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K小说网 > 明末,从西北再造天下 > 第152章 ,破坞堡与难以实行的以工带赈

第152章 ,破坞堡与难以实行的以工带赈


崇祯元年(公元  1628年)10月  25日。

    夜幕如一块巨大的黑色幕布,沉甸甸地压在耀州的大地上。冯家堡,这座由本地大族冯有才耗费多年心血建立起来的堡垒,在夜色中显得阴森而又坚固。

    冯家堡的结构虽不算复杂,却也有着完事的防御体系。三尺厚的砖石城墙,守护着堡内的一切。北面那扇紧闭的大门,此刻犹如一道不可逾越的屏障,门上的铁锁在火把的映照下闪烁着冰冷的光。大门外,一座小小的吊桥安静地悬着,在微风中轻轻晃动,发出细微的嘎吱声。

    围墙上分布着  6个望楼,规模不大,顶多能容纳两三人站立。然而,站在这望楼上,却可将方圆一两里的地方尽收眼底。

    不沾泥率领着上万农民军,此刻正皱着眉头望着冯家堡的方向。此前,他曾两次带领部众攻打冯家堡,每次都付出了几百部众伤亡的惨痛代价。如今官兵的支援即将到来,若再拿不下冯家堡,恐怕只能无功而返。

    不沾泥看着部下带来的新式武器——炸药包,心中满是怀疑:“这所谓的炸药包真的能炸冯有才家的城墙?”

    小弟赶忙上前,一脸笃定地说道:“大哥,你相信我,我亲眼看到这样一个炸药包,把一个砖石结构的坞堡给炸了一个大洞。刘执政说了,只要不是特别厚的城墙,这样一个炸药包都能炸开。”使者的眼神中透露出一丝兴奋与期待,似乎对这炸药包充满了信心。

    不沾泥沉思片刻,咬了咬牙道:“试一试看吧。”此刻,他也没有更好的办法,只能死马当作活马医。

    使者立刻来了精神:“俺来指挥怎么用。”

    与此同时,冯家堡内一片紧张忙碌的景象。冯有才身着皮甲,拿着一把战刀,在堡内来回奔走,大声指挥着家丁和刀客登上围墙。

    几个火把将四周照得通明,在火光的映照下,家丁们的脸上写满了紧张与不安,而刀客们则紧握着手中的武器,眼神中透露出一丝凶狠。

    站在城墙上,冯有才看到漆黑的夜中,无数火把如点点繁星般闪烁,还有那密密麻麻的人影在晃动。他心中虽有些许恐惧,但多年的富贵生活养成的傲慢让他强装镇定,朝着不沾泥的方向大吼道:“不占泥,你是没办法攻占老子的城堡的,赶快给我滚!”声音在夜空中回荡,带着一丝颤抖。

    不沾泥听到声音,心中怒火中烧,大声回道:“冯有才,老子这次带来了新武器,这次你个破城堡保护不了你了。”他的声音充满了挑衅与决心。

    “老夫,等着。”冯有才不甘示弱地大吼回道。而后,他转身对着身边的家丁和刀客,神色严肃地命令道:“发现有人靠近堡不要客气,射死他们!”

    “遵命!”众人齐声回应,声音在夜空中显得格外响亮。

    而这个时候,不沾泥的部下们手持木头盾牌,如一群黑色的鬼魅般,小心翼翼地朝着冯有才的堡垒冲去。盾牌在火光的映照下,反射出一道道诡异的光。

    堡垒上的家丁和刀客们见状,纷纷张弓搭箭,雨点般的长箭朝着农民军射去。“嗖!嗖!嗖!”长箭划破夜空,发出尖锐的呼啸声。

    然而,农民军们有好几面大盾牌保护着,这些盾牌有效地抵挡了大部分长箭。他们艰难地靠近城堡,终于来到城墙下。几个士兵迅速将一个  20斤重的炸药包贴在城墙上,用一根树枝撑住,而后小心翼翼地点燃了引线。

    “走!”随着一声令下,四周的农民军迅速转身,朝着后方快速撤离。

    而在城堡上的刀客和家丁们,还不清楚贼寇这边发生了什么事情,只是疑惑地看着下方那些快速撤离的身影。

    “轰!”一声震耳欲聋的巨大爆炸声音响起,这由大同社制作的标准化黑火药,还添加了白糖,威力比普通火药强了许多。

    爆炸产生的强大冲击力,直接就把城墙给炸开了一个大口子。北望楼上原本有几个家丁,剧烈的爆炸过后,这几个倒霉鬼要么被强大的气浪震飞,重重地摔在地上,要么被震得昏死过去。

    不沾泥看到城墙被炸开的缺口,眼中闪过一丝惊喜,大声喊道:“兄弟们,坞堡被炸开了,大家有仇报仇有怨报怨,杀!”

