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9章 ,地主屯粮我买枪,地主就是我粮仓
徐晨听到陈子龙的问题,满脸无奈地对陈子龙说道:“子龙兄,我也想一步登天实现天下大同,但现实不允许啊。如今大同社面临着严重的粮食短缺问题,若不设法吸纳其他地区的粮食,开拓河套地区的计划只能是纸上谈兵。
而且天下财富的分配极不合理,地主士绅占据了天下 7 - 8成的财富,他们就像一群蛀虫,死死地趴在国家的躯体上,不把他们打倒,天下的秩序根本无法恢复。在当前的局势下,商贾暂时是可以联合的势力。”
陈子龙微微皱眉,对徐晨提及的商贾联合之策有所疑虑。
徐晨见状,进一步解释道:“商贾也要区别看待。那些开设作坊、雇佣工匠的商贾,他们和传统的商贾不同。他们是为整个天下创造财富的人,是进步的力量,不但不应该压制,反而应当鼓励。”
陈子到徐晨的话,知道这是大同社的核心理念之一,产业为国本,农工一样重要。
按历朝历代的习惯,士农工商,农户是财富的生产者,受到历朝历代的保护,士是劳心者负责管理天下,是和君王共治天下的人。
工匠奇淫技巧,商人高买高卖,大部分他们都是属于打压的范围,天启皇帝就是因为摆弄木匠活,被天下人视为不务正业,成为了有名的昏君。
但大同社就把工价提高到和农户一样的地位,把他们也看成是生产者,并且创造性地提出人的劳动才是财富的根源。”
为了推广这个理念,大同社还在报纸上以延安府的羊毛纺织厂为例,原本羊毛的利用率极低,只有少数能作为羊绒,再一部分作为毛毡,大部分羊毛都被浪费了。但大同社研发出了新的机器,把羊毛纺成毛布、羊毛线等产品,这相当于凭空为整个天下创造了价值上百万两的财富。现在,大同社的羊毛纺织业养活了十几万的工匠,创造了上百万两银子的利润。这就是劳动创造财富的最好证明。
陈子龙看了徐晨的文章,思考许久之后,不得不承认徐晨的说法确实有道理。
然而,陈子龙心中又生出一个疑问,这次他干脆摊开了问道:“那些有作坊的商贾,他们和现在的士绅有什么区别呢?工匠辛苦纺织出来的成果,他们不一样在压榨工价吗?”
徐晨露出欣赏的目光,赞许道:“子龙兄说得不错,他们确实存在压榨工匠的问题。但他们比士绅进步的地方在于,他们还没腐朽,还会组织生产。为了追求更多的利益,他们会不断扩大生产规模。就像今年生产了 1万匹布,他们明年会想生产 12000匹布,甚至 13000匹布,这种对生产的积极推动就是他们的进步所在。”
“而大明的士绅,他们垄断了天下的财富,却彻底腐朽,他们不会为了让粮食的亩产变成两石,三石去兴修水利,改进耕作的工具,把赚来的钱再次投入到农业生产,当,更不会带领农户抗击旱灾。
他们只会以地租、高利贷的方式盘剥百姓,他们甚至吝啬一拿出一丁点的钱粮交给朝廷,来保护这个对他们有利的天下。无能就是他们最大的罪恶。
要是他们能在整个关中兴修水利,组织百姓抗击旱灾,我们大同社也不可能发展得这么快。”
徐晨接着严肃地说道:“当然,商贾也并非永远都是进步的力量。当有一天,他们只想躺着收钱,不想组织生产了,那他们也会成为天下的毒瘤,我们大同社依旧要把他们打倒。虽然天下大同不可能一步达到,但让生产者更多地得到他们生产的财富,这应当是通往天下大同最正确的步骤。”
陈子龙听了徐晨这番话进步与毒瘤的话,陷入了长时间的思考。他想到关中百姓在旱灾和士绅盘剥下的悲惨生活,他也是去过地主家族的,压抑,保守,沉闷是他们的主流,又想到自己在延安府工业区看到的那种那种万物竞争勃勃生机的景象,不得不承认商贾比士绅更加有生机。
徐晨所说的大同社的理念和目标,心中渐渐有了决定。他站起身来,郑重地向徐晨行礼道:“徐兄,为了关中百姓,某愿意为屯垦令。”
徐晨脸上露出欣慰的笑容,走上前去握住陈子龙的手,说道:“子龙兄深明大义,有你相助,我们大同社的事业必能更上一层楼,天下百姓也有望早日过上太平日子。”
崇祯元年(公元 1628年)12月 27日。
凛冽的寒风如利刃般割着人的脸颊,延安府吴县的黄河河道上,一支庞大的队伍正缓缓前行。
黄河河道早已被厚厚的冰层覆盖,宛如一条银色的巨龙横卧在大地上。
数千名农民军行走在冰面上,他们内穿厚实的羊毛衣,外披臃肿的羊毛袄,以此抵御这刺骨的严寒。
这些农民军手中,大多握着长长的长矛,在冬日的阳光下闪烁着冰冷的光芒,少数人则扛着火枪,神情警惕地护卫在队伍两边。
队伍的最中心,是几百架爬犁。爬犁上的粮食堆得像小山一样,每架爬犁由两匹健壮的马在前面奋力拉着,马儿呼出的热气在寒冷的空气中瞬间化作白色的雾气。
后面还有好几个士兵喊着号子,齐心协力地推着爬犁,在这冰面上留下一道道深深的痕迹,整个队伍就这样缓慢而坚定地走向吴县。
吴县,这座位于延安府的普通小县,却有着独特的地理位置。它靠近黄河,且此段河道较为缓和,成为了沟通山西行省和陕西行省的一条重要商道。
同时吴县设有大同社最大的粮食市场,此时,市场令高杰正站在市场门口,望着这浩浩荡荡的拉粮食队伍,眼中满是激动。
他身材魁梧身着一身整洁的官服,看到运粮的队伍靠近大声喊道:“来人!把这些粮食全部运进去,小心着点,别洒了!”
