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K小说网 > 明末,从西北再造天下 > 第271章 ,无路可选的山西士绅

第271章 ,无路可选的山西士绅


崇祯四年(公元  1631年)10月  20日,山西行省,永宁州,青龙渡。

    进入10月之后,太阳依旧火热,天空也没多少云彩,但温度却是一日比一日低了,几日前一股寒风吹过,下了零星的小雨之后,永宁州的清晨开始出现薄雾,好像是在宣告北方大地的冬天到来。

    曹文诏脸色凝重的看着河对岸,从10月开始,大同军就把营地扎在黄河北岸,对面屯居的各种军事物资越来越多,粮草更是堆积如山,曹文诏谓是一日三惊。

    他带领大军一万亲自在东岸驻扎,想要依托这条黄河道来阻挡对面的大同军。但他也不知道,这条黄河天险能阻挡大成军多久?

    黄河中段的河道虽然险要,但青龙渡附近却是比较平缓的地区,本来依托几里宽的黄河河道依旧可以阻挡敌人。

    但可惜黄河河道水流量变化极大,冬季还会结冰,所以自古以来北方的敌人想打过黄河并不是很艰难的事。

    就像现在曹文诏眼前的滚滚黄河水,因为干旱径流量变得极少,加上现在是冬季的枯水期,黄河变成了一条只有几十步宽的小河,对面的大同军把大炮架在河岸上都能打到东岸来。

    本来就这点河道已经很难阻挡敌人了,更让曹文诏无奈的是,只要到了11月,就这点河水都会结冰。

    曹文博道:“现在黄河干成这样了,已经不足为凭,我们是不是退到永宁城驻守?”

    曹文诏苦笑道:“对面有上百门红衣大炮,还会用炸药包来轰炸城门,退守永宁城又能如何?一旦让大同军登上了山西的土地,凭着他们的火炮轰炸,我们又能守多久?

    还不如驻守黄河南岸,坚决把大同军挡在北岸。”

    因为徐晨弄出炸药包,还开发出各种针对城墙的战术,挖隧道到城墙底下的爆破战术,集中几个炸药包轰炸城门的战术,甚至还有那种警匪片当中经常出现的用炸药贴在墙面的炸墙战术。

    这种战术经济,高效,代价小,只要把一个几十斤重的炸药包,用木棍支撑在城墙面上,就可以炸出一个巨大的缺口,然后再沿着这个缺口定向爆破几次,基本上城墙就会炸塌了。

    曹文博无奈道:“但就现在的情况来看,我们兄弟大概率是守不住的。”

    曹文诏叹口气道:“尽人事听天命。”

    曹文诏这两年守着黄河南岸,也不是什么事情都没做,他抓了大量的民夫在南岸挖壕沟,堆土坝,修堡垒,现在黄河南岸可谓是百步一壕沟,五里一堡垒,想要攻克这样的阵地花费的代价不低。

    曹文博小心靠近他道:“大哥,战,看不到胜利的希望,我等要不要投降大同社。”

    曹文诏想了想摇头道:“我等即便投降,大同社也不会优待我曹家,而且我曹家9代忠良,这个名声不能坏在我们兄弟手中。”

    还有一句话他没有说,只要有一丝希望,他也不希望大同社打进山西,他们曹家努力了上百年,才在山西行省扎下脚跟,有了土地,有了关系网,在山西也算是一方豪强。

    而大同社来到山西会把曹家上百年经营的关系网和积累的财富通通夺走,这是他难以接受的,所以哪怕有万分之一的机会,他也要把大同社阻挡在山西之外。他让自己侄子加入大同社,不过是想留条退路而已。

    “咱当兵的人,有啥不一样!”黄河西岸传出一阵中气十足的歌声。

    曹文诏兄弟脸色难看,他们能从这歌声当中听说大同军战意十足,士气高昂。

    而后他看向己方的这些士兵,有人已经开始露出惶恐的神情,胆小者甚至冒出了汗了。

    曹文诏明白不能让己方的士气再这样衰落下去,他嘱咐曹文博道:“找当地的大户摊派钱粮来犒赏大军。”

    曹文博道:“俺知道了!”