    “杀!”无数农民军士兵如潮水般朝着坞堡的缺口涌去,喊杀声震得夜空都仿佛在颤抖。

    而此时,冯有才也从爆炸声中回过神来。看到城墙被炸开的大口子,他的脸上瞬间失去了血色,惊恐地喊道:“堵住缺口,堵住缺口。”然而,他本人却不由自主地不断往后退,眼神中透露出一丝慌乱。

    最开始,冯有才的家丁和刀客们还努力地想堵住这个缺口,他们挥舞着手中的武器,试图阻挡农民军的进攻。

    但农民军数量太多,而且每个人都悍不畏死,他们抱着必死的决心,哪怕是被家丁刀客杀死,也要在对方身上咬下一块肉。面对这样无穷无尽且疯狂的敌人,那些家丁和刀客们心中的恐惧逐渐蔓延开来。

    当他们想要寻找冯有才,希望得到进一步的指挥时,却惊讶地发现坞堡的主人已经不见了踪影。顿时,他们的士气全无,开始四散逃离。

    后方的女眷们看到这混乱的场景,纷纷发出惊恐的呼喊:“围子破了”“有人打进来了”之类的声音此起彼伏,夹杂着男女的尖叫声,孩子的哭喊声,整个冯家堡陷入了一片混乱之中。

    但随着越来越多的农民军涌入后院,呼喊声音越来越少。没多久,就有农民军士兵高兴地呼喊道:“抓住冯有才了,抓住冯有才了。”

    不沾泥听到这声音,嘴角露出一丝冷笑:“把冯有才带过来!”

    没多久,一个穿着体面的老者被几个农民军士兵压了过来。此人正是冯有才,此刻的他头发凌乱,眼神中透露出一丝绝望。

    不沾泥看着冯有才,冷笑道:“冯有才,没想到吧,天道好轮回,你也落在我手中了。”

    不沾泥和冯有才之间确实有着深仇大恨。不沾泥很早就落草为寇,带着几十号小弟专门打劫富人为生。有一次,他们打劫到了冯家的商队,这可惹恼了冯有才。冯有才是个睚眦必报的人,为此追杀不占泥好几年时间,有几次都差点抓住了不占泥,双方可以说是生死仇敌。

    冯有才冷哼一声,一脸不屑地说道:“给老夫一个痛快。”

    他不想在这个昔日的手下败将面前表现出丝毫的软弱。

    不沾泥笑道:“好,把冯有才吊死。”说完,他便不再理会冯有才,而是带着几个亲信,在冯家堡内寻找粮仓和钱库。

    “大当家,冯家的粮食有  3000石,钱财太多了,还没有数完。”一个农民军士兵兴奋地跑来向不沾泥报告。

    不沾泥满意地笑了笑:“让兄弟们把粮食和银子带走,带着  2000石粮食准备送到大同社去,让他们给我们更多炸药包,更多的铠甲武器。”

    炸药包的威力远远超出了不沾泥的想象,他没想到这么坚固的堡垒,一个炸药包就轻松解决了。

    此刻,他已经在幻想自己用炸药包炸开一个个地主的城堡,而后自己的手下越来越多,武器装备越来越精良,最后称霸整个关中,建立属于自己的霸业。

    崇祯元年(公元  1628年)10月  27日。

    因为动乱,长安城的大街小巷弥漫着一股萧索之气。巡抚衙门里,气氛却有点热闹。

    陕西巡抚岳和声早早便命人将巡抚衙门的大厅布置妥当,一个巨大而精致的关中地形沙盘摆放在厅中显眼位置。这沙盘制作极为精细,山脉、河流、城镇、村落都栩栩如生,仿佛将整个关中大地微缩于此。

    这日,岳和声特意邀请了整个西安府所有大族的族长前来议事。当大族族长们陆续踏入大厅,看到这个前所未见的沙盘时,不禁发出一阵惊叹之声。他们世世代代生活在这片土地上,却从未像此刻这般直观地看到自己居住的家园全貌。

    岳和声身着官服,神色庄重又带着几分期许,他微笑着看向众人,抬手示意大家安静,然后缓缓开口说道:“诸位,我关中自古以来便是天府之国啊!西安府八水环绕,数千年来,这片土地孕育出了强悍辉煌的汉唐王朝,那是何等的盛世景象。”他的目光中闪烁着光芒,仿佛看到了往昔的荣耀。

