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3章 ,数字不会骗人,但真相会刀人
崇祯二年(1629年)八月五日,五原城,大同军招待所。
窗外的天色才刚刚泛起鱼肚白,那恼人的军号声便如一个准时的闹钟,划破了清晨的宁静。
紧接着,军人整齐而洪亮的喊叫声如同滚滚春雷,“1,2,3,4”的口号声有节奏地响彻了整座城池。
此时的五原城内,大部分都是周边辛勤劳作的农户,只有少量南来北往的商队在此驻足休息,剩下的便是大同社军人了。这座城俨然就是一座戒备森严、充满活力的军营。
夏允彝、杜麟征、周立勋、徐孚远、彭宾三这几人原本还沉浸在甜美的梦乡之中,却被这喧闹的声音无情地吵醒。
他们一个个睡眼惺忪,脸上满是疲惫之感,这也怪不得他们,从千里之外赶来,一路舟车劳顿。尤其是进入河套地区后,那广袤无垠的沙漠,热浪滚滚,黄沙漫天,每前进一步都异常艰难。而这两天,他们又兴致勃勃地里里外外把五原城逛了个遍。
他们穿梭在热闹的集市中,看着琳琅满目的商品和来来往往的人群;走进整洁的街道,感受着井然有序的城市氛围;还参观了城中的工坊,见识了先进的生产技术。这一系列的活动,让他们消耗了大量的精力。
更重要的是,昨天晚上他们围坐在招待所的房间里,找了一堆大同社有关农业数据的书籍和报纸,打了一晚上的算盘珠子,他们一边争论,一边不停地拨动着珠子,计算着各种数据,而后争论着每一个数据。直到子时之后,他们才带着疲惫和思索,拖着沉重的身体上床入睡。即便他们年轻力壮,在如此高强度的消耗下,也很难快速地恢复精力。
几人迷迷糊糊地从床上爬起来,揉了揉惺忪的睡眼,慢悠悠地走出房间去洗漱。
五原招待所的环境比他们想象中要好得多,建筑虽然算不上奢华,但干净整洁,布局合理。让他们尤为惊讶的是,这里并不缺水。五原城靠近黄河河道,地下水十分充沛。当地的百姓只要在地上挖个一丈两丈深,就能打出水来。
招待所里安装了专门的压水井,只需轻轻一压,清澈的地下水便汩汩流出,完全能满足他们洗漱的需求。
夏允彝一边用手掬起一捧水,泼在脸上,试图让自己清醒一些,一边开口问道:“徐师呢,怎么没有看到他?”
杜麟征正拿着毛巾擦拭着脸,听到这话,随口答道:“下乡去农场了,说是想记录一下当地的土地和气候环境,想要明白为什么土豆在河套能高产。徐师还特意让我们好好休息呢。”
周立勋原本还在无精打采压着压水井,听到杜麟征的话,不禁愕然,而后凑到众人身边,小声说道:“徐师,是不是也想投靠大同社?”
杜麟征一听,立刻瞪大了眼睛,坚决反驳道:“徐师已经是官拜礼部尚书,朝廷对他不薄,徐师一生忠君爱国,又怎么可能背叛朝廷呢?”
