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K小说网 > 明末,从西北再造天下 > 第232章 ,新矛盾,新问题

第232章 ,新矛盾,新问题


崇祯三年(公元  1630年)10月  2日,关中长安城。

    清晨,“铛铛铛!”新式塔楼的钟声清脆地响起,宛如一首悠扬的晨曲,唤醒了这座古老而又充满活力的城市。钟声在城市的上空回荡,仿佛是一种无形的召唤,催促着人们开启新一天的生活。

    随着钟声的余音渐渐消散,长安城的大街小巷开始热闹起来。一个个工匠从睡梦中醒来,揉了揉惺忪的睡眼,穿上朴素而又整洁的衣服,纷纷走出家门。

    他们成群结队地走在道路上,脸上洋溢着对工作的热情和期待。从大同社攻占长安开始,仅仅半年不到的时间,这座城市就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大大小小几百个作坊如雨后春笋般在城市中拔地而起,雇佣了几万工匠。曾经的消费型城市,如今正快速地转变为一座充满生机与活力的手工业城市。

    与此同时,随着大同社攻占大漠,又占据了甘肃镇,大漠商路打通,虽然尚未完全占据西域,但丝绸之路已经打通了一半。此时的长安街头,商队络绎不绝,既有来自西域的驼队,那高大的骆驼迈着沉稳的步伐,驮着满满的货物;也有来自大漠的马队,“哒哒哒”马蹄声清脆悦耳。街道上车水马龙,川流不息,往来的人群中,既有皮肤白皙的西域白人,也有粗犷豪迈的大漠蒙古人,还有金发碧眼的罗刹人,各色人等应有尽有,呈现出一派热闹非凡的景象,倒也有几分盛唐时期万国来朝的繁荣。

    到了10月之后,长安就更加热闹,因为大同社的公民议会,来自大漠、河套、甘肃镇、关中八府的公民代表也开始汇聚在长安城。

    他们带着各自地区的期望和诉求,来到这座城市,这使得长安城更加繁华,充满了生机与活力。

    “这里就是长安城,不愧是六朝古都啊,延安府和长安城比起来都成小城了。”孔晨作为延安府的公民议会的代表,带着自己的两个师弟孙星和冯远来到了长安城。

    他站在街道上,抬头望着高耸的城墙,热闹的街道,川流不息的人群,车水马龙的道路,眼中满是惊叹和向往。

    这次他来到长安,不单单是为了参加公民议会,更是打算在这座城市建立他的新作坊。孔晨知道都督府的治所在哪里,哪里就会有如同洪流一般的财富。延安府曾经因为大同都督府的到来而焕发出新的生机,但也会因为都督府的离开而回归于平淡。而他想要自己的事业更上一层楼,就必须跟着都督府转战长安。不跟着都督府,他如何承接都督府下达的上千万两银子的订单。

    冯远也说道:“我们在延安府过就很不错,师兄又何必冒险开新的作坊?”

    孔晨道:“短视,延安府的底蕴不如长安,这里通着西域,通着中原,我们的车马作坊想要大发展就必须扎根在长安。”

    看着繁华的长安城,孙星有点担忧地说道:“我们都是外来户,贸然到长安城来开作坊不会被人欺负吧。”

    孔晨听到这话,忍不住笑了起来,说道:“我们可是大同工业区的老人,俺不欺负别人就是了,谁敢欺到俺们头上?长安当地人又怎么样,有什么值得傲气的,他们还不是我们大同社的手下败将。”

    说着,孔晨带着孙星和冯远来到了长安城的府衙。这里已经被徐晨改造得有点像后世的政务大厅了。

    整个大厅宽敞明亮,摆放着一排排整齐的桌椅,工作人员们在各自的岗位上忙碌地工作着。大同社的户籍登记、作坊的注册、教育、医疗卫生等公共服务,以及申报税收等事务都可以在这里完成。

