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K小说网 > 明末,从西北再造天下 > 第161章 ,换首辅如流水的崇祯

第161章 ,换首辅如流水的崇祯


崇祯二年(公元  1629年)1月  29日,京师,紫禁城。

    这段时间大明朝堂可谓是动乱不堪,甚至可以说大明朝堂都处于停摆的状态。

    而导致这一切的则是朝堂上激烈的党争,魏忠贤被罢免后被处死之后,朝堂上激烈的党争本来有所缓解。

    但偏偏这次带头,掀起党争的领头人正是大明的崇祯皇帝,他甚至还把党争的范围扩大化。

    他是真把魏忠贤看成了祸国殃民的奸臣了,虽然这也不能算错,但他把大明一切的错误都丢给魏忠贤,以为只要杀了魏忠贤,把阉党全部罢免,天下就会恢复正常,大明依旧可以称霸四方,这就有点主次不分了。

    崇祯是个年轻人,他没有忍耐的心思,动起手来也极其果断,天启七年,他兄长最后一个年号还没有度过,称帝仅三个月,就罢免了天启皇帝留下的黄立极。

    然后换了附媚魏忠贤的施凤来当首辅,但这也只是为了稳住魏忠贤的党羽,魏忠贤党羽被打击的差不多后,当了四个月首辅的施凤来也被崇祯皇帝撸了下来,换上了自己的人李国。

    上面的大佬被他罢免了,下面的苍蝇也没被崇祯皇帝放过,从魏忠贤的儿子,他兄长的奶妈客氏,到五虎,五彪不是被杀就是被罢免。

    魏忠贤的核心党员不但被崇祯皇帝彻底拆掉,依附魏忠贤的齐楚,浙党都受到波及,弄得大明朝廷人人自危,无心处理国政,首辅李国劝说崇祯皇帝不要扩大打击范围,以免引起党政。

    但这反而引起崇祯皇帝的猜忌认为李国也可能是阉党,从此开始对他不信任,东林党开始借着崇祯皇帝势头,不断在朝廷当中排除异己,打击他们自认为的阉党。

    从最开始依附魏忠贤的算是阉党,到后面连墙头草也算是阉党,等最近这段时间,皇帝眼中的阉党比他们认为的还要多,于是他们就把不是东林党的人通通打入阉党的行列,把政治斗争波及到整个大明朝的所有部门。

    李国身为首辅根本不能阻止这一切,他干了俩月,觉得这首辅做的没意思,五月初,李国普上疏乞归返乡后。

    崇祯也没有挽回,反手任命大学士来宗道出任首辅。

    来宗道虽然不是阉党,但和魏党也有说不明道不清的关系,他为人圆滑,但在那非黑即白的时代,官场自然容他不得。

    在魏忠贤时代,他与另一位内阁大学士杨景辰出任过《三朝要典》的副总裁,而到崇祯帝要毁该书时,他也举双手赞成。他对东林一案的平反,态度不是很积极。

    他曾笑着对编修倪元璐说:“你这人也真是多事!按照成例,像你这样的翰林编修,只是香茗一杯而已。”

    意思是怪倪元璐为东林出头,是过于多事。因此当时朝野给了来宗道一个“雅号”,称他是“清客宰相”。

    当时朝廷的气氛,自然容他不得。东林派的官员,纷纷上疏弹劾。来宗道便与杨景辰一起在六月被罢免,他出任首辅只有一个多月就被迫下野了。

    到这个时候连东林党人也觉得不对劲了,小皇帝登基不到一年时间,罢免了四任内阁首辅。

    他们东林党人之所以如此激烈的掀起党政,还不是为了踢掉竞争对手,自己成为阁老,甚至成为内阁首辅宰执天下。

    但现在他们花了100多年时间,勉强让内阁首辅有了几分丞相的权势,但现在在崇祯皇帝这一个年的打击之下,内阁首辅都快成为笑话了。

    这不是变相的又扩张了皇权的力量,要知道东林党成立最核心的一条宗旨,就是限制皇权。

    一时间崇祯朝的内阁首辅成了一个烫手的山芋了,上去了不但不能宰执天下,反而有可能结束自己的政治生命。

    哪怕是急着上位的东林党人也迟疑了,想要继续再观察一段小皇帝的性格。

    最后经过几方推举,接任内阁首辅的是周道登,周道登为人谦和,做什么事情都不违规矩法度,属于那种叫一下动一下的官员。多年的官场生涯,周道登就是认认真真装孙子,等到自己修成正果的时候,他终于不用再装了,因为他已经成了真的孙子。