高迎祥走到高杰面前问道:“这次拉来了 5000石粮食,俺还差多少粮食能够攒够 10万石?”
高杰连忙上前,恭敬地说道:“叔,你已经攒够了 85000石粮食,再这样运三趟就 10万石粮食了。”
高迎祥满意地点点头,说道:“好,某再辛苦一下,再打下两三个围子。争取这个月内存够 10万石,这些粮食给俺买北河套商社的股份,这些股份交给俺闺女。”
“知道了,叔。”高杰看着高迎祥,眼中满是羡慕。
他本是李自成的小弟,对高迎祥非常了解。几年前,高迎祥原本经营着一个半商半匪的小马队,规模不大就这样半死不活。但后面搭上了大同社的东风,一年也有几千两的收入。那时的高杰觉得这叔叔的生意虽然不算大富大贵,但也能安稳度日。
可没想到,高迎祥却做出了一个让所有人都意想不到的决定——造反。高杰当时觉得叔叔脑袋有坑,放着好好的生意不做,非要去冒这个险。
然而,事实却让高杰大跌眼镜。这一年下来,高迎祥为大同社运输了十几万石粮食,按照外面的市价,接近 30万两。
看着叔叔如今的成就,高杰现在觉得自己这叔简直是高瞻远瞩。做什么生意一年能赚 30万两,只有造反。他这个叔再造几年,家产百万不是梦。高杰甚至差点脱口而出问道:“叔,你们造反还要人不?”
不过他还是忍住了,毕竟在大同社他也有了自己的前途。他现在已经成为了市场令,大小也是个官,尤其是今年秋收之后,大同社更是连九边之一的榆林镇都给吞并了。
和其他一众被官兵追着跑的起义军势力相比,那些连个县城都攻不下来的小势力,大同社明显更加正规,更有前途。官兵在他们面前被打成了狗一样,明显大同社这里前途更稳定。
而高迎祥他们能发财,都要归功于刘永把炸药包这种新式武器交给各地的农民起义军。
自从有了炸药包,他们攻城略地的效率直线上升了几十倍。
原本那些坚固的坞堡,就像一座座难以逾越的大山,让农民军望而却步。但现在一个炸药包过去,就能轻松炸开城墙。
每到夜晚的时候,农民军就会把士绅的坞堡团团包围。他们小心翼翼地靠近,将炸药包放置在城墙下,然后迅速撤离。随着一声巨响,城墙被炸开一个大口子,农民军们呐喊着冲进去,杀光了里面的地主。
而后,几千上万人忙碌起来,半个晚上就把里面的粮食钱财全部运走。等大明官兵得到消息,出动军队赶来时,只能看到一座空荡荡的坞堡,留下的只有一片狼藉。
炸药包的出现,极大地改变了农民军和地主之间的力量对比。再加上大同社在后方不断地支持武器装备,强化农民军的力量。
此时关中和山西行省两地的农民军,比历史上更加强大。乡下的地主们吓得魂飞魄散,只能逃到县城府城这些明军力量集中的地方,才能勉强保住性命。
本来黄河是隔绝大同社对山西行省起义军物资通道的天堑,但等黄河结冰之后,大同社大量制造爬犁,黄河反而成为了整个大同社的大动脉。
各地的起义军,通过黄河把自己缴获的粮食运输到延安府来,而后换取各种武器装备和军火。刘永惊喜地发现,冬季之后,大同社每个月能获得的粮食更多了,每个月有十几万石,粮食压力得到了极大的减缓。
高迎祥思考了一会儿,对高杰说道:“都督能不能卖俺们一些火枪,火炮,光刀枪剑戟很难打得过明军。”
他现在已经不满足只能打赢地主武装力量,他想要战胜明军,像大同社一样攻占县城府城,占据一块稳固的地盘来发展自己的势力,而不是像现在这样像流寇一样只能躲在山上发展。
高杰面露难色,说道:“叔,俺们大同社也在扩编,还有一半的士兵手里只能拿着长枪,火枪,火炮实在是不够,各护卫队的各个旅长们为了抢火枪火炮的数量,据说差点打起来。”
