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9章 ,你不开海,有的是人开海
大同九年(公元1633年)5月7日,金陵城,文华殿。
这个大明权力的中枢依旧忙,无数的官员进进出出,输送的地方文件,传达的中枢的旨意。
文震孟刚处理完苏湖之事,便匆匆赶回朝堂,侯恂就给他带来一个好消息道:“北方又闹旱灾了,而且此次灾情极其严重,不输于崇祯三年,关中,山西,河南,北直隶皆有灾情,北方可谓是赤地千里。”
文震孟瞪大了眼睛,一脸的不敢相信:“这是真的?”
如此大规模的旱灾几乎是百年一遇,而距离上一次百年一遇的旱灾才过了一年。
从崇祯称帝开始,整个大明北方就没安稳过,旱灾一波接一波,一次比一次规模更大。原本他以为今年北方应该消停点,却没想到居然爆发了比去年更加猛烈的旱灾。
侯恂将一份大同报递给文震孟,上面密密麻麻地记录着北方旱灾的情况。文震孟接过报纸,仔细地阅读着,徐晨再次坐镇中原,大同社的李文兵坐镇关中,郭铭坐镇山西行省。
整个大同社在长江一线的兵力不但没有增加,反而调回中原去救灾,大同社精锐的第二师,第三师都在中原,第八师去了关中,第九师去了山西省。
依靠军队赈灾,这也是大同社的特色,但同样出现军队意味着这次的灾情很大,已经没办法靠地方府衙赈济。
现在大明想要了解北方的情报,基本上都只能靠报纸,虽然锦衣卫想要在北方建立情报系统,可实在是困难重重。
大同社有极其完备的户籍制度,加上基层组织管理比大明强了几十倍,乡村当中垂直管理到村,城市当中管理到市坊,锦衣卫的那些探子很容易被百姓抓出来。
不过还有一种人流动性相对比较高,就是读书人。大同社会给他们临时的户籍,加上北方报业发达,有大量的读书人当记者到乡村市坊采风,百姓一般不会怀疑他们。
只是读书人太孤傲,就是吃不得苦,还有就是根本不懂如何打探情报做不了探子,所以大明对大同社的情报一直很薄弱。
但很快侯恂他们就发现了新的情报渠道,就是北方的各类报刊,大同社什么重要的政务,军务,财政的收入开支都会在大同社和其他报刊公开。
最开始他们以为这是用来迷惑他们的,这种军国大事怎么可能公开,这必然是假消息,想要让他们出错。
封建时代的官员是很难了解,工业时代信息公开的重要。但侯恂他们很快就发现了,大同社各类报纸上面的信息基本上没有错。
甚至连大明邸报上习惯的那种春秋笔法都没有,信息精度极高,准确性极大,比那些探子千辛万苦收集的情报都要完善。所以现在朝廷的高层都养成了收集大同社报刊,来分析大同社动向的习惯。
“这真是上苍保佑!”看完报纸上的内容,他终于确信北方这次旱灾极其严重,大同社想要救灾区的百姓,那么接下来一年时间他们将会毫无作为。
此时文震孟都不得不感叹,冥冥之中大明国自有上苍庇佑,朝廷气运犹在,所以老天爷才不断的在北方降下旱灾,拖延大同军进攻的步伐,有这段时间,朝廷可以整顿军务财政,提升力量,不说能打到江北,最起码守住江南,希望越来越大。
就在这时,礼部尚书钱谦益走上前来道:“首辅,范文程已经多次询问结盟之事,朝廷到底应不应当答应?”
范文程二月就来到了金陵城,而后代表皇太极商议两国结盟,共同对抗大同社,但侯恂却一直拖着,一方面是女真人的名声太差,和他们结盟,容易引起江南骚乱,也容易影响他的威望,造成朝廷的动荡,所以他对结盟的事情一直是冷处理。
此时听到钱谦益的话,侯恂皱起了眉头。他自然是想给大同社增加一个敌人,多一个盟友好牵制大同社。
但现在南明朝廷的情况是内斗不断,他根本没办法整合内部的势力,更不要说是主动进攻了。
3月份的时候,大同社兵分两路,分别从辽东,辽西发动了对女真人的进攻。
那个时候侯恂自然不想与女真人结盟,要不然皇太极让他出兵进攻江北怎么办。
现在朝廷一动不动,大同军可能还会忌惮几十万乡勇大军,但要是朝廷有所行动,让大同军知道朝廷这些军队的战斗力,只怕会勾起徐晨南下之心。
他多次询问过祖大寿,李轩他们,江南士绅的乡勇战斗力如何?
