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2章 ,开门,自由贸易!
大同社的地方官员在意识到无法对朝廷的各项工程施加影响后,纷纷开始各显神通为自己的辖区争取资源。
有像陈子昂一般,找到农业先进代表,详细询问农场的经营情况,试图通过农业发展弄出一笔原始资金,为地方经济注入活力。
而更多的官员,如吴亚军,则依托同乡关系,积极从关中吸引有财力的商贾到自己的地盘开办作坊。
今年京城举办的第一届商贾大会,无疑为这些地方官创造了绝佳的交流机会。现在北方、西域、大漠,甚至连江南都有不少商贾前来。一时间,京城变得热闹非凡。
大同九年(公元1633年)十一月五日。
总理大臣府内商贾云集。每一个商人都怀着激动又忐忑的心情,毕竟几千年来,商人一直受到打压,这还是第一次有朝廷邀请他们共商国事。
尤其是大同社的这批商家,大部分都是创业的第一代,出身普通,如今能与总理大臣面对面交流、提意见,他们的激动之情可想而知。
刘永早已习惯了和这些商贾打交道,他看着众人,脸上露出和蔼的笑容:“我们大同社就是为天下百姓服务的,发展产业利国利民,所以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你们也是在为天下的百姓服务,我们可以说是同志。”
众人齐声回应,声音中带着一丝紧张:“对,我等发展产业利国利民,是儒商。”
刘永接着笑道:“各位不用这么紧张,召集各位来,一方面是想上下交流。你们行商遇到什么困难之处,都可以在这大会上畅所欲言地说出来,能解决的问题可以当场解决,不能解决的问题我也会想办法,这就是一个解决问题的大会。”
但现场却是一片安静,没有人愿意做第一个出头鸟。天津海商沈良见没人出声,便站起身来,抱拳说道:“总理,我们这些海上商人有麻烦想求助朝廷的帮助。”
刘永目光平和地问道:“什么麻烦?”
沈良道:“这麻烦有两个,一是日本的幕府限制我们做买卖,不允许我们把日本的粮食运出来不说,甚至还不允许我们把朝廷的货物运到日本去贩卖。
按照幕府官员的说法,一年只允许我们72艘船抵达日本做贸易。日本幕府如此限制自由贸易,还请大同社为我等做主。”
沈阳的话引起了北方海商的共鸣。
“德川幕府就是趴在日本百姓身上吸血的蛀虫,和当年大明北方的地主一样,是天下之害,我等的货物物美价廉,他居然不允许日本的百姓购买我等的货物。”说到后面更是咬牙切齿。
常言道,断人财路如杀人父母,因为有大同社的支持,他们终于过了两年好日子,你德川幕府算什么玩意,也敢进我上国的货物。
历史上,德川家康统一整个日本之后,就开始了闭关锁国政策。不过,德川幕府闭关锁国的原因和大明截然不同。
大明是江南士绅官员想要垄断海贸,所以闭关锁国,以此限制自己的竞争对手。而日本人则是因为自身生产力太差,大明的货物又太受日本人欢迎。哪怕日本有丰富的金银,但经济依旧被吸得半死不活。德川幕府为了阻止金银外流,只能采取闭关锁国的政策。
本来,德川幕府的限制可能不会如此严格。但在这个时间线里,有徐晨的介入,他直接在北方开海,完全不限制海商的活动。
从北方去日本的海船一下子多了十几倍,这些海船为日本带来了羊毛布、廉价的铁器、茶叶、瓷器,还有价格低廉的精盐、粗盐。如同海浪一般的货物直接冲击了日本人的食盐行业、炼铁行业、纺织行业、瓷器行业等,只要是海商能运到日本的货物,都对日本本土产业造成了极大的冲击,日本的中小作坊主甚至大商贾都承受不住这股冲击,他们联合起来发动自己的关系,请求德川幕府限制明朝海商的行动。
同时,这些海商又从日本购买大米,运回天津。结果,因为大量的稻米外流,日本国内粮食价格暴涨,好几座城市都发生了米骚动。
现在日本的情况就,在大明工业产品的打击下,手工业产品的价格暴跌,加上金银外流价格上涨,经济出现通缩。
但稻米大量流失,又造成了农副产品价格高涨,出现经济通胀。通缩与通胀并举,整个日本的经济陷入了混乱当中,大同社吸血的能力是大明的十几倍,两年时间日本就扛不住了。
为此现任的幕府将军德川家光进一步发布了锁国令,甚至限制了商船的数量,颁发交易证,以此来限制国内稻米和金银的流失,以及民朝货物对日本产业的冲击。
这一举措引起了大明海商的强烈不满。他们好不容易在朝廷放开枷锁后享受了不到两年的自由贸易,德川家光却突然闭关锁国,一年只允许72艘商船登陆,拒绝中原优秀的货物,这简直让人无法饶恕。
总理大臣府内,气氛变得严肃起来,众人都将目光投向刘永,期待他能给出一个解决办法。
刘永听完沈良的讲述,眉头紧皱。他对日本人本就没什么好感,可日本人孤悬海外,大同社想要影响日本幕府的决策,实在是困难重重。
思索片刻,刘永说道:“我大同社会派出使者和日本幕府商议,让他们不要发布影响自由贸易的法令。”
“多谢总理!”沈良激动得声音都有些颤抖,眼中满是期待。
刘永接着问道:“你们第二个麻烦是什么?”