可说着说着,他的声音越来越小,眼神也开始闪烁不定,显得越来越没有自信。
他们心里都清楚,这一路在大同社的地盘上,所到之处都是政通人和的景象。街道上,百姓们安居乐业,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农田里,庄稼长势喜人,一片丰收的景象;商业活动也十分繁荣,店铺林立,货物丰富。这就像是一个朝阳初升的世界,充满了生机与活力。
而反观大明,近年来灾害不断,旱灾、水灾、蝗灾接踵而至,百姓们流离失所,饿殍遍野。朝廷内部,党争不断,官员们贪污腐败之风盛行。整个国家就像一艘千疮百孔的大船,在风雨飘摇中摇摇欲坠,暮气沉沉。这两个世界的差距实在是太明显了,以至于他们对自己之前坚信的东西也开始产生了怀疑。
徐孚远看着大家沉默的样子,深吸一口气,缓缓说道:“见识了大同社之后,我越发地确定了大明的确到了不得不改变的时候了。你们想想,大同社仅仅只有两府之地,部众也不过百万,却能征收到 700万两银子的税收,这几乎接近朝廷税收的三分之一。而我大明,人口和地域是大同社的百倍之多,按道理来说,税收应该远远超过他们才对,可现实却差距如此之大,也是远超我得想象。”
其实,这一路上,大同社地盘上的繁荣景象虽然让他们感到惊讶,但他们内心深处还是有着一丝自信。
他们觉得自己饱读诗书,若主政一方,也能够治理得井井有条,不会比大同社逊色多少。
然而,当他们得知大同社凭借有限的土地和人口,就能获得如此高额的税负时,这一事实就像一记重锤,狠狠地击碎了他们的三观。这 700万两银子的税负,在大明,往往需要两三个富裕的行省才能办到。想到这里,他们的心情变得格外沉重,仿佛有一块巨大的石头压在心头。
杜麟征听到昨天讨论的相关话题,身子猛地一颤,双手立刻扶住自己的脑袋,眉头紧紧皱成一团,脸上瞬间露出痛苦的神情,声音带着一丝颤抖道:“先不说这个话题。”
夏允彝、陈子龙等四人皆是一脸愕然。他们万万没想到,杜麟征竟然还没能从昨日的数字带来的冲击中恢复过来,甚至连提及此事都让他如此痛苦。
原来前日和徐晨争论之后,杜麟征等五人依旧不服气,他们觉得大同社太极端了,士绅存在了上千年怎么就忽然扫下了历史的舞台了。便再次找到徐晨展开辩论道:“如今士绅阶层确实存在腐化现象,这一点我们不否认。但不可否认的是,其中也有不少好的士绅,他们心怀天下,为百姓做了许多实事。大同社不应一竿子打翻一船人,而应该消灭那些恶劣的劣绅,吸纳好的士绅,共同为天下谋福祉。”他们越说越激动,脸上满是对自己观点的笃定。
然而,徐晨却不想再与他们纠缠下去。徐晨招待他们,很大程度上是看在徐光启的面子上,在这个时间段上,如果达芬奇是西方的全才,那么徐光启则是东方的全才,他想留下徐光启,而非这五个固执己见的读书人。
徐晨本身对南明历史了解并不多,南明那段混乱不堪的历史,光是听闻就让人血压升高,他平时哪怕看穿越小说,也是看崇祯年间的小说,上一本看有关南明的小说都是十几年前的事了,所以他也不了解这5个人的历史。面对他们的纠缠,徐晨思索片刻,决定放出一个终极大招。
他神色平静说道:“既然你们如此坚持,那我给你们一个任务。你们去计算一下,大明士绅究竟从天下获取了多少利益。我可以把计算公式告诉你们,你们自己去算。”
说罢,便详细地阐述了那个简单却又极具冲击力的公式:不计算工商业收入,也不计算海外贸易的收入,只单纯计算农业的收入。具体而言,一是要确定天下有多少的田地,然后减去朝廷的税负,再减去百姓缴纳的田租之后的收获,这就是大明士绅一年从天下获取的利益。
说完,徐晨鄙夷地看了他们一眼,冷冷道:“得出数字之后,你们可以扪心自问一下,大明的士绅配得到这么多财富吗?”
