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K小说网 > 明末,从西北再造天下 > 第222章 ,天命所归

第222章 ,天命所归


崇祯三年,陕北的气候较去年而言,虽说稍有好转,但整体依旧偏旱。关中地区的情况更为严峻,已经连着几年雨水稀少,中间还经历了两年特大干旱。正所谓“久旱必蝗”,尽管延安府的蝗灾在徐晨的强力管控下得到了有效压制,然而凤翔府又闹起了小规模的蝗灾。

    消息传到徐晨耳中,他当机立断,即刻命令当地的大同社员,以两斤粮食换一斤蝗虫干的价格,无限量地收购蝗虫。

    此令一出,当地百姓们纷纷响应,一时间,捕捉蝗虫成为了凤翔府百姓们获取粮食的一种途径,有几十万凤翔府百姓动手蝗灾勉强压制下去。

    但徐晨的心中也萌生出了治理蝗虫的打算。在大明这个时空,因为小冰河时期带来的旱灾,导致蝗灾频繁发生,给百姓的生活和国家的经济带来了沉重的打击。

    这个时代的人面对蝗灾,往往显得束手无策,很多人只能选择建个蝗虫庙,祈求蝗虫神不要吃掉自己的粮食。

    但徐晨知道蝗虫的肆虐不过是干旱造就了适合它们生长的土壤。求神是没有用的,而是要主动治蝗灾。

    徐晨开始在大明这个时代寻找相关的人才。而在大明这个时代,玩蛐蛐的人算得上是昆虫学家。

    很快朱存极的人引起了他的注意。其他人玩蛐蛐,或是为了赌博,或是为了赚钱,唯有朱存极是真的出于自己的兴趣。

    他虽是个纨绔子弟,但从小接受名家教导,有知识、有水平。他玩了几十年的蛐蛐,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能做到理论与实践结合,写了一本《蟋蟀经》。

    徐晨仔细研读了这本《蟋蟀经》,除了一些斗蟋蟀的方法之外,书上还记录了蟋蟀生长繁殖等一系列的经验。只要把这些经验稍加转换,用在蝗虫身上,朱存极不就成了一个治虫专家吗?

    于是,徐晨亲自找到了朱存极。邀请他为博士,专门研究蝗虫的生活习性,以及如何控制和杀灭它们。朱存极自然万分愿意,成为教授总好过扫大街吧。

    在徐晨的支持下,大同社的农学院开辟了一个新的学问——昆虫学。

    洪承畴通过朱存极了解这前因后果后,感慨道:“都督对人才的使用还真是不拘一格。”

    他的内心反而有些高兴了,心想徐晨连朱家的王爷都能任用,那自己自然也不容易受到歧视。

    接下来的几天,洪承畴又逛了长安城的市集,他发现整个长安城除了粮食受到限制之外,其他物价快速下降,恢复正常。

    关中之外的商队,为了赚取超额的粮食利润,从中原,湖广地区贩卖粮食到关中,而后又把大同社带来的,羊毛布,煤油,钢铁制品,玻璃制品带到中原和江南地区。

    长安市面的繁荣甚至超出了他的想象。就好像长安城突然从百业萧条步入到百业兴旺的状态当中,这种转变甚至让他觉得自己有点无能。

    后面深入一想,大同社撒了上千万两银子出来,没有这种效果反而奇怪了。

    崇祯三年(公元  1630年)6月  10日,报捷的文书传到长安城来。

    大同社第六师师长孙可望,带领两万多骑兵杀到漠北,远征察哈尔余部,俘虏了林丹汗长子额择,妻子娜木钟,十几万察哈尔部尽归大同社,整个漠北尽归大同社所有。这消息顿时让长安轰动,关中轰动。

    长安城,福满楼。

    刘应遇找到洪承畴羡慕道:“老天爷真是眷顾徐晨,历来中原王朝北伐漠北何其难,武帝甚至打光了大汉60年的积累,徐晨不过占据关中一地,却只用2万人就征服了漠北,而这2万人大部分还是蒙古人,难道徐晨真是天命所归?”

    不由得刘应遇这样想了,蒙古人是中原王朝这几百年来最强大的敌人,虽然这些年已经衰落了,但再怎么衰落,这也是占据了整个草原的庞大势力,而徐晨却毫不费劲就解决了这样强大的敌人,大同社8个主力师也只出动了一个师,这要说徐晨拼尽了全力,他自己都不相信。

    洪承畴羡慕道:“历来能打到漠北的将领屈指可数,孙可望必然要青史留名了。”

    建功立业,青史留名一向是他的志向,现在他反而有点中道崩除了。

    “大同社把大半个大漠收入囊中了,长安各大报社已经把天可汗的名头带着徐晨身上了。

    洪承畴只要想到徐晨现在还只是都督,占据中原的地盘也只有关中一地,但已经占了大半个草原,就感觉有点不协调,这算是草原政权还是中原政权?

