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K小说网 > 明末,从西北再造天下 > 第289章 ,几社三问

第289章 ,几社三问


从重民报社出来之后,夏允彝他们面色凝重,每个人都在回忆高登说的话。

    徐孚远看着看着街道上的乞丐,面有菜色的市民,头上插的稻草卖身的流民,而后叹息道:“今年金陵的流民比往年更多了,但明明金陵是整个大明最富裕的城池,大同社可以安置好流民,我们却做不到。

    对这次的大会,某忽然没有信心了,天如先生虽然名震天下,学识渊博,但复社成立好几年时间,金陵却没有发生一点变化,不说和延安那种翻天覆地的变化,好歹让百姓的租子减少一点,赋税减少一点,让百姓可以活下去。但连这点变化都没有,复社和大同社强大的执行力比起来,可谓是天差地别。”

    我们回到江南已经有两年时间,但这两年时间我等做了什么?推广玉米,土豆,红薯三种作物,但连松江府都推广不出去,流民没救济几个,军队也没有练出,而大同社两年时间已经从米脂攻占整个延安府,在河套开拓了上百万亩土地,安置了几十万的流民。”

    彭宾三叹息道:“现在想来我等最有成就感的那几天反而是在河套,好歹真的抢收了几十石的粮食,在河套虽然劳累,但内心却充实,不像在松江府好像做什么事情都受到阻碍,当地士绅也开始排挤我们,难怪卧子不愿意回来,他在河套开垦出500多万亩土,安置几十万流民,这等功业我等远远比不了。”

    他们和陈子龙的书信往来一直没有断绝,所以知道陈子龙在河套地区做的事情,按照卧子说的,去年河套的粮食产能就超过了800万石粮食,向关中输送了500万石粮食,在整个北方大旱的情况下,500万石粮食可以说是活民无数。

    陈子龙描述河套地区粮食满仓,风吹草地见牛羊的场景让他们都羡慕不已,羡慕的是陈子龙可以放开手脚的干。

    杜麟征皱眉头道:“你们这是什么意思?如此夸赞大同社的政策,难道是想投靠他们?”

    夏允彝道:“我等想解决天下遇到的问题,就要畅所欲言,如果连现实都不肯承认,那如何找出问题,解决问题?

    我等都是去过延安府的,不可否认大同社政策虽然激进,但的确是切中天下问题的要害,我等要保住大明,就要找到一条比大同社更好解决流民问题的方法,而不是对大同社的优点视而不见。”

    周立勋道:“没见到徐晨之前,我认为徐晨是一个狼子野心的枭雄,想祸乱天下,但真见到他之后,发现他不像一个野心勃勃的枭雄,也不像一个知识渊博的学者,某看到他拿着一把铁锹和上万农户挖掘水渠抗旱救灾,震撼非常大,这可是掌握了百万人口的一方豪杰,但他却愿意和农户一起挖掘水渠,当时某内心的想法是,当年大禹治水只怕也是这般场景吧。

    任何一个有良知的人都必须承认,他是真在为整个天下找出路,我等不赞成他的道路,就要找到一条比他更好的道路,不然我等又有什么资格去反对他,斥责他?”

    夏允彝赞同道:“我们找出解决天下流民的问题,解决朝廷财政一直亏空无法救济流民的问题,还要解决君权和臣权之间矛盾的问题,只有在这三个问题上超过了大同社,我们才能战胜他们。”

    杜麟征皱着眉头想了半天道:“像大同社那样屠戮士绅不可取,但士绅他们也是有过错,北方旱灾连连,他们连一丝的利益都不愿意出让,这就是要把人逼到绝路,某以为像重民社那样把地租限制在二成五,高利贷只要偿还到本金的一倍,就不应该继续再偿还了,双方各退一步,如此天下才能太平。”

    徐孚远皱眉头道:“但减租减息如何实行?以重民社的经验来看,关中大户情愿屠杀重民社员也不愿意让出一点利益,他们不愿意接受重民社的政策,等大同社杀进关中又把他们屠杀的干干净净,显然双方都不愿意退一步。”

    杜麟征想到重民社的下场道:“我等手中要有一支强大的武力,地主士绅不愿意退让,我等就压住他们退让。”

    周立勋苦笑道:“这不就和大同社的政策一样,还不如更进一步,直接分了大户的田地,这样矛盾更少,我等还能得到农户的支持。”

    杜麟征不知道该怎么办了,减租减息会得罪地主士绅,还很难得到农户的支持,全面倒向农户,他们和大同社有什么区别?

    他眉头皱的能夹死苍蝇了,却想不到如何平衡这二者之间的关系。

    徐孚远继续道:“朝廷要强军,要赈灾,就不能像现在这样连税都收不上来,朝廷的税制该如何改,这几十年来朝廷内斗不断,党争不断,君权和臣权又如何平衡?

    就像望远兄说的一样,这是天下最大的三个问题,徐晨都给出了自己的答案,并且按照这个答案开辟道路,我等不赞成他走的道路,那又如何解决这三个问题?”