    “只是宋朝以后,连年战争不断,关中地区饱受战火摧残,这才逐渐落败。”说到此处,岳和声微微皱眉,语气中满是惋惜,“但诸位请看,只要我们能修好水利设施,关中恢复当年天府之国的盛世并非不可能之事。”

    岳和声本就是水利方面的专家。想当年,他在河南行省汝阳县任县令时,当地洪灾频发,百姓苦不堪言。他亲自带领当地农户,耗费无数心血,筑起了绵延百余里的七十二道堤坝,成功阻挡了洪水的肆虐。这堤坝被百姓们亲切地称为“岳公堤”。

    不仅如此,他还带领民众将数千顷荒地开垦成肥沃的良田,使得当地百姓的生活得到了极大改善,他因为名声远扬,是整个大明都少有的实干派官员。

    此刻,岳和声站在沙盘旁,指着上面的河道与农田,继续侃侃而谈:“我等只要修缮广惠渠,便可以让关中平原几十万亩田地变成水浇地。而且,还能进一步修缮龙首渠,扩大灌溉面积。这两条水渠相互配合,共同构成关中平原的灌溉网络,如此一来,两渠之间的  200万亩田地都将成为旱涝保收的水浇地,从此再也不用担心旱灾的威胁。此外,我们还可以引渭河水,灌溉关中平原的西部地区,进一步改善当地的农业生产条件。如此,关中的粮食产量必将大幅提升,百姓生活也会更加富足。”

    岳和声说得眉飞色舞,眼中满是麦田丰收的景象。

    这是他和杨鹤商量出来的办法,想要彻底解决贼寇,就要减少流民,而大同社给了他们一个样板,大兴土木吸纳游民。而在关中最容易让大族接受的大工程,就只有水利工程了。

    然而,大族族长们刚开始还有些兴趣,可随着岳和声滔滔不绝地讲述,他们的眼神渐渐变得满不在意,不少人开始打起了瞌睡。

    在他们看来,这么庞大的工程,以如今朝廷国库空虚、财政捉襟见肘的状态,根本没有能力修建。

    而能出钱粮支持这个工程的,显然只有他们这些当地大族了。他们心里明白,岳和声这是打着主意找他们“打秋风”呢。岳和声描绘的计划越是宏伟庞大,他们要付出的钱粮也就越多,这让他们如何能不心疼、不抵触。

    修水利可以,但要他们出钱不行,这种坏习惯要是被朝廷的大员学会了,以后动不动出了事,让他们出钱,这天下到底是朱家的还是他们的,必须坚决抵制。

    杜志强嘴角微微上扬,带着几分讽刺的口吻问道:“岳巡抚,你这计划听起来确实宏伟无比,可如此庞大的工程,到底需要花费多少钱粮呢?”

    岳和声听出了杜志强话语中的讽刺意味,但他并未动怒,依然神色认真地回答道:“杜族长,这三个水利工程规模浩大,最起码要雇佣五十万民夫。这些民夫每日消耗两升粮食,也就是说,每日需要  1万石粮食。不过冬季三个月可以停工,这段时间每日只需要消耗  5000石粮食。三大水渠工期预计一年,如此算下来,共计消耗粮食  300万石。此外,各种铁锹锄头、独轮车等工具,购置下来耗费银两  50万。”

    此言一出,众人皆倒吸一口凉气。韦文明瞪大了眼睛,仿佛被吓到一般说道:“岳巡抚,这可不是个小数目啊!这可是陕西行省两年的税赋,您真有把握让朝廷给这么多的钱粮支持我们陕西行省来修建这些水渠吗?”

    杜志强则在一旁冷笑着说道:“巡抚要是真有这本事,我杜某人愿意给巡抚立碑自传,好好诉说一番巡抚的丰功伟绩。”

    岳和声并未理会他们的冷嘲热讽,继续耐心解释道:“诸位,这三条水渠修建好之后,其益处不可估量啊!可以灌溉  400万亩田地,粮食产能能够增加一倍。而这些田地本就是诸位大族所拥有的,如此算来,只要一年时间,投入的钱粮便可回本。而且,关中地区有了充足的水源灌溉,粮食产量增加,百姓生活稳定,流民自然也会减少,这可是一举多赢的好事情啊!”

