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K小说网 > 明末,从西北再造天下 > 第290章 ,疍民翻身做主人与变扭的黄河

第290章 ,疍民翻身做主人与变扭的黄河


虽然夏允彝的提问让张溥有点难看,但这场集会还是圆满落幕,江南几大会社都同意结盟组成新复社,张溥威望继续提升,确定了自己在江南第一名士的地位。

    夏允彝名声也得到提升,他的三问被称为“几社三问”成为了整个江南的热点,江南的读书人都在讨论如何解决这三个问题,甚至官方在其中推波助澜。

    现在的南直隶总督侯恂对这次金陵大会很不满,复社玩的这一套都是他们当年玩剩下的,他们这些老人还没退位,新人就急着想抢班夺权,简直不成体统。

    在他看来张溥就是一个野心勃勃晚辈,为了压他一头,侯恂对夏允彝给他难看之事推波助澜,想要推出对夏允彝和张溥打擂台。

    江南热闹非凡的时候,江北的生产也在快速恢复。

    扬州近海上,有一艘小渔船停在海面上。

    “啪啪啪!”一个青年人不断的拿着一节竹竿有节奏的拍打着海面。

    而有一个年纪稍大的渔夫,则提着渔网,静静的看着海下的情况。

    而随着竹竿拍打的声音,4周的鱼群纷纷游过来,很快就形成了一个极其庞大的鱼群围绕着船只4周。

    年长的渔夫当即把网撒出去,而后只能拉着渔网。

    “噗噗噗!”没多久,一条条被渔网网住的鱼,噗噜噗噜的被拉上了船。

    青年激动道:“爹,又是大丰收,这一网下去最起码有几百斤大黄鱼。”

    中年渔夫笑道:“还不过来帮忙。”

    在两人的努力下,被网住的大黄鱼拉上了船,一条条被清理出来。

    中年渔夫感叹道:“都督的法子太好用了,俺打了一辈子的鱼,却不知道还有这种方法能让鱼儿主动入网。”

    青年渔夫道:“知道了也没用,官家会把俺们多捕的鱼全部抢走,这天下也只有都督是真心待我们疍民。”

    中年渔夫点头道:“回去之后给都督再上一炷香,我等吃了饱饭不能忘了恩人。”

    青年渔夫道:“俺知道了。”

    在古代,疍民的地位一向低微,他们被视为不入籍的“贱民”。唐宋时期,疍民逐渐被官方审定为贱籍,生产生活受到诸多限制,甚至不允许登岸陆居,大部分疍民一生都只能在一只小船上度过。

    明朝沿袭了前朝的“贱籍”制度,疍民被单独编入“蜑户”,列入“四民之外”的贱籍。

    他们被命令不得与陆上平民通婚,社会身份世代固化;被禁止参加科举考试,上升通道被彻底切断;还被强制承担官府差役,如水驿运输、军需物资运送等,却无酬劳或酬劳极低。

    这是一群游离在大明主流社会之外的人。在扬州、淮安一线的沿海地区,大约有上万人的疍民群体。他们全家以舟楫为家,所居住的小船被称为“连家船”或“艇户”。船上空间极为狭窄,他们的生活起居,从吃饭睡觉到日常活动,都只能在甲板与船舱内完成。这些小船聚集在一起,形成了规模化的“水上聚落”,常常停泊于港湾、河汊,像珠江、闽江流域及海南沿海等地都有他们的踪迹。

    疍民们以近海或内河捕鱼为生,他们捕鱼技术娴熟,但收入却十分微薄。他们的食物主要是鱼虾和稻米,蔬菜获取极为困难。长期以来,他们面临着物资匮乏与生计困境,还要常年承受风浪、疾病的威胁。婴儿死亡率较高,由于长期营养不良,他们的人均寿命也低于陆上居民。

    然而,自从第  4师攻占了扬州、淮安等地之后,这些疍民的政治地位和经济地位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大同社废除了“蜑户”制度,这些渔民如今可以像普通百姓一样在陆地定居,想要耕作还能分到土地,再也没有了歧视性的政治身份。

    这已经让渔民欢声雀跃了,能上岸,能分到地,是他们祖祖辈辈做梦都想的事情,现在终于能实现了。

    本来很多渔民已经打算这辈子再不下海了,就留在岸上种地。

    但他们万万想不到世道的变化会这么快,大同社以来,疍民反而成为了一个受人尊重的职业。

    都督府组建捕鱼队,进入捕鱼队的渔民一下子有了事业编,最开始他们还不懂什么叫事业编,但经人介绍才知道,所谓的事业编就是都督府自己人。

    都督府专门安排医护人员为他们治疗常年在海上落下的风湿病,还为他们的父母妻儿在陆地上安排了房屋,让他们的亲人能够安居乐业,使这些渔民没有了后顾之忧,他们打渔有俸禄,有奖金,年老之后还有厚生金,都督府会帮他们从生管到死。

