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K小说网 > 明末,从西北再造天下 > 第220章 ,都在清田

第220章 ,都在清田


当日,杨鹤留贺函吃晚饭。傍晚时分,夕阳的余晖洒在府邸的屋檐上,给整个庭院镀上了一层金黄。杨嗣昌回到自己府邸,刚踏入客厅,就看到和父亲有说有笑的贺函,他先是一愣,站在原地,眼神中闪过一丝复杂的情绪,半天才勉强挤出一个笑脸,说道:“贺兄也来了。”

    这段时间他对贺涵的态度变化非常大。最开始,他虽然觉得贺涵为人桀骜不驯,但在他看来,大明的读书人又有哪个不是傲气冲天的呢?

    更何况贺涵能力出众,区区一点桀骜,在他眼中还是能容忍的小缺陷。而且他也在谋划宣大山西总督的位置,想要在战场上一展所长,心里还想着拉拢贺涵为己所用。

    然而,贺涵后来做的事情让他彻底放下了这个念头。贺涵先是得罪了六部官员,又因为门头沟矿厂和长芦盐场的事情得罪了勋贵。昨日他和天子说的话更是传遍了整个大明的朝堂,这下连内廷都得罪了。

    现在杨嗣昌眼中,贺涵就像一个疯子,他是万万不敢再去招惹了。他原本还打算通过父亲的关系,运作几个秀子营的军官带到宣大去,结果没想到这个麻烦却主动上门了。

    看到自己儿子回来了,杨鹤微笑着命管家上菜。不一会儿,热气腾腾的饭菜摆满了桌子。三人简单地吃了一顿晚饭后。

    杨鹤看着贺涵,问道:“清田你打算从何处开始?”

    贺函苦笑着摇摇头,说道:“天子现在已经被党争弄怕了,对重民社也有所防范,再想像关中那样大肆招揽社员,利用他们来清田已经难以做到。

    学生手中人手不足,只能先从天津卫开始。学生查了田籍,天津卫应该有  200万亩的军田,但此时天津卫军户寥寥无几,田地也不知所踪。学生想把这块地先清出来,要真能把  200万亩地都给清理出来,天津卫就可以编练  4万新军。”

    朱元璋定了一个非常奇葩的制度,那就是定额税收制度。也就是说,明初太祖时期收多少税,哪怕到了  200多年后的崇祯朝也还是收这么多的税,完全不管后面增加了多少人口,增加了多少田地。

    这制度乍一看好像不错,开垦了新田地,平均的税收变得更低了,但实际上这基本上是痴心妄想。因为地主士绅的税不会增加,平民的税也不会减少,实际上200多年下来,在平民身上压的税越来越多,因为越来越多的土地被大户占据,能收税的土地变得越来越少,普通百姓的压力自然就越来越大。

    就拿军屯卫为例,朱元璋时期就规定了一个卫所要上交多少税,最开始税收是比较低的。但  200多年过去了,军户的田地被将门、当地的地主士绅吞并,京城附近还要加个太监。

    这些人把土地给霸占了,可军户要上缴的税负却不会减少,结果就是军户手中的地越少,他们承担的税反而变得越来越重。

    这样欺负老实人的下场,军户都逃亡当了流民,而军官却成了大地主。国家税收荒芜了,地方缙绅、军官和当地的镇守太监却塞满了腰包,当敌人打进来的时候,他们发现兵没了。

    杨鹤听了,不禁长叹一口气,说道:“此事难做,要清田就要得罪地方缙绅、当地的镇守太监、皇亲国戚,还有那些将门。当初我等在关中就进行不下去,现在想在天子脚下做这事情,难度提升了何止  10倍。”

    贺函冷笑一声,眼神中透露出一丝坚定,说道:“此事说难也难,说易也易。如果按照朝廷现在的制度,光争吵这些田地的归属,吵个几年都未必能吵出结果。但如果学生根本不理会这些事情,直接拿出太祖年间的田籍,丁是丁,卯是卯,花不了几个月时间就能把军田给理出来。”

    “噗!”本来打算喝口茶的杨嗣昌听到这话,直接被茶水给噎住了。他瞪大了眼睛,满脸震惊地看着贺函,仿佛听到了什么天方夜谭。哪怕是大明最粗鄙的武夫,也不敢这样干,他现在都有点怀疑贺涵这举人是怎么考出来的。

    他心里开始担心自己的父亲要再次被贺涵牵连了,想了想劝说道:“贺兄,这里是京城,天子脚下,哪怕是一个乡下的财主,他都有可能是皇亲国戚,你们在米脂乡下的那套手段,在京城不好使。”

    贺函神色淡然,语气平静地说道:“这些皇亲国戚的地位有没有秦王、庆王、韩王、肃王高?杨兄知不知道,哪怕是这些皇亲国戚,被火枪打了一样会死。”

    杨嗣昌被贺函的话噎得说不出话来,他的背后直冒冷汗。他现在都怀疑这么莽撞的人怎么可能会得到自己父亲的喜爱,又怎么能得到天子的信任?