沈良继续诉苦:“郑芝龙向我等推销他的平安旗,说只有挂着他的旗帜,才能保证我等在海上的安全。但他这一面小旗就要3000两银子,这分明就是敲诈勒索。
我等不买,他就会让自己的手下扮成海盗来抢劫我等的商船。小人想请元首为我等做主。”
沈良的话顿时引起了扬州海商的共鸣。一位扬州海商站起来,满脸悲愤地说:“你们北方还能破财消灾,我们南方就惨了。郑芝龙要我们买平安旗,那些洋人也在盘剥我们,刘香更是要我等的命啊。一条商路有三四股势力如同饿狼一般盯着我们,稍有不慎,不要说钱了,就是命都没了。”
刘永有些挠头,大同社兴起于关中,对海上的事情了解确实不多,海军也才组建两三年。要是郑芝龙在陆地上,他定会派遣大同军教训他一顿,可偏偏他在海上,实在是鞭长莫及。
刘永安慰道:“各位放心,在天朝这片海域,没人敢越过我大同社收你们的税,我大同社会命令扬州海军,巡查北方海域,郑芝龙的海盗船敢越境,我大同海军将会毫不留情的消灭他们。”
而后他看向扬州的海商道:“至于你们的困扰,只能等我大同社攻占江南之后再来解决,不过我可以保证最多3~5年你们的商船可以在这片海域自由贸易。”
“多谢总理!”南北的海商纷纷起身致谢,不少人激动得流下了眼泪。
按理来说能做海贸,大部分都是心狠手辣,有手腕之辈,不至于被刘永说了几句好话就激动的落泪。
但他们做了半辈子的海上贸易,从未有过一个盟友,全是敌人。洋人盘剥他们,海盗抢劫他们,朝廷也把他们视为不安分的因素,对他们极尽打压、盘剥。
几十年前,吕宋的明人被洋人屠杀,朝廷却不闻不问,那时他们就知道自己如同无根之萍。
如今,终于有一个坚实的靠山愿意帮助他们了。即便这可能只是一个美好的愿景,但也比以前强得多。而且,大同社的帮助是实实在在的,帮他们造海船,给他们提供火炮、火枪。有了这样天差地别的态度,他们自然愿意相信刘永的话。
刘永的态度激起了其他商家的热情。田然起身询问:“总理,朝廷什么时候能开放粮食的限制?我等想多招一些工匠,扩张产能,为天下多制造一些财富,为大同事业多尽一份力。
但这粮食一直是限制我等扩张的拦路虎,弄不到粮本就没办法招工匠。都督府这些年不是都在不停外购粮食吗?
尤其是今年旱灾接着蝗灾,即便在这种情况下,存粮还在增加。等明年气候正常了,北地的粮食绝对会丰收。”
“是啊,是啊,粮食配给制度让我等想报效元首,都是报国无门的状态。”其他商家也纷纷附和,对粮本问题头疼不已,没有粮本就无法扩张产能、招募工匠。
在北方想招募一个工匠很难,工钱都不是最主要的,而是要想办法解决工匠吃饭的问题,没有粮本这个问题就解决不了。
当然也不是没有黑市贩卖粮食,但黑市的粮食贵了好几倍,工匠的伙食都比他们的工钱要高一倍,雇佣一个没粮本的工匠,成本相当于雇佣三个人,而且黑市的粮食还不稳定,所以没有多少商人会用这种方法来解决问题。
然而,刘永坚定地摇了摇头:“农业是国之根本,现在北方旱灾接连不断,谁又能确定明年没有旱灾?在各地常平仓充裕之前,北方的粮食配给制度不会消除。”
这些商家或许不了解北方旱灾的严重性,但徐晨和大同社高层普及了小冰河时期的知识,让他们知道了北方旱灾的严重性,刘永他们也翻阅了史书,原本作为一个乱世背景板的寥寥几个字,当它们连接起来,看的刘永他们冷汗直流,这才是毁灭一个王朝的元凶啊!
知道北方的旱灾不是那么容易消除的,所以徐晨不惜代价修水利、从外部购买粮食,这得到了大同社所有人的支持。说极端一点,现在产业不发展,大家顶多穷一点,但粮食产量减少,那可是会饿死人的。
孔晨接着问道:“常平仓中要储存多少粮食,元首才肯放开粮食配给制度的限制?”