夏允彝几个人都是相对务实的读书人,他们对大明的田籍还是有所了解的。他们围坐在一起,找到相关典籍,仔细地研究起来。
他们知道,如今官方记载的田籍大概是400万顷,但其中有大量偷税漏税的情况。于是,他们以太祖年间的田籍为基础,太祖年间田籍是800万顷,如今已经过了200多年,他们经过一番讨论,保守地计算,整个天下大概有上千万顷田地。
他们还考虑到大明的田地有好有坏,江南地区更是土地肥沃,可以一年两季,所以天下虽然旱灾不断,但他们得出天下每年可以收获十亿石粮食的大致结论。
而朝廷每年的税负是2000万石左右,这个数字在全天下每年创造的财富面前,几乎可以说是微乎其微,就像大海里的一滴水。
他们从江南一路走到京城,又从京城走到河套,说去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不为过,他们了解到,北方的地租大概是五成左右,南方稍微高一点有六成,那些贪心的地主甚至会加到七成。
而大明的户籍人口虽然只有6000万左右,但他们知道为了躲避人头税和徭役,很多人都隐瞒了人口数量,这个数字翻到三倍到四倍之间是比较精准的。
接下来的一个晚上,他们把算盘珠子都给打烂了。书房里,算盘珠子噼里啪啦的声音响个不停,他们时而皱眉思索,时而奋笔疾书,额头上满是汗珠。经过无数次的计算和核对,他们惊愕地得出结论:大明两万万百姓只能得到三亿~四亿石粮食,这些粮食勉强只能养活自己,只要有任何灾害,他们就有可能会饿死。
而朝廷获得的钱粮在整个天下创造的财富面前,税收少得可怜,几乎可以忽略不计。相反,整个天下六七亿石粮食的财富被士绅获得。
这个数字简直震碎了他们的三观。他们原本认为士绅受到一定的优待是应该的,毕竟他们在文化传承、地方治理等方面也做出了一些贡献。
但他们却从来没有想过,士绅会赚取天下如此多的财富,是朝廷的30多倍,而且这不是几百年积累出来的事,而是每年都有这么多的财富流入士绅的口袋。士绅获取这么多财富真的是正确的事情吗?
任何一个有良知的人都不会赞同这个观点。
为了进一步证实,同时也是为了对比,他们又收集了大同社的报纸,仔细研究大同社的税收情况。大同社下有延安府和榆林府,两府共有600多万亩土地,今年又在河套新开垦了上百万亩土地,大同社一共有七百万亩土地。按照亩产一石粮食来计算,大同社收三成税,一年就是210万石。即便今年陕北闹旱灾,但因为大同社种植的大部分都是高产作物,加上他们还有一定的农场,所以260万石的税收,这个数字是真实可靠的。
然而,这个数字却让他们更加难以接受。因为两府在大明治下,一年交的税收连26万石都没有。大同社不仅税收翻了10倍,而且农户的负担居然减轻了。
没有了地主士绅的盘剥,农户可以获得自己收益的七成,而且连徭役都没有。也就是说,大同社地方上的农户比大明其他地方的农户负担更少不说,收入还翻了一倍。
在这个简单的只有农业的结构模型当中,把士绅除掉,居然所有人都是获益者。朝廷可以得到10倍以上的税负,有了这么多的税负,朝廷现在面临的问题那还能是问题吗?
西南、辽东的叛逆都可以轻松击败。
农户还能得到一倍以上的收益,他们就不会饿肚子,不会饿肚子这些农户就不会造反,大同社或许就不会出现。
他们简单推论得到的答案快让他们跳起来了。大同社的政策在这个简单的农业模型当中,居然是解决天下问题的最优解。
但这个最优解却不是他们愿意接受的,因为这意味着他们一直以来所维护的、所认同的士绅阶层,可能是天下诸多问题的根源。
后世有句老话说的好,谎言不会伤人,真相才是快刀,他们被自己得出来的数字实实在在的刀了。
杜麟征之所以痛苦,是因为他到现在他还难以接受这个现实。
气氛略显沉闷,徐孚远为了转移话题,他不经意地看向窗外,眉头微皱,疑惑道:“今天这是怎么回事?这天怎么这么黑?”