    杨鹤看着自己的儿子,问道:“最近这段时间你都在忙什么,为什么总是这样早出晚归?”

    杨嗣昌无奈地苦笑了一下,说道:“孩儿这段时间在运作,争取能当上宣大山西总督。”

    杨鹤皱了皱眉头,语重心长地说道:“去地方上当总督和那些将门打交道,于天下大势无补,只是在消磨时间。你不如想办法留在直隶,帮贺函他们。对朝廷来说最重要的事务就是编练新军了。”

    杨嗣昌满脸苦笑,心里暗自嘀咕,贺涵这是给自己父亲灌了什么迷魂汤了,就贺涵现在的处境,谁靠近他谁死。他实在想不明白父亲为什么会这么说,但又不敢违背父亲的意思,只能在心里暗暗发愁。

    翌日清晨,天色微明,贺函便早早起身,穿戴整齐后,匆匆赶往紫禁城。

    此时的紫禁城,笼罩在一层淡淡的晨雾之中,显得庄严肃穆。贺函怀揣着心事,脚步匆匆地穿过一道道宫门,终于来到了乾清宫。

    踏入乾清宫,只见崇祯帝正坐在龙椅上,眉头紧锁,脸色极其难看,手中紧紧握着一份奏章,眼神中透露出愤怒。贺函心中一紧,意识到必定发生了什么大事。

    崇祯帝强忍不住怒火,将手中的奏章看完,然后猛地一甩,那奏章在空中划出一道弧线,重重地落在地上。他怒斥道:“他们怎么还有脸回我大明!”

    贺函赶忙上前,弯腰捡起地上的奏章,定睛一看,原来是河南知府上的奏章。上面详细写着陕西行省参政张允登等几百人逃出了关中,如今河南府已经把这些人看押起来,上奏折请示崇祯该如何处置这些人?

    崇祯帝怒不可遏,大声吼道:“真恨不得把这些无能之辈全杀了,这些无能之辈死光了,大明也就安稳了。”他的声音在空旷的乾清宫中回荡,充满了愤怒和失望。

    贺函沉思片刻,上前一步,恭敬地说道:“陛下,这些官员能返回大明就说明他们对朝廷是有忠心的。如果您真把他们全杀了,那就彻底寒了我大明臣子的忠诚之心。以后再遇到这事,地方官员或许会投贼而不回归朝廷。臣以为稍作处罚即可。”

    贺函心中暗自叹息,他感觉大明很多制度太僵硬、太死板,简直就是坑人。丢失城池,地方官员会受到重处,甚至被处死,这就导致很多地方上的文官,为了保证城池的安全,连自己的军队都不敢放进去。当然,这些军队军纪差也是一方面的原因。

    但这样的制度却害死了太多朝廷的将领和军队。赵率就是因为不能到城池当中休整,结果被女真人包围歼灭,后面刘之伦也是因为这,甚至连他自己都享受了这样一波的待遇,来勤王居然连城池都不能进,这种事情非常伤士气的。大明军队的战斗力本就不高,再被这样一伤士气,在野战当中被击溃也就成了常态。

    崇祯帝听了贺函的话,陷入了沉思。过了一会儿,他缓缓说道:“命令河南府把这些官员带回京城,而后一律贬官  3级使用。”

    “遵命!”王承恩连忙上前,恭敬地领命。

    而后,贺函便把自己想在天津卫清田之事向崇祯帝说了出来。他言辞恳切详细阐述了清田的重要性和具体计划。

    而后想了想又道:“陛下,使攻不如使过,请陛下把这些官员交给我天津卫,由他们辅助臣来完成清田事务,也算是让他们将功赎罪了。”

    崇祯帝听完点头同意,而后问道:“爱卿需要朕提供何等帮助,要不朕给爱卿一把尚方宝剑吧?”

    哪怕朱由检是天子,他也知道清理军屯一事可不是什么好干的事。京城附近势官豪族多如牛毛,这些达官显贵怎么可能轻易把土地给交出来。

    贺函连忙摆手,说道:“尚方宝剑却是不需要,臣也知此行的艰难,各方势力都会诋毁臣。只求陛下的信任,只求陛下给臣  3  -  6个月时间,臣必定给陛下练出一支  4万人的精锐,再稍加实战,这  4万人必定会成为像秀子营那样的敢战之士。”

    贺函心里清楚,自己没时间和大明的百官玩什么政治斗争,现在他唯一的支持者就是天子,而他也明白天子最关切的事情是什么。

    果然,贺函这话瞬间就让崇祯帝振奋起来。即便是现在,他也清晰地记得秀子营的英姿,那是一支可以正面硬刚女真人的强悍之师。京城要是有了  4万这样的精锐之师,他平定辽东的希望就大大增加了。

    贺函继续说道:“陛下,清田的第一步就是想让您做个表率,把天津卫皇庄当中的镇守太监全部召回京城。”

    王承恩一听,顿时怒喝道:“大胆,贺涵你这是想欺天不成?”他的声音尖锐刺耳,眼神中充满了愤怒和不满。

    崇祯帝皱着眉头看着王承恩,心中有些不悦。这事是他原本就和贺涵说好了的,这奴才怎么忽然这么激动?

