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0章 ,镇北都护府与公民议会
崇祯元年(公元 1628年)12月 28日。
延安府的肤施城被冬日的寒冷笼罩着,但在大同社的会议厅内,却是一片热火朝天的景象。
经过一年的征战,大同社的领地面积扩大了三倍,人口也增加了一倍,如此巨大的发展成果,自然需要对所有成员开一个总结大会,共同回顾这一年的成就与挑战,展望未来的发展方向。
会议厅宽敞明亮,两百多大同社的吏员、作坊的管事和军官们齐聚一堂。他们围坐在会议桌旁,脸上洋溢着兴奋和期待的神情。
贺六坐在座位上,眼神中满是羡慕地看着王二和高大壮两人,感慨道:“今年俺是看着你们打了一年的仗了,可俺这边却是一点动静都没有,真是憋闷得慌。”
王二笑着拍了拍贺六的肩膀,打趣道:“太原镇连义军兄弟都打不过,哪里敢捋你贺六的虎须啊,他们心里清楚,要是招惹了你,那可没好果子吃。”
张献忠也在一旁附和道:“都督如果打关中,自然就用上兄长你了。到时候兄长立下的功劳肯定会更大,说不定能成为咱们大同社的大功臣。”
然而,高大壮却摇了摇头,神情严肃地说道:“都督要屯垦河套,钱粮都用在河套上了。如果明年朝廷的军队不招惹我大同社,都督估计不会出兵。毕竟屯垦河套是一项大工程,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目前我们的精力都得放在这上面。”
王二等人听了,仔细想了想,纷纷认可了高大壮的想法。都督做事情一向沉稳,不紧不慢。今年扩大了如此多的地盘,的确需要一段时间来消化和巩固。
贺六听了,神情有一丝暗淡,原本期待着能在战场上大显身手,现在看来希望要落空了。
倒是张献忠笑着宽慰道:“都督的想法虽好,但朝廷只怕不会如我们的愿。
大家不要忘了,崇祯小皇帝才登基一年就损失了九边之一的榆林镇。小皇帝今年不到二十岁,正是年轻气盛的时候,他能忍下这口气吗?
只怕要不了多久,朝廷的大军就会主动进攻过来了。到时候,咱们都有仗可打。”
几人听了,眼前一亮,心中又燃起了希望。
而在会议厅的另一角,刘永、李文兵等政务人员则围在一张巨大的河套地区地图前,认真地听着陈子昂讲解。
陈子昂指着地图,神情激昂地说道:“黄河百害,唯富一套,有了河套平原,哪怕是整个关中的流民过来,我们大同社也不用害怕了。按照二虎探查的情况来看,前套后套可以开拓的田地超过了千万亩。这两地开拓出来,马上就能成为我们大同社争霸天下的资本,就好似暴秦当年修郑国渠一般,为秦国的统一天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李文兵听了,沉思了片刻,然后说道:“怕没有那么容易。当年以秦国的国力修建郑国渠就用了十年时间,整个郑国渠浇灌的土地也就是 400万亩。而我们要开拓整个前套后套,工程量比大秦多了好几倍。真要把河套开拓成为塞外江南,还不知道要花多少个十年。
有这功夫,我们夺取整个关中,而后趁着奢安之乱尚未结束,乘机攻占巴蜀,如此我大同社则有秦灭六国的战略态势。”
刘永却摇了摇头,耐心地解释道:“我们不能生搬硬套战国的情况。别的不说,光我大同社的积累就远远不如大秦。征服关中需要的官吏,我们没有准备好;占据整个关中,需要十几万兵力,我们也没有准备好;整个关中有上百万流民,我们也没有足够的粮食赈济他们。我们要建设一个大同世界,不是朱明天下,要保证百姓能活下来,不能只考虑扩张,而忽略了自身的实际情况。”
李文兵却满不在意地说道:“粮食不是问题,关中的地主士绅手中有粮。关中 8府、21州、95县,按照我们在米脂一县弄到 30万石粮食来推算,整个关中可以弄到 3000万石粮食,这些粮食养活关中百姓一年不成问题。
而且整个关中的童生、秀才等读书人有几十万,招揽他们为小吏,管理关中不是问题。
我们大同社实行的是耕战体系,关中税收占据大明税收的一成,以此来推算,整个关中有 8000万亩田地,按50亩地出一丁来计算,我大同社则可以征召 160万士兵。”
陈子昂听了,不禁咂舌道:“兄长,你这太疯狂了。如此大范围的扩张,我大同社必然被大明士绅腐化,而且我们也难以组织起百万大军。你这种想法是在拿我大同社来冒险,用都督的话来说,其兴也勃,其亡也忽。我们不能只看到眼前的利益,而忽视了潜在的风险。”
刘永也严肃地说道:“文兵,你这让我想起了历史上投鞭断流的苻坚,他就是在最兴盛的时候,一败而亡,百万大军说的强势,但谁有能力组织这百万大军?
