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K小说网 > 科举?老子儿孙满堂,遍布朝野 > 第一百一十章 准备童生考试

第一百一十章 准备童生考试


经历了顾提学的“学风督查”以及恶霸孙家的陨落,临县也在不知不觉中发生了变化。

宋远廷这位“商贾夫子”不仅在青云书院备受尊重,便是整个临县都无人不知宋夫子的大名。

若不是宋夫子站出来,临县还不知有多少孩子要遭殃。

不过这样的推崇宋远廷倒是不甚在意,眼下他最走心的还是即将到来的秋闱。

若是按着原本的制度,宋家的四个孩子是没有资格参加秋闱的。

在大渝,秋闱的门坎要远高于春闱。只有获得了童生资格的学子才能参加秋闱更近一步。

可今年也不知怎的,朝廷发了令,秋闱范围扩大了。

也就是说原本还要准备半年的四个儿子,再有不到一个月便能参加秋闱考试了。

涵远斋内,学子们诵读诗书的声音越发清朗专注。

宋远廷坐在书案后,目光扫过底下四个埋首苦读的儿子,心思却已悄然飞远了。

大郎沉稳,二郎憨厚,五郎跳脱却爆发力强,六郎虽小却天赋惊人。

这四个儿子,是他在这异世安身立命、实现抱负最大的依仗和希望。

虽说朝廷扩大了秋闱范围,但参与科举的学子还是要从童生一路考上去。

四个儿子即将参加的童生试只是科举路上第一个台阶,但这一步,必须走得漂亮,走得响亮!

“难得见宋夫子如此紧张啊。”宋远廷正埋头为堆积如山的经义典籍批注时,陈院首踱步走了进来。

宋远廷放下手中的朱笔,揉了揉眉心:“原以为童生考试要等到明年,可这忽然提前,终究让人有些慌乱。”

“没什么可慌的。那几个小子考个童生没有半点问题。”陈院首对宋家四子还是相当有信心的。

宋远廷点点头,不置可否:“但我所求不仅仅是他们通过童生考试。我想要的是榜首。”

陈院首闻言一愣,而后又会意的点点头:“的确,若真能六元及第,便是太傅的位置也可肖想一下了。”

宋远廷没有否认,因为他的确是有野心的。

自打曲辕犁、顾提学以及孙家的事情后,宋远廷便更加认定了先前的想法。

在这里,想要好好活下去,唯有功名傍身,才是真正的护身符,才能护得住想护的人。

“我见你批注了诸多文章,是打算从这里入手吗?”陈院首随手拿起一本宋远廷批注过的经义。

条理清晰,观点分明。陈院首不由自主地点点头,心中十分欣赏。

“这里只是其中的一步,我还打算研究一眼历年的考法和考题。”

陈院首深以为然地点点头,随即又面露忧色:“考法倒是简单,我便能与你言说清楚。

这童生试考的是经义、帖诗与墨义,三场连考,每场一日,取三者皆优者方为童生。

其中,又以经义为最重,帖诗次之,墨义再次之,然三者皆不可偏废。”

陈院首走到学案旁,拿起宋远廷正在批注的经义文章,指着上面的朱笔痕迹道:

“先说这经义。考的是学子对三书四经中微言大义的理解与阐发。

考官会从其中择取一句、数句或一章为题,要求考生代圣立言,模仿古圣先贤的口吻、思维和逻辑,围绕题目进行论述。”

陈院首神情严肃了几分:“其考法核心在于破题、承题、起讲、入手、起股、中股、后股、束股这八股程式。

文章结构必须严谨,层层递进。破题需一针见血点明题旨;承题接着引申破题之意;

起讲总括全局,开始议论;入手引入正题;后面的四股是主体,需用对偶排比的形式。

正反相生,深入剖析义理,既要紧扣经书原意,又要有自己的发挥,最终归结到圣贤道理上。

文风务必庄重典雅,切忌浮华虚词。你批注的这些,正是教导他们如何精准破题、如何构建严谨股对、如何引经据典而不失其本意。”

宋远廷颔首:“正是。经义乃根本,考的是立身行道之理,也是朝廷选拔人才最看重的根基。

我要求他们不仅通晓文意,更要深谙其理,方能写出有深度的文章。”

“其次是帖诗。”陈院首话锋一转,“此场考的是诗赋才能。考官会限定诗题、诗体和韵脚。

要求考生在规定时间内,按严格的格律创作一首符合要求的诗。”

陈院首顿了顿,补充道:“此一环倒也无需我多做解释,宋夫子才是这方面的大能。”

“院首谬赞了。”宋远廷谦虚一笑,陈院首微微颔首,继续说道:

“最后是墨义。”陈院首的语气相对轻松了些,“此场考的是对经书原文及基本注疏的记诵功夫。

考官会从三书四经中摘录出若干段原文,或提出一些关于经书字句、名物、制度、史实的基本问题,要求考生默写出上下文,或直接回答。

若想争榜首,墨义必须做到滚瓜烂熟,一字不差,方能在基础分上立于不败之地。”

三场之中,经义最难也最重,是区分高下的关键;

帖诗展现才情与规范;墨义则是根基是否牢固的体现。

三者环环相扣,缺一不可。朝廷虽放宽了参与范围,但这童生试的考法和要求,历来如此,并无更改。

远廷,你为四子批注经义,正是抓住了经义这个牛鼻子。

若能在帖诗格律上再帮他们细细打磨,墨义上查漏补缺,凭他们的资质和你的教导,四子同登童生榜且名列前茅,甚至冲击那案首之位,绝非痴人说梦!

只是你方才所言的历年考题……县衙存档有限,且多是些陈年旧题,参考价值不大。”

宋远廷嘴角勾起一抹胸有成竹的笑意:“此事,院首不必忧心,我自有计较。”

几日后,宋远廷“拜访”了顾提学。

这一次,他带来的不是诗,而是一份厚礼——墨韵阁一成干股的契书。

顾提学初见契书不免心中诧异,但忽而想到宋家四子今年都要下场参加童生考试,当下便也有了几分了然。

然他依旧故作不懂,矜持地看着桌上的契书,不动声色地问道:“宋夫子这是何意啊?”


  (https://www.24kkxs.cc/book/4240/4240361/11111023.html)


1秒记住24K小说网:www.24kkxs.cc。手机版阅读网址:m.24kkxs.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