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1章 ,产业链管理
最终洪承畴还是登记了自己是游学,得到一个临时的暂住证,他可以凭着暂住证都督府的官营粮铺平价购买50斤麦子等主粮,而且过了三个月还要再去县衙登记一次。
看着登记好信息,离开的侯勇二人,洪承畴若有所思,大同军的动作比他预计的还要快。不到一个月时间就征服了甘肃镇,现在都开始准备移民了,
大明固原,甘肃,宁夏,榆林四镇被大同社吞并,大明的西北彻底崩塌,换了主人,他满脸忧愁的看着北方,朝廷对付一个女真人已经竭尽全力了,现在又来了一个更加强大的大同社,这大明的江山终于走入了末路了!
就在洪承畴忧愁的一个声音道:“东家麻烦您让让,俺身上脏,要是弄脏了你衣服就不好了。”
这个时候洪承畴才发现一个浑身漆黑的青壮,拉着一辆平板货车在他身后,货车上堆满了蜂窝煤,洪承畴当即给他让开的位置,这青壮也不怕脏,用藤筐挑了三趟蜂窝煤而后道:“吴伯,共120个蜂窝煤,240文钱。”
老吴当即两张写的100文的粮票,又数出4张写的10文的粮票交给了青年。
青年拿着钱也不怕自己手黑,仔细的看了又看,又用手触摸了粮票的触感,和都督府说的没差别,这才放心的收起来。
这幕让洪承畴好奇起来问道:“吴伯,现在家里每天要用多少这样的蜂窝煤,花费又是多少?”
他对蜂窝煤了解一点,知道这玩意最开始是米脂流传出来,据说好像是徐晨的手笔。
重民社后面能组建秀子营,主要的财源就是这个蜂窝煤,他们垄断了整个西安府的燃料市场,一年据说就赚了几十万两银子。
当初他为陕西巡抚的时候,他就羡慕不已,他一个巡抚能调动的资金都不如刘南卿这个参政。
当然也因为煤炭,重民社得罪了整个西安府的大族,因为这一块的利益原本是属于他们的,结果刘南卿低价从他们手中购买废弃的煤矿(主要是这些大族不知道如何处理地下水)。反过来用蜂窝煤抢光了他们的市场。
在西安大族看来,重民社每赚一笔钱,都是从他们身上抢过来的,加上后面的厘金,重民社帮助三边都督府一年抢了他们150万两银子,这已经不是杀人父母的仇恨了,而是诛九族的仇恨了。
所以即便是洪承畴也不敢太过于深入了解这个行业,生怕被拉仇恨,但现在西安府大族烟消云散了,重民社也只剩下十几人了,他也不担心拉仇恨。
老吴道:“咱家每日消耗的蜂窝煤大概就8个,1日的花费是16文,比之前便宜了一倍,不算战时也比都督府来之前便宜了三成。”
洪承畴忽然来了兴趣,想要调查一下在大同社的治理下,长安城的物价是什么情况。
他这段时间看大同报,和大同社一些公开的资料,他发现徐晨非常重视数据,最喜欢说的一句话就是没有调查权就没有发言权。
于是他道:“小兄弟贵姓?”
青年道:“俺姓常,不过大家都叫俺木根。”
洪承畴笑道:“某有一些事情想要询问木根小兄弟。”
木根看洪承畴气质不凡,又穿的是读书人的长衫拱手行礼道:“先生您问。”
洪承畴看着街道旁边的一个小吃摊道:“不白麻烦小兄弟,某请你吃面。”
木根喜道:“那俺就感谢先生了。”
两人来的街边摊的一个小面馆。洪承畴道:“来两碗牛肉面。”
“好嘞,客官请稍候。”
洪承畴问道:“某记得长安城运煤的行业是重民社的产业,木根兄弟还在为他们做事?”