    曹文博带着自己的亲卫离开。

    而后曹文诏大喊道:“今日开始大家的军饷翻一倍,每日必有一顿肉食,交战之后打死一个大同贼寇,赏银50两,当场发放。”

    “将军威武!”明军的士兵纷纷欢呼起来了,赏银和军饷还只能算画大饼,但这肉可是实实在在。

    永宁州,刘家。

    曹文博带着大兵前来,刘家太公亲自出来接待。

    曹文博喝完茶水直接道:“现在大同贼寇即将进攻我山西,军中缺乏粮饷,某家这次来是想让刘太公捐献1万两银子1万石粮食。”

    如此狮子大开口,刘太公眉头紧皱道:“今年耿巡抚已经找我家借了3万两银子,我刘家已经没多少钱了。”

    曹文博冷笑道:“太公不要不识好歹,大同社要是打进来,太公损失的就不是钱粮了,而是土地和你刘家这上上下下的小命,大同社吊死的大族可比这永平州树都多,没有我们兄弟保护你刘家,太公你就要在附近找一找适合的歪脖子树,方便自己吊上去。

    俺这不是和你商量,是在下最后的通牒,明日见不到钱粮就不要怪,某不客气了。”

    说完曹文博就走了,一点也不担心刘家敢不拿出这些钱粮。

    刘老太公这气的脸都有点狰狞,什么时候一个小小的参将敢这么跋扈,他可是进士,当过三任知府,哪怕是太原总兵都不敢在他面前如此讲话,山西巡抚在他面前也是客客气气的,今日却被一个小儿给威胁了。

    但他看着曹文博离开的身影只能无奈的叹口气,今时不同往日,现在是刘家需要曹文诏保住小命。

    当晚,刘家人在祠堂汇聚,刘老太公把曹文博提的要求说一遍,全场哗然。

    “欺人太甚,7月我们已经花了3万两购买朝廷的债券,现在居然还要我们出钱出粮。他曹文诏算什么东西,有资格来我刘家敲诈钱粮,某要去耿巡府那里去告状,一个丘八欺负到我刘家头上了,反了天了。”

    “现在永宁州就要靠着他保护,哪怕是耿巡抚也要站在这个姓曹的一边。”

    “早知道朝廷这么贪婪,我等还不如投靠大同社,人家好歹讲规矩,买了他们的债券本金加利息一项是足额发放,朝廷的债券和废纸有什么区别。”

    但马上就有人反驳道:“大同社是会给我们利息,但他们也会抄我们的家,夺走我们的土地,他们是会讲规矩,但大同社的规矩不是我们士绅的规矩。我看还是拿出这些钱粮,把大同社抵挡在永宁州之外。”

    另一个人又马上反驳道:“我只怕曹家兄弟光拿钱不做事,当初大同社不过派1000人打过来,曹文诏有几千人,却拔腿就跑,这样的人能保得住永宁州,他在辽东战场也是看到敌人就跑,你们放心这样的逃跑将军来保护?”

    这里历史发生了一个小改变,原本打农民军得到猛将称号的曹文诏,现在被大同军打成了逃跑将军。

    刘家人现在感觉左右为难,他们最希望的当然是天下还是大明的天下,他们就可以继续能偷税漏税,压榨佃户,像曹文诏这样的武将根本不敢这样对他刘家讲话,过着大明人上人的生活。

    只可惜大明的天下已经崩溃了,现在他们只有两条路选择,要么看着是大同社打进来,要么就是看着这些武将越来越跋扈。

    关键是这些跋扈的武将看样子也打不过大同军,这就让他们很无奈了,那条他们最不愿意选择的道路却越来越靠近他们了。

    刘太公道:“曹家兄弟如果真可以抵挡住大同军,我等倾家荡产又如何,关键是他们靠不住,现在的世道越来越乱。我刘家也不知道哪天会彻底覆灭,想要留下香火,只能分家了,刘家的钱财会分成六份,你们每人带一份钱财各自逃命。”

    “啊,不至于吧!”刘家的人显然不想逃难,这年头到处都是豺狼虎豹,哪怕你是士绅也会被当地的地头蛇吃干抹净,这种事情他们又没少做过,哪里会不知道外面的危险,这些人享受惯了富贵的生活,又哪吃得起逃难的苦。