高迎祥的脸色顿时难看起来,高杰一看这情况,不敢得罪自己的大客户,马上赔笑着说道:“俺可以向上汇报一下,看看都督能不能省下一批给叔。还有我们大同社打下了榆林镇,有大量的二手铠甲装备,刀枪剑戟,铠甲只要原本的 7成价格,刀枪剑戟只有原本的五成,叔你要不要。”
高迎祥想了想,豪爽地说道:“要,棉甲给俺留个 3000套,长枪两万支,其他的刀枪剑戟再要 1万,这个冬天俺多活动一下,再多弄一些粮食过来。”
高迎祥之所以如此豪爽,是因为山西历来就是北方行商最多的地方。靠着草原上的贸易,这些商人赚了大量的钱。他们拿着这些钱,在本地大量兼并土地,而后修坞堡。据说这里还有个民间紫禁城,
所以山西行省最不缺少的就是地主的坞堡。而有了炸药包的高迎祥,已经把这些地主的围子看成是自家的钱庄,缺钱了就打下一座。在他眼里,城墙厚度少于三尺的地主,根本没有资格站在他面前说话。
高杰连忙点头,说道:“叔,你放心,我一定把这事办好。等你下次运粮食来,这些装备肯定给你准备好。”高迎祥拍了拍高杰的肩膀,说道:“那就好,有了这些装备,俺就能带着兄弟们干出更大的名堂。”
与高迎祥他们完成交易后,另一支庞大的运粮队伍缓缓而来。队伍的领头人是朱屠夫,他身材魁梧,满脸的络腮胡透着一股豪爽之气。当他看到高杰时,眼睛一亮,大笑着走上前去:“高杰兄弟,俺这次可是带了三千石粮食过来。你可得给俺们多准备一些炸药包,这一次俺们要让那些作威作福的军官好看,出出咱们这些受苦百姓的恶气!”
高杰拍了拍胸脯,自信满满地说道:“没问题,俺定给朱头领威力最大的火药。几个炸药包合在一起,莫说是那些地主的围子,就连县城的城墙都能给他炸塌了!”
“好!”朱屠夫听到这话哈哈大笑。
这时,朱屠夫的目光落在了人高马大的高迎祥身上,他好奇地问道:“兄弟,你是哪路英雄?”
高迎祥不卑不亢,中气十足地回应道:“闯王高迎祥!”
朱屠夫听闻,眼中闪过一丝敬意,连忙拱手行礼道:“久仰大名啊,俺是白水朱屠夫,跟着张三大哥起事的。”
高迎祥也赶忙拱手还礼,真诚地说道:“久仰久仰,张三大哥可是我们关中响当当的好汉,关中第一个起事的就是张三大哥,俺们这些人都敬佩不已。”
朱屠夫得意地笑道:“都是虚名罢了。真要说是好汉,还得是大同社的徐当家。他们可真是厉害,把官兵打得像丧家之犬,连榆林镇都给吞并了,这可是大大的壮举啊!”
稍作停顿,朱屠夫热情地邀请道:“闯王兄弟,俺们进城一叙如何?”
高迎祥略作思考,便点头答应:“好!”
朱屠夫之所以请高迎祥就是想和他结盟。大同社吞并榆林镇这一消息,如同巨石投入平静的湖面,在大明的朝廷和四周的起义军势力中激起了巨大的波澜。
那些敢于带头造反的起义军首领,大多都是心怀壮志、想要建立一番大事业的桀骜之辈。
如今,大同社不仅占据了府城,连九边之一的榆林镇都被他们收入囊中。再看看自己,连一座县城都难以占据,这差距犹如一道鸿沟横亘在眼前。
如果这个差距继续拉大,只怕自己辛苦积攒起来的势力很快就会被大同社吞并。所以,那些有野心的起义军首领们都意识到,必须要占据一个县城,插上自己的旗帜,引起四周势力的瞩目,这样才能吸引更多的人来投靠,壮大自己的力量。
高迎祥和张三也是如此。他们知道自己目前的力量还不够强大,想要单独占据一个县城困难重重。
在这种情况下,联盟就成为了他们唯一的选择。他们期望通过联合起来,壮大双方的力,在这乱世之中闯出一片属于自己的天地。
(本章完)
(https://www.24kkxs.cc/book/4240/4240521/11110974.html)
1秒记住24K小说网:www.24kkxs.cc。手机版阅读网址:m.24kkxs.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