刘永严肃地说:“常平仓中要储存够整个北方使用一年的粮食。”
此言一出,所有人都沉默了。大同社的数据是公开化的,每年公民议会都会把人口,粮食,布匹,钢铁,煤炭,水泥等重要数据公布于众。
他们知道北方有6000万人口,按照一人七石粮食计算,那就是四亿多石粮食。和现在大同社各地粮仓的库存只有4500万石,差不多是十分之一。
这可不是一年两年就能囤够的,这让他们彻底打消了短期内放开粮食配额的想法。
他们也只能往好的一方面来想,虽然自己没办法突破限制不用工匠,但他们的竞争对手也没办法雇佣工匠,这样一来竞争压力就低了一些,大家也可以多赚几年钱。
刘永在解答完商贾们关于海上贸易和粮食限制等问题后,接着说道:“从明年开始,工匠司将会在雇工超过30人的作坊当中成立分部,以维护工匠的权利。当然,这对你们也有好处,工匠司也会培训工匠,提升他们的生产效率,让你们的作坊能变得更赚钱,你们也不用苦恼多招工的问题。”
刘永的话音刚落,现场瞬间陷入一片沉默。商人们你看看我,我看看你,脸上都露出了复杂的神情。
要说他们最怕大同社的哪个衙门,那非工匠司莫属。去年,因为几个伤残工匠的事情,扬州那边同行赔得少了一些,大同社直接出台了工伤税,他们3%的利润就这么没了。
北方的商家们都对那些连几个工伤钱都省的同行恨得牙痒痒。一通操作下来,钱没省下来,还多了一项税。
现在要把工匠司请进自己的作坊,这无异于耗子把猫请回家。
“果然在元首心中,这些工匠的分量更重。这不公平呐,我们承担了最多的税务,一年几千万两银子,这比大明多了10倍,为什么在您心中工匠的地位还是更高?您不是一向说权责对等吗?”现场的商人们在内心哀嚎着。
刘永自然不会在意这些商家内心的想法,他继续道:“明日,鲁班院有我大同社研发的一些新机器,想来各位可能用得上,你们如果有时间的话可以去看看。”
这话一出,所有人眼前一亮。大同社的机器那可是发财的利器,在场的人中有三分之一是靠着大同社的羊毛纺纱车、羊毛纺织机发家的。
还有不少人是靠着大同社新式的高炉技术发家的,余下的人也购买了大同社新式的机器,尤其是蒸汽抽水机,只要开了一个这样的工厂,日进斗金那是实实在在的现实。现在北方最富裕的几个商家,都和蒸汽机有关。总理都这么说了,那这次肯定有大量的好东西能让他们发财。
翌日,这些商家早早地来到了鲁班院。
一进院子,他们就看到了一个巨大的蒸汽火车头。这个火车头比起之前那个小一号像玩具一样的火车头,已经非常接近后世的蒸汽火车了。它增加了火管,改进了活塞,马力也增加到了30匹,运载能力比原先增加了五倍。最重要的是,它的实用性大大增强,不像原本的火车头运行几天就会出毛病。
除了火车头之外,还有改进后的蒸汽轮船。不过这些并没有让大家感到特别意外,这些蒸汽机械他们已经见过,现在这些不过是放大版,更加成熟、更加实用。
最让他们惊讶的是,他们还看到了各种蒸汽机床。原本由水利助力带动的机械现在都改成了用蒸汽驱动。像孔晨这些生产蒸汽机的作坊主喜出望外,有了这些机器,即便他们不增加工匠的数量,产能也能提升好几倍。
而最让所有人震惊的是他们看到了蒸汽纺纱机和蒸汽纺织机,那速度比他们的机器快好几倍。
布匹和钢铁是北方经济的两根最重要的支柱,这两种机器的出现代表着生产效率将提升几倍。尤其是很多纺织作坊主,他们看到这机器后有种恍然大悟的感觉。
他们一直很奇怪,大同社的纺织作坊给工匠的俸禄是最高的,福利待遇也是最好的,动不动就给工匠建房子,弄幼儿园、蒙学,不仅养着纺织工匠,还要养他们全家老小。
福利待遇定得这么高,怎么可能拼得过他们这些压在法令线上给俸禄的作坊呢?
但偏偏最奇怪的事情发生了,大同社给了这么高的待遇,生产出来的物品价格却低,质量还高。
各种高档的布料更是全部被大同社的纺织厂垄断。他们知道高档布料是因为元首弄出来了颜色鲜亮的染料,这还能理解,但在低档布料上也竞争不过大同社,这一直是他们心中的谜团。
现在蒸汽纺纱机和蒸汽纺织机出现了,终于解开了他们的疑惑,原来蒸汽最大的用处不是用在抽水上面,而是用在纺织布匹上。
有这种机器在,大同社的纺织厂一个人能顶他们好几个人,难怪他们织出来的布价格低、质量好。这不是他们经营不善,而是科技的差距啊!
商家们围在这些新机器旁,眼神中既有惊叹,又有对未来的期待,元首既然开放了这些机器,那就是允许他们购买了,这些商家已经看到一个个金元宝向他们飞过来了。
(本章完)
(https://www.24kkxs.cc/book/4240/4240521/11110781.html)
1秒记住24K小说网:www.24kkxs.cc。手机版阅读网址:m.24kkxs.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