    刘太公道:“不逃也行,留在这里,只要你们身正不怕影子斜,大同社也不会把你们吊死,最多让你们扫大街,扫茅房,但好歹能保住命。”

    这样一说,其他人更惶恐了。不欺男霸女,这还是士绅,在大明明面上是没有西方那种土地贵族,但实际上只要有几千亩地的士绅,他们就是事实上这片土地的主人,一言就可以决定这片土地上的农户生死。

    初夜权可不是只有西方才有,少林寺的和尚能说出有媳妇就有田佃,没有媳妇就没有田佃,吃斋念佛的和尚都这样,大明的士绅难道会比和尚更仁慈?

    明讲究的是皇权不下乡,他们就是大明的土皇帝,可以私设行堂处罚村民,还可以代替朝廷收税,手中权力这么大,还没有监督,不滥用权力那就怪了。

    但现在轮到他们遭受报应的时候,当初他们有多嚣张跋扈,等大同社攻占了这里,他们被农户反噬的就会越惨烈,这种事情已经在关中上演了一遍,只有一河之隔的他们知道的非常清楚,枪决,上吊,罚扫大街,拉大粪,各种难以想象的处罚手段,都会被大同社用出来。

    想到大同社酷烈的手段,那些本不想逃难的人也急急忙忙的离开了,偌大一个祠堂很快就散的没几个人了。

    等人走的差不多了,刘太公命管家拿出一个盒子,盒子里面有北河套商社的股份,也有大同社的债券,他交到一个年轻人手上道:“旭儿,祖父知道你和大同社有联系,以后刘家的未来就交给你了。”

    刘旭鄙夷道:“孙儿还以为您会散尽家财,组织乡勇来抵抗大同军,却没想到你会直接选择分家逃命,都督果然说的没错啊,你们这些贪婪无能的人站在高位,这个天下又怎么能好,难怪朝廷连一个小小的女真人都打不过。”

    封建大家族并没有后世想的那么好,人家弄出这套制度是为了顶层人过的舒服,不是为了自己族人主持公道。

    刘家家大业大,刘老太公光儿子就有八个,下面的孙子辈更是有几十个,刘旭就是不受重视的一个,他上要被父辈压榨,下要被同辈欺凌,过的并不怎么好。

    在接触大同思想之后就加入了大同社,跟着傅山一起组织抗旱会,宣传大同思想,影响太原镇士兵,他和大同社原待在一起越久,就越厌恶自己的家族,尤其是他的祖父虽然看上去慈眉善,但每年都会私自处死几个佃户,以恐吓其他佃户,让他们不敢拖欠地租。

    刘老太公淡然道:“徐晨虽然是一代人杰,但老夫不相信,他一个人能改变这天下几千年来的规矩。不要看你们现在闹得欢,但只要等你上年纪,就会知道还是老祖宗的规矩好。”

    刘旭冷笑道:“老祖宗的规矩对你有利,您就用,对您不利,您就不用,孔夫子还说过仁者爱人,您也是读了几十年圣贤书的人,怎么没听您遵从夫子的话,您做不到兼济天下苍生也就算了,兼济刘家的佃户总是可以做到,我们的社员劝了您多久,想让您把租子给降下来,免掉那些高利贷,给农户一口喘息的机会,就这样您都不答应。”

    “您把这四句话挂到祠堂不感到惭愧吗,这四句话您做到了哪一句?”

    刘旭指着的是张载说的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传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这四句话。

    刘太公笑道:“某就是因为读懂了这四句话,才有刘家现在的家业,你以为张载说这四句话是说要为国为民,为民请命。

    愚蠢,张载这四句话是说要成为劳心者,要成为官员,要成为宰相,没有宰执天下的能力,你凭什么说为万世开太平?”

    “你以后加入都督府可不要犯糊涂,真因为几句圣贤话就往前冲,被人当刀使还不知道,做事要多思多虑,先明哲保身,再去做事。”

    (本章完)


  (https://www.24kkxs.cc/book/4240/4240521/11110862.html)


1秒记住24K小说网:www.24kkxs.cc。手机版阅读网址:m.24kkxs.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