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3章 ,饿肚子不是你造反的理由
天色渐暗,三边总督府的议事厅内,烛火摇曳。杨鹤眉头紧锁,他着急地站起身来,在延安府的沙盘前来回踱步,眼神中满是焦虑与疑惑。
他望着沙盘上那代表着大同贼寇势力的标记,声音带着一丝急切道:“三个月前,大同贼寇不过六七千的兵马,如今却一下子弄出两三万人马,且战斗力如此强悍,他们究竟是如何做到的?”
这段时间,来自榆林卫的求援文书如雪片般飞来。榆林卫的将士们在大同贼寇的攻势下节节败退,不得不放弃大部分堡垒,将兵力集中到榆林城坚守。
延绥巡抚张鲸梦的书信就摆在杨鹤的案头,信中言辞决绝,表达了以死报效君王的决心。杨鹤知道张鲸梦为人刚正,他既可以怀疑榆林卫那些武将的能力,但绝不能怀疑张鲸梦的必死之心。榆林卫如今真的是岌岌可危,所以他才急切地想要尽快组织救援。
刘南卿站在一旁无奈道:“大人,大同贼寇实行的是全面军户制度,藏兵于民。他们规定50亩地便有一名军户,而延安府有300多万亩田地,如此算来,大同贼寇便可招募6万和家丁战斗力差不多的士兵。”
他顿了顿,接着说道:“所以属下不建议大人采用围魏救赵的战术。即便您击败了赵云飞部,后面还有三四万大同贼寇等着。哪怕您带上整个固原镇的精锐,也未必能攻破延安府。”
杨鹤听后,神情恍惚喃喃道:“又是一个老奴。”
他自然记得努尔哈赤在辽东建立的八旗制度,那也是农兵合一的制度。正是凭借着这一制度,女真人在辽东横行无忌,辽东各个将门都不敢与他们进行野战。
如今大同贼寇如出一辙,榆林将门同样不敢和大同贼寇野战。更让杨鹤无奈的是,这样的制度大明根本无法学习,因为在大明境内,早已找不到一亩无主的土地。
刘南卿面露无奈之色,道:“如今大同贼寇根基已成,想要轻易平定谈何容易。大人现在要做的,就是尽快安内,把关中其他贼寇平定,再训练出十几万军队,朝廷以堂堂大势压过去,或许才能战胜大同贼寇。”
可说到最后,连他自己都觉得这只是美好的设想。剿灭关中其他的叛逆相对容易,但训练出十几万大军,朝廷根本没有这个财力。
就在这时,岳和声匆匆走了过来。杨鹤连忙问道:“之律兄,以工代赈的计划如何?那些大族愿意救济流民吗?”
岳和声无奈地摇了摇头:“修缮水利设施,他们愿意支持,但出钱粮却是万万不肯。”
杨鹤听后,仿佛被抽走了全身的力气,无奈地瘫坐在自己的位置上,半天没有动静。
以工代赈本是他们想出的绝妙办法,这相当于对整个关中的叛逆来了一场釜底抽薪。可这谋略虽好,却有一个致命的缺陷——大明朝廷没有钱。而有钱的大户又不愿意资助。这些大族,哪怕知道以工代赈对他们也有利,但只要想到会有别人占了他们的便宜,就坚决不愿意做。
杨鹤望着眼前沙盘上,一个个代表着反叛者的旗帜,心中涌起一股不祥的预感。他仿佛已经看到,这些人迟早会把整个关中占据,而战乱将会像一场可怕的风暴,埋葬整个大明王朝。
“都堂,都堂!!”刘南卿小声唤道。
杨鹤忽然大声道:“不能继续打下去了,再打下去大明的江山就危险了。全面招抚在关中的叛军,只要他们愿意投靠朝廷,朝廷对他们做的事情既往不咎,还可以给他们军职,让他们在战场上建功立业。”
刘南卿小声道:“大人,您是想要让这些叛逆自相残杀。”
杨鹤严肃地说:“这是给他们改过自新的机会。关中的叛逆中,以大同贼寇最为危险,只有把他们消灭了,大明江山才能稳固。”
岳和声却摇头道:“招抚也需要钱啊。”
两人相视无言,他们都清楚,现在大明最缺的就是钱。而且更让他们痛苦的是,朝廷虽然没钱,但大同贼寇却财力雄厚。
大同都督府的政策相对公开透明,他们了解到,大同都督府夏秋两季田赋就超过了150万石,而其他的收入,根据刘南卿的汇报,大概会有300万两左右。一个贫瘠的延安府,税收竟是整个陕西行省的两倍,大明朝廷的两成,大同贼寇搜刮得如此之重,但延安府却是整个陕西的世外桃源,政通人和。
大同贼寇有什么超乎常人的本事吗?其实并没有。
他们施政极其简单粗暴,一亩地就征收三成的粮食,严抓商税,再就是建立了一些官办的产业,一年就能搜刮出300万两银子。
而这些,他们一样都做不到。他们无法从那些王爷大主手里收到足够的田赋,商税也收不到几个钱,甚至连三边总督府做的官办产业都受到本地大族的排挤。
更让他们难堪的是,大同社还在报纸上嘲讽他们。报纸上写道,大明的王爷、大族士绅,占据了天下八成的土地,但他们却不用交税,只有不到两成的农户,却承担了天下所有的税负徭役,如此不平等,大明的天下自然会衰败。
杨鹤他们看了,无法反驳,因为这就是真话,他们自己也知道,只是以前装作不知道而已。而现在大同社以延安府作为例子,让他们清楚地知道一个公平合理的税收,能爆发出多大的能量,就好像那个戳破了皇帝新装的小孩一样,他们想装作看不见也不行了。
杨鹤声音沙哑地问道:“现在到底还能从什么地方弄钱?”
