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K小说网 > 明末,从西北再造天下 > 第338章 ,方向错了,越努力害处越大

第338章 ,方向错了,越努力害处越大


文震孟自然明白,苏州的这些大家族不可能心甘情愿地把地租降到两成五以下。若他们真如此通情达理、体恤百姓,大明也不至于沦落到只剩半壁江山的凄惨境地。

    但如今局势危急,为了守住这最后的半壁江山,必须要让这些家族出钱、出粮、出人,出力。

    他神色淡然,语气却不容置疑地说道:“士子体谅百姓艰苦,我苏州的百姓也会体谅大家的难处。就由本官做主了,双方各退一步,地租就降到三成五。”

    有时候,清醒着实是一种痛苦。天启二年,他刚考中进士,成为新科状元。那时的他意气风发,仿佛整个世界都在向他敞开怀抱。朝廷之中,东林党占据绝大多数,真可谓是众正盈朝。他满心以为,大明在东林君子的治理下,定能让四夷敬服,天下太平。

    然而,天下的走势却与他的预料截然不同。天子舍弃了东林党,开始重用魏忠贤,朝堂之上阉党势力日益壮大。他又以为,斗倒了魏忠贤,天下便能太平。等崇祯帝上位,阉党被横扫一空,东林君子再次回到朝堂,掌握权力,他本以为可以一扫朝堂的颓废之气,在东林君子的治理下,天下缓慢恢复。可结果他想象中的盛世依旧没有到来。

    先帝固执己见,不听忠言,女真人入侵关内,关中大同社崛起,天下的局势变得更加危险。

    他们逼退了先帝,本以为靠着天下士绅的力量可以抵抗大同社。但崇祯四年,朝廷一败涂地,整个北方沦陷到大同社手中。

    而徐晨的一篇《封建土地论》,更是打破了他的幻想,撕下了东林党的画皮。文章用极其简单的数字计算,清晰地告诉了天下人,占据天下绝大多数利益的是地主士绅,他们享受着天下之利,却不肯承担一点责任,这才是大明沦陷的主要原因。

    虽然他内心极不愿意承认徐晨的观点,但数字不会说谎。天下最大的奸邪是东林党,最大的蛀虫是地主士绅。

    这也解释了为什么东林党主政的时候,明明对天下轻徭薄赋,天下反而变得越来越危机四伏。

    因为轻徭薄赋解决不了朝堂亏空的问题,现在朝堂需要钱财来养兵,来赈济流民,他们越努力朝廷就越危险。

    如今的文震孟已经认清了现实,但他不想接受大同社所选择的未来,他还想为大明争取一线生机,要解决当今天下危机,地主士绅必须要拿出钱财。朝廷对普通百姓也要轻徭薄赋,不能把百姓都逼向大同社。

    “三成五?”这个数字颇为微妙。苏湖地区的地租大概在五成左右,看着文震孟手中掌握的他们的黑料,地租降低一成五,他们勉强还能接受。

    一位老者率先开口:“苏州有难,我等自然愿意赈济家乡。老夫答应将孟家的地租下降到三成五。”

    “老朽等人也愿意把家乡的地租降到三成五。”其他人也纷纷表态。

    文震孟这才露出笑容,拱手说道:“如此多谢各位父老。今年苏湖的乡亲们受苦了,你们的善举本官定会上报天子,让朝廷予以嘉奖。”

    原本地主收五成税,官府再搜刮三成,普通百姓辛辛苦苦一年下来,大概只有两成的收成属于自己。江南虽富裕,一年能种两季庄稼,加上妇孺织布,勉强还能养活一家老小。

    如今地租减少了一成半,农户的收入理论上能增加近一倍。但这些收入能否真正到农户手中,却是个未知数。毕竟后世有句话说得好:你能获得多少利益,不取决于你有多辛劳,也不取决于你帮那些地主赚了多少,而取决于你的生存线和劳动力再生产是多少。在满足活着和劳动力再生产之外,地主是不愿意多浪费一粒粮食的,甚至因为内卷,新地主连劳动力再生产的钱都不愿意付了。

    现在地主势力退了一步,但不代表其他势力会眼睁睁看着这些白花花的银子落入农户手中。

    文震孟一声令下,士兵们将木箱搬运到露天的大堂,他亲手丢了一盏煤油灯下去。

    “轰!”瞬间,煤油快速点燃了文书,浓烟直上云霄。那冲天的烟尘仿佛是苏州士绅的罪责被烧得一干二净。看到这一幕,所有人都不由自主地松了口气,仿佛一场无形的压力从他们身上卸了下来。

    等苏州的士绅们纷纷离去,大堂里的喧嚣渐渐消散,只留下一片寂静。张溥从后堂缓缓走出,脸上满是忧虑,他长叹一口气说道:“真没想到,仅仅是减租这一步就如此艰难,想要重建太祖时期的军户制,那该是何等困难啊。”

    文震孟神色沉稳,语气平和地说道:“路要一步步地走,事要一件件地做。能让百姓喘口气,这已经是一个好的开始。”