都不说你招募百万大军的疯狂了,要是大量招收没有考验的读书人,我们大同社只怕要腐化成为大明朝廷,到时候我们十成力只能落实一成,那可就麻烦了。”
李文兵听了,无奈地叹了口气。他也知道自己这战略太疯狂了,只是看到不断涌入延安府的灾民,内心就无比愤怒,不愿意看到腐朽的大明王朝继续存在下去。
就在气氛热烈讨论的时候,突然有人喊道:“都督来了!”
众人纷纷转头望去,只见徐晨带着桑文缓缓走进议事厅。众人看到桑文微微隆起的肚子,都露出了安心的笑容。自从徐晨和桑文成亲,如今桑文已经怀胎六月了。
大同社在吞并整个榆林镇之后,社员们对于他们能获取天下有了极大信心,都督的后代则成为他们最关心的事情了。这点即便是徐晨也很难改变他们脑海当中的封建思想,他们已经把徐晨看成是封建皇帝一样的统领。
徐晨微笑着向众人点头示意,然后走到主位上坐下。众人也纷纷坐好,安静下来,等待着都督讲话。徐晨清了清嗓子,笑着说道:“这一年多来我大同社可谓是喜讯不断,吞并榆林的任务完成不说,还占据了整个河套,让我们大同社有了一块可以屯垦百万农户的土地。可以说,这是我们大同社全体人员的功劳,是大家齐心协力、共同奋斗的结果。”
两百大同社成员听了,同时鼓掌,掌声热烈至极,仿佛要把整个会议厅都掀翻。
过了一会,徐晨抬手制止了他们,接着说道:“如今我们大同社地盘扩大了 3倍,控制的人口也超过了百万。我打算重新划分地方,我们大同社下辖的地方划分成为三府,分别是延安府、榆林府和云中府。各位社员认为如何?”
“同意!”大同社员们纷纷大声说道,声音整齐而响亮,表达了他们对都督决策的支持。
而后在众人的推举下,政事堂执政刘永担任延安府知府,李文兵为通判,胡益堂为榆林府知府,蒋乡泉为通判,陈子昂为新的云中府知府,郭铭为通判。
徐晨看着胡益堂和陈子昂两人,认真地嘱咐道:“两府是大同社新占之地,你们肩上担子很重,均田、剿匪、除帮派等事务一定要做好。
尤其是云中府,蒙古人比汉人还要多,一定要处理好两族的关系。你要做到既不偏袒汉人,也不偏袒蒙古人,对双方的矛盾做到公平、公正、公开,审理案件也应该召集两族有威望的人来监督。只有这样,才能让两族百姓和睦相处,共同建设我们的大同社。”
胡益堂和陈子昂两人听了,郑重地点了点头,表示一定会牢记都督的嘱托,把工作做好。
徐晨目光坚定,扫视着众人,接着说道:“虽然我大同社吞并了察哈尔部,成功占据了河套,这是我们的重大胜利。但大家要清楚,河套的敌人也是最多的。西面有宁夏镇的敌人,他们虽目前看似不足为惧,但也不可掉以轻心;北面有林丹汗这个敌人,他虽已元气大伤,但仍有一定的势力;东面还有女真人皇太极,此人谋略过人,女真人的实力并不比我们差。为了应对这种紧张的军事局面,我提议成立镇北都护府。”
众人闻言,纷纷坐直身子,认真聆听。徐晨顿了顿,继续说道:“任命高大壮为镇北将军,执掌都护府。高大壮你主要的任务就是保护河套屯垦区。
陈子昂兼任监军,监管整个镇北将军府的军纪作风。郑心泉担任镇北将军府参谋长,你们三人要看护好整个河套地区。”
高大壮、陈子昂和郑心泉三人起身,向徐晨抱拳行礼,齐声说道:“谨遵都督安排!”
