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K小说网 > 明末,从西北再造天下 > 第231章 ,星火遍布

第231章 ,星火遍布


徐晨讲课之后,山西籍,河南籍的学生,就开始逐步安排他们返回自己的家乡,给他们的任务也各不相同,他们或是去自己的家乡组建抗旱会,组织起当地的农户力量,大户子弟的则利用他们的关系,进入两地的官场和军队当中,暗中对当地的士兵进行革命教育,等待时机再策反这些士兵。或者是暗中发行报纸,宣传党对皇权思想,大同思想等。

    而傅山,薛宗周,王如金三人带着这些使命回到自己家乡

    崇祯三年(公元  1630年)9月  18日。太原城。

    秋意已悄然爬上太原城的枝头。太升酒楼里,热闹非凡,酒香与欢声笑语交织在一起。这座酒楼是太原城颇为有名的去处,雕梁画栋,大堂宽敞明亮,此时正中摆着几桌丰盛的酒席,桌上摆满了珍馐佳肴,有香气扑鼻的红烧肘子、鲜嫩的清蒸鱼,还有色泽诱人的炒菜,引得人垂涎欲滴。

    刚刚回到家乡的傅山在此宴请同窗聚会。傅山,身姿挺拔,面容清瘦却透着一股坚毅,眼神明亮而深邃,他站在大堂中央,热情地招呼着同学们入座。众人围坐在一起,场面真可谓是流觞曲水,挥斥方遒。

    王旭率先笑着开口问道:“青竹,你们三人这两年游学到哪里去了,怎么一点消息都没传回来?我们可都惦记着你呢。”他身着一袭华丽的锦袍,头戴方巾,脸上带着关切的笑容。

    “是啊,我拜访过几次你家,连伯父都不知道你去哪里了。”杨宗望也在一旁附和道。杨宗望身形微胖,眼神中透着真诚。

    傅山笑着回应:“游学嘛,自然是天南海北地游历一番。外面如今有点乱,所以就断了和家里的联系,让诸位担心了。”他端起酒杯,向众人示意。

    “如今天下到处兵荒马乱,也就是你还敢出去游学。”杨宗望感慨道,轻轻摇了摇头。

    傅山放下酒杯说道:“倒是太原萧条了很多,我回来在野外的大道上看到到处都是流民的尸骸,那景象,真是惨不忍睹。城中也到处都是乞丐,一个个瘦骨嶙峋,看着就让人心疼。太原的叛逆不是被驱逐了,怎么还这样?”他皱着眉头,眼神中满是忧虑。

    说起现在太原的局面,他的同学们都纷纷叹气。

    一个叫张亮的士子,身着朴素的长衫,眉头紧皱,气愤地说道:“不要说城外的流民了,县衙连我等的两石粮食都给断了。秋收都到了,粮食的价格还没下降,一石麦子还要二两银子。我们这些人都快活不下去了。”他越说越激动,站起身来,双手握拳。

    而后更是气愤难平道:“山西这两年旱灾不断,粮食本来就不够,那些奸商居然还不断地把粮食运到关中,朝廷居然不管一管,我看着大明迟早要完。”

    王旭等大族子弟听了这话,脸上露出了尴尬的神色。运出粮食的就是他们家族的商队。这也是没办法的事,关中那边不但收购的粮食价格高,而且还补贴一两银子,再加上延安府还有羊毛布、价格低廉的铁器等特产,山西的商队打破了千里不贩粟的传统。

    不单单是资本家会卖出绞死自己的绳索,这些士绅大族也会卖出夹死自己的夹棍。

    王旭犹豫了一下,还是开口找补道:“现在天下这么乱,粮食价格高也是没办法的事情。太原镇为了抵抗大同贼寇,招募的士兵增加了一倍,兵力多了,粮食的消耗自然大。”他说得小心翼翼,眼神中透露出一丝不安。

    张亮冷哼一声道:“依某看还不如让大同贼寇打进山西的好,最起码他们来了山西,会吊死那些奸商,修水利,抗旱灾,平抑粮食的价格。”

    虽然山西严格限制关中的信息和大同社的消息,但两个省紧挨着只隔着一条黄河,怎么可能完全封闭消息,尤其是他们这些读书人,他们的消息更加灵通,对关中的情况不能说是一清二楚,但也能清楚的八九不离十。只是大同社的名字不能正大光明的说而已。

