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1章 ,似曾相识的场景与不同的道路
大同九年(公元1633年)十一月三日。元首府
朔风凛冽,元首府内却气氛热烈。屋内炭火熊熊,将众人的脸庞映得通红。
徐晨高坐主位轻轻咳嗽一声,目光扫过下方的刘永、李文兵、胡益堂、蒋乡泉、常五等执政,开口道:“诸位,如今我大同社的版图已非昔日可比,我们统治的不再仅是关中一地,而是整个北方6个行省,这带来了新的难题。”
众人皆正襟危坐,凝神细听。徐晨继续说道:“以前那种直接命令的治理模式,在如今这般庞大的地域下,已难以为继。下面的巡抚们各有想法,行事也多有分歧。
大同社下属的作坊如雨后春笋般增多,有我们直接建立的,也有地方府衙自行兴办的。这些作坊数量庞大,资产厚重,若再放任自流,局面必将混乱不堪。我打算成立少府监,专门管理我大同社的各个官营作坊,归总理大臣府管辖。”
“少府监?”众人闻言,皆露出思索之色。李文兵率先开口,他微微皱眉,回忆着说道:“这是宋朝时期的机构,掌管百工技巧之政,负责制造宫廷和官府所需的各类器物,从皇室的华服美饰、金银玉器到祭祀用品,无所不包。”
徐晨道:“宋朝的少府监主要是为皇室服务。但我设想的这个少府监,更似秦汉时期的少府机构,权限有所扩张,为天下百姓服务。”
李文兵眼睛一亮点头道:“这倒不错,统一归总理大臣府管辖,下面的人也就不用再争来争去了。”
刘永却苦笑着摇头,他双手摊开,一脸无奈地说:“哪有这么简单,这些作坊遍布北方各地,数量众多。即便有了少府监这个衙门,当地官员只怕还是更听当地巡抚的命令。朝廷若让他们交出作坊,他们肯定会跑到元首您这儿来诉苦。”
徐晨沉思片刻,目光坚定地说:“处理政务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即便我们再增加一倍的人手,也难以面面俱到。这样吧,作坊资产超过10万两的归少府监管理,低于这个数字的以及地方府衙自行建设的作坊,由他们自己管理,少府监只起到监督作用。”
刘永点头赞同,接着问道:“如此一来,下面的抵抗情绪会少一些。元首,您认为谁适合坐镇少府监呢?”
徐晨托着下巴,思索片刻后说道:“就让傅山来做。这一年来,他修水利、抗旱灾,功绩卓著。尤其是建成了密云水库,解决了当地十几万农户的灌溉问题;又在永定河上游建水库,解决了京城百姓的饮水难题,足见他组织能力之强,适合管理这些作坊。”
京城自元朝起作为首都,已有近400年。这400多年间,近百万人口在此生活,地下水早已被污染,盐碱化严重,很多井水又咸又苦,只有少量甜水井。
所以京城有卖水的行业,拥有一口甜水井,就能过上比几百亩土地的地主还舒坦的日子。普通百姓没能力去打污染重的河水,只能忍受用水之苦。
傅山担任顺天府尹后,知道百姓用水困难,又赶上北直隶要修水利设施,他便在永定河上游修水坝,修建主水渠和多条辅助水渠,将水引入京城各个市坊,解决了百姓的水源问题。
顺天府尹好就好在在京城,做出了什么功绩都能被众人看到,所以刘永等人对傅山的能力表示认可。
但说起京城用水问题,李文兵也没好气道:“建水库、引水入京,本是利国利民的好事,可有些人就是不识大体。他们跑到我们都察院状告傅山,说他借修水库之名贪污受贿。
这完全是胡说八道!告状的都是那些有甜水井的居民,傅山引水入城影响了他们的生意,他们就颠倒黑白,乱告状,甚至还有人想破坏水渠,真是让人气愤!”
徐晨神色平静,安慰道:“处理政务就是这样,有利就有弊,不可能十全十美。只要利大于弊,这事就值得去做。难道因为几只知了叫,我们就不做事了,那些敢破坏设施的人,依法严惩便是,不必理会他们。”
众人纷纷点头,表示赞同。随后,徐晨将目光转向刘永,严肃地说:“朝鲜战火再起,经过这几年的封锁,女真人的实力已衰落到极点。我认为现在是彻底解决他们的时候了。你们总理大臣府要准备好粮草武备,做好张献忠他们的后勤保障工作。”
刘永站起身来,抱拳行礼,坚定地说:“遵命!”
接着,徐晨又看向常五,认真地说:“明年,你们工匠师的主要任务是深入各个作坊,把工匠组织起来,维护他们的利益。生产财富的工匠和种植粮食的农户,是我大同社的基本盘,二者缺一不可,少了任何一个,大同社的根基就会坍塌一半。”
常五挺直胸膛,大声说道:“俺不会让元首失望!”
徐晨微微点头,然后他又看向李文兵,郑重地说:“明年,你们督察院一定要盯紧各地的粮仓,绝不能让那些硕鼠贪没了宝贵的粮食。”
李文兵站起身来,神色严肃地说:“遵命!”
