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K小说网 > 明末,从西北再造天下 > 第162章 ,钱花光了的崇祯与罢免

第162章 ,钱花光了的崇祯与罢免


乾清宫内,气氛压抑,崇祯说要免除三边总督杨鹤,让所有人都有一种兔死狐悲之感。三边总督一品大员,审问都不审问,就凭一些奏章给罢免了,加上崇祯之前一年六换内阁首辅的壮举,现在他们不是想着争权夺利,而是同情杨鹤的遭遇。

    韩爌站在朝臣前列,正试图为自己的老朋友杨鹤说情,他微微躬身,言辞恳切地说道:“陛下,杨鹤一年来为朝廷尽心尽力,此次之事或许有诸多无奈之处,还望陛下能网开一面……”话还未说完。

    崇祯帝便不耐烦地打断了他:“朕心意已决,休要再提!”

    韩爌还想继续说什么,却被身旁的刑部尚书乔允升悄悄拉住。经过这一年多与崇祯帝的接触,乔允升深知这位少年天子的性格。他虽勤于政务,努力亲君子、远小人,但性格极其固执,一旦认准的事情,八头牛都拉不回来。

    此时若再继续为杨鹤求情,只怕不仅救不了杨鹤,还会让崇祯帝对他们这些大臣更加忌惮。而且朝廷一个军镇就这样被大同社消灭,这可是连辽东女真人都未曾做到的事情,这么大的黑锅,三边总督不背谁背呢?

    崇祯帝扫视了一圈朝臣,大声问道:“各位爱卿认为有谁能接任三边总督之位?”

    众人听到这话,一下子面面相觑,原本嘈杂的朝堂瞬间安静下来。很快,大家都面无表情,没有人提议自己的人接任这个位置。

    他们也是从奏章当中才知道关中的局势已经如此危险,内有百年一遇的旱灾,百姓流离失所,饿殍遍野;外有凶猛的贼寇,大同社势力日益壮大,如同一头难以驯服的猛兽。现在的关中就像是一个火坑,谁去都不会有什么好结果。当年努尔哈赤在辽东起事,辽东巡抚可是死了好几任,大家可不想步他们的后尘。

    最后,崇祯帝只能将目光投向自己的首辅韩爌。韩爌沉思片刻,上前一步说道:“陛下,眼下最重要的是赈济关中,减少流寇,如此朝廷才好平叛。臣建议由内库出银钱,购买中原之粮赈济关中百姓,稳定民心。”

    听到要内库出钱,崇祯帝顿时愤怒起来,他猛地一拍桌子,大声斥责道:“你们一遇到事情就知道找朕的内库出钱。朝廷养着你们这些大臣有何用?”

    崇祯帝越说越激动,声音都有些颤抖:“朕继位一年半以来,各州府有哪个把税赋足额上缴过?”

    说到这里崇祯皇帝满腹委屈,前年继位,刚刚登基,他大赦天下,减免了很多一部分税,即便是这样,税收还是没收足额,他本想着能让百姓休养生息,前两年魏忠贤乱政,秋粮不足额也是可以理解。

    但今年夏粮、秋粮依旧没有足额,能征缴到七成的居然都能算是优等,有很多的州府甚至连六成、五成的税负都没有收到。崇祯没有太多经验,他想着自己这一年多来打击阉党,重用君子,朝廷的税负应该恢复过来,地方州府的税收应该是足额的。

    所以他花起钱来也是按照足额的计算,结果朝廷夏粮、秋粮各种税收加起来还没有到达  2000万两。

    下面不是水灾,就是旱灾、蝗灾,总之各种灾害不断,没办法征缴足额的税负,还要他这个皇帝再次拨款赈济灾民。但今年崇祯学乖了,这种奏章朕一律留中不发,而后再派锦衣卫去查。即便这样,也只能节流,不能开源。

    他大手大脚地花了一年,现在报应来了,天启皇帝给他留下来的  700多万两银子,如今花只剩下  100多万两,现在好几座钱库都是空荡荡的,每次看到这样的场景,他的内心都是极其心痛和愤怒的,大臣们都看他年轻好欺骗,这已经抵达了崇祯的心理底线,他是不会再拨银子出去的!”