李轩给的答案是乌合之众。
祖大寿给的答案是能守守城池,围剿水贼土匪。
从两人的答案就可以得出乡勇不堪一击,现在他根本不敢主动进攻,生怕被徐晨知道了虚实。
“继续好吃好喝招待着他,但结盟这事先不谈。”侯恂缓缓说道。
对侯恂来说,大同社在辽东发动进攻可以说是他最希望看到的事情,两方拼的两败俱伤最好。
当然他也知道大同社实力强大,女真军真的没那本事重创大同军,但能拖延个一年时间也是好的。
只可惜这场战事并没有像他预料的那样子。4月的时候,皇太极领兵和大同军小战一场,伤亡上千人之后就撤退了。
而大同军恢复了广宁卫,攻占了海州城之后,也停下进攻的脚步,而是不断加固城池,修筑堡垒,移民,分田,充实这片新占领的土地。
大同军对女真人的绞索虽然越来越牢固,但女真人实力依在,侯恂也不想放弃这个可以牵制大同军的势力,所以他还想拉着皇太极,就这样不结盟也不反对。
钱谦益苦笑道:“朝廷拖着不给答复,后面即便是结盟了,只怕女真人也不会重视。”
朝廷各方的态度他岂能不明白,就是想让女真人当炮灰,但这种态度,即便是结盟了,大同社进攻江南的时候,只怕皇太极也未必会给多少帮助。
侯恂冷冷地说道:“大同军打到他家门口了,皇太极没有选择的余地。”
这时户部尚书郑三才。缓缓站起身来道:“诸位阁老,蜀中、湖广、福建、两广等地,纷纷以各种借口拒绝上交税赋。那些地方的官员,为了当地豪绅的利益,对朝廷的诏令阳奉阴违。云贵两省更是自顾不暇,不仅无法为朝廷贡献税收,还需要朝廷源源不断地给予支援。
如今朝廷的税收,竟然只有当初约定的不到一半,当初资政会议定下的税额已经成了一张废纸,去年朝廷亏空就超过了500万两,现在朝廷已经没钱没粮,连官员的俸禄都拖了三个月,再这样下去,莫说养兵抵御外敌,就连士兵的粮饷都难以支付了。如今朝廷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困境,当务之急便是开源节流,想办法填补亏空。”
此言一出,众人皆眉头紧皱,钱的问题,就像一块沉重的巨石,压在每一个人的心头。
其实大家早就有预见,前年资政会议开的好好的,各方势力定下的税赋足有3000万两,但大同社没南下,蜀中,湖广,福建,两广地区的税直接就不交了,朝廷的税负直接坍塌了一半。
南明朝廷如今主要的财政负担都压在了南直隶上面,当地的士绅们早已怨声载道。
为了减轻朝廷的压力,侯恂无奈之下想出了一个办法,弄出了一个所谓的十三行,把原本上不了台面的走私活动,堂而皇之地搬到了台面上,好歹能收几百万两的商税。
十三行设立之初,确实带来了一些税收,可这点税收对于庞大的朝廷开支而言,无异于杯水车薪。
南直隶的士绅们为了进一步减轻自身的压力,这段时间不断上书朝廷,提出了一个极为激进的请求——剥夺那些不交税行省士族考科举的权利,并且声称这次科举的晋升名额都应该归他们南直隶三省所有。
侯恂知此事万万不可答应,若是真的不让其他地方的士族考科举,整个江南地区说不定会因此分裂,到那时,朝廷面临的将是内忧外患的绝境。
户部尚书郑三俊道:“诸位,想要改善朝廷的窘境,只有开源,朝廷干脆在松江府建立市舶司,一来可以征收关税,二来南直隶的货物通过市舶司卖出,也能再收一笔钱。如此一来,定能极大地延缓朝廷的财政问题。”
此言一出,众人的目光纷纷投向郑三俊,关于开海这事朝廷争论了上百年时间,这可不是一个好解决的问题。
钱谦益却皱起了眉头,严肃地说道:“海禁乃是祖制,岂能轻易开放?况且,一个小小的市舶司,就能弥补朝廷这几百万两的亏空吗?我们不能因小失大,坏了祖宗的规矩。”
侯恂和文震孟两人听到“祖制”二字,脸色瞬间变得极为难看。他们心里清楚,所谓的祖制,不过是江南士大夫们维护自身利益的借口罢了。
江南的那些士大夫,哪一家又没有和海商有联系呢?
