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四章 达成合作
第二天上午,郑昊在招待所里焦急地等待着消息。王厂长一早就去了农林局,说是要了解李德华向局长汇报的结果。
时间过得很慢,郑昊在房间里来回踱步,心里七上八下。虽然昨天的讨论很顺利,但最终决定权还在农林局局长手里。
快到中午的时候,王厂长终于回来了,脸上带着复杂的表情。
"怎么样?"郑昊迫切地问。
王厂长坐下来,沉思了一下才开口:"情况比我想象的要复杂,但也比我想象的要好。"
"这话什么意思?"郑昊更加困惑了。
"局长开始确实有顾虑,担心技术落实问题。"王厂长解释道,"但老李把你的技术方案详细汇报后,局长的态度发生了变化。"
"什么变化?"
"局长说,他为农业新技术推广的事正头疼呢。"王厂长笑了,"你的出现,正好解决了他的大问题。"
"我怎么解决他的问题了?"郑昊还是不太明白。
王厂长详细解释了情况:原来,市里每年都有农业新技术推广的考核指标,要求各县推广一定数量的新技术项目。
但是农民们都很保守,担心新技术不靠谱,会耽误粮食种植,所以很多地方都不愿意配合。
即便是强行推广,但因为村里的文化水平和技术水平达不到要求,还存在抵触心理,最后也已失败告终。
"局长说,他们年年为完成推广指标发愁。"王厂长继续说,"很多技术在试验田里效果不错,但一到农村就推广不下去。"
"那我这个有什么不同?"
"关键是你是农村出来的,又有技术功底。"王厂长分析道,"而且你代表村集体主动提出试验,这比强制推广效果要好得多。"
郑昊逐渐明白了:"就是说,如果我们的试验成功了,对他们完成推广任务很有帮助?"
"不光是帮助,简直是雪中送炭!"王厂长兴奋地说,"局长说,如果你们村的试验成功了,就有了现成的示范点,其他村看到实际效果,推广起来就容易多了。"
"那他同意了?"
"基本同意了,但有几个条件。"王厂长说道。
"什么条件?"
"第一,必须签正式的合作协议,明确双方责任。第二,要派技术人员全程跟踪指导。第三,试验过程要详细记录,成功后要写技术总结。"
这些条件郑昊都能接受,尤其是第二条和第三条,他知道自己在村里待的时间不多、市里派人前去指导,加上他的帮助,一定能将村里那批知青培养出来,之后他便可以去做他该做的事了。
"这些都没问题。还有吗?"郑昊问到。
"第四,也是最重要的一点。"王厂长停顿了一下,"如果试验成功,你们村要配合农林局向其他村推广这个技术。"
"这个当然没问题!"郑昊立刻答应,"技术成功了就应该推广,让更多的农民受益。"
"那就好。"王厂长满意地点点头,他越来越看好眼前的这个小伙子了。
下午两点,郑昊和王厂长再次来到农林局。这次不光是李德华和张德全,连局长刘丰收也亲自出席了。
刘局长是个五十多岁的老干部,看起来很有威严,但说话很和气。
"小郑,你的技术方案我看过了,确实做得很专业。"刘局长开门见山地说,"我们决定支持你们的试验。"
"谢谢刘局长!"郑昊激动地说。
"不用谢我。"刘局长摆摆手,"说实话,你们这个试验对我们也很重要。"
"每年上级都有新技术推广指标,但农民不配合,我们也很为难。你们主动提出试验,而且技术方案这么详细,正好解决了我们的难题。"
"局长,您放心,我们一定会认真做好这个试验。"郑昊保证道。
"我相信你们的能力。"刘局长点点头,"老李跟我说了,你的技术水平很高,考虑问题也很全面。"
张德全在旁边补充:"局长,小郑还有个优点,就是不图个人利益,所有收益都归村集体。"
"这个品格很好。"刘局长赞许地说,"有这样的觉悟,事情就好办了。"
接下来就是签协议的环节。协议内容很详细,除了技术要求和材料支持外,还明确了推广义务。
"根据协议,如果试验成功,你们村要作为示范点,配合我们向全市推广。"刘局长强调道,"这是互利互惠的事,对大家都有好处。"
"我们完全同意。"郑昊毫不犹豫地答应,"好技术就应该让更多人受益。"
"很好。"刘局长满意地点点头,"那我们现在就签协议。"
协议签署完毕后,刘局长又安排了具体的执行事宜。
"塑料薄膜我们马上申请,由我亲自督促,最多三天就能批下来。"刘局长说,"技术指导的人选也定了,派小刘跟你们去。"
"刘技术员是农科院毕业的,专业对口,经验丰富。"张德全介绍道,"有他指导,技术上不会有问题。"
"那我什么时候可以回村?"郑昊迫切地问。
"明天就可以。"刘局长很痛快,"小刘跟你一起走,塑料薄膜我们直接运到你们村去。"
"那就太好了!"