    “王承恩,宫内在天津卫占了几块地?”朱由检冷冷地问道。

    王承恩扭捏了一下,低着头说道:“有三个皇庄,共有  3000顷的地。”

    崇祯帝对着王承恩说道:“招那三个皇庄的管事回宫,土地交给贺总兵,不要影响贺总兵做事。”他的语气坚定而不容置疑,眼神中透露出一丝威严。

    王承恩面露为难之色,内心十分纠结。宫内的太监虽说有月例银子,但大明朝连官员的俸禄都十分微薄,更不用说这些皇帝的家奴了。

    很多太监们甚至没有月例银子,当然靠着紫禁城也不会饿死,但也就这样了,朱家的皇帝那么多融于水,和老朱家的皇帝刻薄寡恩是分不开的。

    诚然,很多人会说太监可以贪污受贿,但能有机会贪污受贿的都是处于太监群体最顶层的那一小撮人。

    要知道,光一个紫禁城的太监就有几万之多,大部分太监其实连混个温饱都颇为艰难。大多数太监生活的改善,也就只能指望这些皇庄了。

    自明朝中期之后,随着宫内太监数量的不断增加,大明朝廷的收入也不断减少,这种靠近皇权的人又怎么会亏待自己,大明皇室占据的田地越来越多,一个个皇庄从直隶冒出来。

    而大明历代的皇帝,也是乐意看到这样的事的,他们以为这是帮自己家增加收入,但实际上养的都是这些太监。

    王承恩也深知现在天子对贺涵的信任达到了何种程度,几乎到了言听计从的地步,即便是当初的袁崇焕都比不上。如果他阻碍此事,只怕会遭受天子的埋怨,而像他这种太监是万万不敢得罪天子的。

    但此事关乎他们太监群体的利益,王承恩思来想去,终于开口说道:“陛下,按照皇庄的规定,一亩地要上缴宫内  3分银子,3000顷就是九千两,对宫里来说这可不是一笔小数目的花销。”

    要是换做其他王朝的皇帝,听到  30万亩地一年就收个  9000银子,那肯定会笑掉大牙。但谁让明朝的皇帝穷呢,尤其是到了崇祯这一朝,现在朝廷已经欠了几百万两的外债了。几天前,大明最后一座被女真人占领的城池也被收复,这次和女真人的大战算是正式告一段落了。

    内阁成员已经弄出了一个几十万人的奖赏名单,虽然这些阁老丧事喜办的风格让崇祯不喜,但理智却又告诉他,这是对大明朝最好的安排。

    难道朝廷要向天下万民宣告,经过朝廷几十万大军半年的努力,目送了女真蛮族回到辽东?他这个天子的脸还要不要?朝廷的威望,还要不要?所以哪怕是像吃了苍蝇一样难受,他也得忍下这份请赏的名单。丧事喜办,这又要花掉几百万两银子。

    现在的崇祯就像后世背了房贷的“牛马”,每一分钱都得精打细算,真是一丝一毫都不敢浪费,9000两银子对他来说非常重要。

    贺函见状说道:“陛下,臣可以给宫里每年  1万两的金银花。”

    听到贺函这么说,崇祯心里的顾虑消除了不少,转头嘱咐王承恩道:“记住,把宫里的那些人招回来。”

    王承恩咬了咬牙,又想出一个理由,说道:“陛下,三个皇庄涉及两千多户,里面有上万我大明的百姓,要是交给贺总兵,难道让这上万百姓流离失所?”