    无论做官还是做事,此时的他都是不求无功,但求无过,能迈半步绝不迈一步。这样的性格使得谁都敢上前踹他一脚。譬如他刚刚担任礼部左侍郎,就有人不满,吵吵闹闹要他下台。

    周道登成为内阁首辅之后,有什么事情不是往上推给崇祯皇帝,就是往下推给尚书侍郎,总之多做多错,不做不错。

    但这也引起了崇祯皇帝的不满,你什么事情都不做,我要你这个内阁首辅做什么?

    周道登也是实诚人,知道皇帝对自己不满,皇帝没下命令,他就主动辞职。

    到了崇祯元年12月,韩爌被起用为崇祯朝第六任首辅,韩爌是东林党实实在在的大佬,也是崇祯皇帝最满意的内阁首辅。

    不久,崇祯帝叫韩爌等人主治魏党,名曰“钦定逆案”,布告全国,分别予以处置。

    韩爌吸取教训了,连他都被崇祯吓到了,不敢继续扩大党争的范围了。他敢牵连一个,崇祯皇帝就敢牵连10个,玩党争玩的比他们东林党还要起劲,现在连东林党都有点怕他了。

    所以韩爌的意思是,首犯从严,协从不问,不宜诛连太多太广,仅列首逆要犯50多人上报。

    但崇祯皇帝看到这么少的名单不满,要韩爌加人,韩爌也只能不断揣摩崇祯皇帝的心意,而后不断的加上所谓的阉党名单。直到崇祯皇帝想惩治的258人被一一列上,方才满意。

    但崇祯这番操作下来,直接把大明朝廷的内阁六部弄得瘫痪了一年,这一年下来阁老尚书如同走马观花一般的上任又罢免,朝堂大大小小的官员人人自危,生怕被天子认定为阉党,哪里还会有官员处理朝廷的任务。

    好在大明朝运行了250多年,在地方上已经形成了自己运行的体制了,没有朝廷的干涉,对地方影响不大。

    但这天,崇祯皇帝看到了从陕西行省上来的奏报,看完内容,气的直接把案台都给踢翻了。

    他紧急召见阁部大臣,拍着桌子,把有关陕西的奏折丢出去大吼:“陕西行省糜烂至斯,九边之一的榆林镇被贼人吞并了,朕今日才知道,尔等都是干什么吃的,是不是要等贼人打进了紫禁城,朕才会知道。”

    大臣们吓得不敢说话,这一年多的时间,您换了6位内阁首辅,从内阁到六部尚书您换了个遍,我等连各部门的事情都没理顺,哪里还知道陕西行省的事情。

    这些阁老,尚书感到委屈还真不能算他们错,所有人都盯着小皇帝的举动,盯着处理阉党的案件,哪里还有精力去管地方上的事。

    崇祯这样骂他们,他们甚至都不知道陕西行省到底出了什么事情。

    首辅韩爌捡起地上的奏折快速阅读之后,又将奏章递给次辅,而后看下一本,就这样一人递一本,在场的阁老和尚书,才大致了解发生了什么事情。

    杨鹤去陕西行省一年时间,不但没有平定大同贼寇,反而让这股贼寇继续扩大,攻占了榆林镇。

    这些奏折除了一道是杨鹤的请罪奏折,他也把这一年陕西行省发生的事情。这些阁部才第一次知道,陕西行省的旱灾已经变得如此严重,遍地都是叛贼,杨鹤只能勉强镇压住关中的叛逆。

    对于大同叛逆杨鹤写了上万字着重介绍,从大同社如何成立,发展,壮大,造反,最后夺取榆林镇的过程都说了一遍,他认为大同贼寇根基已立,短时间内朝廷难以剿灭。

    最重要的是他认为大同贼寇的宣言极其具有鼓动性,大量的读书人加入了他们,这使得他们不同于大明其他的贼寇,他们有读书人管理地方,能够从地方上收税,扩充自己的力量,大同贼寇更像是一个割据的势力。