木根摇头道:“没有,半年前,刘先生被暗杀了,俺们这些拉煤的人,忽然就换了东家。”
而后木根气愤道:“新东家是长安城大户杜家,杜家最不是东西了,抢了俺原本东家的产业不说,还赶走了俺一半的兄弟,说什么现在世道不好了,地主家也没余粮,要俺们兄弟一人干两人的活,那个时候关中闹灾,长安城粮食价格节节攀升,俺们兄弟赚这工钱反而少了,不说要养家了,养活自己都艰难,还有好几个当差的弟兄就是在那段时间饿死的。”
而后他红着眼道:“俺爹俺娘也是在那几个月饿死的。”
而后他畅快道:“好在都督来,赶跑了杜家,李青天又把杜老爷给抓起来了,杜家人枪毙的那一天,俺到城外去看了,还踩了那杜老爷两脚,算是为俺爹俺娘报仇了。”
洪承畴有点尴尬,当时他就是三边总督,只可惜三边将门和关中大族联合,架空了他,他根本管不了关中的事务,只能眼睁睁的看着他们侵吞都督府和重民社的产业。
“两位客官牛肉面来了。”面团的老板端了两碗热腾腾的牛肉面。
木根很快反应过来抱歉道:“俺和先生说这些干啥,现在俺们没有东家算是为自己做事了。”
洪承畴拿出竹筒的筷子道:“木根,我们边吃边聊。”
洪承畴道:“现在木根的东家是大同社?”
木根叹息道:“要是能加入大同社就好了,那些挖煤矿,还有在蜂窝煤场做事的兄弟才加入了大同社的官营作坊,俺们算是自己给自己做事。”
成为大同社工匠,收入高,假期多,福利好,连养老都包了。哪怕大同社攻占长安也不过半个多月,大家却已经知道正式编制的珍贵了。
“自己给自己做事?”
木根点头道:“长安城当中,是有几十个蜂窝煤站点的,蜂窝煤先拉到站点,再卖到各家。大同社把这些站点承包给俺们了,又帮助俺们贷款买了拉煤的大车,而后给俺们兄弟划分了各块地区,约定好了蜂窝煤的价格不得恶性竞争,而后大同社先把蜂窝煤卖给俺们,俺们再卖给各家。”
而后土根却有点眉飞色舞道:“现在俺们兄弟赚多少?凭自己的本事。”
他刚想说自己的收入,但想到他们领头的兄长警告过他们,不能说出去,于是就停住了用吃面来缓解他的尴尬。
洪承畴看土根穿的是牛皮底的鞋子,衣服的料子也是大同社最好的劳动布,这拉煤的工匠收入估计不会低。
洪承畴皱眉头,大同社这样有点放松了管控,通过这段时间的了解,他发现大同社和朝廷最大的不同,就是极其重视产业的发展,完全不在意什么所谓的与民争利,纺织业赚钱就开纺织厂,煤炭赚钱就是开蜂窝煤厂,钢铁赚钱就开铁厂,煤油灯赚钱就开炼油厂。
可以说整个关中最赚钱的行业,基本上就被大同社垄断,难怪整个关中都流传大同社要再造大宋,除了兵制之外,大同社和大宋的其他制度几乎没什么变化,大部分改了个名字就直接用。
大同社不但控制了关中赚钱的产业,他们还打算控制关中所有的行业。
如果大同社是以行政命令这样做,他都不会惊讶,关键是大同社居然用经济的方式来控制整个关中的商贾。
这次大同社清洗了整个关中大族,获得的财富数以万万计。哪怕不把土地算上,大同社从四大王府获得的财富,估计就超过了上千万两,其他大族加起来估计也有两三千万了。
大同社对关中百姓大方的分土地,对自己的士兵更大方,对立下功劳的士兵毫不吝啬赏赐,据说哪怕是普通的士兵都能获得50两的赏银,大同社出兵最开始是9万,后面不断的招降士兵,到最后已经有20多万士兵。
这些士兵的赏赐加起来就是七八百万两银子,不过大同社却没有直接把钱发到这些士兵手上,而是让士兵自己统计需要什么货物,而后由大同社根据士兵的订单,去和那些商家批量订货,长安新开的期货交易市场,挤满了那些想发财的商人。
只是让那些商家没有想到的事情,大同社没有利用他庞大的订单来压价,价格居然还比市价高2分。
最开始长安城的商贾那是大喜过望,本来货物就能赚三成利,再加2分,他们就能赚一半的利润。
可以说他们只要抢到一个订单就是等着发财,但很快他们就发现这笔钱财不是那么好拿的。
大同社居然要对他们所谓的生产环境考核,什么没有执行四个时辰工作制没有执行,淘汰,上五休二没有执行,淘汰,没有在都督府登记上缴厚生金的作坊,淘汰,有加班情况的,淘汰,工匠居住环境差的,淘汰,安全措施不到位,淘汰,还美其名曰这叫产业链管理。
这些小作坊主感觉自己天都快塌了,这大同社管天,管地,管到他们作坊内部来了,制定的考核标准有整整一本书那么厚,想赚他们的钱,感觉比登天还要难。
这段时间长安的作坊组织要聚会,就没有不对大同社口诛笔伐的。哪怕你是管海的龙王也不可能管到自己家作坊里来呀。
而后这些人一个个相互打气,大不了大家都不做这笔生意,定不能让大同社的人控制自己的做法。
只可惜这样短暂的结盟没几天就破裂了,开什么玩笑,几百万两银子的财富,难道就这样看着这些白花花的银子在自己眼前溜走,这年头想赚钱哪有不难的,有一半的利润,哪怕是大同社要他一条腿,他也敢卸下来。
不就是要求高吗,俺做!