夏允彝顺着他的目光望向不远处厚重的乌云层,那乌云如墨汁般在天空中肆意蔓延,仿佛一头巨大的猛兽正缓缓逼近。
他脸上却浮现出一丝笑意,语气中带着几分欣慰说道:“终于要下雨啦,关中的旱灾可能会减缓一些了。”
这段时间以来,关中大地久旱无雨,农田干裂,庄稼奄奄一息,百姓们整日忧心忡忡,盼望着能有一场甘霖降临。
然而,他们没想到这场雨来得如此猛烈。夏允彝话音刚落,狂风便如咆哮的野兽般呼啸而来,吹得窗外的树枝沙沙作响,尘土飞扬。两人意识到情况不妙,当即起身,快步走到窗前,用力关好门窗,防止狂风灌进屋内。
“霹雳,霹雳”,紧接着电闪雷鸣接踵而至。一道道耀眼的闪电如巨龙般划破漆黑的夜空,照亮了整个房间;一声声震耳欲聋的雷声仿佛要将天地撕裂。随后,一阵“啪啦噼里啪啦”的声音响起,豆大的雨点从天空中倾泻而下,打在窗户玻璃上,溅起一朵朵晶莹的水花。
窗外,乌云愈发厚重,仿佛一块巨大的黑色幕布笼罩着整个五原城。雨势也越来越大,如注的雨水形成了一道道水帘,让人几乎看不清外面的景象。
他们屋檐下的防火缸很快就接满了整整一缸水,水不断地从缸沿溢出,在地上形成了一个个小水洼。院子当中也逐渐出现了积水,且水位在不断上升。
这场暴雨来势汹汹,下得极其猛烈,而且断断续续地持续了三天之久。五原城此时还处于建设当中,排水系统尚未完全建好,面对如此大的雨量,根本无法承受。很快,整个城市就陷入了内涝之中,街道变成了一条条小河,房屋的底层也被积水淹没。
更让人感到绝望的是,这场大暴雨还夹杂着狂风。大量即将收割的麦子、玉米被吹倒在地,原本饱满的麦穗和玉米穗沾满了泥水。土豆、红薯等作物也泡在积水当中,长时间浸泡在水中,已经开始出现腐烂的迹象。如果再不及时收割,这些农作物必然会全部腐化,到时候当地的农户们一年的辛勤劳作将付诸东流,必然会面临减产甚至绝收的困境。就在农户们心急如焚、故不的暴雨在田间忙碌着收割自己的粮食的时候。
“滴滴滴,全军集合!”的紧急集合声突然响起。紧接着,整齐而响亮的口号声“1234,1234”回荡在整个城市上空。
夏允彝他们正在屋内休息,被这呼喊声吵到,夏允彝脸上露出一丝烦躁,皱着眉头问道:“这暴雨刚停,他们集结起来干什么,不会想去打仗吧?”
不一会儿,命令声清晰地传来:“一营去帮助临沃第一农场收割粮食,二营去帮助第二农场,三营去帮助临河农场~~~。”
夏允彝听到这个命令,脸上露出惊讶的神情,瞪大了眼睛说道:“他们集结起来是想要帮助百姓抢收粮食?”
在他的认知里,军队的职责主要是打仗,保护城池和边疆。而让军队去帮助百姓抢收粮食,这是他从未想过的事情。
但对徐晨来说却觉得理所应当,在他的认知里,百姓遭灾了,军人去支援,这本就是应该做的事情。
但对夏允彝来说,这简直是闻所未闻、见所未见。在大明,军队残害百姓的事情屡见不鲜,想让他们做好事、帮助百姓,就如同太阳打西边出来一样不可思议。
徐孚远听后,不禁长叹一口气,感慨道:“撇开他们屠戮自身的士绅的问题,大同社的确是在身体力行地实践他们的大同之志。说他们是知行合一的君子并不为过。”
杜麟征却有不同的看法,他眼神中透露出一丝怀疑,分析道:“这是因为徐晨的野心极大,他掌握上百万人的生死,住在军营,吃的和普通的百姓一样,每天在田地里和农户一样劳作。他忍耐越多,野心越大。”
他认为徐晨这样做更多的是为自己的野心,并非单纯地为了帮助百姓。
夏允彝沉思片刻,认真地说道:“君子论行不论心,就目前而言徐先生是做到了自己说的一切,他是在带领大同社社员践行大同之治,这一点我们得承认。”
他觉得评价一个人应该看他的实际行动,而不是去猜测他的内心想法。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徐晨和大同社的成员们确实在为百姓做实事。
他想了想,眼神变得坚定起来,接着说道:“旱灾之年,每一粒粮食都是宝贵的,能多救活一粒粮食,就能多救一个人,走,我们也去帮助农户收割粮食。”
说完他便率先起身,徐孚远、杜麟征四人,相互对视一眼也纷纷跟上,加入到了帮助农户抢收粮食的队伍中。
(本章完)
(https://www.24kkxs.cc/book/4240/4240521/11110960.html)
1秒记住24K小说网:www.24kkxs.cc。手机版阅读网址:m.24kkxs.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