    王旭内心一紧,马上反驳道:“那不过是贼寇收买人心之举,贼寇的粮食是从哪里来的?还不是劫掠大户的,如此强盗行径岂是长久作为。”他涨红了脸,声音也提高了几分。

    张亮冷笑道:“大同社崛起  5年了,人家大范围地新修水利抗击旱灾,整个关中没有流民,没有乞丐,人家一日比一日兴旺。你说这不是长久,反倒是朝廷这  5年又做了什么,只知道加税,加税,不断地加税,把普通的百姓逼反,而后在到处镇压反贼,这难道是长久之道?”他越说越激动,唾沫星子都飞溅出来。

    大同社攻占关中之后,承受最大压力的就是山西行省。当地的大户、将门都生怕大同社打过来。以前他们还可以自我安慰,说大同社刚刚起事需要一点原始积累,到了一定的规模,大同社肯定是要依靠他们来稳定地方的,历史上的那些义军首领基本上都是这样干的。

    但大同社攻占关中后,第一件做的事情就是清洗了整个关中大户,而且这次他们做的更过分,把地主士绅贬到哈密去种草。这让山西行省的地主士绅想骗自己都骗不了自己了,大同社已经是明目张胆地看中了他们的土地和财产了。

    想要保护自己的财产,那只能靠自己了。于是山西大户和太原镇将门联盟,大户出钱、出粮,将门招兵练兵。原本只有  2万多士兵的太原镇,快速地扩张到  6万多人。

    关键这还不是连军饷都没有的军户,而是每个月有一两银子的军饷,每日的口粮有  2升的全饷兵。养一个这样的士兵一年的开销是  30两,这就是接近  200万两银子的军饷。

    崇祯这会儿穷得都快当龙袍了,大明朝廷肯定是拿不出这笔钱的,当地的大户和将门也不愿意出这笔钱,那还能怎么办?只能加税了,于是在山西行省多了一笔剿饷。

    而且他们开源之外还想到了各种节流的方法,首先断掉的就是这些秀才的廪粮,后面又把供养大明宗亲的禄米也给停了,能省一两是一两。

    这就是张亮等人怨气如此大的原因之一,有钱的大户自然不在乎这点粮食,但那些穷秀才是真等这些粮食来救命呐!

    杨宗望见气氛越来越紧张,赶忙劝说道:“大家还是要体谅一下朝廷,值此艰难时刻,大家相忍为国,只要贼寇平定了,朝廷加的税迟早会减下去的。”他站起身来,双手抱拳,满脸诚恳。

    张旭也跟着说道:“今日是为庆祝青竹归来,不要说这些扫兴的事了。”他笑着打圆场,试图缓和气氛。

    张亮深吸一口气,也不想在这里说太多扫兴的事,于是众人就结束了这个话题。但酒楼里的空气,似乎还是弥漫着一丝压抑和忧虑。

    当晚,傅山、薛宗周和王如金三人在一处极为隐秘的地方相聚。烛火摇曳,三人围坐在一起,神情严肃。

    薛宗周率先打破了沉默,他眼中闪烁着期待的光芒说道:“我看张亮这些人可以把他们拉进来加入我们大同社。他们对当下的世道极为不满,心怀热血,若能吸纳他们,我们大同社的力量必将壮大。”

    王如金微微点头,赞同道:“我也有此意。我打听了剿饷的事情,如今每亩竟要征收五十文钱的税赋。这么高的税负,不要说佃农,就是一般的自耕农和小地主都难以承受。他们的生活本就艰难,如此重税,无异于雪上加霜。”

    今日的聚会,王如金和薛宗周很少发言。而是在不动声色地观察着现场的每一位同窗。

    傅山坐在一旁,脸色冷峻道:“现在山西行省的政策就是用佃户、自耕农和小地主的财富来保护那些大族的财富。那些大族仗着自己的权势,与官府勾结,将税负都转嫁到了底层百姓身上。这就不怪张亮他们怨气这么大了,换做是谁,面对如此不公的待遇,都会心生不满。”