在徐晨与众人商议下一年政务之时,大同社的各位巡抚也没闲着。他们在各自的招待所,或派人,联络各方势力,为发展行省经济出谋划策,积极做着准备。
会仙居,陈子龙在此宴请了河南行省的优秀人员,主要是高俊,土根这些优秀场长。
陈子龙看着他们笑道:“你们可是我们河南行省的骄傲,今年又是旱灾,蝗灾的,你们的农场不但没有减产,还获得了大丰收,这真是尤为困难,即便是本官也异常钦佩。”
“陈巡抚过奖!”高俊他们虽一阵谦虚,但每个都是喜笑颜开。陈子龙是河南巡抚,是他们顶头的父母官,他夸赞的话让众人非常受用了。
陈子龙却继续道:“你们收获了多少粮食?盈利又是多少?”
这也不是什么保密的事情,高俊当场开口道:“我管理的孟津第一农场,有9万亩地,员工3000余人,今年大部分的田地是小麦,玉米套种,剩下的4成种了土豆和红薯,因为元首修了水利设施,加上某这一年也带领农户修了排水站,旱灾的影响倒不大,主要是蝗灾太可恶了,小麦,玉米被啃食了很多。”
而后高俊得意道:“但好在有元首府提前提醒,我知道想要对付防灾最好的办法就是养家禽,尤其是养鸭子,一天能吃上百只蝗虫,我提前扩大孵化房,在蝗虫爆发前,孵化了上万只家禽。又通过在关中的关系,购买了2万多只家苗。
等蝗灾爆发的时候,他们就成了家禽最好的口粮,吃蝗虫的家禽长得特别快,下蛋也特别多,最多的一天,农场能收获上万只蛋,孟津蝗虫再多,这也填不满这几万张口啊,到后面我们农场大量收购蝗虫粉,这才把这些家禽给养大了。”
“今年秋收之后,我给农场工匠分了分了一只鸭一只鸡,20个鸡蛋,给农户每人分了足够的口粮,上交了税赋和每个人的分红,但依旧有三万两银子的收入。”
“能说的更具体一些吗?”陈子龙听到这里直接拿出了纸笔,而后仔细询问高俊,农场当中的每一项收入,问的非常仔细。
而高俊对农场可谓是了如指掌,卖麦子,玉米,土豆,红薯,甚至田埂旁种的一些棉花,麻都记得清清楚楚。
而后陈子龙又询问了其他农场的厂长,这些人也是一一对答如流,这些人的农场规模虽然没有高俊的大,但靠着几千人组织在一起抗灾,分工合作,多种经营,这些农场的收入都不差。
而比起农场的富裕,今年中原其他村落,粮食减产,只能靠着大同社减免田赋,旱灾严重的地区只有招工,农户才能勉强活下去,双方的差距不止一点点。
陈子龙统计完之后感叹道:“比起你们这些农场的收益,中原农户差距就太大了。”
这些农场加起来有几十万两的收入,如果把分红也算上去,那这个数字就超过了百万两。
而这些农场不过在孟津附近几个县,土地加起来也不过是上百万亩左右,而整个河南行省大概有7500万亩土地,如果全部按照农场的模式,光河南行省一地,农业收入就有几千万两银子,掌握了这么多钱了,到时候什么工业区不能修,什么作坊不能建设。
高俊虽然不知道陈子龙内心的想法,他还以为陈子龙在感叹中原农户收入低,于是不屑道:“他们还小门小户的耕作,怎么可能比得过我们几千上万人共同劳作,就说挖水渠,他一个人怎么挖,抗击蝗灾,我们农场有专门的孵化房,还能在关中购买几千上万家禽,普通的农户只怕他连只鸡都养不起,这怎么和我们比。”
陈子龙道:“今年的旱灾让中年的农户损失惨重,通过你们的讲述,本官认为农户们组成农场模式,可以有效的抗击旱灾,洪灾等灾害,增加粮食和其他收入,你们愿不愿意帮助本官在整个中原推广农场模式?”