    杨鹤请求朝廷重视秀才童生等读书人,提高他们的待遇和政治地位,让他们不至于投贼。

    同时杨鹤认为朝廷现阶段,应当赈济关中安,抚流民,断绝大同贼寇依靠流民壮大自己的力量,同时招安关中其他的叛逆势力,利用这些叛逆的力量来对付大同贼寇。

    在韩爌等人看来,杨鹤的策略算是老成持国,当年皇甫嵩镇压黄巾贼寇,第一件事情就是赦免党人,生怕读书人和这些贼寇搅在一起,那样造成的危害比普通的农户造反威胁大10倍,百倍都不止。

    唯一让他们不确定的就是,那个大同贼寇是不是真有杨鹤说的那么厉害?照杨鹤的说法,这个徐晨比朝廷最大的敌人老奴都要强大。

    但崇祯却不这么看,大同贼寇发展起来不过两三年时间,尤其是领头的还是一群读书人,这简直是前所未有的事情,有几个读书人能有这么能打的?他觉得这是杨鹤在推脱责任。

    崇祯是个爱恨极其分明的人。

    信任你的时候,你就是盖世奇才,忠贞良将,一些小缺点,小毛病他不会放在心上,哪怕是闯出来滔天大祸(比如用尚方宝剑杀了一镇总兵。)只要这份信任还在,他自己就会为你开脱。

    也能拿出国家1/10的税收,交给一个总督,让他来分配。

    但如果不信任你,那你做任何事情在他看来都是错的。而现在崇祯皇帝怒火中烧,他认为自己被杨鹤欺骗了,他本以为杨鹤是能臣,但这却是一个昏官废物,去了关中一年多,不但没有平定匪患,反而让匪患越来越严重了。

    当初他有多信任杨鹤,现在这个时候他就有多痛恨他。

    而这个时候崇祯看其他人递上来的奏章,那就异常刺眼,固原镇宁下镇的参将,游记将军状告杨鹤,不按朝廷的制度发放赏银,而是越过了朝廷的制度,亲自交到士兵手中,心怀异志,图谋不轨。

    这一点就引起了崇祯的警觉了,杨鹤这是想在收买军心,在左边安插自己的党羽,想的更深一点,崇祯甚至怀疑杨鹤想要割据关中,所以他想养寇自重。放任大同贼寇壮大。

    有关中士绅,退休官员说杨鹤在关中一年时间,只知道盘剥他们这些士绅大族,却对大同贼寇的发展无动于衷,放任他们壮大。

    还说杨鹤和大同贼寇有勾结,最重要的证据就是杨贺身边的谋士,刘南卿等人就是米脂人,他们和大同贼寇交情匪浅,所施展的政策也是照搬照抄大同贼寇的。

    这上面的奏折,把刘南卿等人关系网全部扒拉出来,还把重民社宣传的一些政策和大同贼寇宣传的一些政策对比,尤其是扒拉出来刘南卿还是大同贼寇二号头目刘永的堂兄。

    这更引起了崇祯的怀疑了。

    而后秦王,庆王也也递上了奏章,说杨鹤盘剥宗亲压迫宗室,说杨鹤自从上任为三边总督,胁迫他们交出来了30万两银子。

    崇祯看到这些奏折怒火中烧,甚至气得发笑:“这就是朝廷的官员,不晓如何为朝廷效力,平定匪患。反而肆无忌惮的贪污腐败,连王府都受到他的欺压,无法无天了。”

    “陛下,朝廷距离关中有千里之遥,光靠这些奏章,无法了解关中的情况,您不可光听这一面之词。”韩爌知道自己这个老友是是朝廷当中少数能干实事的能吏,而现在大明的天下,只要做事就会得罪人,被人参上几本根本不稀奇。

    根据多份奏章诉说,关中闹了百年一遇的旱灾,不断冒出来的叛逆就是最好的证据,连隔壁的山西镇都受到影响,而朝廷并没有对关中赈济,甚至连减免税收的举动都没有,这种情况下,杨鹤想要稳住关中,必然就会做一些得罪关中士绅的举动。

    崇祯就根本不听这些话道:“大同镇被贼寇吞并,这难道还不是事实,如此无能之辈霸着朝廷三边总督的职位,难怪关中贼寇会如此做大,再让他继续尸位素餐下去,只怕连关中都要被贼寇占了,着人,把杨鹤革职查办,各位爱卿,商议一下新的三边总督人选。”

    他已经不信任杨鹤了,自然不允许他继续站着三边总督这样重要的职位。

    (本章完)


  (https://www.24kkxs.cc/book/4240/4240521/11110972.html)


1秒记住24K小说网:www.24kkxs.cc。手机版阅读网址:m.24kkxs.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