辉煌的胜利,能保护好自己现在的生活,他们再也不想生活在大明的天空之下。

    (本章完)


  (https://www.24kkxs.cc/book/4240/4240521/11110986.html)


1秒记住24K小说网:www.24kkxs.cc。手机版阅读网址:m.24kkxs.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