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K小说网 > 明末,从西北再造天下 > 第353章 ,崇祯的新生活与黑矿洞

第353章 ,崇祯的新生活与黑矿洞


大同九年(公元1633年)十一月十日。

    清晨,京城的天空还笼罩在一层薄雾之中。凛冽的寒风如刀割般划过大街小巷,吹得街边的旗帜猎猎作响,天空逐渐由暗变明,宁静的京城逐渐开始变得热闹起来。

    “烤红薯,烤玉米,烤土豆,玉米馒头,茶叶蛋嘞!”一位身材矮廋的商贩,裹着一件破旧却厚实的棉袄,双手拢在嘴边哈着热气,扯着嗓子叫卖着。

    他面前的小推车炉子里炭火正旺,烤物散发着诱人的香气,在寒冷的空气中弥漫开来。

    街边一间简陋的屋子里,一位年轻的工匠被妻子轻轻摇醒。他不情愿地从温暖的被窝里探出脑袋,嘟囔了一句,却还是强忍着寒风,迅速穿好那件打着补丁的粗布棉衣。

    妻子早已经上摆好了一碗热气腾腾的红薯粥,粥里的红薯块煮得绵软香甜,只可惜吃的太多了,让人反胃。

    工匠不满道:“就不能换一种粥吗?”

    妻子道:“好,明天给你弄个玉米粥。”

    他端起碗道:“加两块咸鱼干吧。”

    “好!”妻子道。

    工匠这才“呼呼”地吹了几下,便大口喝起来,滚烫的粥下肚,让他整个人都暖和了几分。

    他匆匆放下碗道:“我去上工了。”

    而后走出家门,融入了街头那股为生计奔波的人流中。

    与此同时,一处砖房当中,朱由检从锦被中缓缓起身,然后找到自己的牙刷,弄一点精盐上去开始洗漱,

    然后迈着步伐来到内室。摇篮里,两个刚出生不久的儿子正睡得香甜,粉嫩的小脸上泛着健康的红晕。

    长女乖巧地站在一旁,眼睛亮晶晶地看着弟弟们。朱由检摸了摸长女的头,轻声嘱咐道:“乖女儿,好好照看弟弟们,莫要让他们磕着碰着。”长女懂事地点点头,奶声奶气地应了一声。

    此时京城的街道上,已经呈现出一片忙碌的景象。大家上班的时间大多是朝九晚五,早高峰的热闹丝毫不输后世。

    街道上行人如织,行色匆匆。有的人手里拿着一份刚出炉的报纸,那报纸的纸张虽略显粗糙,但上面的文字和简单的插图却吸引着人们的目光,几个等着公共马车的青年,盯着报纸上的内容来看。那个拿着报纸的青年也豪爽摊开报纸,让大家一起观看。

    “今年粮票可以增加,每个月增加5斤!”一个青年看到上面的新闻惊呼道。

    京城百姓对现在安稳的生活还是比较满意的,唯一让他们不满之处,就是粮食配额制度,这让他们想要吃顿饱饭,极其艰难。

    拿着报纸的青年摇头道:“估计很难,今年的旱灾大家都看到了,虽然粮食增加了,但增加的并不多,北方已经接的旱了好几年了,谁知道明年会不会更加严重,元首只怕不会答应这样的请求。”

    “嗨!”众人叹一口气,他们也觉得这个青年说的有道理。

    “吁!”一辆长条形的公共马车停在他们前面。

    车门打开一个妇女叫道:“交钱的同志请向后面走,不要堵在门口。”

    几个等公共马车的青年把一文钱交给这个妇女,而后向后方走过去,人到齐之后,马车的车门一关,前方的车夫,“驾!”一甩马鞭前头的两匹马缓慢的向前走。

    还有些人则在街边的小摊前停下脚步,花上几文钱买上一个烤红薯。他们接过红薯,顾不上烫手,便迫不及待地咬上一口,香甜的味道瞬间在口中散开,让他们在寒冷中获得了一丝满足。然后,他们一边吃着红薯,一边加快脚步,朝着各自当差的作坊走去。