    张溥皱着眉头道:“只怕大同社不会给朝廷太多时间。不能再让南方的地主士绅这样腐朽下去了。以前天下太平,朝廷还能容得他们诗酒茶花般的生活。

    但现在不行了,整个南方都要集中力量发展武备,必须让利给农户,他们才愿意为保卫大明而战。你看秦淮河上那几千艘花船,都是这些士绅养起来的。养那些养名妓的钱,足够打造几千艘战舰,把长江守得如同铁桶一般,还能再养着十几万的士兵。”

    这次在苏州的经历,算是他的一次小小的实验,结果却不怎么如他的预期,他虽然号召士子们积极变革,但这些士子们大多没有掌握实际权力,根本斗不过家里的父辈。

    而文震孟能轻易地让当地的地主士绅让利,几社大军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要没有这支大军围剿水贼,长大了地主士绅的黑手套,又收集到他们勾结水匪的罪证,想要让他们降点租子根本不可能。

    再想想北方的大同社,和他们几乎同一时期崛起的重民社,几乎都是在成立之初就建立了一支武装力量。他意识到,复社也需要有这样一支力量,火枪比道理更难让地主士绅退让。

    文震孟苦笑着摇头:“想要改变这几百年来的规矩,谈何容易。前年大家还能齐心协力共抗大同社,可去年看到大同社没有南下,大明就又变成了一盘散沙。

    现在朝廷能真正控制的地区,也就只有江浙直隶、江西等地。至于其他地方,都是听调不听宣,甚至连税负都不愿意上交。”

    张溥眼神坚定,认真地说道:“那就想办法给江南的士绅加大一点压力,让他们知道大同社的屠刀已经架到脖子上了。朝廷有个策略大错特错,那就是极力封锁大同社的消息,封锁北方发生的事情。

    以至于南方的士人一点危机感都没有,朝廷各方势力花大量的精力内斗,也不愿意同心协力共同对抗大同社。我们齐心协力都未必能打得过徐晨,要是继续内讧,那就必败无疑。

    朝廷应该放任大同社的报纸在江南流传,甚至可以派锦衣卫去江北的地主博物馆收集资料,让江南的士绅知道大同社是如何对付他们的。要持续不间断地让他们知道北方士绅现在的结局,每隔一段时间就说一个大江北大家族的惨状,让他们明白感同身受,让他们充满危机,知道现在的天下已经是乱世了。如果朝廷抵抗不住大同社,他们现在的一切生活都会烟消云散。我就不信在这种情况下他们还能掩耳盗铃。”

    文震孟眼前一亮,张溥的话让明白以前朝廷施行的策略是错的,朝廷封锁江北的消息是担心引起江南的骚乱,更担心引起江南百姓追随大同军,但这反而减少了江南士绅的压力,以至于江南各方势力都在忙于内斗。

    用大同社的威胁来促使江南各方势力团结在朝廷麾下,这确实是一个好方法。前年朝廷不就是这样,知道大同社要来,江南士绅们还凑齐了二十万乡勇。

    文震孟看着张溥,语重心长地说道:“虽然江南的士子拥戴你,称呼你为江南第一名士,但有道是名不正言不顺,在我大明想做事还得进入官场。这段时间你要好好温习功课,抓住科举机会。只要你们这些年轻人进入官场,逐步淘汰那些老弱无能之辈,大明会一点点好起来的。”

    文震孟已经有了自己的打算,他准备成为这一届科举的主考官,而且还打算在这次科举中扩招三倍以上,招募上千名进士,他打算用新科进士取代那些老朽昏聩的官员。

    张溥道:“学生明白。”

    这次科举将是一个契机。会有大量的复社成员进入官场,而那些没进入官场的,他也打算安排他们成为军官,建立一支属于复社的社军。他要按照自己的心意改造大明,为这个摇摇欲坠的大明争取一线生机。

    大同九年(公元1633年)4月8日。

    苏州城的白云客栈热闹非凡。因张溥居住在此,苏州的寒门士子几乎云集于此。此时的张溥,不再鼓动士子反抗自己的家族,而是专心指导他们写八股文,仔细批改着每一篇文章,指导他们写出符合考官心意的八股。那些大户子弟对此并不十分在意,他们家中自有专门的名师教导。

    但寒门子弟却十分珍惜这个机会,纷纷向张溥请教,一时间,白云客栈俨然成了一个充满求知氛围的学习互助小组。

    这天,客栈的门被猛地推开,一个略显狼狈的读书人冲了进来。他衣衫不整,头发凌乱,脸上带着焦急和疲惫。

    “钧衡,你这是怎么了?”正在辅导士族子弟八股文的张溥惊讶地看着冲到客栈内的任大任,眼神中满是疑惑,这样子怎么看上去被人追杀?

    任大任喘着粗气,急切地说道:“天如兄,你能借我20两银子吗?”

    张溥从怀里掏出一锭银子,递到任大任手中,问道:“你要银子做什么?”