徐晨接着说道:“都护府下辖 3个旅。原响水堡团赵胜为第三旅长,黄松年任监军,吴亚军任参谋长,你们三人主要防备大同镇和敌人
赵胜、黄松年和吴亚军三人赶忙起身,恭敬地回应:“都督放心,定不辱使命!”
徐晨又说道:“原归德堡团王耀文为第四旅长,齐晓云担任旅监军,魏青为旅参谋长。你们三人负责防备宁夏镇明军。”
王耀文、齐晓云和魏青三人同样起身领命:“一定不负都督期望!”
最后,徐晨说道:“原骑兵团长孙可旺升为第六旅长,李应骥为旅监军,高烈为参谋长。你们三人负责防备北方的林丹汉。”
孙可旺、李应骥和高烈三人精神抖擞地回应:“都督,我们定会全力以赴!”
徐晨看着高大壮三人,神情严肃地说道:“镇北都护府的任务非常重,要面对三个方向的敌人。宁夏镇和林丹汗,他们如今已是强弩之末,不足为惧。但关键是皇太极,他是一个厉害的人物,女真人实力不容小觑。当他们出现在河套地区,一定要第一时间上报都督府,由我们都督府来应对他。”
高大壮再次向徐晨行礼,坚定地说道:“遵命!”
接着,徐晨走到墙边,拉出河套地区的地图,指着地图说道:“明年我们大同社主要的任务就是开拓河套地区,都督府主要的人力物力都会投入到河套。所以其他方向暂时以稳定为主,大家要明白当前的战略重点。”
抗旱社庶务长常五皱着眉头,想了想后说道:“都督,富县等地的抗旱会员,他们都盼着都督府赶跑富县的明军。半年前属下还能以榆林镇被攻破来安抚会员,但现在榆林镇已经被攻破了,如今都督不进攻富县,俺该如何向社员们交代啊?”
旅长赵云飞也站起身来,自信满满地说道:“都督,您只要把火枪、火炮等武器装备补全,俺一个旅的兵马足够攻陷鄜州。我们旅的将士们都士气高昂,渴望为大同社再立新功。”
徐晨摸着下巴,沉思片刻后说道:“尽量安抚会员,让他们以抗旱救灾为主。当前我们的重心在河套开拓,不能因小失大。”
他看向赵云飞,接着说道:“你们主要的任务是震慑住明军,限制他们大股军队的行动。让他们不敢轻易妄动,保障我们周边地区的稳定。”
赵云飞赶忙问道:“要是明军定要残害我抗旱会员,属下该如何行动?”
徐晨眼神中透露出坚定和威严,说道:“有残民害民之贼,直接灭之。我们大同社是为百姓而战,绝不能容忍这样的事情发生。”
赵云飞大声回应:“遵命!”