    面对这三个问题,5人想了半天却也没什么好办法。

    夏允彝叹口气道:“我等询问天如先生,希望他能找到解决这三大问题的方法。”

    崇祯四年(公元  1631年)12月  10日。

    夏允彝邀请高登参加这次江南会社集会,高登也很好奇江南的诗会是如何开办的,于是就跟着他们一同前往。

    夜晚,夏允彝带着高登秦淮河,此时的秦淮河岸边,停满了各色花船,整条秦淮河被这些花船照的灯火通明,宛如一条星河一般。

    高登看到这场景倒有几分怀念,延安府,米脂县主干道上都有路灯,当地的百姓为了赚钱会在路灯下开起一些小摊贩,手里有钱的工匠也会呼朋伴友,出来闲逛,形成一个热闹的夜市。

    高登六人登上一艘早就预定好的画舫,一个小丫鬟出来道了个万福,端上了刚刚沏好的热茶,另一个小丫鬟则在茶几上摆上了配茶的细点刚出锅的热腾腾的小包子,一些蜜饯等零食,千层酥等小点心,都是小碟盛装,每样的数量都不多,但却十分精致,最起码他在米脂和长安城是没有看到如此精致的点心。

    秦淮河虽然是江南著名的风月之地,但并非只有青楼画舫。相反,这里食铺、客栈、戏院、杂货店、衣铺一应俱全,极其繁华热闹,看上去很像延安府的夜市。

    唯一的不同之处就是这里的消费水平远远高出大同社的那些夜市,两岸的景色更像高档的园林,充满文艺的气息。来到此地的可谓是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江北的兵戈一点也没影响到此地的繁华。

    高登道:“难怪有暖风吹的游人醉,直把杭州当汴州诗词,江南繁华的确胜过关中。”

    夏允彝苦笑道:“某却更希望这江南之地能有陕北三分勇武之气。”

    高登看到这精致的花船,秦淮和奢靡的景象摇头道:“难,很难,自古江南就没出过强兵,我觉得即便是大同社员只怕也很难扛得住江南的暖风。”

    而后他询问道:“这次集会的目的是什么?”

    夏允彝道:“为了应对北方战乱,天如先生邀请我等南方的几大会社打算联盟,组建新复社。”

    高登了然的点点头,在这江南之地张溥大名可谓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说是大明第一名士也不为过。

    张溥出身贫寒,但年幼好学,有神童之称。于天启四年(1622)开始结社评论时政,博得名望,起初取名为应社(科举应试小组),后来改为复社(科举重考小组),成员最多时高达三千余人。

    天启六年参与苏州抗税暴动,撰写《五人墓碑记》,痛斥阉党,名动天下。

    崇祯元年,“组织群众”驱逐阉党骨干顾秉谦,从此成为天下士子当中的天皇巨星!

    复社的声势也从此震动朝野,号称是“春秋之集,衣冠盈路”,“一城出观,无不知有复社者”。其影响力遍及南北各省,走到哪里都是万人空巷,拥趸粉丝无数。

    复社名声虽然大,但高登却不看好他们,他们所作所为和东林党这做法一般无二,都是抗税减税,面对朝廷收入下降,难以赈灾抗旱,更难以对付外敌,张溥却没有提出什么有效的见解。

    他在江南有这么大的名声,主要还是维护了江南地主自身的利益。但这次他们遇到的敌人不是只能派遣几个太监,锦衣卫的大明皇帝。

    而是带着火枪火炮的大同社,徐晨是根本不会在意复社的舆论影响力,更加不会在意地主士绅的利益,大同军南下不会只带着几个太监锦衣卫,而是带着几万大军。

    而且即便是比文斗,高登也不看好张溥等人,徐晨可是写出《封建土地论》把地主士绅的画皮扒的干干净净,张溥的《五人墓碑记》和《封建土地论》,就像百家宗师和童生比文章。

    比武,大同社可是在延安的夫子庙当中,打了几百秀才举人哀嚎遍野,以江南读书人涂脂抹粉的习惯,大同社只怕能一敌十打的他们哀鸿遍野,他们是真正做到了文武双全,以理服人。

    随着夜色渐深,画坊当中的一个叫李香兰的花魁前来招待他们,花船也开始开动起来,花船上的江南士子呼朋引伴,按照亲疏远近,相互聚在一起。

    夏允彝他们遇到相熟的读书人,就会拿几本《队列兵法》交给他们。并且说道:“这本兵法更适合练兵,也更适合火器军队。”

    这是他们找高登开印《队列兵法》的原因,他们觉得这本兵法最适合现在的江南了,能够快速提升江南乡勇的战斗力。

    那些和他们相熟的好友,也不好意思拒绝,纷纷接受了这份礼物。

    “密之兄,你也在这里?”夏允彝看到落魄的方以智惊讶道,在他印象当中方以智是个相貌清秀,风度翩翩的公子,而眼前这个人却邋里邋遢,一副落魄景象,以至于他差点都认不出人。