    朱由检不需要像那些工匠一样匆忙赶路。他迈着沉稳的步伐,漫步在街道上。他左顾右盼,眼中满是惊讶和感慨。仅仅三个多月时间,京城的变化之大让他几乎认不出来了。

    街道两旁,原本还搭着脚手架的新建楼房,如今脚手架已经拆除,露出了整齐的砖石墙体。那五层楼高的建筑,在京城的街道上显得格外突兀,宛如一个个巨人矗立在那里。

    朱由检站在楼下,仰望着那高耸的建筑,自己仿佛变得极其渺小。阳光洒在砖石上,反射出柔和的光芒,让这些建筑更增添了几分威严。

    “大同社为了建设京城倒是不惜钱财。”朱由检忍不住满脸羡慕地说道。

    大同社在京城的建设上投入巨大,去年一年就花了500万两银子。这笔钱要是放在过去,足够他养一支关宁铁骑一年了。

    想当年,为了养那几万大军,他费尽心思,四处筹措军饷,每一两银子都恨不得掰成两半花。可如今,大同社却把这么多钱砸在了京城的建设上,用于老旧市坊的改造,真败家。

    不过这钱花的成效也是极其显著的。那些原本破旧不堪、污水横流的小巷,如今变得干净整洁,道路两旁的房屋也都修缮一新。

    地面也进行了硬化处理,原本坑洼不平的土路变成了平整的石板路,再也不用担心下雨天会泥泞不堪。

    道路两旁还种上了一排排整齐的树木,虽然在这寒冷的冬天,树木已经光秃秃的,但朱由检可以想象到,等到春天来临,这里将会是绿树成荫的景象。

    而且,道路两旁还安装了煤油灯,到了夜晚灯火通明,倒是让京城的夜晚有了几分喧嚣。

    虽然在朱由检看来,把养几万大军的钱花在这些“花花草草”上有些奢靡,但他也不得不承认,效果却是极其显著,京城终于有了几分天朝上国的样子。

    朱由检继续向前走去,融入了这充满生机与变化的京城街道,开始了他新一天的忙碌。

    没多久他走进一家门牌上写着民生报的报社,报社里有几个记者各自在做着自己的事情,并没有在意朱由检的到来。

    只有王承恩和王之心看到他,马上过去行礼道:“老爷!”

    朱由检道:“报社里不需要这么多礼,你也去忙自己的事吧。”

    对,这家民生报是朱由检自己开的,而事情一切的源头则是徐晨写的《大明1566》的小说。

    当这个小说改成话剧,在整个北方大肆的传播,很快朱由检就看到这话剧。

    其内容气的他半死,嘉靖帝可是他的曾祖父。如果改稻为桑,毁堤淹田,这是真人真事,他也就认了。

    就像朱猛说他做皇帝做的很失败,即便他气的半死,但他也没办法反驳。

    但徐晨编排嘉靖帝的事情是假的,堂堂一个帝王演的跟个道士一样,更不要说还演的如此昏聩,这让崇祯不能接受。

    他决定要反击,他决定要正本清源,要反击徐晨对他朱家的污蔑。

    于是他经常在说书馆,戏院反驳上面的不实内容。但这一下就引起很多人不满了。

    “你凭什么说这是假的?朱家的皇帝干些缺德的事情不是很正常。”

    “这个是元首编的戏曲那还能有假。”