徐晨的讲话结束之后,张献忠道:“都督,我们护卫队是不是应该改个名字?这名字一点也不霸气,听上去像看家护院的家丁,又像一支刀客马队。”
王二也跟着说道:“俺赞成张献忠的话,现在我们有几万人了,再叫护卫队有点不合时宜了。”
其他大同社高级军官也纷纷表达了相同的意见,他们也不喜欢护卫队这个名字。
徐晨问道:“你们想出什么好的名字可以供参考?”
张献忠马上道:“俺想了一个,俺们叫大同社,那军队自然应该叫大同军,为天下大同创立的军队,这名字多贴切,多响亮。”
“大同军,大同军!”徐晨念了两遍,也觉得比较贴切,而后问道:“大家认为大同军这个名字如何?”
“这个名字好!”大同军这个名字得到了高票的通过。
接下来刘永问道:“都督您说要建立一个我们大同社沟通百姓的机构,但属下一直没有头绪,不知道该如何建立这样的机构,还请都督你明示?”
徐晨想了想道:“三代之时,国人都有参政的权,出现了昏君,国人甚至可以驱除昏君。”
我们可以效仿三代时期的制度,我们既然想恢复的是公天下,那么生活在这个天下的百姓就应该叫公民,寓意拥有国家的民众。
这个机构就叫公民议会,每个县从士农工商选出八人,由这些人组成公民议会的主体,他们有权利监督都督府施政,监管我大同社社员,下情上达督促都督府解决遇到的麻烦。”
张献忠等人听完直挠头,这机构怎么听上去好像是专门看着他们的。
倒是刘永和李文兵几人惊喜连连,有了公民议会他们大同社和百姓的最后联系被打通了,大同社的法统终于可以建立。
家天下以君权神授确立他们的法统,上千年运行下来,这套体系已经得到了天下的人的认可。
而他们大同社想要动摇这套体系,政权民授这可以让他们占据道德的制高点,争取士农工商的支持。
崇祯二年(公元 1629年)1月 19日。
榆林城的武庙内,气氛压抑而沉闷。自从大同社攻破榆林镇之后,这里便成了关押大明军官的地方。除了像杜文焕那样罪恶滔天之人被吊死之外,余下的军官们都被关押在此进行劳动改造。
武庙的院子里,这些军官们每天在士兵的严密监管下忙碌着。他们有的清理着散发着恶臭的下水道,污水溅到身上也顾不上。
有的搬运着城市当中堆积如山的垃圾,累得气喘吁吁;还有的在烈日下修道路、修市坊,一砖一瓦地垒砌着,汗水湿透了他们的衣衫。一天的劳动结束后,他们拖着疲惫的身躯回到住所,稍微洗漱一下,又要开始写心得体会,把自己这一天劳动之后内心的想法和改造的成果详细地记录下来。日子过得充实却又让他们倍感煎熬。
尤世辛靠在墙边,满脸懊悔地叹气道:“还是杜总兵有远见,当时要是补全了军饷,我们就可以出兵剿贼,这 200多年的家业也不会被我们败光啊。”他的眼神中充满了不甘和无奈,仿佛还在回忆着过去的辉煌。
田子默在一旁冷笑一声,嘲讽道:“当年但凡你尽点力,剿灭了大同社,我等也不会沦为阶下囚。你当时要是能果断出击,也不至于让大同社发展到如今这个地步。”
这段时间,这些榆林将们除了劳动,就是在反思如何能打得过大同社。经过几个月的反思,他们发现消灭大同社有两个绝佳的时机。
一是尤世辛和李国奇两人出兵的时候,那时大同社只有上千兵力,而且大部分都是新兵,战斗力是最弱的时候。只可惜两人能力太差,被徐晨轻松击败,白白错过了这个大好机会。
后面,当初的总兵杜文焕已经开始重视徐晨了,提出要对付大同社,这是他们第二个好时机。当时的大同社只有几千士兵,如果他们能集中力量,完全有能力将其消灭。只可惜他们一方面吞了太多的饷银,导致军队缺乏足够的资金和装备;二则是遇到了张三叛乱,他们去关中围剿张三,这一耽搁就是半年时间,直接让大同社发展壮大到难以限制的地步。