    为了方便私人开作坊,徐晨要求长安城的官吏做到一日完成的事务不要拖到第二日。

    孔晨走进府衙,找到了长安县一个叫胡林官吏。他随意地和胡强聊了几句,胡林惊喜地说道:“原来大哥也是工业区的老人。”

    孔晨淡然一笑说道:“俺是土木三中队的,俺们这个中队可是出了不少人才,都督府的第七师长田见秀就是俺们队长。”

    胡林连忙说道:“俺叫胡林,也是土木的,不过是土木十中队的,比不上孔大哥资历老。”

    有了这层关系之后,两人很快熟络起来。孔晨说道:“俺想开办一个马车作坊。”

    胡林笑道:“开作坊好啊,都督最支持这事了。”

    很快,胡林帮孔晨完成了作坊的登记。当孔晨提出需要一个二亩的土地做厂房时,胡强热情地说道:“那没问题,我带您去看看。”说着,他带着孔晨来到了兴化工业区。

    兴化工业区里,石块压实地面的拍击声音和工人们的劳动号子声交织在一起,一派热火朝天的景象,这段时间长安城的手工业得到了飞速发展,徐晨布置的一个重工业区,一个轻工业区,已经被快速的填满,现在这建设的是第三个工业区。

    胡林指着一块空地说道:“如果您觉得这块地没有问题,那我就准备好地契,您可以明日来签订契约,长安县就把这块地租给您了。一亩地的年租金是  10两,租赁期限是  5年,5年之后我们再来重新商定。建厂房的土木工匠,长安县可以帮大哥准备好,那也是我们土木的老兄弟,俺给大哥说说,给大哥一个优惠价。”

    孔晨笑着点头道:“这可多谢胡强老弟了,等你下班了,某请你去喝酒,现在能遇到这么多土木兄弟很难得了。”

    胡林认可道:“大同工业区的老人也就  3000多,现在铺满了整个关中,要不是有这次公民议会,想聚齐这么多人都难了。”

    接下来的日子里,孔晨一方面等待公民议会的召开,另一方面带着自己的两个师弟购买建设厂房的物资,各种新式的机械设备,监督工匠建设厂房。他每天都忙碌在工地和市场之间,虽然辛苦,但脸上始终洋溢着幸福和满足的笑容,自己的事业即将在这座充满机遇的城市里开启新的篇章。

    延安府秋收之后,刘永带着都督府最后的核心成员终于地搬迁到长安城来了。

    至此,大同社政事堂的高层终于齐聚一堂。徐晨决定召集一场会议,好好总结秋收情况,谋划未来发展了。

    于是徐晨迅速召集刘永、李文兵、胡益堂、常五,召开了秋收之后的第一场政事堂会议。

    会议室内,气氛有些热闹,众人三三两两的交流自己在各地得到的信息。

    徐晨等徐晨来到议事厅才安静下来。

    徐晨坐在首位率先发问:“今年延安府、榆林、河套三地秋收如何?”

    这也是徐晨最关心的事情,今年关中大概率是收不到多少粮食了,都督府只能靠老地盘的粮食了。

    刘永脸上洋溢着喜悦,连忙起身汇报:“今年算是小丰收了。延安府大概收获  400万石粮食,田赋征收了  123万石,再从延安府农户手中购买了三十万石粮食,延安府今年入粮  153万石。榆林府稍微差一点,但也有  380万石粮,田赋加上购买的粮食,榆林府入仓粮食  134万石。最后是河套地区,今年收获了  330万石粮,入仓粮食  192万石。”

    “河套怎么会收这么多粮食?不会影响百姓的口粮吧?”徐晨满脸惊讶,河套开垦不过短短两年时间,收获的粮食居然比延安府还多,成为了整个都督府最大的产粮区,这着实出乎他的意料。

    李文兵笑着解释道:“河套的确是块宝地,去年开垦的土地,今年种麦子,普遍就有一石半的产量,今年虽然因为战争影响,但还是开垦出来70多万亩土地,整个河套地区的土地有190余万亩。