    朝堂之上,众人更不敢说话,心里也都打定了主意,一定不会去趟关中这个火坑,关中天灾人祸不断,连钱粮都得不到保障,这个时候去关中,无异于自寻死路。

    其他人可以沉默,但韩爌作为内阁首辅,不能不出声。他只能无奈道:“陛下,如今只能安排陕西巡抚岳和声为三边总督。岳和声在陕西任职多年,对当地情况较为熟悉,或许能稳定住关中的局势。”

    崇祯帝听了,想了想后认可了这个安排。就在这时,御史薛国观忽然站了出来,高声说道:“陛下,臣要参礼部尚书徐光启。他和反贼徐晨有书信来往,有暗通反贼之意。”

    崇祯帝闻言,目光转向礼部尚书徐光启。说实话,若不是有御史参奏,他都快忘了自己还有这么一位礼部尚书。

    徐光启虽然年纪大、资历深,但他本就是技术官僚,专注于科技、农业等领域,和朝廷其他的官员相比显得有些不合群。更不要说他还加入了天主教,在当时的大明官员看来,这种举动已经有点大逆不道了,像他这样的官员本来是很难入阁的。

    但这一年多来,崇祯弄掉了上百位高级官员,徐光启意外的成了礼部尚书了,但他在内阁当中属于被排挤的一类,所以他平时也不怎么出声,甚至连崇祯都不知道有这个礼部尚书。

    徐光启苦笑着跪了下来,解释道:“陛下,臣虽然和徐晨有过联系,但在知道他谋反之后,就再也没有书信往来了。陛下若不相信,臣愿告老还乡,以证臣之清白。”

    徐光启心中觉得这简直是天降横祸。他一直以为徐晨是忧国忧民的贤士,在知道徐晨在米脂大范围推广红薯、土豆、玉米三种作物抗旱之后,而且推广面积比他在天津卫做的都要大,他都有打算向朝廷举荐徐晨的想法。

    结果他刚派一个学生去了米脂,那学生就写书信告诉他,徐晨带领大同社造反了。没多久,他又听到了徐晨攻占了延安府,攻占了榆林镇,他简直不敢相信,这就是和他书信往来的那个徐晨。

    因为有陈子龙的书信,他对于徐晨和大同社的事情,徐光启了解得比天子和其他大臣更深。他知道徐晨和一般的反贼不同,他要带领一群读书人建立大同世界,所以才会有这么多读书人追随徐晨。

    不过,徐光启也不看好徐晨的想法,公天下已经是几千年前的事情了,在王莽改制失败之后,历代的儒生已经彻底放弃了回归三代之治的想法,他也不看好徐晨的未来。

    御史薛国观冷笑一声,讥讽道:“谁知道徐尚书这告老还乡之后是不是想去投靠贼寇?说不定他早就和那反贼徐晨勾结在一起了。”

    崇祯帝也是一脸怀疑地看着徐光启,眼神中充满了警惕。

    这时,韩爌严肃地说道:“陛下,人心隔肚皮,想来徐尚书也不愿意遇到像徐晨这样的叛逆。如果连这都要处罚,现在关中拥有的叛逆何止十万,那是不是要把整个关中的大小官员全部以通匪之罪论处?这样做只怕会引起朝廷上下的恐慌,不利于稳定局势。”

    崇祯帝听了,想了想后说道:“礼部尚书识人不明。朕就不处罚你了,告老还乡去吧。以后要谨慎交友,莫要再犯如此错误。”

    徐光启无奈地叩首道:“臣叩谢陛下。”说罢,他缓缓起身,眼神中满是落寞,一步一步地退出了朝堂。

    崇祯二年(公元1629年)3月17日。

    长安城三边总督府。

    一个太监打开圣旨道:“奉天承运皇帝,制曰:

    朕惟赏功罚过,朝廷之大典;惩恶劝善,帝王之深心。尔杨鹤起自戍籍,累迁至总督陕西三边军务兵部尚书,本以老成起用,素称持重,然膺剿寇之任,竟无戡定之能。剿抚失策,坐视流毒三省;奏报不实,虚糜粮饷百万。延绥告陷而束手。~~致使流寇蔓延,民生凋敝,岂非玩寇养奸之咎乎?

    兹据都察院会勘明白,本当重典,念其耄年远戍,特从宽宥。着革去太子少保、兵部尚书兼右副都御史等职,夺其诰命,速递解来京,交刑部严加议罪。所部官兵悉归岳和声节制,三边防务着即整顿。国法具在,朕不敢私,尔其钦哉!