    杜志强却不以为然,依旧笑着说道:“既然是一举多得的好事,巡抚何不让朝廷出钱粮动工呢?依我看,与其花钱去剿匪,不如把钱用来请这些流民做工,以工代赈。如此一来,既能解决流民问题,又能修建水渠,还省了剿匪的麻烦,岂不是一举三得?”

    岳和声脸色微微一沉,目光严肃地看着众人,冷冷说道:“本官最近学到一个新词,叫权责对等。这修水渠之事,占据好处最大的便是尔等诸位。受益如此之多,难道不应该由尔等出钱出力吗?”

    韦文明连忙接口道:“我们每年都给朝廷缴纳了钱粮,既然交了税,修水渠本就该是朝廷的事情。哪有我们给了钱,还要再额外拿出一笔来支持这工程。”

    杜志强也在一旁阴阳怪气地说道:“岳巡抚还是不要乱看书了,当心一不小心看到了反书。”

    在场的人都是人精,自然知道这个所谓的“新词”是大同社传播开来的。

    就在这时,一个叫冯源的族长也跟着附和道:“岳巡抚,现在关中正遭遇干旱,百姓生活困苦。朝廷此时应该做的是减税,让百姓休养生息,而不是搞这些好大喜功的水利工程。自古以来,凡是大动干戈大兴土木的人,都没有好下场。”

    岳和声看着这个不明事理的冯文,心中满是不屑,懒得搭理他。

    而后岳和声好话坏话说尽,试图从各个方面说服这些族长,但这些族长们的态度却始终如一:修水渠可以,但必须要朝廷出钱,他们是一分都不愿意多掏的。

    眼见劝说无望,岳和声心中失望至极,他脸色铁青,猛地甩袖,大步流星地离开了大厅。

    杜志强看着岳和声离去的背影,满脸嘲讽地说道:“哼,大明的官员搜刮民脂民膏倒是越来越厉害了。好大的口气啊,张嘴就要  300万石粮食、50万两银子,真当我们的钱是大风刮来的。就说那杨鹤,收我们的钱倒是挺快,可一点实事都不给我们办,连蜂窝煤的生意都不愿意分给我们。”

    关中大族对杨鹤早就心怀不满。杨鹤之前前脚刚收了他们大量的钱粮,后脚却独自霸占蜂窝煤的利益,丝毫没有分给他们一点好处。但凡他能把三边总督府的产业分出一些,他们也不至于如此排挤杨鹤和重民社。

    韦文明冷笑一声说道:“还不是看到杨鹤从我们这里收刮了几十万石粮食和几十万两银子,他岳和声也想试一试了。这些官员啊,真当我们好欺负。就说杨鹤剿匪,剿得整个关中土匪反而越来越多,依我看,他在这关中怕是呆不久了。”

    杜志强眼睛一转,忽然说道:“要是杨鹤真的离开了,蜂窝煤的产业和纺织厂的产业,我们是不是有机会占上一笔?”

    韦文明担忧道:“现在整个关中烽火遍地,局势混乱不堪。据说大同的贼寇还在进攻榆林卫,这个时候要是杨鹤离开了,谁能镇得住关中的局面啊?”

    杜志强却不以为然地摆摆手道:“杨鹤真的镇住关中局面了吗?我看未必。说不定换一个总督,关中的局面反而会更好一些。”说罢,他与韦文明对视一眼,各自陷入了沉思之中。

    整个大厅里,气氛在岳和声离开后显得格外沉闷,这些大族族长们在权衡着利弊,而后三三两两的离开。

    三边总督衙门。

    议事厅内巨大的沙盘稳稳地放置在厅中,宛如一片微缩的残酷战场。沙盘上,一面面鲜艳却带着不祥气息的旗帜星罗棋布,它们代表着各地如燎原之火般涌起的叛军势力。

    凤翔府、同州府等地的区域几乎被旗帜插满,那密密麻麻的态势,预示着局势的严峻。而在更北方的延安府,一面格外显眼的贼寇旗帜矗立着,上面“大同贼寇”四个大字,犹如挑衅的目光,刺痛着在场众人的神经,只有西安府还算是稳定,没有叛军的旗帜。

    此时刘南卿神色凝重,他手中拿着一叠厚厚的战报,缓缓走向沙盘。他清了清嗓子,声音洪亮却又透着一丝疲惫地说道:“游击将军贺人龙在陈仓与叛军展开了一场激烈的交锋,成功击溃了一盏灯、二郎神、满天飞等反贼势力。此役,我军大获全胜,杀敌三千有余,俘虏两千人。”