    贺函神色淡然,不紧不慢地说道:“怎么会,正好皇庄当中都是沐浴皇恩的农户,臣直接在皇庄招兵,这些士兵必然对陛下您忠心耿耿。”

    崇祯听了,脸上露出欣慰的笑容,说道:“贺函你想得周到,如此朕就放心把这些皇庄交给你了。”

    此刻,崇祯满脑子想的都是贺函答应他的四万精锐,更关键的是这次连  5年时间都不需要,只需要半年时间,他就能看到这只精锐的初步成型。

    这下连王承恩都不敢再说话了,再说下去说不定要把自己都给搭进去了。他可不想为了一些老太监的养老事情,损伤自己在天子身边好不容易建立起来的信任。

    贺函这次离开皇宫,一路上的太监没有一个对他有好眼色。即便是平日里和他还算有些交情的曹化淳,看着他也是满脸哀怨地说道:“贺总兵做人留一线,日后好相见。”

    贺函抬头望着天空,神情坚定地说道:“要是朝廷没了,我等做鬼都做不了。”

    他大踏步地离开了皇宫。他心里清楚,自己的做法把大明各个阶层都给得罪了,但他也明白,不让他们吐出利益,大明就真的要亡国了。有一点他是认可的,有恒产者有恒心,朝廷编练的新军想要和大同军一战,士兵就必须拥有土地,要弄出500万亩土地,任重道远啊。

    崇祯三年(公元  1630年)6月  5日。

    天色微亮,贺函带着秀子营,神机营准备出发。满朝的文武大臣中,只有杨鹤前来为他送行。

    杨鹤一脸担忧地说道:“日常要小心谨慎,一定要保住有用之身。”

    贺函恭敬地点点头,说道:“学生明白。”

    随后,贺函带着秀子营和神机营踏上了去往天津卫的道路。

    崇祯三年(公元  1630年)6月  6日,长安城。

    这座古老的城市在经历了战火的洗礼后,逐渐恢复了生机,粮价降了,其他的物价也降,大同社的大基建让所有人都有了差事,街面上的乞丐流民也通通消失,大同社发了全新的衣服鞋子,把他们组织起来,戴上藤帽,手套,通通去打灰。城市当中的垃圾被清理出来,破旧的房屋被拆除,新的小区快速建设当中,整个长安城就像一个巨大的工地一般,嘈杂,热闹,富有生气。

    天量的财富从顶层流向整个关中,快速的恢复着关中的元气。现在街道上行人来来往往,商贩们的叫卖声此起彼伏,半年前的末日的景象就仿佛成为了噩梦一般消失了。

    洪承畴府

    “砰砰砰!”两个大同社的工作人员在拍大门道:“屋里有人吗?”

    一个老人打开门道:“两位官差有何事?”

    “俺叫侯勇,俺叫侯远,我们是来登记人口的。”两人说道。

    “老吴,谁来啦?”洪承畴听到外面的动静,从书房当中走出来。户外强烈的阳光让他一时感到不适,他用手挡住阳光,过了一会儿才适应。

    这段时间洪承畴收集了大同报,从开刊以来的所有报纸,徐晨写的文章小说,他通通都看了,但他越看越迷惑,徐晨肯定是有学问的人,但他这套学问和整个大明格格不入,大同理论在大明其他地方也找不到这套理论的源头,如果是徐晨自创了大同理论,但大同理论看上去很成熟,这就有点反常识了,哪怕儒家的理论,孔夫子时代和大明也是完全不同的。所以这段时间他研究大同理论都研究的有点迷茫了。

    老吴道:“老爷,是官家的人。”

    侯勇道:“俺们是代表都督府来登记户籍的。”

    洪承畴当即请二人来到大厅,侯远拿出纸和笔,准备记录。

    侯勇道:“先生你的姓名?”

    “洪承畴。”

    “你是游学,做买卖,还是长安的本地人。”

    洪承畴问道:“这有区别吗?”

    侯勇道:“区别大的很,如果先生是游学的俺们就给先生办个临时暂住证。

    因为关中旱灾还没有结束,粮食紧缺,每人每个月只能按户籍领五十斤麦子,当然如果先生吃得土豆,玉米,红薯,这些杂粮可以随便购买。

    同时先生你是长安本地户籍,愿意做工,俺们可以介绍一份差事给你,当夫子工钱最低一两,如果先生吃的苦,愿意去偏僻的山村工钱可是有二两的。

    愿意种地,俺们可以跟你登记个农籍,可以分到30亩土地,如果你嫌这些地不多的话,敢吃苦,不怕死,可以去甘肃镇,那边一户可以分100亩地,但农闲需要参加军训,要抵抗外族人,除了打仗也没啥缺点,而且打仗好呀,打仗能立功,升官快,赏赐丰厚。”

    明户籍,严法度,战士闻战则喜,这大同社倒是有几分暴秦的姿态。

    他这段时间虽然两耳不闻窗外事,但通过大同报,他知道这段时间大同社在整个关中均田和登记户籍。

    户籍清楚了,就知道自己治下有多少人口,田籍清楚了,就知道治下能征多少税,更关键的是大同社把土地和军事挂钩,知道了多少人口和土地,就知道能征多少兵,大同社做的这些事情,都是在为战争做准备。当他们清田完成,就是几十万大同军东征中原之日。

    (本章完)


  (https://www.24kkxs.cc/book/4240/4240521/11110913.html)


1秒记住24K小说网:www.24kkxs.cc。手机版阅读网址:m.24kkxs.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