    任大任咬了咬牙,眼神中透露出一丝愤怒和决绝:“我要去北方投靠大同社。”

    “啊!!”四周的读书人一片惊呼,大家都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纷纷停下手中的笔,转头看向任大任。

    任大任气愤地讲述起来:“一个月前,我和乡人约定了两成五的地租,那可是我真心实意想要为百姓做的事。可结果呢,父亲转身就收回了我写的契约。君子一诺千金,可我这一诺在他眼里什么都不是。我还有什么脸面待在苏州?当时我就对父亲说过,如果他让我毁诺,我就去投靠大同社,现在是我践行诺言的时候。”

    张溥苦笑着劝解道:“何须如此斗气,而且在文次辅的引导下,地租也降到了三成五了。”

    任大任无奈地摇了摇头,眼神中充满了失望:“这次的事情让我看清楚了南北双方的差距。徐晨能用七成的粮食收买农户,可南方这里,连租子都不愿意降。朝廷怎么可能是大同社的对手?我现在就是想要去北方看看,看看徐晨是不是像天如先生说的那样是个明主。”

    一旁正在指导一个世子学八股文的黄宗羲放下手中的笔,站起身来,神情严肃地说道:“加我一个,我也想去北方看看。我一直认为天下首要的政务就是解决土地问题,就目前来看,天下也只有大同社在认真解决这个问题。

    只是我很怀疑,大同社真能做得像他们宣传的那样好。去年北方情况我也听说了,各种天灾不断,他怎么可能做到一年积累下3000万石粮食,这可是大明最鼎盛时期才能做到的事情。”

    其实,他心里还有一句难听的话没说出口:大同社竟然可以一年时间就把北方带到盛世,以结果倒推,大同社清理士绅这一步路或许是走对了,当然他的出身还是不愿意他承认这一点,所以他打算去北方看看,想要眼见为实。

    任大任听了,拍了拍黄宗羲的肩膀:“好,我们兄弟一起走。”

    张溥劝说道:“这可不是小事,马上要科举了,要不你等考完科举再去北方?”

    任大任满不在意道:“考上又能怎么样,等着被大同军俘虏。”

    他这话让现场的气氛有点尴尬了,任大任不想考科举,但他们还想啊。

    张溥只能拱手道:“那你自己当心。”

    苏州,同里坊。

    任家大院的书房里,静谧而雅致。阳光透过窗户的缝隙,洒在古朴的书桌上,形成一片片光影。

    任老太爷正专注地提笔书写着,那苍劲有力的笔触在宣纸上留下“宁静致远”几个大字,只有用这几个字才能压抑他内心的怒火,朝廷管的越来越严,要的越来越多,还让他们给佃户减租,完全不体系他们这些大户的难处。

    就在这时,书房的门被猛地推开,任发神色匆匆地冲了进来,脸上满是焦急。“大哥,大事不好了!”他喘着粗气,急切地说道,“钧衡跑到白云客栈找张溥借了20两银子,他正要北上去投靠大同社。”

    任大任的这一举动,有太多人目睹,这消息根本封锁不住,没多久就传遍了整个苏州城。

    任老太爷听到这个消息,手中的笔猛地一顿,眼中闪过一丝怒气。他紧紧握着笔杆,指节都因为用力而泛白,仿佛想要将心中的怒火通过笔锋宣泄出来。但很快,那怒气又渐渐消散,取而代之的是无奈。他缓缓放下手中的笔,长叹一口气,默默地坐了下来。

    任发见大哥如此反应,小心翼翼地小声说道:“我这就去找家丁,让他们把钧衡抓回来。”

    任老太爷坐在椅子上,陷入了沉思。他望着窗外的庭院摇了摇头,说道:“现在南北对峙,大同社势大,江南未必保得住。他去投靠大同社,未必不是一条出路。”

    任发听了大哥的话,微微一愣,似乎没有想到大哥会有这样的想法。他刚要开口询问,任老太爷又接着说道:“叫大勇带一千两银票追上去,叫他见到了大任就跟着他,让他们两兄弟去北方好好地扎根。”

    任发听完道:“兄长这是在狡兔三窟啊!”

    但他马上担忧道:“大同社可是六亲不认,就他们在江北做的事,大任再投靠他们,只怕不会有什么好结果。”

    2000多年的封建历史早就教会了这些大家族如何在乱世当中生存,那就是各方势力都要有自己的人,如此不管是哪方势力获得了天下,他们的家族也可以延续下去,诸葛家的故智更是流传千古。

    但大同社出现却是个例外,他以前所未有的力度清洗了北方的大族,而且在占据了半壁江山之后,依旧不改他们的政策,对地主士绅采取了毫不留情的打压政策。

    大户投靠各方势力是为了保住家族的利益,但投靠大同社区一点用处都没有,大同社打到江南,依旧是该抄家的抄家,该审判的审判。

    大同社的那些年轻人做事就是这么激烈狠辣,完全不留一丝的余地,保不住家族利益,那又为什么要投靠大同社。

    任老太公叹息道:“形势不容人,北方的大同社越来越强大,朝廷的内斗却越来越激烈,现在是我等求于大同社,大任去了大同社,如果出现了最坏的情况,任家好歹有一只独苗能够延续下去。”

    (本章完)


  (https://www.24kkxs.cc/book/4240/4240521/11110795.html)


1秒记住24K小说网:www.24kkxs.cc。手机版阅读网址:m.24kkxs.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