    这些无知小民的话,让朱由检气的半死。眼看着这些假事都成真的了,为了让更多人知道这件事的原本面目,于是他也学着创立了一家民生报。

    最开始就叫报馆总共就三个人,朱由检加上他两个仆人,由他亲自编写反驳的内容,王承恩,王之心两个人补充,排版完之后再借用别家报馆的印刷机,一期印刷个5000份。

    说是报纸,但其实围绕的都是《大明王朝1566》反驳其中的错误之处,有点像后世的影评了。

    只是朱由检写的太高深,学术性太强,趣味性不足,看的人不多,大部分只有免费发放,才会有一些百姓收这些报纸。

    本来依靠他的财力,这家报纸办个几期,大概率和其他倒闭的报馆一样,就是关门歇业。

    但事情很快有了转机,也不知道消息传了多久。周皇后知道朱由检没有死,只是日子过得极其凄惨,她和弘光帝虽然是傀儡,说的话也没有哪个大臣听,但弄一些银子还是可以办得到的。

    她通过使者的关系,想办法给朱由检5000银子,想要以此改善朱由检的生活。

    结果他把这笔钱都投入这家小报馆,这家报馆才没有马上倒闭。

    但如果没有意外民生报也不会有多大起色,事情的转折则发生在今年的6月。

    下湾村的春生找到了朱由检,寻求他的帮助,原来3月的时候春耕刚结束,他们同村的二狗等人经人介绍出去打工,约定好了,夏收之前他们就会回来。

    结果一去三个月音信全无,快夏收了也不回来,也不写信,生不见人,死不见尸。村里一下十几个青壮消失,对下湾村十几个家庭来说无异于天塌了。

    春生一时间都不知道该怎么办,想到京城的朱先生是读书人,是个能人,应该有办法帮忙救人。

    至于春生为什么不报官,因为他脑海里没这种意识,几十年的生活经历告诉他,报官不但不能解决问题,还有可能让你倾家荡产,即便现在已经是新朝,他依旧没有这个想法,而是想动用自己少的可怜的关系,看看能不能找能人解决这件事情。

    朱由检面对春生的请求没有拒绝,都是回到了下湾子,询问了那些家属,二狗的人当差的地方?

    在知道是在遵化之后,朱由检和二狗两人赶到遵化,但两人一去遵化也消失了。

    田秀英意识到事情不妙之后,马上找到赵汉卿寻求帮助。

    赵汉卿很重视这件事情,崇祯的身份毕竟特殊,要是这样生不见人,死不见尸的消失了,还不知道江南那些地主士绅会向他们大同社泼多少污水。

    于是赵汉卿带人去遵化找朱由检,最后在一家黑煤矿场才找到朱由检和春生等人。

    并且知道了遵化有大量的黑矿洞,那里关押了大量的普通百姓,赵汉卿当即把这里的事通报给总理府

    刘永带着带着警卫团来到遵化,在十五个私采煤矿的矿洞,救出了上千余人。一场惊天大案,这才公之于众。

    大同社占据北方之后,全力推动封山育林,每个村每个人都定下植树的份额,逐步扩大不允许砍伐树木的范围。

    这就导致北方城市居民的燃料主要是使用蜂窝煤了,加上大同社发展产业,铁路又带动钢铁行业的快速扩张,尤其是遵化原本就是大明的炼铁基地,这两年来钢铁产能更是翻了一倍,这就导致煤炭的需求翻了好几倍,煤炭成为了一个极其赚钱的黑金产业。

    但挖煤矿在这个时代就是极其危险的行业,这个时代没有后世的先进机器,只能靠着人力来挖掘,而且天朝这里露天矿产极其少,只能开矿洞,而挖矿洞的下场则是稍有不慎,就是一群矿工埋在矿洞之下,直接被压成肉泥。

    这个时代的煤矿说是吞噬人命的恶魔一点也不为过,徐晨虽然已经嘱咐了煤矿的管事,要重视煤矿生产的安全,但当年关中每年都有几百人死在各种矿难当中,最多的一年,死亡人数突破了上千。