刘应遇冷哼一声,不满地说道:“你们是最没有资格抱怨的,当时朝廷可是给了你们 100万两的饷银,按照榆林卫当时的在册军户,足够每个人发 20两了。明明是你们贪心不足,还怪其他人。你们只顾着自己中饱私囊,根本没有为军队的发展考虑。”
张成听了,气愤地涨红了脸,大声说道:“我等为朝廷效力,连粮饷都没得到,现在反而怪我们了。朝廷说是发了 100万两的军饷,但还没出京城,就只剩下 90万两。镇守太监和巡抚又各自分了 20万两,总兵大人再分 5万,剩下的只有 40多万两了。我等也只不过是拿了属于自己的份额而已,这上百年来都是这样过来的,我们不拿连家丁都养不起,连家丁都没有,怎么为朝廷效力?”他越说越激动,双手不停地挥舞着。
吴自勉也在一旁帮腔道:“我的参政大人,你来榆林镇之后不一样也拿了,又有什么资格说我们?大家都是在这个腐败的体制下生存,谁也不比谁干净。”
贺虎臣见大家争吵起来,赶忙劝说道:“现在大家都是阶下之囚,何必再相互埋怨。那大同社如朝阳初升,现在其势已成,再说这些已经没有任何意义了。大同社没有杀我们,说明我们还有用处,这未必不是我们翻身的机会。我们应该想想如何在这种情况下为自己谋求出路。”
张成等人听到这话,眼前一亮。他们这些久经沙场的老将,更能明白大同社强大的组织力和战斗力已经远远超过了大明的军队,甚至是他们引以为傲的精锐家丁。
他们心中不禁暗自揣测,也不知道大同社能不能和辽东的女真人一战。但不管怎么说,大同社的军事力量在整个关中地区已经是独一档的存在了。
以朝廷现在的情况,徐晨进可以战关中而吞天下,退可以割据自守,成为一方诸侯。而朝廷现在根本不可能同时对辽东的女真人和关中的大同社同时出手。天下即将大乱,这正是他们这样的武将大行其道的时机。
就在众人陷入沉思的时候,一个看守的士兵大声喊道:“贺虎臣,接你的人来了,跟我们走。”
尤世辛等人一愣,过了半天才反应过来,纷纷问道:“这是怎么回事?谁来接你?”
贺虎臣脸上露出一丝得意的笑容,解释道:“这是俺的家人来接某。管带对俺说过,只要拿 1000石的粮食,就可以给俺赎身。俺家在宁夏镇也是有点资产,拿出 1000石的粮食还是不成问题的。”
“凭什么只有你能赎身,俺们就不能嘛?”刘应遇不服气地问道,眼神中充满了嫉妒。
其他人也是一脸吃惊,心里想着就这么点粮食,他们谁拿不出来,没想到大同社居然如此“短视?”。
贺虎臣耐心地解释道:“当然可以,你们可以向管事申请给自己家里写封书信,看看你们家里人愿不愿意拿这些钱粮来赎人。说不定你们也有机会出去。”
听到这话,现场一大半的人丧气地再次坐下。他们全家都被大同社抓了,财产也被充公了,哪里还有什么粮食来赎身?他们心中充满了绝望,觉得自己可能要在这武庙中度过余生了。
但还有一些人想了一想,决定给自己家人或者是亲戚写信,让他们想办法用粮食来赎身。至于效果怎么样,谁也不知道,只能听天由命了。反正他们不想继续待在榆林城挖下水道、打灰了,这种日子实在是太难熬了。他们心中暗暗祈祷,希望家人能想办法把他们赎出去。
(本章完)
(https://www.24kkxs.cc/book/4240/4240521/11110973.html)
1秒记住24K小说网:www.24kkxs.cc。手机版阅读网址:m.24kkxs.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