    布告天下,咸使闻知。”

    “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杨鹤满脸无奈,声音中透着一丝悲凉。

    话音刚落,当即就有锦衣卫上前,动作干脆利落地摘去杨鹤的官帽和官服。那象征着他身份与权力的官服被缓缓褪去。

    杨鹤转过身,看向岳和声,诚恳地说道:“之律兄,关中之事只能拜托你了,可惜没有给你留下一个好的局面。我本想尽我所能稳定局势,可终究还是功亏一篑。”他的眼神中满是愧疚与不甘。

    岳和声苦笑着安慰道:“修龄兄,没有你这一年多来的镇压,关中的局面早就崩溃了。我会继续向天子上书为你求情的,让陛下明察你的苦衷。”

    其实,对于今天这个局面,不管是杨鹤还是岳和声都早有预计。一个军镇被叛军攻占,死了一个巡抚,一个总兵,被抓的参将、游击将军、守备更是多达几十人,大明开国200多年来就没有这么大的惨败,这个锅太重了,也只有杨鹤这个三边总督能背。

    岳和声内心是为杨鹤叫屈的,大同贼寇那异常强悍的实力,是谁也想象不到的。杨鹤已经做的非常好了,面对关中百年一遇的旱灾,十几万如狼似虎的贼寇,他一方面强势绞杀这些贼寇,稳住了西安府的四周。

    关中局势异常严峻,大同社大范围地贩卖炸药包,农民起义军自己也学会了制造炸药包。这使得地主的围子对农民军来说,不但没有威慑力,反而成为了一个个钱财的据点。

    农民军缺钱少粮了,就炸开一个地主的围子,大肆掠夺钱财和粮食。一时间,关中士绅惊慌失措,那些有钱有势的士绅,他们纷纷躲到最安全的长安城来;次一等的也要躲到州府这种大城市来;再次一等的则躲到县城来。

    面对这样实实在在的死亡威胁,关中士绅终于不再阻碍杨鹤招抚贼寇了,因为再不想办法招抚,死的就是他们自己了。

    同时,为了保证自己的安全,哪怕是在大冬天,他们也出钱出粮,雇佣工匠修缮县城墙、州府城墙。因为这关乎到自己的小命,士绅们也变得异常大方了,招的人多,给钱也爽快。

    一时间,整个关中出现了几十座工地,一下少了好十几万流民。某种程度上来说,他们这番动作对农民起义军的打击反而更大。

    杨鹤抓住这个机会,成功招抚了神一元、可天飞、郝临庵、点天心、李老柴、浑天猴、独行狼等贼寇。

    而像不沾泥、老回回、八金刚、扫地王、射塌天、满天星、破甲锥等贼寇也被强势镇压,只能躲在山区。整个关中的局面得到了基本的控制,杨鹤还练出了一支5000人的火枪部队,几万精锐。

    岳和声心里清楚,自己都不敢说做的能比杨鹤更好,但这一切的功劳都随着榆林镇的攻陷而烟消云散了。

    杨鹤指着刘南卿等人,郑重地说道:“景明他们就交给你了,一定要重用他们,好好练兵,积攒两三年的实力,或可和大同贼寇一战。他们都是不可多得的人才,有他们辅佐你,或许能改变关中的局势。”

    岳和声点头道:“某知道景明他们的才干。我定会好好重用他们,只是……”

    他欲言又止,对于能不能战胜大同贼寇他没有信心。大同社实力增长得太快了,谁知道两三年之后,他们的实力会有多强大?

    而且他的内心也不认为朝廷会给他两三年的时间来练兵,不过这一切都不好和杨鹤明说。

    杨鹤却没有看出岳和声的顾虑,而是继续道:“如此某就放心,只希望你能尽力而为,让关中百姓早日脱离苦海。”

    刘南卿双目通红,激动地说道:“都堂,某带人护着你去京城向天子陈情。说不定陛下听了我们的解释,会改变主意的。”

    杨鹤却坚定地摇头道:“不用了,榆林镇被贼寇攻占,这是我大明开国以来最惨烈的败仗,某这是罪有应得。你好好在关中辅佐之律兄,平定大同贼寇,让关中彻底安稳,这才是我愿意看到的。不要为我分心,要以大局为重。”