    但只要徐晨统一了中原,这就是一个横跨草原中原的强盛王朝,他就有一种热血沸腾之感。

    “亨九,某打算在长安的工业区开个纺织厂,也算是为刘家留条后路,你要不要入一股?”

    刘应遇这段时间联络上家里,刘家给了他一万两银子,让他在大同社的地盘下打下根基,这既是为了狡兔三窟延续家族,也是被大同社在关中实行的政策吓到。

    眼看着大同社就要打到山西来,刘家的田地,财产,人脉估计会和关中大族一样被连根拔除,山西的大族一方面逃到其他地方,另一方面则想要在大同社地盘打下根基。

    大同社虽然对打击地主士绅毫不留情,但他却又保护有作坊的商贾,甚至徐晨还对大同社员宣称商贾是大同社的盟友,属于可以团结的对象。

    在当大同社敌人必死无疑的情况下,他们纷纷选择愿意做大同社的盟友,而且比经商他们山西人也不怕。

    所以很多山西大族已经开始派分支的子弟到关中来置办产业。

    洪承畴问道:“纺织业可是大同社强势产业,时安兄有把握你这纺织厂能生存下来。”

    刘应遇笑道:“大同社把整个大漠都给打下来,相当于有两个中原的土地在帮助他们养羊,某不知道这会生产出多少羊毛,但某知道现在的关中纺织厂是远远不够处理这些羊毛的,长安城迟早会成为整个北方的纺织中心,在10年内不用担心纺织厂不赚钱。”

    洪承畴想了想道:“某出两千银子能占几成股份?”

    刘应遇道:“算你三成,按照大同社的说法,我们这个作坊算是股份制的,你可以派一个账房来监督。”

    洪承畴道:“账房就不派了,某相信刘兄。”

    刘应遇道:“亨九,你这就不是做生意的态度了,亲兄弟要明算账。”

    洪承畴满不在意道:“时安兄要是看上了这些股份,说一声即可,小弟愿双手奉上。”

    他出生在名门望族当中,家中也不缺少钱财,而且他的心思也不在商业上,自然不在意这些事情。

    想了想他问道:“时安不想加入大同社?虽然现在说徐晨是统一天下之人有点早,但就像兄长说的一样,上天都在眷顾他。”

    刘应遇苦笑道:“败兵之将不敢言勇,而且人家也未必看得上某。”

    就在这个时候,他们雅间旁边传来一阵吵闹的声音道:“今日我兴汉社成立了。”

    “拜见社长!”一群小年轻齐声道,而后就是一群吵闹的欢快声音。

    洪承畴和刘应遇两人听到这吵闹的声音不由得羡慕,果然是青年意气,挥斥方遒。

    洪承畴道:“关中要取代江南,天下的政治中心。”

    关中大族虽然打压了一波会社,但等大同社攻占关中之后,整个关中结社之风快速反弹,关中的读书人,大部分以加入大同社为荣,另外的一小半也纷纷结社,现在的长安城几乎每天都有几个会社的成立。

    这些年轻人动不动高喊什么,民为贵,君为轻,社稷次之,要不就学着大同社高喊,天下乃天下人之天下,非一人之天下。君王独夫一人,乃社稷之大害。

    在关中这片土地上,皇权的威严被扫落在地,各种激进的理念在这片土地上出现,而后他们在报纸上宣传这些理念。

    这说的好听一点是兴起百家之风潮,说的难听一点,就是有点群魔乱舞了,但大同社不但没有禁止这种情况,反而有点推波助澜。

    洪承畴虽然觉得有点乱,但谁让大同社才是这片土地的主宰,他也只能学着适应。

    和刘应遇告别之后,洪承畴朝着重民社总部走去。经过这半个月的发展,重民社社员数量明显增多,最起码比之前多了几倍。

    当洪承畴赶到重民社总部时,只见社员们整齐地排着队伍,每个人都背着一个行囊,神情严肃而专注,仿佛即将踏上一场重要的征程。

    罗伟站在队伍前方,目光坚定地扫视着每一位社员,大声说道:“此次我等受雇于都督府,去耀州县完成丈量土地的任务。这不但是都督府的任务,也是我重民社成立的初衷之一。希望各位社员,牢记我等的初心,圆满完成丈量土地的任务。”

    “我等定不辱使命。”所有社员齐声回应,声音整齐而响亮。

    罗伟满意地笑了笑,说道:“好,我等出发。”

    重民社员们迈着整齐的步伐,一个个走出大厅。

    洪承畴赶忙上前,拉住罗伟,疑惑地问道:“子瞻兄,这是何意?”