    难怪有‘黄河百害唯利一套’的说法,河套地势平坦,土地肥沃,还有黄河水灌溉。现在远远不是这片土地的极限,以后亩产两石小麦、三石小麦都有可能。关键是河套还有大量的荒地可以开垦,这点粮食远远不是极限。”

    徐晨听后心中大喜。三地收获的粮食总计  479万石,关中只要再购买  200万石,就足够大同社一年的粮食开销。今年百姓囤积一点粮食,明年秋收之后,大同社就具备足够的粮草征战中原了。

    然而,李文兵说完高兴的事情后,脸色突然严肃起来:“虽说延安府等地秋收成绩不小,但我这次巡查秋收发现延安府和榆林还是有一些问题,处理不好可能会动摇我大同社的根基。”

    徐晨见李文兵如此严肃,也立刻收起笑容认真问道:“什么问题?”

    李文兵清了清嗓子,以米脂县为例说道:“米脂是我大同社统治时间最久的县,经过均田和大规模的新建水利设施,米脂的乡村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大部分农户都富裕起来了,不敢说过上了小地主的生活,但已经达到了市民的生活等级,一日三餐已经成为当地的习俗,玉米、麦子等主食也都吃得起了。还有大概两成左右的农户,虽然还没达到一日三餐的标准,但也能填饱肚子。”

    徐晨满脸点头,在这时间能吃饱肚子,他可以自豪说一句大同社做的不错。”

    “但还是有很少一部分农户,他们或是因为生了病,或是因为土地离水源太远,粮食减产严重,或是家中有老人病逝,大操大办浪费了太多的钱粮。总之,这部分农户因为各种原因,生活的品质还是和以前没有均田时一样,还是处于忍饥挨饿的状态当中,我就发现这些人又在重新出卖土地,想办法渡过难关,但地没有了,他们又只能重新沦为佃户。”

    “都督你也在乡下待过,知道在乡下总有一部分人是耕地的好手,即便他们的地条件不好,但通过辛勤劳作,亩产也会比普通的农户高一些。均田之后,这部分人粮食产能高,再加上这段时间粮食价格高,他们快速富裕起来。这部分农户就不喜欢我们抗旱会。”

    常五在一旁点头附和道:“我就经常听到这些农户有这样的怨言,说我们抗旱会什么都好,收税少,讲道理,就是管得太多。这些人退出我们互助甲,觉得自己帮助那些生产能力差的人只是浪费自己的精力,他们更喜欢自己单干。”

    李文兵接着说道:“这都不是最严重的问题,而是这些人购买了土地,有不少甚至是我们抗旱会成员。都督你想一想,这种趋势如果继续下去,那些手中有田地的会员越来越多,他们不又成为了地主?那我们大同社做的这一切不就成了无用功?”

    “啊!”李文兵说的事情让徐晨极其意外,地主居然还会再回来,这和他原本认知的历史线不一样。哪怕在他穿越前,也只是出现了一些农场,和地主完全是两回事。

    这事没有学过?

    常五带着愤怒说道:“都督,我以为这是极其不好的趋势。没地的时候需要咱们抗旱会,刚吃了几顿饱饭,就想甩开咱们,还想继续当地主,俺看这些人是缺教训。这种趋势必须阻止,他们起了一个极坏的头。要是都像这样,我们的水利设施、水坝怎么修,水渠怎么通到地里?这些人一点良心都没有,他们粮食产量提升了,可那是咱们抗旱会带着农户建水渠才有的结果,要不然那些旱地,就陕北这气候,麦子早就旱死了。”常五越说越激动,拳头不自觉地握紧,脸上满是对那些农户行为的不满。

    李文兵微微点头,接着说道:“我们要制止这种情况继续发生。我以为可以对农户的贷款上予以倾斜,贷款的主体就是互助甲。不给私人的农户贷,还有我们大同社的小卖部便宜的农具也只给抗旱会成员。他们既然不想待在抗旱会,那就不要占我们的便宜,让他们按照市场价去购买农具。”李文兵眼神坚定,试图通过经济手段来遏制这种不良趋势。