    而当这个范围扩张到整个北方的时候,一年就3000多条人命被各种矿难吞噬,工业化的每一步都在吞噬人命,这话一点也不为过。

    面对这种问题,徐晨招募大量有经验矿工,整理出各种矿难的经验,提升安全标准,各种事故原因和安全标准都成了一本厚厚的书籍了。

    但这造成的结果就是官营矿场产能下降,采煤矿,铁矿的成本急剧攀升。

    而且管理矿山的管事也开始害怕起来,开矿的风险太大了,出了矿难就是他们担责,偏偏大同社的各大作坊对各种矿石需求越来越高。

    尤其是北方大范围的封山育林之后,光作为燃料的蜂窝煤,一年就要消耗上百亿斤的煤炭,这又逼着他们要开展更多的煤矿。

    而开采煤矿数量越多,发生矿难的风险则越大。按照大同社现在的统计,每挖出500万斤煤炭就会死一个人矿工,而这也是他们处罚的底线,高于这个底线,他们最多只会受到斥责,低过这条线,出现矿难,他们自己都会被关起来。

    最关键的是这个底线每年还在提升,今年是500万斤,明年可能就要到600万斤,后年就要到700万斤,这是要把人给逼死的节奏。

    任务重,风险高,怎么办?

    转嫁风险就成了大部分管事不言自喻的选择,这就给私人采矿有利可图的空间,大量的亡命之徒,暗中开私矿洞来开采各种矿石,而大同社的管事,好一点的对这种情况视而不见,坏一点这双方狼狈为奸。

    这些私人的矿洞矿石的成本极低,可以卖给这些欢迎的矿产,更关键的是他们的指标完成,风险被转移出去了。

    但私人矿洞也有一个麻烦,就是劳动力不足,这些人为了赚钱哪里顾得什么安全标准,一切以利润最大化为标准,这些私矿死的人更多。

    最开始他们还只是引诱附近的村民,但出了几次矿难之后,村民就知道挖矿是拿命换钱,关键是换的钱还不多,附近的村民纷纷不干。

    偏偏这些矿老板还不敢拿四周的村民怎么样,因为他敢动强的话,村民告官了,暴露了他就死无全尸。

    于是他们很快就想到了高薪吸引外地人,然后直接把他们控制起来,逼着他们去挖矿,外地人只要监管的严,他们就逃不出去。

    最开始二狗他们就是被每个月5两银子的高工钱给吸引到了,想着趁着春耕结束,田地里没什么忙碌的事情,去打两三个月的工,赚个十几两银子回来,结果却没想到是一去不回。

    此事震动了整个大同社高层,刘永亲自坐镇遵化一个月时间,把这些黑矿老板全部抓起来,在他们的黑矿洞前,把这些黑矿的老板和他们的狗腿子通通枪毙,矿洞用炸药给摧毁,他们的尸体则挂在被摧毁的矿洞外,他们的家人通通被发配到哈密种草,以此来震慑后来者。

    李文兵则带着一团的人马,沿着太行山由北向南,横扫了一圈,遇到那些黑矿窑,直接是审问,枪毙,尸体挂在矿洞风干,全家流放哈密种草套餐。

    而那些矿场的管事只要跟这些黑矿有联系的,一律也逃不过同样的命运,这一次巡查,大同社有三分之一的矿场管事遭到了毫不留情的清洗,三万多人流放哈密。

    而这次的事件也成了民生报转折点了,崇祯亲力亲为的在黑不见底的矿洞里挖了十天的煤矿,看到了矿洞危险也见到了,煤矿工人危险且悲惨的生活,更见识到这些私矿老板的枉顾性命的无法无天。

    他把自己亲身的经历的事件,刊登在民生报,引起了整个京城的轰动,一时间民生报供不应求,销量扩张了十几倍,成为了京城主流报刊之一,黄五先生也成为了京城最有名的主编之一了。

    现在京城有不少的百姓遇到了可能就会跑到民生报馆找黄五先生来帮忙解决问题。

    (本章完)


  (https://www.24kkxs.cc/book/4240/4240521/11110780.html)


1秒记住24K小说网:www.24kkxs.cc。手机版阅读网址:m.24kkxs.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