    罗伟笑着解释道:“都督府要在整个关中丈量土地,人手极为不足。徐社长雇佣我等,让我等去耀州丈量土地,完成任务之后,我等还会回来的。”

    洪承畴听了,思索片刻,说道:“某愿意跟随,不知道子瞻兄欢不欢迎?”

    罗伟爽朗地笑道:“当然欢迎,有你一同前往,想必能给我们带来不少助力。”

    他们一行人来到了原本的陕西巡抚衙门,这里如今已成为大同社在陕西处理事务的重要场所。

    主持陕西农村事务的常五热情地接见了他们,给众人安排了出行的马车。

    也就是在这里,洪承畴才真切地感受到大同社决心之大,远远超出了他的想象。光他在巡抚衙门看到的就有上千读书人,他们有的在认真地整理资料,有的在低声交流着丈量土地的事宜。而且他们这批人走了之后,后面又来了一批,络绎不绝。

    坐在马车上,洪承畴的内心满是疑问,终于忍不住开口问道:“大同社准备了多少人丈量土地?”

    罗伟想了想,说道:“不算他们原本的社员,整个关中的读书人都被他们招募了,大致有两三万人,每个县安排两三百人。都督的决心很大,一定要把关中的土地丈量得清清楚楚。”

    洪承畴吃惊地瞪大了眼睛,说道:“这花费多少钱?动员几万的读书人,这花费的人力物力简直不敢想象。”

    罗伟认真地算了算,说道:“都督府给我重民社社员每个人补贴三两银子,如果真有  3万人,光工钱就是  9万两,加上一路上的吃喝,可能花费二三十万两吧,但能清楚陕西的田地,这是值得的。”

    当他们乘坐的马车缓缓驶出长安城后,洪承畴透过车窗,惊讶地发现此时关中的乡村变得格外热闹。一架架巨型的风车矗立在河道旁边,在微风的吹拂下,巨大的风叶缓缓转动。洪承畴自然知晓,这种风车可以巧妙地利用风力,将河道中的水提到田地当中,为农作物灌溉提供便利。此前,这样的景象只有在延安府才大范围地出现过,在关中地区却是极为少见。

    其实,倒也不是这风车有什么难以攻克的技术难度,而是当地的大族们根本不愿意在农业生产上进行投入。在过去,也只有重民社在关中修过几十架风车。那些大族们只看重眼前的利益,目光短浅,舍不得在水利设施这样的长远项目上花钱。他们宁愿让土地因缺水而减产,也不愿意拿出钱财来改善灌溉条件。

    除了风车之外,田野里最多的就是正在修水渠的农户了。洪承畴已经能看到不少水渠如同蜿蜒的巨龙,蔓延到田地当中。他不禁为大同社的效率感到惊叹,要知道,大同社攻占长安仅仅才半个月时间,现在就已经开始大规模地修水渠了。

    罗伟看到这一幕,也不禁感慨道:“没有阻碍做事就是好啊。当初景明想要在关中大范围修水利设施,但想了好几年了,总是没成功。现在大同社一来,终于可以开动了。”

    当初重民社想要推动水利设施的修建,却遭到了当地大族的百般阻挠。他们担心修建水利设施会影响到自己的利益,于是动用各种关系,设置重重障碍,使得重民社的计划落空。

    马车继续前行了10余里,他们却发现一个庞大的队伍,正被一群大同社士兵押着往长安城方向前进。洪承畴透过马车的窗户仔细观察这群人,发现他们虽然穿着朴素,但皮肤白净,很多女子的姿色都算得上是佳丽。从他们的气质和穿着打扮来看,明显与普通的百姓有所不同。

    罗伟看着这支队伍,猜测道:“不知道这些是三原的大族,还是耀州的大族。”

    洪承畴疑惑地问道:“大同社想把他们关押起来?”

    罗伟摇头道:“不久前,大同社攻占了甘肃镇,但现在甘肃镇人口少,土地荒芜,城镇被蒙古人侵占。都督府决定移民实边,这些人都是要去甘肃镇。”

    洪承畴听了愕然,移民实边,这在历朝历代都很常见,但自古以来都是用罪犯、贫民来移民实边,把大族迁移到边塞,这真只有大同社能做得出来。

    洪承畴看着眼前的场景,心中不免有些不忍。要是自己的家乡被大同社攻占了,只怕他家族之人也会像现在这样吧。

    倒是罗伟对待此事却看得十分淡然。在他看来,这些大族当初就杀了他们重民社和几万人无辜之人,现在只是让这些大族迁移到边塞之地,没让他们偿命,大同社已经够仁慈了。

    他思想发生了转变,大同社为什么能比他们重民社更有效率呢?