刘南卿低头思考片刻,道:“大人,现在田赋是不能再加了,再加会有更多自耕农加入叛逆,官办产业短期内也难以筹得足够的钱粮。如今我们唯一能做的,就是在各县设卡收商税。”
岳和声迟疑道:“朝廷只怕不会允许,先帝好不容易撤关卡。”
刘南卿激动地说:“先帝那是被奸臣蛊惑了。农户已经没有粮食了,朝廷还在拼命地收刮,那些商家有钱,朝廷却给他们减税,这哪里是重农抑商,完全是倒反天罡,重商抑农。自古只有农户造反的,还从未听过有商人造反。”
杨鹤听后,沉思良久,最终下定决心道:“本官这就上报天子,在关中各府各县设卡收税以养军。招抚之事也也马上开始。”
说罢,他起身走到桌前,拿起笔,准备起草奏章。
崇祯元年(公元 1628年)10月 29日。
寒风虽然凛冽,但天空依旧看不到多少云彩,中午的时候甚至能感受到温暖,但这样的温暖却没有人想要,有经验的老农忧心忡忡,连冬天都不下雪,明年的旱灾只怕会更严重。
三边总督府派出的差役们,脚步匆匆地穿梭在关中大大小小的城池市集之间,将招抚的告示一张张贴在显眼之处。告示上的文字在风中微微抖动,仿佛在向各地起义军传递着朝廷的旨意。
各地起义军的头领们很快就得知了这个消息。消息如同长了翅膀一般,在农民军的营地里迅速传开,引起了巨大的轰动。大部分农民军士兵围聚在一起,交头接耳,眼神中透露出复杂的神情。
大明立国 200多年,在普通农户心中,大明王朝就是正统的象征。他们中的绝大部分人根本不想造反,只是因为连年灾荒,官府苛捐杂税繁重,实在活不下去了,才不得不拿起武器。如今朝廷愿意赦免他们的罪责,还可以根据军队数量安排官职,这对他们来说,无疑是一条充满诱惑的出路。
一些农民军的头领也开始心动了。他们看着手下衣衫褴褛、面黄肌瘦的士兵,心中五味杂陈。其中一位姓张的头领,坐在营帐中,眉头紧锁,手中无意识地转动着腰间的佩刀。他想起自己当初也是因为家人饿死,才被迫揭竿而起。这些年,虽然带着兄弟们打了不少仗,但每天都过着提心吊胆的日子,不知道什么时候就会丢了性命。如今朝廷愿意招抚,或许是个机会,能让兄弟们过上安稳的日子。
然而,也有一些有野心的农民军头领,他们在造反的过程中尝到了权力的滋味,并不想被朝廷招抚。其中有个叫王猛的头领,身材魁梧,满脸横肉,他站在营帐前,对着手下的士兵大声咆哮:“兄弟们,咱们好不容易打出了一片天地,怎么能就这么投降朝廷?朝廷向来不讲信用,等咱们放下武器,说不定就会把咱们一网打尽!”
可是,他的部下和士兵们却不这么想。士兵们私下里议论纷纷,有的说:“跟着王头领,每天东躲西藏,也不知道什么时候是个头。朝廷既然愿意招抚,咱们就去试试,说不定能有个好前程。”
有的则说:“我家里还有老母亲和老婆孩子,我不想再打仗了,我想回家种地。”
渐渐地,士兵们的不满情绪越来越高涨。一天夜里,几个士兵趁王猛熟睡之际,悄悄潜入他的营帐,将他砍死。然后,他们推举了一个平日里比较温和、愿意接受招抚的头领。
还有一些不愿意违背集体意愿的头领,虽然心里不情愿,但也只能违心地表示自己愿意被招抚。
一时间,关中大地上出现了奇特的景象。大量的农民军丢弃了自己那破烂不堪的旗帜,拖家带口地朝着最近的县城走去,他们眼中带着一丝迷茫,又带着一丝期待,希望能得到朝廷的接纳。
然而,杨鹤要招抚农民军的消息传开后,却遭到了一些人的强烈反对。
首先就是陕西行省的大族士绅。这些士绅们一向相互联姻,在地方上盘根错节,势力庞大。农民军起义以来,已经杀了他们不少亲戚,他们对农民军恨之入骨。
在西安府的一座豪华府邸中,几位大族士绅围坐在一张红木圆桌旁,面色阴沉。一位头发花白的老者用力拍了一下桌子,愤怒地说道:“这些反贼杀了我们那么多亲人,现在朝廷居然要招抚他们,这简直是奇耻大辱!”