    这一系列的改变让疍民们极为激动,他们对大同社充满了感激之情。很多渔民家中有徐晨的牌位,他成为了所有渔民新的信仰。每日的香火不断。

    渔民每日都拼命地为大同社捕鱼。而此时因为黄河带来的大量泥沙,淮安、扬州一线有丰富的营养。当地的渔场正处于几百年来最为丰富的时期。他们捕到的鱼,会被专门运输到一个沿海的鱼肉加工作坊。

    而赵云飞、刘亚雄、陈诚三人陪同孙磊四人前来巡视这家加工作坊。还没进入作坊,一股难闻的鱼腥味便扑面而来。好在几人都是从死人堆里杀出来的,他们从工作人员那里拿过口罩戴上后,很快就适应了这股味道。

    走进作坊,只见当地的妇孺们穿着整齐的工作服,戴着口罩和头套,俨然一副劳动妇女的模样。

    她们熟练地拿起专业的小刀,去掉鱼头,破开鱼腹。完成这道流程后,下一个流程的女工便会在鱼身上涂满海盐,然后把它们挂好晾晒。最后,这些鱼肉会被打包,通过船舶运输到中原战场。

    孙磊看着上百个妇孺行云流水般地处理着一条条海鱼,处理完的海鱼被挂在晾晒架上阴干,不禁询问道:“你们这个鱼肉加工厂一个月能弄出多少咸鱼干?”

    鱼肉加工作坊管事罗刚回答道:“大人,这要看渔船捕鱼的数量。”

    孙磊又问道:“不要在意打鱼的数量,你就说这些女工全力制造咸鱼干,一个月产能是多少?”

    罗刚答道:“有足够的鱼肉和海盐,我等一个月可以加工一万石以上海鱼。”

    孙磊点点头说:“也就是说差不多  150万斤,这个数量倒也不少。”

    赵云飞接着说:“这样的作坊有  5家,扬州不缺盐,有多少鱼都可以腌制。关键是船只太少了,渔民他们的船也太小了,一次捕不了多少鱼。”

    刘亚雄笑着说:“现在粮食总是不够吃,地里也不可能突然就多出那么多产出,若是能从海里多捞点吃的,那自然能补上不少。关键是想要多捕鱼少不了船,越大的船捕鱼的收获越大。”

    孙磊问道:“现在有多少人在为捕鱼产业服务?”

    赵云飞说:“渔民虽然有上万人,但他们不可能每天捕鱼,他们的渔船太小了,海上风浪太大,按照他们的说法,一年当中只有一半时间能捕鱼,还有一些人不想捕鱼,只想种地,整个扬州,淮安一线大概有5000余人,围绕着捕鱼业当差。”

    孙磊说:“五千人还是太少了,至少要有五万、十万人,这才能满足都督说的让海洋成为我大同军的粮仓。”

    赵云飞无奈地说:“渔民不成问题,关键是没有那么多的船。”

    孙磊笑道:“都督让我来这里,就是帮助你们解决问题的。我们钱庄出钱给你们购买新的海船,建设造船厂,建造大型的捕鱼船。总之,围绕捕鱼造船这一系列产业链,你们只要建设作坊,我们钱庄就会放贷款。都督对你们这里寄予厚望,想要在扬州这里打造一个海上粮食基地。”

    赵云飞听了笑道:“如此就多谢孙磊兄弟了。”

    回到县衙后,赵云飞早已精心布置了一桌海鲜宴,桌上有鲜香的海带汤、肉质鲜嫩的清蒸大黄鱼,还有咸香可口的咸鱼干。几人都是老相识,也不客套,端起饭碗就大快朵颐起来。

    “这咸鱼还真配饭,一块能顶一碗饭。”孙磊一边吃着咸鱼,一边笑着说道。众人在欢声笑语中享受着美食,酒足饭饱之后,孙磊收起笑容,严肃地说:“你们除了捕鱼之外,都督还有两个任务要交给你们。”

    赵云飞、刘亚雄、陈诚三人听到这话,立刻坐直了身子,神情变得严肃起来,齐声说道:“请说。”

    孙磊说道:“第一,你们要在扬州组建一支强大的海军,为我军下一步进攻江南打好基础。”

    赵云飞一脸愕然,问道:“海军不是水师吗?”