    听到这个消息,坐在主位上的杨鹤微微皱眉,脸上露出一丝忧虑。他轻轻叹了口气,缓缓说道:“贺人龙确实是一员不可多得的猛将,战场上的勇猛无人能及。只是……他这杀性也实在太强了些。”杨鹤知道关中地区此次涌起的反贼,大部分都是被生活逼到绝境、走投无路的农户。

    真正铁心与朝廷对抗到底、至死不降的,不过占了不到十分之一,其余的只要有一线生机,都会选择投降。像贺人龙这次杀的人比俘虏还要多的情况,在以往的战事中是极为少见的。

    刘南卿听了,微微低头,没有言语。在他心中,却有着不同的看法。他觉得贺人龙的做法从长远来看,对关中局势或许是最为有利的。

    当下关中地区流民泛滥成灾,数量之多令人咋舌。无论是朝廷还是总督府,面对如此庞大的流民群体,都深感无力。

    自七月陕西农民开始揭竿而起,短短时间内,整个关中的造反势力如雨后春笋般冒出,超过了百股之多。而总督府这边,光是收容的贼寇俘虏就已经超过了五万之众。

    为了安置这些俘虏,总督府不断开辟新的屯垦营地,试图让他们通过劳作自给自足。然而,现实却残酷无比,这些俘虏至少要养上一年以上,才能真正融入正常生活。

    可如今,总督府的财政已经不堪重负,几乎到了养不起这么多俘虏的艰难境地。刘南卿此前也曾多次委婉地提醒过总督杨鹤,但杨鹤总是犹豫不决,优柔寡断,始终不敢放任下面的将军对大明百姓进行大肆杀戮。

    刘南卿微微顿了顿,继续拿起一份战报,神色稍缓地说道:“参政洪承畴在韩城也传来了好消息。他亲自领兵抵御贼寇王左归的进攻,在战场上指挥若定,将士们奋勇杀敌。最终,此役俘获、斩杀贼寇三百多人,成功解除了韩城之围。”

    杨鹤微微点头,脸上浮现出一丝欣慰的神色,但也就如此了。在这个动荡不安的局势下,原本书生领兵会让人觉得惊奇不已,但如今,这样的情况却已经成为了常态。洪承畴立战功虽然值得肯定,但也不算特别稀奇了。

    刘南卿没有停歇,紧接着又拿出一份战报,脸色瞬间变得凝重起来。他深吸一口气,缓缓说道:“富县参将马俊豪传来紧急战报。游击将军李营奉命进攻大同贼寇赵云飞部,不幸战败身死。马俊豪将军在混乱中收容溃败的士兵,如今正死守富县,情况十分危急。”

    “什么?”杨鹤听闻此言,猛地从座位上站了起来,脸上满是吃惊与难以置信的神情。

    他问道:“这怎么回事?赵云飞部此前情报显示不过只有一千人而已,马俊豪他们可是率领着上万大军,如此悬殊的兵力对比,难道连这区区一千贼寇都不能战胜?”

    此前杨鹤在得知徐晨带领大同社主力气势汹汹地进攻榆林卫之后,当机立断,下令驻扎在富县的马俊豪、李营率领上万大军,对甘泉县的赵云飞部发动攻击,试图以此来一个围魏救赵,缓解榆林卫的压力。可他无论如何也没有想到,拥有十倍兵力优势的马俊豪他们,竟然会遭遇如此惨败。

    刘南卿无奈地叹了口气,摊开双手说道:“都堂,情况有变。徐晨在领兵进攻榆林之前,对赵云飞部进行了扩编。马俊豪他们领兵经过赵云飞部的时候,对方早已不是当初的一千人,而是一支拥有七千兵力的大军了。”

    “即便扩编了又如何?”杨鹤更加不解,眉头紧紧皱成了一个“川”字,来回踱步,大声说道:“这些新招募的士兵,能有多少战斗力?”

    也不怪杨鹤生气,马俊豪的那一万士兵,总督府每月定时拨给他们一万两银子,可是足饷明军。就算不说全部都能比家丁精锐,可至少也比一般的军户有着更强的战斗力和战斗意志。怎么如今连大同贼寇的这些新兵都比不上。

    刘南卿毫不客气的打破杨鹤幻想道:“大同贼寇是得到五十亩地的士兵,比战斗意志他们在朝廷士兵之上。”

    杨鹤无言以对了,哪怕他再把饷银翻一倍,两倍,他也不可能拿得出土地。

    (本章完)


  (https://www.24kkxs.cc/book/4240/4240521/11110981.html)


1秒记住24K小说网:www.24kkxs.cc。手机版阅读网址:m.24kkxs.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