"对了,还有一件事。"刘局长忽然想起什么,"这个试验项目,我们要上报市里备案。如果成功了,市里也会很重视的。"
"上报市里?"王厂长有些意外。
"是的。"刘局长解释,"农业新技术推广是市里的重点工作,成功的案例要及时上报。说不定市领导还会来视察呢。"
郑昊听了,心里既兴奋又紧张。如果真的引起市里的重视,那影响就更大了。
当天下午,农林局为这个合作项目举办了一个小型的启动仪式。参加的有农林局的几位领导,还有王厂长和郑昊。
"为蔬菜大棚试验项目的成功启动干杯!"刘局长举起茶杯。
"为农业技术的进步干杯!"李德华也举杯。
"为农民生活的改善干杯!"张德全跟着举杯。
大家一起举杯庆祝,气氛很热烈。
"小郑,这下压力可不小啊。"张德全开玩笑道,"全市的农民都等着看你们的试验结果呢。"
"压力就是动力。"郑昊坚定地说,"我们一定会成功的。"
"有这个信心就好。"刘局长鼓励道,"农业技术创新就需要这种精神。"
仪式结束后,刘局长单独和郑昊谈了谈。
"小郑,这个试验对我们农林局很重要,对你们村也很重要。"刘局长语重心长地说,"希望你能全力以赴。"
"刘局长,您放心,我一定不会让大家失望的。"郑昊郑重承诺。
"我相信你。"刘局长拍了拍郑昊的肩膀,"年轻人有想法、有能力,国家就有希望。"
当天晚上,王厂长专门为郑昊送行。
"小郑,这次你可真是一举多得啊。"王厂长感叹道,"不光解决了材料问题,还得到了局里的大力支持。"
"都是大家的帮助。"郑昊谦虚地说,"特别是您的引荐,太重要了。"
"这说明你的想法是对的,方案是可行的。"王厂长鼓励道,"现在就看实际效果了。"
"我有信心。"郑昊坚定地说。
"记住我的话,我们厂的大门随时为你敞开。"王厂长最后说道,"什么时候想来工作,直接过来就行。"
"谢谢王厂长,我记住了。"
第二天一早,郑昊就要启程回村了。李德华和张德全亲自来送行,还带来了派去的技术员刘明华。
刘明华是个三十多岁的年轻人,戴着眼镜,看起来很有学者风范。
"小郑,这是小刘,农科院毕业,搞了十年农业技术。"李德华介绍道,"有他跟着,技术上不会有问题。"
"刘技术员,多多指教。"郑昊客气地说。
"哪里哪里,相互学习。"刘明华谦虚地说,"你的技术方案我看过了,很专业,很有创新性。"
"那咱们就一起努力,把这个试验做成功。"
"一定!"
班车来了,郑昊和刘明华一起上车。李德华和张德全站在车站台上,向他们挥手告别。
"一路顺风!等着你们的好消息!"
(https://www.24kkxs.cc/book/4240/4240358/11111089.html)
1秒记住24K小说网:www.24kkxs.cc。手机版阅读网址:m.24kkxs.cc