    原因很简单,就是因为他们敢毫不留情地铁拳镇压这些大族。

    在清田这件事情上,大明朝廷其实也有能力拿出资金,但地方藩王、士绅地主势力盘根错节,他们都会阻碍清田。而现在关中这些势力只要敢轻举妄动,大同社就会直接连根拔除。

    洪承畴叹息道:“可能天下真需要大同社这样的组织来拨乱反正吧。”

    朝廷其实也有过像徐晨这样的强力人物。在张居正的组织下,万历九年朝廷田籍上的土地达到了700多万顷,增加了五成多。只可惜张阁老病逝之后,一切又恢复了原貌,朝廷户籍上的土地又变成了只有400多万顷。

    现在洪承畴想一想,是天子自己放弃了拯救大明的机会。如果当初天子能够坚定地支持张推进居正的改革,或许大明的命运会有所不同。

    在尘土飞扬的道路上,一辆辆马车缓缓前行,车轮有节奏地碾压着崎岖不平的地面,发出“吱呀吱呀”的声响。罗伟等五人坐在马车里,尽管有车厢的遮挡,但一路的颠簸还是让他们疲惫不堪。

    终于,耀州的城门映入眼帘。耀州知州刘宗敏带着一众官员早已在此等候。刘宗敏身材魁梧,面容刚毅,眼神中透着一股干练与热情。

    当马车停下,罗伟等人从车上下来时,刘宗敏立刻大步迎上前去,脸上绽开了爽朗的笑容:“总算把你们给盼过来了!一路上辛苦了!”

    罗伟赶忙上前,抱拳行礼道:“知州大人客气了,为都督府清丈土地,我等不敢言辛苦。只是不知我等应该去何地丈量土地?”

    刘宗敏摆了摆手,说道:“不急不急,各位先休整一晚,恢复恢复元气,明日咱们再做事。”

    他们的确需要好好休息一番,罗伟也就没客气了,带着社员到了刘宗敏安排的地方休息。

    当晚,刘宗敏招待罗伟等人。席间,刘宗敏一边热情地劝酒,一边分享着在耀州清丈土地的经验。

    “各位先生,耀州核心地区的土地已经丈量完成,但耀州多山还有很多偏僻地方有遗漏。

    这些地方山高水恶,野兽众多,百姓贫穷,你们要注意安全,必须带上武器在身上。”

    刘宗敏神色严肃地说道,“耀州这地方山地众多,当地的野兽也不少,像什么野狼、野猪之类的,在野外很容易对你们的安全造成威胁。

    而且,当地还有不少忙时为农、闲时为匪的人,他们可不会轻易让你们顺利清田。所以,安全是第一位的,千万不能掉以轻心。”

    罗伟点了点头,说道:“某也曾去过农村,深知农村问题复杂。我们一定会保护好自己的。”

    刘宗敏接着说:“不过你们也放心,我们大同社已经安排好了抗旱会员,去农村建立基层组织,你们主要的任务就是辅佐他们,登记好户籍,田籍,接下来的事情就交给我们来做就可以了。

    第二天清晨,阳光洒在县衙的院子里。一个叫李国齐的抗旱会员,带着十名带着火枪的士兵来到了罗伟等人的住处。

    “两位先生,咱们出发吧。今天咱们要去的是一个叫白头山村的村子。”李国齐说道。

    众人跟着李国齐出了城,朝着白头山村的方向走去。

    一路上,李国齐向他们介绍着白头山村的情况:“白头山村处于马栏山深处,村庄四周的山上有四通八达的小径,是白河的上游。周围群山森林茂密,树木郁郁葱葱,很容易隐蔽。而且这路也比较难走,大家要小心一些。”

    洪承畴迟疑看着他们,大同社共有13人,这其中10人是士兵,负责保护他们的安全,李国齐是领头的抗旱会成员,队伍当中还有一个长相比较清秀的年轻人,看上去就没吃过苦,还有一个上年纪的老学究。

    通过简单的交流他知道,那清秀的年轻人算是大族旁支,他是要去白头山村做夫子,而那个老学究是个屡试不中的童生,后面投靠大同社,学会了几个土方子,算是大夫。

    不算士兵大同社一个村子就安排三个小吏,按照他们一个月二两银子的俸禄,光这一个村子的政务人员大同社耀开出72两银子,再加上他们的福利待遇,村子里的日常开销,只怕上百两银子都打不住,但一个山村能弄出上百两银子的税收?

    洪承畴觉得大同社这样大肆扩张吏员,他们手中财富再多也支撑不了几年。

    (本章完)


  (https://www.24kkxs.cc/book/4240/4240521/11110911.html)


1秒记住24K小说网:www.24kkxs.cc。手机版阅读网址:m.24kkxs.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