    孙磊解释道:“是纵横在大海当中的海军,不是在江河湖泊里的水师。”

    刘亚雄皱着眉头想了想,说道:“我等都是陆将,水战都没打过,现在更不要说操纵海船了。”

    孙磊胸有成竹地说:“都督已经考虑到了这点,都督请约翰神父去澳门聘请一些红毛夷人作为教官,准备培训我军第一批海军军官。你们要做好准备,筛选出一批能适应海上生活的军官,士兵,作为我军的海军军官种子,同时在淮安建立海军学院。”

    “遵命!”赵云飞三人齐声回答,声音坚定有力。

    孙磊接着说:“都督还嘱咐过我,可以想办法联络在福州的郑芝龙,看看他有没有意愿投靠我大同军,如果他愿意投靠,我大同军愿意给他一个将军之位。”

    赵云飞惊讶地说:“都督这么看得起这个叫郑芝龙的人。”

    刘亚雄和陈诚的内心不禁涌起一丝不满。他们历经无数次战斗,才当上了师长,获得了少将的军衔。而这个叫郑芝龙的海盗,还没立下任何功劳,只要归降就能和他们平起平坐,这让他们怎么能服气?

    孙磊看出了二人的表情,笑着解释道:“你们还不要看不起这个叫郑芝龙的人。在天启七年六月,明将俞咨皋带领舟师讨伐芝龙,结果大败而回。芝龙还放还了捕获的兵将。那时芝龙势力强大,海上活动的兵船已上千只。

    明崇祯元年六月,兵部招抚芝龙,九月,他归降巡抚熊文灿,被授予游击将军。当时福建大旱,郑芝龙建议移民台湾,于是招集几万饥民,每人给银3两,3人给牛1头,用海船运送到台湾,让他们开垦田地。因为台湾土地肥沃,秋天收成比大陆多上一倍,人们都能足衣足食,还向郑芝龙纳租。

    崇祯三年至四年,郑芝龙奉熊文灿之命,削平海陆上的反叛势力李魁奇、杨禄、杨策、钟斌及钟凌秀等,因此被提升为参将。

    人家也是靠自己的本事打下了不少地盘,现在发的船旗,按照船只的大小,一面旗子的价格从几百两到几千两不等,光这一年的收入就是几百万,说他是一方诸侯也不为过。在海上这一块我们还要依仗他,自然要给他好一点的待遇。

    当然,除了郑芝龙之外,还有其他的海商,只要他们愿意归降我大同军,以前做的事情既往不咎。”

    赵云飞点了点头,说:“某知道了。”

    孙磊又说道:“第二,派海船到海外的荒岛挖一种叫鸟粪石的肥料,都督说这种肥料是鸟的粪便硬化成石头一样,可以用来增加土地的肥力。你们现在就可以派人去挖掘,为来年的春耕做准备。”

    “遵命!”赵云飞三人再次齐声回答。

    崇祯四年(公元  1631年)12月  13日。

    大同军在清洗完洛阳的勋贵大族之后,大军停留了半个月,随后主力移师开封。

    大明的王爷们大多居住在那些富裕的大城市里,开封府就有周王。这一代周王名叫朱恭枵,是崇祯的皇叔。他在大明的王爷当中算是少数有正常思维的人。当大同军杀入中原,攻占洛阳,清洗整个洛阳城的贵族大族时,中原为之震动,周王朱恭枵更是被吓得半死。他亲自拿出库金五十万,用来犒赏守城的军士,还悬下赏格,杀一个贼就给五十金。他甚至自己出资加筑开封城,试图以此来防御起义军。

    然而,中原大军的军心士气早已丧失殆尽。王二的第一师,汇合了李信、孔有德的上万大军,共计  3万大军将开封府团团包围。尤其是孔有德手中的上百门红衣大炮,成为了攻城最重要的利器。王二将自己的火炮团和孔有德的上百门火炮集中起来,攻击开封府南门。一连轰炸了三日,开封府守军的士气彻底崩溃。大同军一次攻防便攻下了开封府。至此,整个河南行省除了彰德府之外,全部被大同军攻克。

    当徐晨带领大军主力浩浩荡荡地来到开封府之下时,王二、朱治、李信、孔有德、李九成几人早早来到城门口迎接。

    李九成心情忐忑地问道:“大哥,都督不会看不起我等吧?”

    孔有德嘴上说着:“都督乃是一等一的豪杰,怎么会看不起我等。”其实他内心也是非常忐忑的。在明朝,文官一向看不起他们这些武夫。哪怕他们做到了一品的总兵,也会被一个五品知府训斥。像他们东江镇更是饱受歧视欺凌,最后连总兵都被袁崇焕杀了。他们客居山东镇的这几年,当地的官员也看不起他们,把他们看成是麻烦和累赘,这也是他最终选择造反的原因,多年来积累的怨气实在是太多了。

    徐晨来到他们身边,下马后拍了拍王二的肩膀,笑道:“做的好。”

    王二听到这话,脸上立刻露出了灿烂的笑容。

    而后,徐晨来到李信身边,给了他一个拥抱,说道:“这几年辛苦了。”

    李信激动得双目通红,说道:“都督终于出兵了,我中原的百姓有救了。”