另一位士绅也附和道:“是啊,这会引起很坏的示范效应。农户活不下去了就杀官、杀士绅,朝廷还得招抚他们,给他们加官进爵,这不是在鼓励那些泥腿子造反吗?这样的错误示范绝对不能允许!”
“饿肚子是他们造反的理由吗?难道这些人不知道饿死事小,失节事大,他们明明可以去做工,可以去乞讨,却选择了造反,可见这些人在骨子里就是坏种,朝廷就不应该接受这些人。”
他们一致认为,就应该把这些造反的农民军杀得片甲不留,把他们的头颅做成京观,让他们连造反的想法都不敢有。
肚子饿不是造反的理由,那些农民可以去讨饭,也可以饿死,但就是不能不忠不孝地去造反。
振兴社也在自家的报纸上发表了反对招抚的文章,列举了 10条反对理由。文章言辞激烈,指责杨鹤的招抚政策是对朝廷尊严的践踏,是对士绅阶层利益的损害。
但杨鹤对这些人的反对充耳不闻。他坐在三边总督衙门的书房里,仔细研究着关中的局势。
想着如何调动这些招呼的农民军,让他们去对付大同的贼寇。
杨鹤认为农民军是因为饿肚子不得不反,这些人还能招抚,但大同贼寇确实想祸乱整个大明,他们必须要铲除的干干净净。
所以当那些大族士绅来到总督衙门想要面见杨鹤时,却被守卫挡在了门外。杨鹤甚至连总督衙门都不让他们进,只是让人传话说:“本官自有主张,无需他人置喙。”
固原参将曹文诏也不愿意招抚。他们这些将军在战场上收军功收到手软,如今整个关中就像一个新手村,随便杀一些农民军,就可以得到战功,这样的好事可不多。
得知杨鹤要招抚农民军的消息后,曹文诏心急如焚。他骑上一匹快马,马不停蹄地赶到长安城。
他在战场上奋勇杀敌,为朝廷出生入死,才得了一个参将之职,那些农民军凭什么不费吹灰之力就能得到官职?他不服。
曹文诏冲进三边总督衙门,一路横冲直撞,将那些阻拦他的衙役们撞得东倒西歪。他满脸通红,眼中冒着怒火,在大堂上找到了杨鹤。
他双手抱拳,大声说道:“都堂大人,俺家九世为朝廷尽忠报国,到了俺这一代,俺也为朝廷效力了 30年,历经百战才得了一个参将之职。
那些贼寇为朝廷做了什么?他们不但没有效忠朝廷,还反叛作乱。都堂您不剿灭他们,还招抚他们,给他们加官进爵,那俺们这些年的拼杀算什么?”
说到最后,他几乎要吼出来:“都堂您这是想要朝堂之上尽是反贼之辈吗?”
这时,一旁的刘南卿大声呵斥道:“曹文诏,你咆哮总督府,都堂按律可以把你关押起来。”
曹文诏冷笑道:“你这白面书生也想抓老子,老子就站在这里看你能不能抓住老子。”
而后他指着刘南卿道:“正是因为都堂身边有你们这些小人出谋划策,才会做出如此荒谬的举动。”
他们这些将门最恨的觉得刘南卿这些人,因为他们的存在,杨鹤可以绕开他们做事,双方可谓是水火不容。
杨鹤坐在椅子上,神情淡然,他看着曹文诏,缓缓说道:“招抚之策是本官出的主意。你们想打下去也容易,给本官弄来 300万石粮食,或者本官也可以派你们去打大同贼寇。
你不是想报效朝廷吗?若能灭了大同贼寇,本官不但保举你一个总兵之位,同时向朝廷请功,保举你一个侯爵。”
曹文诏听了杨鹤的话,气势一下子衰落下来。打普通的贼寇,他们这些将门出身的士兵可以以一当十,甚至一当百,那就是送军功。
但打大同贼寇,那就是在找死。他们这些将门之间也是相互有联系的,通过分析大同贼寇的几场战役,他们认为这股贼寇的战斗力不输给辽东的女真人,没有绝对的兵力优势,主动招惹他们,那是在送死。
曹文诏沉默了许久,最终无奈地叹了口气,转身走出了总督衙门。
(本章完)
(https://www.24kkxs.cc/book/4240/4240521/11110980.html)
1秒记住24K小说网:www.24kkxs.cc。手机版阅读网址:m.24kkxs.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