    刘永却摇了摇头道:“某不同意,你们这是主次不分。现阶段抗旱会最重要的任务是什么,是抗旱救灾,保证粮食生产。同样的一块地,在这些有技术的农户手中产能就比普通的农户高三成以上,比那些落后的农户更是要高五成以上。都督府需要更多的粮食,那就必须要把更多的土地交给像高俊这样的农户,高俊你可以说他思想有问题,但他种地的确是把好手。”刘永的语气平和,但态度坚决,他更看重粮食产量和土地的有效利用。

    胡益堂思索片刻,说道:“某以为景逸兄说的有理。都督也说过,哪个工厂效率更高,资源就应该倾斜到哪个更有效率的工厂,那些效率低的工厂让他们该关闭的关闭,该破产的破产。用在农户身上也是一样的,人家公平买卖我们不必管。”胡益堂的观点和刘永相近,更加强调了效率。

    李文兵冷哼一声,反驳道:“我们打倒大明的地主,然后换上我们大同社的地主!

    这是在动摇我们大同社的根基,如果这还不重要,那还有什么可以重要的?”李文兵的声音提高了几分,他认为维护大同社的根本制度和公平更为重要。

    胡益堂又想了想,提出新的建议:“我大同社根基的确是不能动摇,那等这些人成为了地主,是抗旱会的会员,我们就开除他。

    对农户也可以定下一个标准,他们拥有的土地超过了多少,就罚没他们的土地,把他们贬到哈密去种地。”胡益堂的办法带着一种强制性的色彩,试图用法令来解决问题。

    徐晨无奈地翻了翻白眼说道:“你听听你说的话有逻辑吗?做的更多的人反而要受到处罚,你当农户是傻子吗?这种政策执行下去只怕要不了多久,我大同社的地都要荒完了。”徐晨的语气中带着一丝责备,他清楚这种简单粗暴的办法会带来严重的后果。

    徐晨沉思片刻,认真地说道:“首先要明确一个根本,都督府下的土地是属于天下人的,个人是无权买卖的,这是我们大同社存在的根基不能动摇。这需要公民议会制定一个田地法令,规定田地不能买卖,已经买卖的由我们大同社赎回来,这件事情就交给文兵你去做。”徐晨的话语掷地有声,确定了土地制度的基本原则。

    “遇到疾病农户我们只能加大对医疗投入,但同时移风移俗也要跟得上,活人不能受死人牵连。那种大操大办的风气一定要刹住,大同报和关中各大报刊,要给他们宣传简办丧事的好处。这一点尤其是我们要起带头作用,死人要给活人让路,在关中全面推广树葬,那些在田地四周的坟地一定要迁移,不得占用宝贵的田地。”

    “遵命。”众人齐声回应。

    而后徐晨继续问常五道:“各村各县的抗旱会成员,他们有没有找到阻止这一趋势的办法?”

    常五想了想,说道:“富县的范民倒是想了一个办法,一个小队当中,土地入股占一半的粮食收入,另外一半粮食收入,按照功劳大小来分配。能力强的多分一些,能力少的少分一些。”

    徐晨听完笑道:“果然是实践出真知,下面的社员不但能发现问题,还能找到应对问题的方法,就这一点上我们要向他们学习。”

    “给那些更有能力的人足够的利益,让他们为我们所用,这才是正途,可以试点这个方法,互助甲可以给那些种田好手签订契约,在他的带领下,粮食增产了多少,他这个领头人就可以得一两成的奖励。如此传帮带,都督府可以获得更多的粮食,那些优秀的农户可以得到更多奖励,那些落后的农户也能得到帮助,可谓是一举三得。”

    (本章完)


  (https://www.24kkxs.cc/book/4240/4240521/11110901.html)


1秒记住24K小说网:www.24kkxs.cc。手机版阅读网址:m.24kkxs.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