    方以智出生于安徽桐城一个仕宦世家,自幼受到良好的教育,勤奋好学,见识广博。青年时期,他积极参与社会活动。

    历史上他与陈贞慧、吴应箕、侯方域等人并称“明季四公子”,以文章和风度著称于世,同时也关注社会现实,对明朝末年的政治腐败不满。

    而在这条历史线上他就落魄很多了,他还没考上进士,家乡就被大同军攻克了,像他这种明朝官宦世家,是大同军严厉镇压的对象。

    大同军攻克桐城之后对方家进行了毫不留情的清洗,财产充公,土地没收,那些有做恶的子弟,更是被直接枪毙,方家直接家破人亡,只有少数的族人和方以智一样逃到了江南。

    方以智苦笑道:“落魄之人,让彝仲兄见笑了。”

    听到这话,夏允彝他们才想起来,方以智的家族正好在江北桐城,看他现在落魄的模样,再想到大同社对待士绅的政策,他们明白怎么回事了。一时间他们都不知道该说什么好了。

    看到落魄的方以智,杜麟征内心既惶恐又害怕,大同军打过江南,只怕他也会变成这副模样。他内心不由不由自主的升起一股愤恨道:“大同社连方家这等清流都不放过,这种不分是非黑白的乱杀一气,和黄巢那种暴贼有什么区别?亏的徐晨还是个读书人。”

    高登苦笑道:“自古英雄无善类,徐晨亲自承认过大同社的清洗的确会有无辜之人,但矫枉必然过正,天下的士绅既然可以不在意几万万农户的死活,那么农户为什么要在意几百万士绅的死活。大明每年都有上百万的农户饿死,那么现在冤死几万士绅,以比例而言还是农户心善。”

    现场的众人贸然听到这话,不由得升起股无名怒火,怎么能拿他们和农户对比。

    虽然他们都是第一次听到这话,但这口吻语气的确是徐晨的,他们当初和徐晨交往,经常会被徐晨讽刺的口吻气的半死。

    他们在徐晨身上能感受到一股平等的气息,但这一股气息却让他们不舒服,因为徐晨平等对待他们,也平等对待农户,让在徐晨身上感受到一种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的感觉。

    他们也记得徐晨亲口对他们说过,大同社与农户工匠共天下。

    地主士绅不在这行列当中,农户工匠和地主士绅地位反转过来,那么他们有农户的遭遇,这也是有其合理性的,甚至可以说是仁慈,死的士绅不足大明每年死的农户百分之一,最起码他们大部分还能活着。

    但就是这合理性,这股漠视让他们愤慨,他们不能接受这样的待遇。

    方以智带着一丝惶恐道:“如果大同军打过长江,江南的繁华景象必然会被大同军毁于一旦,我等皆要沦为大同军的阶下囚。”

    现场的读书人看到方以智落魄的样子,顿时激起了同仇敌忾之心,对着大同社就是一顿口诛笔伐,他们能把自己想过的脏话都骂了一个遍,场面极其热闹。

    不知过了多久,却猛然听得船工在舱外一声呼道:“天如公到了”

    话音未落,一个中年人迈步走入舱中来,只见此人身材笔挺,一身锦缎长袍,头戴一顶文士巾,气度儒雅,让人觉得如沐春风。这正是江南士子之首,天如公张溥。

    张溥的到来,顿时成为了众人的目光的焦点,大家纷纷涌上来道:“见过天如先生。”

    张溥便直接上来对诸位宾客抱拳一鞠道:“有劳诸位久候,鄙人失礼了。只是今日前来赴会的士人甚多,远远超出了预料,怠慢了诸位,还请原谅。”

    现场的读书人自然不在意这点,他们说起方以智的遭遇。

    张溥冷哼道:“天下混乱,才会出现大同社这种霍乱朝纲的逆贼,我等士子,当团结一心,正本清源,还天下一个太平,这也是我等此次集会的主要目的。”

    张溥的话引得现场的读书人纷纷叫好。

    夏允彝当即把自己的疑惑说出来道:“天如先生,北方干旱连连,几百万百姓流离失,所以才出现了大同军这样的贼寇,先生可有策略能让这几百万百姓流民安稳下来,让他们度过旱灾,让整个北方能够安居乐业?”

    张溥:“???”

    他万万没想到有人会提这样的问题,这个命题这么大,一时间他也不知道该如何回答。

    夏允彝却继续道:“朝廷财政空虚,外不能抵抗强敌,内不能赈济灾民,天如先生有办法解决朝廷财政空虚的问题,想到了改革大明税制的方法吗?”

    “大明这些年党争不断,以至于荒废了朝政,天下大乱,天如先生找到了平衡君权和臣权,让天下回归稳定的方法。”

    张溥看着夏允彝暗道:某看你是过来捣乱的吧?

    (本章完)


  (https://www.24kkxs.cc/book/4240/4240521/11110844.html)


1秒记住24K小说网:www.24kkxs.cc。手机版阅读网址:m.24kkxs.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