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一十一章 府试再扬名
此番秋闱,名杨村也有不少学子参与了考试。上榜者虽寥寥无几,但总归还是出了两名童生。
其中一个是赵老汉的长孙,赵栓柱。另外一个是村西王家的王二虎。
名杨村的村学就只够将孩子们送到这个高度。
赵老汉思来想去,最终决定舔颜向宋远廷求个帮衬。
没想到已经发迹的宋远廷二话不说就应下了,还主动提出把赵栓柱和王二虎都接到自己这里来。
两个小字都是品行正派的,与宋家几个儿子自幼也都玩儿在一起。
这样的孩子宋远廷愿意帮。虽说他已离开名杨村,但做人不能忘本。
宋远廷始终没有忘记,他曾亲口承诺过,若有能力定要带全村过上好日子。
其实当初的诺言宋远廷已经兑现了。
眼下的名杨村可是十里八乡最富有的村子。
宋远廷离开村子前,又交了村民不少谋生的手段。
种药材,打猎,再加上宋远廷后来教给他们的各种手艺,如今的名杨村不仅家家户户都能吃饱饭,每月还有余钱可以存下。
对于宋远廷,村里的村民都是打心眼儿里感激。
因此当宋家四子都考上童生的消息传到名杨村时,全村的百姓也是真心为宋远廷感到高兴。
当然,早已没落的老宋家不在其列。瘫痪在床的宋老汉和宋老太早就肠子悔青了。
他们万万没想到,最后光耀宋家门楣的竟是大房。
只可惜如今一宋变两宋,宋远廷与宋家四子的成就与他们再无关联。
童生试的荣光尚未散尽,府试的号角已然吹响。
相较于县试的规模,府试汇聚了全州府下辖各县的精英学子,竞争之激烈,远非县试可比。
临县通往州府的道路上,多了许多像宋家这样赶考的车马,空气中弥漫着紧张与期待。
宋远廷带着四个新鲜出炉的童生儿子以及赵栓柱、王二虎二人,踏上了州府之路。
这一次,他的准备更为充分。不仅顾提学提供的真题范围扩展到了州府级别,他更结合前世记忆和这段时间对四子特训的经验,将“五年科考三年模拟”升级成了“宋氏科举特训法”。
包含高频考点精析、经典范文拆解、格律速成口诀、以及针对不同考官偏好的“破题八法”。
府试考场设在州府贡院,森严庄重。
连考三场,每场一日,内容依然是经义、帖诗、墨义,但深度、广度、难度陡增。
经义题目不再局限于单句章句,而是要求围绕某个治国理念或历史事件,结合多部经典展开论述。
帖诗要求更高,七言八韵起步,题材也更趋宏大;墨义则涉及更冷僻的注疏和名物制度。
贡院内,号舍狭小,环境艰苦。宋家四子却显得异常沉稳。
大郎秉承一贯的稳健,字斟句酌,力求无懈可击。
二郎凭借扎实的墨义功底,基础题稳拿分。
五郎才思如泉涌,帖诗挥洒间自有新意。
而年纪最小的六郎,则展现出与其年龄不符的惊人理解力和逻辑性,经义文章鞭辟入里,结构严谨得令人惊叹。
至于赵栓柱和王二虎,他们先前没有经过与宋家四子一样的培训,故而整体能力要差上许多。
但备考府试这段时间,宋远廷对二人与四子一视同仁。
因此两人虽不及宋家四子,但于学问上的进步却也是突飞猛进的。
数日后放榜,州府贡院外的榜单比临县更加壮观。黑压压的人群屏息凝神。
当“宋明仁”的名字高悬在府试案首之位时,整个贡院外先是一片寂静,随即爆发出巨大的惊呼!
“案首!宋明仁!临县那个八岁的神童!”
“快看!宋明礼,甲等第二!”
“宋明勇,乙等第二!”
“宋明信,乙等第五!”
一门四子,再次全数高中!而且名次比县试更为耀眼!
八岁的六郎竟力压全州府数百精英,一举夺魁,成为州府有史以来最年轻的府试案首!
五郎也紧随其后,跻身甲等第二!大郎二郎虽不如两个弟弟,却也稳居乙等前列!
看榜众人只顾注意宋家四子,但宋远廷却还看到了赵栓柱和王二虎的成绩。
两个小子也是不错。虽未入乙等前列,但终究也是上榜了。
赵栓柱和王二虎激动的心情已无法用语言表达。
二人当即对宋远廷下跪叩首,连声道:
“多谢宋叔指导栽培,小侄必定感恩报答。”
三人的动静引来不少人的围观。众人这才后知后觉的发现宋家四子如此强悍,皆因他们有一个了不起的父亲。
消息如同长了翅膀,瞬间传遍州府,飞回临县。
这一次,不仅仅是临县的轰动,而是整个州府的震动!
“宋家四子,府试全中!幼子案首!”
“神童!真正的神童!八岁的府试案首!”
“那宋夫子究竟是何方神圣?竟能教出如此了得的儿子!”
宋远廷的名字,伴随着四个儿子的辉煌战绩,彻底响彻州府文坛。
他不再是临县那个被人轻视的“商贾夫子”,而是被冠以“神童之父”、“名师宋远廷”的宋夫子。
府试与院试相隔一年,故而宋家四子还有一整年的时间准备。
这段时间,宋远廷还是选择回到临县。
一来,陈院首为人品行端正,青云书院氛围简单而质朴,更适合孩子们学习。
二来,如今的临县是他参与保护的临县,他的墨韵阁在那,情怀也在那。
府试这边彻底结束,宋远廷便带着四个儿子和两个村里的侄子一道回了临县。
陈院首和王守仁一早就带着县里的官员和书院的夫子等在县城外。
宋家可是给青云书院乃至整个临县长了脸了,这样的仪式宋家人担得起。
与陈院首和王县令二人寒暄几句后,宋远廷便带着孩子们回了家。
然而宋夫子前脚载誉归来,后脚门槛就险些被踏破了。
上门贺喜的有书院夫子,几个小子的同窗。更甚者竟还有乡绅和寻常百姓。
这些人恭喜是假,求学才是真。
不少人揣着厚礼、带着孩子,满怀希望地进了墨韵阁,只盼着自家儿孙也能得到宋夫子的垂青,搏一搏那人人羡慕的功名。
(https://www.24kkxs.cc/book/4240/4240361/11111022.html)
1秒记住24K小说网:www.24kkxs.cc。手机版阅读网址:m.24kkxs.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