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一十二章 “点石成金”宋夫子
“宋夫子,犬子资质尚可,就是苦无名师指点。
求您收下他吧!束脩您尽管开口!”一位富商,姿态放得极低。
“宋先生,我家小儿明年也要下场,听闻您有秘法,不知可否点拨一二?”临县有名的乡绅也亲自登门。
“宋夫子,你也瞧瞧我家儿子。”一个白衣百姓把自家儿子往前推了推:“快,快给夫子吟首诗。”
宋远廷脑袋都要大了,但还是笑着一一应对。
不过这些求学的人倒还不是最奇葩的,最奇葩的是州府几家知名书院的院首竟也闻风而来。
“宋夫子,我们书院愿以重金聘您为首席教习,每月只需讲学三日即可!”
“我们学院只需讲两日。”一位院首话音刚落,另一位院首立刻开口抢人。
两位院首彼此怒视,却没防住第三位。“宋夫子,您先看看我们书院的诚意!”
素以儒雅之风自称的几位院首,在抢人时都忍不住提高了音调。
州府书院这几位就没有一个不后悔的,怎么就没当时把人拦在州府呢?
面对如雪片般飞来的拜帖、请柬和恳求,宋远廷保持了清醒。
收徒?他精力有限,四个儿子即将迎来更关键的院试,还有墨韵阁的生意需要打理,不可能再收亲传弟子。
去书院挂名?更非他所愿,他不喜欢被束缚,更何况他也不能对不起陈院首的知遇之恩。
然而,看着那些家长眼中几乎要溢出来的渴望,以及堆在厅堂里价值不菲的“见面礼”,宋远廷敏锐地捕捉到了一个新的巨大商机:
知识付费!科举经济!
宋远廷脑中灵光一闪,想到了自己那套被证明极其有效的“宋氏科举特训法”和精心整理的题库、笔记。
“收徒之事,宋某精力有限,愧难从命。”宋远廷婉拒了私人拜师的请求。
“不过……”宋远廷话锋一转,在众人失望又期待的目光中,缓缓道:
“宋某不才,在教导犬子应试方面,确实积累了一些心得,也整理了一些针对性的资料。
若诸位信得过,宋某愿将部分心得编纂成册,并开设短期的‘应试精讲班’。
此班不授日常经义,专攻童生试、府试乃至未来院试的应试技巧、高频考点与破题之法。
名额有限,且只针对已有一定基础的学子。”
此言一出,满堂皆惊,随即是狂喜!
秘法!宋夫子的秘法竟然愿意分享!虽然是要钱的,但这钱花得值啊!
看看宋家那四个活生生的例子!尤其是那个八岁的案首!这简直是点石成金之术!
“宋夫子高义!这精讲班,我们张家定要三个名额!”
“宋先生,我王家预定五个!钱不是问题!”
“还有我们李家……”
场面瞬间火爆。宋远廷当即宣布,首期“宋氏科举精讲班”将于十日后在墨韵阁新开辟的“明伦堂”开讲。
为期十天,每日两个时辰,限额二十人,束脩纹银十两!
同时,配套的《宋氏童生府试精要》、《宋氏格律速成帖》也将同步在墨韵阁发售,每册定价一两银。
消息传出,州府震动。十两银子十天课,一两银子一册书!
这在普通百姓看来是天价,但在渴望子弟科举晋身的殷实之家眼中,却是通往功名的捷径!
名额和书籍几乎是在消息放出的当天就被预购一空。
墨韵阁为此特意收购了一家印刷作坊,作坊日夜赶工,依旧供不应求。
宋远廷亲自授课,将“五年科考三年模拟”的精髓,结合真题分析、考官偏好、临场策略,深入浅出地传授。
听课的学子无不感觉醍醐灌顶,以前模糊的、死记硬背的东西,在宋远廷的拆解下变得条理清晰,方向明确。
课后,那些精要书籍更是被奉为秘籍,学子们争相研读、背诵。
就在精讲班如火如荼、墨韵阁日进斗金之际,府试案首宋六郎又做了一件让宋远廷都略感意外的事。
小家伙在整理自己府试的草稿和笔记时,竟无师自通地将他那套精妙的破题思路和文章架构,用极其清晰简练的图表和符号标注了出来。
宋远廷盯着那张图表,这不就是“思维导图”嘛!好一个小六子,脑袋瓜果然灵光。
宋远廷看着六郎这份充满现代学习法雏形的“思维导图”,眼中精光爆闪。
他立刻召集四个儿子:“来,把你们各自最拿手的、最有心得的学习方法,无论是记忆诀窍、文章布局,还是时间管理、考场心态调整,都给我整理出来!
我们宋家,不仅要卖题卖课,还要卖‘方法’!卖‘经验’!这‘宋氏兵法’系列,就是我们新的金字招牌!”
一时间,宋家父子五人埋头整理“秘籍”,墨韵阁的雕版师傅们又有了新的活计。
宋远廷的“科举产业链”在府试与院试的间隙,悄然延伸,财富与名声如同滚雪球般增长。
第一期精讲班结束后,不少学子和家长都纷纷请求宋远廷再多开两期。
宋远廷一人精力有限,还要抽时间专门辅导自家儿子,原本已是打算拒绝。
可县里乡绅富商直接自己哄抬物价,将精讲班的束脩主动提高了二十两。
宋远廷忽然意识到一个问题,但凡有考试,不管是古代还是现代,补习机构都是暴利行业。
机构商业化是必然的发展。宋远廷跟钱没仇,送上门来的银子他自是不会拒绝。
但本着对得起良心的原则,宋远廷还是打算在赚钱的同时给那些愿意付出的学子们留下些真的东西。
宋远廷把三郎叫回临县,商业化的部分全都交给三郎打理,他自己则踏下心思,认认真真地给学子们研究“科举宝典”。
墨韵阁从新奇特别的书坊摇身一变成了宋夫子的私塾。
临县乃至其他县城的学子对此都趋之若鹜。
“商贾夫子”似乎又有了新的定义。但这一次,没人鄙夷,有的只是对宋夫子的钦佩和仰慕。
不过这位宋夫子最让人仰慕的还有一点,便是他的不忘本。
虽有了自己的私塾,宋远廷依旧没从青云书院离开。
不仅如此,私塾的精讲班,宋远廷也会免费提供给青云书院的学子。
私塾是生意,但书院却是对穷人学子的成全。
(https://www.24kkxs.cc/book/4240/4240361/11111021.html)
1秒记住24K小说网:www.24kkxs.cc。手机版阅读网址:m.24kkxs.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