松江的布远销海外,景德镇的瓷器更是闻名遐迩,他们对这些贸易往来一清二楚。那些士大夫们不想开放海禁,无非是害怕朝廷和普通商贾动了他们的利益。
侯恂深吸一口气,努力平复着自己的情绪道:“既然如此,那就不开海。但朝廷的财政问题,我们必须另寻他法解决。”
侯恂挥挥手,祖泽润端着着一叠厚厚的文档过来,而后一本本分给现场的阁老和六部尚书。
众人都一阵莫名其妙,钱谦益打开文档,发现上面记录的都是苏州府的税收。
如果要在大明选一个最反朝廷的地方,那必定是苏州府。其恩怨甚至要追溯到大明的开国时期。
明太祖朱元璋定都南京后,对苏州府等地课以重赋。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苏州府的夏税秋粮总计 2746990石,在全国各府中位列第一,约占当时全国税粮总数的 9.5%,这个数字高到哪怕单算一个行省,也是排进前五的存在。
朱元璋对苏州高额税粮征收,一方面是因为苏州地区经济发达、土地肥沃;另一方面也有朱元璋因当地曾支持张士诚而进行政治惩罚的因素。
随着时间推移,一方面有明朝的税收政策不断调整,一方面有苏州读书人的反抗,税负终于开始下降,张居正时期实行一条鞭法,各种税收折算成粮食,大致在150万~200万两之间,不过到了天启,崇祯这10年间,辽饷,剿饷加起来,苏州一年要上250万石粮食,50万两银子上下。
南明建立之后出现短暂的混乱,苏州这两年上缴的税负减少非常多,大致只有原本税收的一半左右。
钱谦益眉头紧锁,心中暗自思索着侯恂的意图,这位老狐狸究竟想做什么。
侯恂已站起身来,清了清嗓子,打破了殿内的沉默。
“诸位,如今朝廷的困境,已经到了不得不改变的时候。国库亏空巨大,我们这些官员几个月不领俸禄,咬咬牙也就过去了。但若是让下面的士兵也欠饷,前年北方战事一败涂地的惨状必将重演。”
六部尚书和阁老们纷纷点头,前年中原之事教训深刻,那些当兵的可不会跟朝廷讲什么忠君爱国,一旦饷银断了,他们随时可能倒戈相向,甚至带着大同军杀回南京城。
如今的南明朝廷,官员们的俸禄已经拖欠了三个月,可士兵们的军饷却一文未少,这些文官是真怕了大明士兵。
侯恂接着说道:“既然无法开源,那我们就只能在税赋上做文章了。我仔细查阅了天启、崇祯年间江南各府县的税费缴纳情况,能基本完额缴纳,上缴七成的都算是优秀,有些地方甚至只交了一半。
可这些可都是朝廷应得的税收!以前朝廷还能勉强维持,也就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了,但如今局势危急,绝不能再坐视不管。我提议,从现在起,江南各府县必须补交天启、崇祯年间所欠的税赋,缺多少补多少。据我估算,这笔钱大概有三千万两,足够朝廷维持一段时间了。”
此言一出,满座皆惊。钱谦益瞪大了眼睛,难以置信地说道:“三千万两!侯阁老,你就不怕逼反整个江南吗,若强行征收如此巨额的税赋,只怕会激起民变啊!”
侯恂冷笑一声,眼中闪过一丝决绝:“逼反江南?哼,如今江南还有谁会想投靠大同社不成?我们只是拿回属于朝廷的银子,可大同社的徐晨若是杀到江南,那可是要抄家灭族的。到时候,江南付出的可就不是三千万两,而是三亿两了!”
侯恂拿出大同社来威胁,现场沉默下来了,连钱谦益都不反驳,因为他知道大同社是真会做出这样的事。
文震孟见状,赶忙出来打圆场:“二位先消消气。这两年江南的士绅们为朝廷也算尽心尽力,他们组建乡勇,还动员了二十万大军保卫金陵城,可见都是忠贞之士。此时强行征收税赋,的确不妥。但朝廷的亏空也确实需要填补,
我倒是觉得户部尚书提议建立市舶司正合适。今时不同往日,祖制也应该有所变通了。”
郑三才连忙点头赞同:“文大人所言极是。现在我们守着祖制不开海,可大同社却大肆开海通商,他们把海上的利益都占了去,实力越来越强大,而朝廷却入不敷出,日渐衰落。就说扬州府,如今已经成为天下海商汇聚之地,朝鲜、日本、南洋诸国,甚至欧罗巴诸国都把货物贩卖到这里。”
他接着详细说道:“去年大同社的市舶司虽然只收了五十三万两的税赋,但这是在抵扣了二百万两的基础上,实际上他们光一年收税就收了二百六十余万两。这还只是扬州港,大同社在天津港、登州港等多个地区也都建立了市舶司,全部加起来,一年的税收高达五百余万两。”
祖泽润也在一旁愤愤不平地说道:“不要说大同社了,就是郑芝龙那个军阀,他给天下的海商发旗帜,一面旗子就要三千两,去年他光发旗子就赚了二百多万两。海上的钱都让他们赚走了,朝廷却一文都得不到,这如何能行?”
祖泽润与郑芝龙之间的矛盾由来已久。祖泽润凭借着地理位置的优势,背靠南明朝廷,在食盐、布匹、煤油灯、玻璃等大同社货物的市场上不断打压郑芝龙。他利用朝廷的威望,大范围地抢夺江南的市场,逼得郑芝龙只能守住福建沿海的几个州府。
然而,郑芝龙也不是好惹的。在海贸这个他擅长的领域,他很快就给了祖泽润沉重的打击。
江南什么生意最赚钱?自然是海贸。祖泽润自然不可能放过如此赚钱的生意。
为了分一杯海贸的羹,弄了几艘海船,把松江布、景德镇的瓷器、大明的铁器、茶叶等货物贩卖到吕宋。
可他刚打通海上商路,几艘货船就遭到了郑芝龙的围剿,全部被打沉。几趟下来,祖泽润不仅赔光了老本,还折损了好几百名家丁。从此,两人的梁子算是结下了。
(本章完)
(https://www.24kkxs.cc/book/4240/4240521/11110794.html)
1秒记住24K小说网:www.24kkxs.cc。手机版阅读网址:m.24kkxs.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