    刘南卿眼眶泛红,哽咽着道:“某明白了。都堂放心,我定会竭尽全力辅佐岳大人。”

    而后,杨鹤就在锦衣卫的看押下,准备被送到京城问罪。好在他这种等级的官员,还是有一定的优待的,可以坐马车回京城。那辆陈旧的马车停在不远处,仿佛在等待着杨鹤踏上这未知的旅程。

    岳和声和刘南卿一路送了杨鹤十里地。一路上,他们默默无言,气氛压抑而沉重。杨鹤看着他们,淡然笑道:“送君千里,终须一别,回去吧。你们的心意我都明白,不必再送了。”

    刘南卿红着眼,执拗地说道:“我等想看着都堂离去。只要能多陪您走一段路,我们心里也能好受些。”

    岳和声看着杨鹤,又为他感到惋惜。他从怀中掏出两锭五十两银子,交给看押的锦衣卫,诚恳地说道:“杨兄是我大明的功臣。还请几位多照看一二。他为关中百姓付出了这么多,希望你们能善待他。”

    锦衣卫百户徐小宁掂量了一下银子,而后笑道:“岳都堂放心,我等兄弟定会照看好杨大人,不会让他在路上受委屈的。”

    而后,杨鹤缓缓坐上马车。他透过车窗,最后看了一眼岳和声和刘南卿,马车缓缓启动,看押的队伍也跟着缓缓离开关中。

    岳和声和刘南卿一直站在原地,目送着马车队伍,直到再也看不到马车的影子,才开始转身回到长安城。

    而就在这个时候,“噼里啪啦,噼里啪啦。”一阵鞭炮声突然响起。

    岳和声和刘南卿本来还有几分悲伤,但听到这鞭炮声音,两人的脸色顿时沉了下来。

    刘南卿愤怒地说道:“太过分了,没有督堂的镇压,他们能安稳的坐在这长安城当中。督堂为关中付出了这么多,他们却在这里放鞭炮。”

    大同社自从吞并榆林镇之后,整个关中震动,他本以为这会激发西安镇内大户的恐惧心理,让他们更加支持都堂,但让他万万没想到的是,这些大户虽然恐惧了,但他们想到的却是支持吞并他们土地的大同社。

    从大同社放出要开发整个河套地区,并且成立了北河套商社,这些大族就带着粮食进入延安府,即便是杨鹤都不能阻止。

    刘南卿完全不明白这些大族到底是怎么想,真为了开发河套这么一点利益,就做出资助敌人的事情,难道他们不知道现在运一石粮食去延安,将来就会多增加一个士兵进攻关中,短视至此,他很难相信这些都是读了几十年圣贤书之人。

    岳和声虽然也生气,但他为官几十年早已经练就了喜怒不形于色的本事了。他淡然道:“这不过是一群苍蝇,不必理会他们。他们目光短浅,看不到督堂的功绩。我们做好自己的事。”说罢,

    他明白关中大族资助贼寇的原因,这不过就是大族分散投资的手段。

    但就是因为知道他内心更加愤怒和无奈,因为这就说明,在关中大族心中,朝廷在短时间内是奈何不了大同贼寇,大同贼寇已经有成为割据势力的潜能。

    这让他陷入了进退维谷的处境,现在和大同贼寇打,他怕打不赢,让贼寇入侵关中,但不打,继续让大同贼寇做大,只怕关中人心都要去大同贼寇那边了。

    以前这一切的事情都是杨鹤烦恼,但现在就全部交给他了,这个三边总督难做。

    天然居酒楼内,热闹非凡。二楼的雅间里,韦富等一众大族子弟围坐在一起,欢声笑语,刚刚那阵惹得岳和声与刘南卿不悦的鞭炮声,正是他们放的。

    韦富满脸得意,大笑着说道:“痛快,太痛快了,终于把杨鹤那老东西赶走了!”他一边说着,一边用力地拍了下桌子,桌上的酒杯都跟着晃动起来。“没了杨鹤做后台,我看那重民社那些人还怎么嚣张?之前他们仗着杨鹤撑腰,在长安城作威作福,现在杨鹤倒台,他们的好日子也到头了。”

    韦祁皱了皱眉头,冷静地说道:“想要对付重民社没那么容易,岳巡抚还是会重用他们。岳和声是个有见识的人,他清楚重民社在关中还是有一定影响力的,不会轻易放弃他们。”