    而后他指着孔有德他们,介绍道:“这两人是东江镇的英雄豪杰,这位是孔有德,后面那位兄弟是李九成。他们在努尔哈赤屠杀辽东百姓的时候,在总兵毛文龙的带领下,建立了东江镇,搅得女真人后方天翻地覆,努尔哈赤都奈何不了他们。要不是名将袁崇焕杀了他们总兵毛文龙,皇太极也不可能在前年那么轻松入关。”

    孔有德、李九成二人马上行礼,说道:“末将见过都督。”

    看着孔有德,徐晨内心十分复杂。从他查到的有关孔有德的信息,知道他在历史上是女真人的铁杆。

    但了解了他的遭遇之后,他不得不承认大明朝真是太不当人了,把好好的英雄好汉硬生生地逼成了为女真人卖命。

    徐晨想到自己看到的有关李自成的事迹,再看看现在孔有德的遭遇,觉得大明朝就是专门把老实人逼得活不下去,这就是一个把人变成鬼的世道。

    他走上前去,握住孔有德的手,说道:“东江镇上下都是我汉人的英雄好汉,毛文龙总兵更是力挽狂澜的英雄,是大明对不起你们,不是你们对不起大明。”

    孔有德听到这话感动的双目通红,他一直很尊重东江总兵毛文龙,徐晨夸赞毛文龙的话比夸赞自己都让他感动。

    他心中的忐忑稍稍减轻了一些,他坚定地回答道:“末将愿为都督效犬马之劳。”

    翌日,天色微亮,徐晨便带着一队人马匆匆来到开封府外的黄河大堤上。凛冽的寒风呼啸着,吹过空旷的大堤,发出尖锐的声响,仿佛在诉说着黄河千年的沧桑。

    此时的黄河大堤,宛如一条巨龙横卧在大地上,而黄河已然形成了地上悬河的态势。

    宋朝时西夏人割据河套地区,宋与西夏几十万大军在边塞陈兵对峙,你来我往,为了战事砍伐了大量的树木。那原本郁郁葱葱的山林,在战火的肆虐下,变得满目疮痍。大量的植被被破坏,导致黄河中上游过度开发,水土流失加剧,黄河里的泥沙大量增加。

    同时,宋朝又担心契丹人的铁骑南下,便妄图用黄河作为防线,大规模地修筑堤坝,限制黄河向地势更低的北方流淌。这一系列的举措,就像一把枷锁,束缚了黄河的自然流向,导致在北宋时期黄河三次决口,三次改道。

    到了北宋末年,宋将杜充的一次决堤,更是让黄河的命运发生了巨大的转变。黄河改道由东南流向淮河,黄河夺淮之后,大量的泥沙如汹涌的潮水般填充着淮河。

    曾经在宋朝还是鱼米之乡的江淮地区,从此开始频繁地爆发各种洪灾。元、明两朝都极其依赖大运河运输粮食补给北方,为了保证运河的安全,更是经常决堤护运河,这可苦了江淮地区的百姓,他们的家园一次次被洪水淹没,生活陷入了无尽的苦难之中。

    徐晨踏上黄河的堤坝,脚下的土地坚实而厚重。因为此时是冬天,黄河以南全部冰封,成为了一条晶莹剔透的冰河。阳光洒在河道上,不断地反射着各种光芒,仿佛是无数颗璀璨的宝石在闪烁。

    他沿着河道一路前行,目光随着黄河向东南方向延伸。看着这壮丽而又无奈的景象,他喃喃自语道:“北方缺水,黄河还要往南流,最后北方没水,淮河还被堵塞了,真是天灾人祸,一起害人。”

    说句实在话,徐晨看着现在地图上的黄河河岸,心中满是不适应。在他的记忆当中,黄河应该往北流,从山东渤海湾处入海,而不是像现在这样,一路斜斜地往南方流过去。尤其是在这样的小冰河时期,北方干旱少雨,黄河每年几百亿立方米的水源补充,对北方来说,简直就是救命的水源。可如今,这些宝贵的水源却白白地浪费到江淮河道去了。

    “黄河是什么时候改道向北的?”他一边对照着地图,一边思索着。后世的黄河是从考城改道向北的,可他却不知道黄河究竟什么时候会再次改道。

    “是花园口大决堤还是什么时候?”徐晨的脑海中并没有这方面的资料。

    不过,他已经在心中做出了决定。等这场大战结束之后,他一定要去巡查一下考城附近的河道,看看能不能提前把黄河改道到北方来,把几百亿立方米的黄河水提前输送到北方,让干涸的北方大地重新焕发生机,让饱受干旱之苦的百姓能够迎来甘霖。

    (本章完)


  (https://www.24kkxs.cc/book/4240/4240521/11110843.html)


1秒记住24K小说网:www.24kkxs.cc。手机版阅读网址:m.24kkxs.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