    王如金听后,不禁摇头叹息道:“难怪先生看不上地主士绅,都到现在这种程度了,他们却依旧一毛不拔。这些虫豸占据高位,只顾着自己的利益,全然不顾百姓的死活。这天下怎么可能太平?长此以往,民怨必将沸腾,天下的根基也将摇摇欲坠。”

    傅山陷入了沉思,过了一会儿,他缓缓说道:“这倒是给我们创造了机会。下一步我们逐步吸纳张亮他们,但先不要急于宣传大同思想,这容易引起他们的警觉。我们可以先宣传反皇权思想。”

    在明朝末年,除了繁华的江南地区,山西也是非常反皇权的地方。这其中有着深刻的原因。山西的商队众多,商贾们在商业活动中追求自由和利益,天然不喜欢压抑商业的皇权。朝廷的各种政策限制了商业的发展,让他们的生意举步维艰。

    而且山西行省煤炭资源丰富,当年万历皇帝大肆征收矿税,这里可是重灾区。经历过矿税之苦的那批人大部分还活着,他们对朱家的皇帝充满了怨恨和厌恶。

    到了大明时期,儒家给皇权套上的君权神授理论已经越来越没有人相信了。曾经,皇权被视为至高无上、神圣不可侵犯的象征,但如今,它的威严已经大打折扣。对那些顶级的家族和人物来说,他们早已看透了皇权的本质,不再盲目迷信。

    就像嘉靖皇帝,他善于运用帝王术来对付臣子,将朝廷上下玩弄于股掌之间。但到了后期,徐阶也学会了用帝王术来对付嘉靖。这表明臣子们已经不再对皇权唯命是从,而是开始为了自己的利益和权力与皇帝周旋。

    再到后来,大明的臣子们无师自通地学会了用社党来对付帝王。哪怕天启皇帝放出阉党来打击东林党,但东林党在民间的声望却越来越高,在地方上的势力也越来越大。这说明不相信儒家三纲五常理论的人越来越多,大明内部的组织力也越来越差。

    正因为如此,大明这个时候新的理论体系又没建立起来,社会陷入了一种混乱和迷茫的状态。而女真人则趁机捡了一个便宜。

    从入关开始,他们势如破竹,用半年时间就打到了长江边,而后又仅用两万人就打过了长江。在历史的长河中,单单算女真人入主中原的这段时间,得国之易没有超过他们的。

    崇祯三年(公元  1630年)9月  20日,河南杞县。

    比起傅山他们暗中扩张大同社的力量,李信(恢复自己本名)一回到自己的家乡,变卖了自己的家产,招募儿时的伙伴,同窗的好友,组建军队。

    他上书杞县的县令道:“大明养士200年,忠君报国就在今日,晚生愿意效仿秀子营,投身军旅,报效国家。”

    杞县县令看到李信的书信大喜,一方面给他政策上的扶持,让他招兵买马,另外一方面则上报到五省都督府,他的治下出了这么多忠君爱国之事,这就是一个天大的政绩。

    孙承宗知道此事之后,也赞同李信的举动,一方面是贺涵给他带来了巨大的惊喜,让他觉得读书人组建的军队,没有大明那些将门那么多陈规陋习,不组建家丁,不把兵为将有的封建化陋习带到军中来,战斗力更加强悍,所以他欢迎读书人参军入伍。

    另一方面孙承宗也遇到了钱粮的问题,他招募20万士兵,又在河南府,大肆修筑城堡,加固城池,银子如流水一般的花出去。

    大明朝廷虽然补贴了一部分军饷,但大部分的军饷还是要孙承宗自己在地方上筹集。

    于是他就遇到了和杨鹤,岳和声一样的麻烦,钱从哪里来?

    打大同贼寇,那当然好,孙阁老,您多招一点兵,我们会拿出钱粮之外的一切支持。

    孙承宗需要联合当地的地头蛇,更好的让他们主动上交钱粮,李信就是一个很好的榜样,于是他派人送一些武器装备给李信,还给了他一个营的编制,让他好好练兵。

    (本章完)


  (https://www.24kkxs.cc/book/4240/4240521/11110902.html)


1秒记住24K小说网:www.24kkxs.cc。手机版阅读网址:m.24kkxs.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