而后这些作坊主拿着大同社制定的标准,一条条学着改进,请大同社的管事来考核,考核合格之后就会马上给他们下订单。
这年头你不干有的是人干,于是这样的脆弱的联盟很快就破裂了,一个个想获得这笔银子作坊主都得按照大同社的要求改进。
洪承畴虽然不理解大同社的作法,但却明白这是大同社在为关中百姓找差事。
那些作坊得了大同社大量订单,但工匠又不能加班,那就要多雇佣两倍三倍的工匠来做事,这样所有人就有活干了。
想到这里洪承畴不由得苦笑,大同社说要革大明的命,还真一点都没说错,这完全是换了一套法度。
“呦,这不是朱王爷吗。好久不见了。”面摊的老板带着一丝嘲讽的口气道:“您欠我的三十文面钱啥时候还?”
朱存极却淡定的拿一块小棉布擦了自己戴在耳上的眼镜淡然道:“你这人口臭不说,眼睛都不好使。”
面摊老板这才发现朱存极又穿上了丝绸长衫不说,眼睛上的闪闪发亮的东西,一看就不便宜。
“哟,王爷这是又发达了。”
朱存极拍出一张100文的粮票道:“来碗最贵的面,把账清了,余下的就当你的赏钱了。”
老板虽然嘲讽他,但他却不生气,因为在他最困难的时候,就是这个面摊老板愿意给他赊账。
洪承畴看到朱存极也惊讶道:“朱先生,大同社放了你?”
朱存极这才发现了洪承畴,可能是身份地位不一样了,这次他没有躲闪,而是淡然说道:“某又没有做坏事,大同社的人讲道理,自然不会为难某。”
洪承畴奇怪道:“朱先生这是找到了本家的亲戚了?”
朱存极郑重的擦了擦自己的眼镜再扶正道:“某是凭自己的本事找到差事的,现在某是农学院的教授,某的学问被大同社看中,他们以一个月30两的俸禄聘请某。”
“朱先生的学问?”洪承畴不敢相信了,他还不了解朱存极,一个活了几十年的老纨绔,虽然说不上吃喝嫖赌,但是花鸟虫鱼无一不精,一个蛐蛐几千两,他说买就买。这也就是在王府,有足够的财产给他败,一般的大户都只怕被他败干净了。
虽然说就是因为他是败家子,幸运的躲过了一劫,但说这败家子有什么学问,值得大同社重视,他是万万不相信的。
朱存极淡定道:“某怎么就不是学问大家了,在整个关中还有谁比我更了解蛐蛐的习性吗,就连大同社的都督赞叹某的学问,亲自聘请某为教授,让某带学生编撰一本有关蝗虫习性的书籍,说是要用某的本事来治理蝗虫,还说某可以流芳百世。”
徐晨的认可对这位老纨绔极为受用。
(本章完)
(https://www.24kkxs.cc/book/4240/4240521/11110912.html)
1秒记住24K小说网:www.24kkxs.cc。手机版阅读网址:m.24kkxs.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