    韦富不屑地哼了一声,满不在乎地说:“只要我们继续对付重民社,迟早会把他们赶出长安城。我们有的是办法,他们那些人根本不是我们的对手。”

    这时,杜文综小声问道:“各位家中购了北河套商社的股票吗?”他的眼神中透露出一丝期待。

    韦富扬起下巴,颇为自豪地说:“自然是买了,俺家购买了十股。”他的语气中充满了优越感。

    其他小伙伴听到这个数字,满脸羡慕。其中一人感慨道:“我等家族联合起来也不过只买了一股,还是你们韦家富裕。我们家族的财力有限,只能拿出这么多钱来投资。”

    杜文综笑了笑,说道:“某家也买了几股,某父亲说,大同社势头正盛,将来未必不能攻占关中。现在想办法占上一股,以后也好方便和大同社搭上关系。”

    其实,刘南卿想的不错,大同社攻占榆林镇带来的震撼是极其强烈的。但有一点和他想的不一样,大同社实力之强让这些大族感到恐惧。他们意识到很难打压大同社的势头,立马就有了分散投资的想法。

    所以他们纷纷拿出粮食购买北河套商社的股票,就是想和大同社搭上关系。不管以后大同社是占据了天下还是割据关中,他们的家族都能延续。

    而之所以不把这些钱粮给大明朝廷,原因也很简单。他们身处大明朝廷内部,深知朝廷的腐败是有多严重,钱粮的利用率何其低下。

    而且给再多的钱粮,朝廷也不可能给他们实质性的利益。但给大同社却能保证家族的延续,这些聪明的大族子弟自然知道该如何选择。

    该花的花,该省的省,这点道理他们还是懂的,给大同社花钱,大同社能保证他们家族的延续,继续给朝廷花钱,朝廷能给他们什么?

    既然什么都给不了,他们自然也不愿意多为朝廷花一钱。

    韦祁瞪了韦富一眼,对他这样的行为很不满,而后他转移话题道:“某道是更关心大同社的公民议会。”

    “我本以为所谓的天下大同,不过是徐晨用来蛊惑人心的口号而已,没想到他要玩真的。”韦祁摇了摇头,似乎有些难以相信。

    杜文综满脸羡慕地说:“看看人家徐晨。想改造世界,立马造反,打下一府的地盘。反而是我们兄弟,成立振兴社也有一年时间了。除了获得点名声,也没有其他的举动了。”他的语气中充满了无奈和不甘。

    振兴社虽然在西安府大足的支持下发展的不错,社员有好几千人,每次的私会都能引起整个关中仕林的震动,他们提出减税,赈灾,保境安民的策略也得到当地大族人口。

    但他们的影响力还是只局限仕林,不管是三边总督府还是巡抚衙门,对他们都是漠不关心,他们能做的就是在报纸上和重民社打嘴炮,没有在官场上形成影响力,让他们有点失望。

    而同样是结社,重民社已经有5000士兵,打的关中贼寇,四处乱窜,更打出了重民社的累累威风。大同社更是占据好几府地盘,是他们羡慕的对象。谁不想弄出一块地盘,按照自己的想法来施政呢,有几个男人能抵挡这样主宰天下的诱惑?

    韦祁想了想,说道:“某倒是想要去大同社的地盘看看。我想亲眼看看他们到底是如何治理地方的,说不定能从中得到一些启发。”

    韦富笑着说道:“兄长想去那就去看呗。大同社虽然是贼寇,但他们行事却很有章法。对我们读书人也有优待,我问过管事了,去延安府的商队反而比关中其他地区更加安全。他们有自己的一套规则,不会随意骚扰商队。”

    大同社行事有章法,这也是关中大族看好他们的原因。虽然大同社摧毁了他们所熟悉的天下秩序,但和其他流寇不同,他们马上建立了属于自己的秩序。虽然这个秩序他们不喜欢,但他们也得承认大同社是有规矩的,是可以交流的。而能交流对大族来说就是机会,他们最害怕的是那种只知道打打杀杀、到处抢劫的农民军,根本没办法和他们交流。

    韦祁听了韦富的话,点了点头,心中已经有了去大同社地盘一探究竟的想法。

    (本章完)


  (https://www.24kkxs.cc/book/4240/4240521/11110971.html)


1秒记住24K小说网:www.24kkxs.cc。手机版阅读网址:m.24kkxs.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