陈子龙把自己想法说出来,高俊等人一愣神,情也变得严肃起来。
高俊道:“陈巡抚,农场模式是高投入,高产出,建一个农场,你要有耕牛,你要有各种工具,哪怕是建个最简单的孵化房,也要购买砖头搭火炕,还要有技术人员,要不然的话火炕就孵化不了鸡,而是直接把鸡蛋给蒸熟。”
“可以一步步来,有条件的可以用你们这种农场模式,没条件就是主要也是互助,主要是为了对抗越来越严重的旱灾,以及人多力量大,可以共同修建水利设施。”陈子龙继续道。
高俊思考片刻道:“如果是这样的话,我们农场可以派一些技术人员去指导,中原的土地平坦,也算是肥沃,没有旱灾,一点点的建设的,三五年时间也能达到我们这些水平。”
陈子龙笑道:“那好,我们就这样说定了,回到中原之后,还请各位派出技术人员,去指导其他的农户建设农场。”
等高俊他们酒足饭饱离开之后,陈子龙看着这些人的身影笑道:“农场天地广大,当可大有作为。”
说完他也离开酒楼。
而在京城的另外一侧,吴亚军也在扬州会馆招待了孔晨,高秀英,温益等米脂商贾。
吴亚军看着众人笑道:“说起来我们都是米脂老乡,尤其是老孔,当初我们可是一起在大同工业区修过路的,当时我可从没做过这么辛苦的活,要不是有田队长和你们帮助,只怕我也熬不住啊。”
吴亚军最开始是在孔晨的土木组打灰的,当然他做的不久,那个时候大同社区缺乏人才,抗旱会又扩张迅速,他打了不到一个月时间的,就派到宋家沟村当夫子。
“某也很怀念那段日子,虽然过的苦,但大家非常充实。”孔晨听到大同工业区也露出怀念的神情,那是他距离死亡最近的日子,是元首一把手把他拉出来的。
而后他叹息道:“可惜田队长还在汉中。”
吴亚军笑道:“没关系,等天下一统了,老田也应该回来,到时候我们我们这些土木中队的老友一起再聚一聚。”
然后众人互拉家常,酒过三巡之后气氛也热烈起来。
吴亚军这个时候说道:“今日召集各位,除了同乡相聚之外,就是想要让各位把作坊搬迁到南直隶。”
然后他自卖自夸道:“扬州可是好地方,自古就是繁华之地,当地的百姓富裕,加上这些年又开海,本官敢担保,即便是关中也未必有扬州富裕,加上扬州有经商的传统,这里必定是可以成为各位的经商宝地。”
孔晨迟疑道:“搬迁作坊这可不是小事,稍有不慎伤筋动骨是小,怕就怕这作坊没开起来,我等却是血本无归。”
其他人也是有点迟疑,内心是非常认可孔晨的话说。这个时代通讯落后,不存在后世那种多地经营的情况,要经营作坊就只能留在一个地。
就以孔晨为例,他最开始是在米脂弄了一个私人的小作坊,但他因为知道上限低,就把这作坊关了,带着他师弟去了延安府。
后面大同社攻占关中,把治所定在长安城,他知道长安有更大的发展前途,于是就把自己原本的作坊卖给自己的师弟,带着另外两位师弟在长安城再建立基业。
他之所以不断丢弃自己原本的作坊,就是因为管不过来,与其让自己师弟动手脚,贪污自己的股份,还不如直接把这些股份低价折成钱,好歹留下了一份香火意。
当然那种大家族例外,但现在的北方,哪里还有几个所谓的大家族通通被大同社打散了。
长安有百万人口,已经是天下城市的顶点了,加上这些年大同社把长安治理的繁华无比,就现在天下的情况来看,说关中是天下最富裕之地一点也不为过。
这个时候在搬迁基业,哪怕是扬州这种闻名天下的繁华之地,也是一种极大的冒险,不是迫不得已,是没几个人愿意搬迁自己的基业。
吴亚军淡然笑道:“本官自然不会强人所难,常言道,种下梧桐树,才能引来金凤凰,本官也承认现在天下最大的梧桐树是长安城,暂时扬州还比不上。但是各位不觉得长安这棵梧桐树上呆的凤凰太多了吗,各位不觉得拥挤。”
“关中去年9月到今年9月炼铁六亿斤,整个关中大大小小的钢铁厂有几十座,想来各位炼铁的利润也极低吧。但我扬州城规模以上的钢铁厂就一座,去年炼铁只有600万斤,海商购买我扬州的铁锅连价格都不问。去年我扬州钢铁厂的利润达到六成,这个利润想来关中没有一家钢铁厂能比得上吧?”
“这还只是钢铁行业,扬州的纺织作坊不足关中的十分之一,但扬州现在开海,海外的蛮夷最喜欢我扬州丝绸,布匹,在北方只能卖二三两的棉布,在扬州价格能翻一倍,如果各位对海贸有兴趣,那些高档丝绸棉布的利润就相当于等重的黄金。”
吴亚金的话让所有人眼前一亮,众人此时才意识到,扬州此时虽然还比不上长安繁华,但扬州的竞争压力更低,同样的产品利润更高,最关键的是扬州还有一样长安没有的优势,那就是开海了,有一个极其庞大且利润极高的海外市场。
元首府那些高档的丝绸和布料,都是以等价黄金的重量卖给那些蛮夷,这其中利润有多大,他们简直不敢想。
意识到扬州是一块蓝海市场,比起竞争压力大到要爆炸的关中来说,扬州经商利润更高,于是孔晨道:“某可以投资20万两,在扬州建立蒸汽作坊。”
吴亚军笑道:“我扬州府热烈欢迎!”
高秀英道:“我想组建一个船队,想看看海外的景色。”
吴亚军道:“高娘子放心,海船问题由我们扬州府帮忙解决。”
温益道:“我愿意投入20万两建个纺织厂,专门纺织丝绸。”
吴亚军笑道:“我扬州府帮你联系桑农,保证让你每台纺织机都有足够的丝。”
一时间现场的气氛热闹无比,众人纷纷表达了投资扬州的意向。
(本章完)
(https://www.24kkxs.cc/book/4240/4240521/11110782.html)
1秒记住24K小说网:www.24kkxs.cc。手机版阅读网址:m.24kkxs.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